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1000字

2021-02-26 00:5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1000字

  《群星,我的归宿》是一本由[美]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一):死掉或者伟大地活着。[文摘]

  1. 死掉或者伟大地活着。

  2. 来一场战争让你献身。遭遇一次困境来让你思考。抓住一次挑战来让你伟大。

  3. 没用的人才会逃跑。

  4. 格列·佛雷是我名,塔拉是我的母星。深深的宇宙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

  5. 这是一个狂热的时代,一个迷人的异想天开的世纪——但是没有人爱它。

  6. 我让你们变成真正的人。我让你们变伟大。我给你们群星。

  7. 太迟钝以至于感觉不到快乐,太愚蠢以至于没有朋友,太懒惰以至于没有爱情。

  8. 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一员,然后才是一个独立个体。你必须依照社会的准则行动,不管它选择毁灭还是别的。

  9. 只须坚信,一定有什么值得去信仰。

  10. 我欺骗,我撒谎,我毁灭……就像我们所有人。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群星,我的归宿:一场硬汉的复仇行动

  如果说能赋予你一个特异能力,你会选择什么?可能从小受《龙珠》熏陶的我会选择瞬间移动吧。但特异能力之所以大家都想拥有,无非是因为拥有了它便可异于常人。那么如果很多人都拥有了瞬间转移的特异能力,那么世界又会变成了什么样呢?

  来自美国的作家,阿尔弗雷德·贝斯特便将这样的想法写成了小说,在1956年就创作出了这样思想超前的科幻小说,着实是领导了当时的一股新浪潮,他的这部作品也伴随着他的名字一起成为了科幻史上的经典。

  主角的格列·佛雷是一个带着复仇的心而活的男人,他所乘坐的宇宙飞船在战争中眼中损坏,而作为唯一幸存者,他只能坐在飞船里漂流于太空之中,直到他看到了一艘将会在他身边经过的宇宙飞船,他像是看到了生的希望。但很快这希望就随着那飞驰而去的飞船消失不见,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生存折磨的格列·佛雷记下了那艘飞船的名字,决心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要报复那艘飞船上的人。

  作者借用主角格列·佛雷复仇为主线,试图以小见大地描绘出一个拥有了新的自然法则的社会状况,一个将“思动”的超能力融入生存法则的社会。但美中不足的便是作者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思动”这项超能力带给社会的影响,而忽视了作为科幻小说而言必不可少的基础,那就是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变化和影响。你会从书中发现,除了“思动”这项超能力以及这项超能力带来的变化外,整个社会并没有太多关于科技发展的变化。甚至于从今日来看,可能还觉得书中一些描绘的场景竟止步于上个世纪。

  不过现今时代发展的迅猛,确实有时候会远超于人类的想象,一些老一代科幻作家在几十年前所幻想的今日竟比不上实际今日的现况。所以对于经典的科幻小说,阅读它是为了了解科幻史上的发展。但这部小说因为塑造了一个为了复仇的硬汉形象,浓墨重彩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主人公而写,也就导致了小说中的主人公固然很是有血有肉,但作者原先想以小见大去描绘这个社会的想法也就难以施展开来,从而也就导致了上文中我所阐述的一些问题。

  当然如果你并不是太过在意于科幻小说对于未来社会的描写,而是更在意于故事情节上的话,那么这部小说还是蛮适合你的。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三):疯狂的星际穿越者!

  整个过程貌似一场匪夷所思的梦境,虚拟现实,虚幻真实,探讨世间一切的意义。

  宇宙万物,世间使然,一切进步都是起源于极端对立的双方相互碰撞,直至一方被另外一方吞没,我们已经见惯了太多的彼此对立和勾心斗角,但人性天然的傲慢会让人做出异常疯狂的举动,不计后果,狭隘的思考性,必然导致了严重的代价,只不过,人这种生物往往前赴后继,不能重复循环,依然追求着那虚无缥缈的伟大。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在1956年创作的《群星,我的归宿》是一部伟大的启发性科幻小说,读完之后,深深的被当年那个时代的构想所震撼,赞叹不已。

  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设定,最犀利的当属“思动”这个设定,依靠某种条件进行身体瞬移,在那个时代,这是相当前卫性的构思。大家可以参考日本漫画大师鸟山明的《七龙珠》中孙悟空的瞬间移动,这样比较好理解。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时间线的设定,平行、过去和未来,看到过去的自己,见到未来的自己,想象着一切的发生都在遵循着某种不为可知的可怕的时间和空间准则,这些设定对后来的一些影视剧和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无限幻想的空间,这部小说的存在绝对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小说讲述了一位因事故被迫独自流浪在宇宙星空中的幸存者,他艰难的活着,意志顽强。然而在路过的一艘宇宙飞船弃他而去的同时,点燃了心中强大的复仇之火。于是开始走上疯狂的复仇之路,他“勇敢学习”“刻苦认真”,掌握了思动,从一个生活在25世纪社会最底层的人,成长为一个疯狂的复仇者。然而,在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过程中,复仇者发现所有的一切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这不是简单的内部行星和外部卫星之间的战争,而他,突然变成了所有人瞩目的“关键点”…

  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复仇者目空一切,鄙视所有的存在,嘲笑对方的愚蠢,试图用一己之力做些什么!遭遇一次困境可以让你思考,抓住一次挑战可以让你伟大。复仇者运用思考和能量,不停的思动,不论是行星上,还是在宇宙中,疯狂的跨越各条时间线,不停的穿越,因为他始终相信:我一定会让你们明白,一定有什么值得信仰,一定会有一个真实的所在,一定会变得伟大!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四):超越想象

  25世纪的世界依旧荒乱,外部星球与内部星球矛盾日益激化。人类偶然掌握了名为“思动”的超能力,可以凭借思动进行瞬间移动。这一技术颠覆了人类的旧秩序,并成为战争的助力。孰料大战在即之时,为了报复将他抛弃在宇宙深处的飞船及其使用者,名叫格列·佛雷的复仇者出现了,他颠覆了局面,将人类引领向更深的宇宙。这就是《群星,我的归宿》,科幻小说史上不容错过的作品,作者是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第一届雨果奖得主。诚如小说腰封所言,堪称一切星际穿越小说的标杆。

  小说成书于上个世纪50年代,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来源于经典的魅力以及现实的压力。前者,毋庸置疑是大仲马复仇故事的影响,后者,则是冷战压力下的催化剂。如今看来略显做作的对白与情节,依旧打动人心,只是表演舞台被搬上了太空。就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个更改后的书名,《群星,我的归宿》,带有无可救药的浪漫色彩。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贝斯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为颠覆者格列·佛雷安排了三段香艳的情缘后,才最终让他奔赴遥远的太空。

  被遗弃的绝望,被背叛的伤害,促使格列·佛雷展开复仇,传统经典的舞台剧魅力展现无遗,而贝斯特将惊险曲折的战斗点缀其中,令《群星,我的归宿》充满可读性。事实上,格列·佛雷个人形象与经典中的复仇者既相似又有区别,一个悲剧性质的人物,一个充满力量的汉子,在暴力、金钱与女色的伴随下,与不可能抗争,显得惊心动魄。遭遇不幸时,他是暴戾与执着的,在宇宙思动之后,他则无限升华,拥有了信仰的力量。他每一次改变所经历的痛苦瞬间让人感同身受,读者做为见证者,看到一个灵魂的逐渐觉醒,从个人的执念转变为引领人类的豪迈。浩瀚的宇宙是其居所,无垠的群星是其归宿,最终的感悟很难不让人感动。

  可能是多年在漫画领域的锻炼,小说充满画面感,格列·佛雷脸上的刺青、苍老的孩子、改头换面的马戏团以及外部星球对内部星球的核弹攻击,让人印象深刻。但这不是全部,真正成功之处在于贝斯特的融会贯通,匪夷所思的创意配合经典的桥段,碰撞出青史留名的耀眼火花。“思动”这一概念就是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的核心价值所在,是科幻小说史上毋庸置疑的里程碑。我初次看到时,几乎第一时间就联想到《黑客帝国》的瞬移。与之相对应的,可以回顾贝斯特成名作《被遗忘的人》中创造的“透思士”,思维到肉体,有形到无形,三维到无垠,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的华丽表现让人惊叹。试想一下,自由翱翔宇宙的快意吧。

  超越想象的创意是贝斯塔对于科幻小说最大的贡献,也是《群星,我的归宿》最值得阅读的理由。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异想天开的群星闪耀,我心终得其归宿

  译者曾提到,原版书中序言曾把本书定义为一本赛博朋克小说,但阅毕的我认为似乎它更符合我心中黄金时代作品的特色,极富浪漫主义的科学技术畅想,对于外太空无垠空间的拓展,以及人类突破自身极限的一系列幻想,也只有刚刚踏上地球以外土地的上世纪中叶时,充满征服宇宙星辰梦想的人类理所当然的作品。

  从开篇对当前的时代进行高度概括:充满冒险精神的黄金时代,文明与堕落的未来时代,异想天开的狂热时代。在这个时代,太阳系所有可居住的领域都被人类占据(这个移民构想大概是那个时期科幻作品的标配了,踏上月球的一刻起,人类曾以为踏遍太阳系只是时间问题,但遗憾的是,2019年的今天,期望的愿景已被推迟到了难以想象的时间,更讽刺的是还有众多阴谋论在怀疑登月的真实性了),而最神乎其神而又作为故事重要背景的“思动”技术最为突出——人们可以靠思想的能力移动,真可谓“心一动,身已远”的绝妙能力,故事的内核却是最经典的《基督山伯爵》,平凡的主角无辜入狱饱受折磨,却也在磨练中积累自己最终凭借复仇的执着信念企图颠覆命运。

  翻天覆地的未来畅想终究会受制于时间推移,进而削减了一些文学作品曾有的闪耀光芒,但伟大的著作往往会将人类共通的那些体验与悲喜选为最终的创作内核。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之后,今人享受着古人无法理解的便捷生活,却发现人生的经历与追求依然逃不过古人多少遍的重复而已。在主人公(形象我已脑补了《安德的游戏》中的马泽·雷汉)经历过太空死里逃生、牢狱之灾、多方追杀以及权势在握等种种,一直以来支持他走下去的复仇信念执着无比,却又脆弱无比。他作为一个失败的“下等人”,贴满一身“粗心”、“迟钝”、“愚蠢”、“懒惰”的负面标签,但却因为一腔复仇的怒火改变了整个人生。他所做的就如同盖茨比一样,向着目标的“绿光”灯塔前进,不惜一切、不择手段,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所谓的选择与努力似乎只是巨大棋盘之上的他人对弈而已,对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思考一下子改变了整本书的基调,将前作中略显“龙傲天”的情节也提升了境界。

  思动、太空航行等各种天马行空的技术想象是硬科技爱好者想要的;最终升华到自由意志、个人与整体的决策等思考又有足够的内涵深度。只是有些过于简略的如人体改造成阿童木、钢铁侠情节、以及突如其来的后宫随意组cp的安排让我大感出戏...看得出作者对各种文化想要进行融合的信手拈来,但始终未能特别出彩地给人精彩的印象,甚至有些浮于表面的粗糙运用略显尴尬,彼时西方国家的作家对于我们的了解如此刻板,这也许是作为当代中国读者的别扭的阅读感受。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六):【推谜会荐书团】若想强大,必须不断突破自己

  看到“每一个改变自己的痛苦瞬间,都让我更强大了一点点。”这句宣传语,我便猜测这可能是一本有关于成长的科幻小说。上次看科幻小说还是《沙丘》,当时就被《沙丘》中的奇思妙想与社会意义惊艳到了,很好奇这本小说描述的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奇妙故事。

  按照惯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作者阿尔弗雷德·贝斯特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包括心理学方面均受过很好的教育。他是继阿瑟·克拉克、罗伯特·A·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等科幻大师之后,美国科幻小说协会评选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师。他以一部《被毁灭的人》见证了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的诞生,并且还参与了“超人”和“蝙蝠侠”两大超级英雄的创造,对美国科幻的走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故事背景设立在25世纪一个人人都有可能“思动”也就是瞬间移动的黄金年代,而由于思动的发展,人类形成了因思动能力强弱来划分的等级制度,没有思动能力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而后思动直接影响了许多跟交通有关的行业发展,也衍生出了例如专门管理思动的思动中心站、思动学校、思动监狱这种设施。比起自己偶尔的幻想,作者描绘的世界显然生动有趣许多。更为有趣的是因为思动越来越普遍,上流社会的标志竟然是比谁的交通工具更加瞩目,引用文中一句话“奢侈的目的是表现得像个傻瓜而且还乐在其中”,不得不佩服作者见解之独特,一针见血。

  主人公佛雷乘着被摧毁的诺玛德号在太空漂流了半年之久,就在空气与食物即将断缺之际,遇到了飞往地球的沃尔加,在明知道佛雷存活的情况下,沃尔加依然弃佛雷而去,这激起了佛雷的复仇之心,决心要毁掉沃尔加。在强烈的恨意驱使下,佛雷开始了他的复仇,从佛雷一开始横冲直撞意图直接炸毁沃尔加,到锒铛入狱结识杰丝并学会动脑,再到利用罗宾让她加入自己谋划大局一起复仇,知晓自己所爱之人才是罪魁祸首而悔悟自己的所作所为,直到最后看透真理鼓励人们成长突破。看着佛雷一次次的成长内心感触良多,也更能深刻理解“遭遇一场战争让你献身,遭遇一次困境让你思考,抓住一次挑战让你伟大”之下,鼓励每个潜能还在沉睡之人突破自己的良苦用心,读完仿佛自己也经受了一番洗礼。

  除了主角的成长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关注的东西,比如审问梦魇剧院,利用恐惧模式幻想模式来审问犯人,这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可以实现。还有因为思动的发展,流浪癖导致人员容易流失,因为缺少绿植就会引起氧气减少所以破坏植被变成死罪,以及最后佛雷的万花筒式交叉感官,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书本原来也能带来这样另类的感受方式,应该算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个小惊喜吧。能把这么多的元素巧妙合理地融入这本篇幅不长的小说中,不仅没有显得繁乱复杂,更是让故事变得井井有条精彩纷呈,足以证明作者身为大师的实力。非常荣幸能看到这么棒的故事,同时也向作者致敬!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七):太空时代的复仇歌剧

  本书是经典的太空歌剧,对于后世许多作品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究其本质,这还是一个包装在宇宙背景之下,略有些俗套的复仇故事。西方文学对于复仇的题材可谓乐此不疲,从古希腊神话的开端克罗诺斯的复仇,到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再到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顺带一提科幻冒险小说大师凡尔纳的《桑道夫伯爵》结构上和基督山伯爵相似,但在后期的节奏感和爽快感上个人觉得更胜一筹),近现代的一些作品中也不乏复仇戏码。不难发现,西方的复仇大都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善恶终有报,正邪定分明。一般认为复仇者是正义的一方,通过复仇这一行为来声明正义。但后期也出现了一些作品会探究是否应当采取理性的方式进行复仇,以及复仇的行为是否也需要进行制裁等等。

  西方的复仇大多数还是和骑士精神相绑定或是与个人的尊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本书主角弗雷的复仇有些与众不同。弗雷的复仇更像是一种动物性的执念,更多来源于原始的欲望,充满了野性感。弗雷的长相就五大三粗,像个野兽,他所遭遇的各种极端的痛苦更是将他的身心彻底锤炼重塑,他逐渐变成了一台一心只想复仇的机器。他可以不受到金钱、名利的诱惑,他可以一次次放弃已经获得的自由,他可以不为深爱之人所束缚 ,一切的一切都为了唯一的目标——复仇!甚至复仇的对象都根本不是个人而是一艘飞船。被活生生地抛弃在生与死的夹缝中,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和随之而来的怒涛般的愤恨已经深深刻印在了他的血液中。这种强大而可怕的执念不会被任何东西抹消,哪怕是被关在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或是再次被夺走一切也无法消磨掉半分。这种纯正到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情感就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人总是太过复杂,而失去了这种原始的美感,每个人最纯正的感情,哪怕是最纯正的愤怒都像一个艺术品,令人深深着迷。本书原名虎!虎!弗雷在小行星带所留下的刺青隐藏在他的皮肤之下,每当他愤怒之时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仿佛一只猛虎又似一个恶鬼。这对于一个一心复仇之人而言真是绝佳的图腾,这也是对于那股强烈的复仇情绪最好的隐喻。看惯了拐弯抹角的表达,这种直接而强烈的情绪确实耳目一新。而弗雷后期的表现又有点复仇小说主人公开外挂的感觉,虽然很爽但确实在爽文遍地的现代有种怪怪的感觉。

  就本书的设定而言,主要设定“思动”基本就是PK念动力的一种,套了个科学的壳子,本质就是属于超能力的范畴,本书说是科幻也许称之为奇幻作品更合适。不过后来许多作品深受影响,纷纷大量使用了人类科学无法解释的一些能力与概念,倒也算是一种流派了。最容易联想到的作品想必是《来自新世界》,同样是在科学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部分人觉醒了超能力导致了世界秩序的崩溃,一夜之间回到原始的弱肉强食时代。本书中同样因为“思动”能力的泛滥而陷入了世界大乱,就那个时代而言这样的设定尚算新颖。此外,本书的节奏还是比较流畅的,部分场景的打斗很有画面感,设置的关卡也有点意思,总的来说是一部既有些异类但又很本质的复仇小说。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八):We will be counting stars

  “仰望星空”近乎已是我作为理想主义者个体的一种本能了。我其实并不懂星星,仅会浅尝辄止地尝试观想下北极星或者夏日大三角。我或许只是本能地在向铺散着璀璨星屑的深深天穹乞讨那种能摆脱了喧嚣,疏离了灯火,于群星之间安放灵魂的幕天席地感(此处应有san check警告)。因而,在闹市区的书店瞥见《群星,我的归宿》这样的书名时,几分失落的共鸣感转圜而回。

  当我第一遍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确定了,关于这本太空歌剧版《基督山伯爵》,我得去写些什么。

  作为一个自认脑洞够大的人,我鲜少会用“瑰丽的想象力”去赞美一本科幻小说,但这本诞生于1956年的小说有些狂野地蹂躏了我对科幻的那点微薄遐思。在此举几个设定上的例子,“思动”——大部分人类都可以依靠想象力在行星表面完成远距离瞬间移动;“派尔”——仅能用意念引爆的可以轻易改变星球地貌的超级炸药;“单向传心术”——不受控制地向周围人的大脑中传递自己的想法。

  作为半个老二次元,在此也想做一些考据。知名手游《Fate/Grand Order》中的角色基督山伯爵的宝具其实是捏他自《群星,我的归宿》的主角佛雷这个角色。宝具名“虎啊,煌煌燎燃”引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作《The Tyger》(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而这句诗也印在《群星,我的归宿》的序幕之前,敲下了全书“燃烧与复仇”的主基调。伯爵的宝具说明中,通过“精神力”和“超高速的思考”,连“时间与空间”的无形牢狱也可以穿越,“可以使用类似‘时间停止’的超高速移动”等解释,正应对了《群星,我的归宿》原作中“宇宙思动”和“时停”(通过赛博化的身体改造来完成自身思维和动作的加速)两项能力。

  考据过程中,出于满满的即视感去维基搜了下作者。有些惊诧但并不意外地发现,作者阿尔弗雷德·贝斯特除了是摘下第一届雨果奖桂冠的大拿,更曾加入DC漫画,参与超人和绿灯侠等多位超级英雄的创作。不过《群星,我的归宿》与其说是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不如说是一位反英雄的在屠戮之道中的进化与自我救赎(不义联盟为你点赞)。

  当然,倘若此番上演只是一幕星间飞行式的复仇大剧,我想读者们所能得到的最多也不过是一克莱因瓶的健怡汽水。“复仇”并不一定伴随着谅解和释然,但它燃尽之后总该留下些闪光的骸片,以飨诸位心怀期待的看官。比如我抱着仰望群星的淡然翻开本书的扉页,结果突刺而出的却是北落师门的凶杀之光,引得自己的思绪在硝烟和残骸中颠沛流离,几近失落了动中求静的初心。

  还好,在这条复仇之路的终末,佛雷在戏剧性的转折中清醒。如果说埃德蒙·唐泰斯和海黛的扬帆远航代表的是释怀与希望,格列·佛雷的选择则是在咆哮着蜕变后踏上负重前行的引路人之道。文末,他倒行于虚空之中,从一颗燃烧着的恒星瞬间思动到另一颗旁,在这苍茫的宇宙荒漠里无远弗届。至此刻,在非凡的天启下,本我升格至超我,神性透渗入人性。这薄薄两页纸上刻印了交织着浪漫主义、宗教反思和荒诞哲学的瑰丽星空,在猪突猛进闯入我个人向“科幻史上最神棍场景top3”排行的同时,也将我的灵魂从重力已经失去意义的行星表面抓出,扔向群星闪烁的神秘天穹。仅在这一刻,我愿意放弃思考,在清冷或炽热的星辉中迷失自我,心怀无上的感激和荣耀,成为这无尽星海间的一粒微渺浮尘。

  “深深的宇宙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

  《群星,我的归宿》读后感(九):标题封面二三事

  本书标题“群星,我的归宿”阅读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太空歌剧式的科幻作品,期待中是一本像是《2001:天空漫游》的电影所带给我的那种宏大的太空感(之所以说电影版是因为感觉电影改编的太空歌剧感更强,而书虽读过,但印象不太深)。但读完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群星,这个点其实只是一个故事背景而已,但也许是由于标题的缘故,本书在该版本的封面设计中改变了第一版的以主角为重点所设计的封面,改用了虽然有些普通但与标题匹配的群星设计,虽然很想吐槽第一版封面设计,这一版的封面也仅能算是中规中矩,但我以为本书的重点确实是人物而不是群星背景。

  在读者们的评论里对本书的印象有这么一个标签,太空版基督山伯爵。本书的复仇线贯穿始终,可以说主角的所有成长,所有行为都几乎为了复仇这一个目的而存在。一个在高科技时代毫无所长的普通三等技工,因为在太空中被迫“荒野求生”六个月而蜕变为类超能力拥有者,所向披靡,以一己之力可以把整个掌控世界的集团耍得团团转。实际上,本书原版书第一次出版的时候标题是“Tiger!Tiger!",标题名来自威廉·布莱克的诗作《The Tyger》,本书在序言之前的第一页也摘录了这首诗的一小节:

虎!虎!光焰灼灼 在黑夜之林中 是何等神手何种眼力 造就了你令人惊惧的威仪?

  虽然这首诗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但用来形容书中的故事主角却也是相当合适。在第一版发行时本书的以《Tiger!Tiger!》被人们所熟知,当时的使用的封面是:

1956年第一版发行时的封面 来源:维基百科

  这个封面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棒的设计!在看到的几个版本的封面包括英文和英文封面中,我认为这个封面应该是既符合故事里重点的任务形象,又不至于为了表现故事中描写的人物脸上恐怖的刺青而错失美感,甚至借用了虎纹一箭双雕。

  后来,这个故事在《Galaxy Science Fiction》上连载,当时的杂志封面是这样的:

1956年在杂志上刊载时的封面 来源:维基百科

  可以从这个封面的侧边看到,这时候本书的标题就改作了"The Stars My Destination"。也许是因为在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群星是我的归宿”反复出现,因此改成了这样的标题。

  本书第一版发行于1956年,而1957年法行的最终修订版也采用了这个标题,后来这个标题就被沿用,改编的漫画也采用的是这个标题。但相比起1956年的封面,1957年的封面就显得有些刻意在意文中那个让人惊恐的佛雷的形象了。

1957版封面 来源:维基百科

  1979年就有改编版漫画,但一直到1992年的漫画改编版才正式发行。这一次封面则更侧重于带有浓烈的美式英雄主义色彩,主角脸上的刺青甚至都很难分辨。

漫画版封面 来源:http://theporporbooksblog.blogspot.com/2012/09/the-complete-alfred-besters-stars-my.html

  不知道本书是否还会有下一次再版,期待下一次封面。虽然,群星是归宿,但老虎才是主角嘛,君不见那么读者大呼被书名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