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念楼学短》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念楼学短》读后感精选

2021-02-27 02:1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念楼学短》读后感精选

  《念楼学短》是一本由锺叔河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0元,页数:1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念楼学短》读后感(一):钟老先生的所发之感,没太多趣味,却强要透出趣味,委实无趣!如另一本蹩脚的书一样,不过“念楼随笔”有更触目惊呆的扯淡观点。钟老先生证明了一件事,心得体会与所思所感的高度、深度不是广泛涉猎就能拥有的,

  所获得的不过是对文字的印象,而不是自己的思想,所以好的思想更多相关的还是一个人的三观与天赋悟性。不是皓首穷经就能做得好学问、出好的思想。如同作者在“念楼随笔”中所说的笼中鸟之辩,说“我好似笼中之鸟,有翅难展”这句唱词大有问题。现在的书籍出版良莠不齐,豆瓣真是个能给人提前分辨的好地方。我也看过一些书,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纯属经验沟通,无意冒犯!

  《念楼学短》读后感(二):评《念楼学短》

  历经好几个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好久没有完整的读大部头书了。 感觉作者的业务能力还是很高的,选文精到,注释简洁明了,翻译自然、流畅且有自己的见解。 唯评论部分不忍卒读――可能作者在建国初期和文革时受了不公正待遇,这值得同情,但反复拿来吐槽就如同祥林嫂一般让人生厌。此外对于同行、前辈们也是一再的嘲讽、贬损,可见作者心胸狭窄、自以为是、为人不厚道,空活这么大年岁却无一点长者之风,可怜、可叹。 2019年10月3日(德国时间)旅行途中,记于海德堡Hotel Zum Ritter St. Georg 客房。

  《念楼学短》读后感(三):《念楼学短》摘

  秋风飒然而至,天气冷暖多变 路上风景最美,还是要写论文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山静似太古 日长小如年 白月挂天,频风隐书,四顾无人, 红叶满山,石骨刻露,泉流萧瑟,登山而上,远眺江影,惝恍久之。 龙楼拥翠,悬以秋日,别具一格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需多 夏末舒华,灿若锦绣,花香云影,皓月澄波

  《念楼学短》读后感(四):念楼学短 经史合读

  古人有云: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意思大概是在心气刚强、头脑兴奋时应读四书五经以陶冶性情、体会哲理;而在心绪低沉、情绪失落时应读历史以激发志气、增长气魄。有道理者有时,无甚道理者也有时,所以这句古语重要的不在其表面上的原则,而在于其背后读书应经史结合的深刻理念。

  《念楼学短》中有一则历史小故事,读来趣味无穷,说的是齐国的王后死了,当时齐王亲近的嫔妃有7个。有位大臣薛公想知道王上心里想立哪位为新的王后,就向王上献上七副耳环,其中有一副比别的六副都名贵漂亮。第二日进宫,薛公观察哪位王妃戴上了最漂亮的那副耳环,就向王上建议立她为王后。

  这样一则小故事,短小精悍,其有趣处无关谄媚,关乎智慧。当遇到问题,与其主观臆断,不若调查研究,古人云:聪察强毅之谓才。细细一想,这实在是一篇教人“实践出真知”的绝佳小文,其背后蕴藏的智慧与逸趣让人印象深刻。

  向这样的小文,本书中还有很多。古人文字书写不便、印刷困难,行文至简,向古人学短,可谓正中把心。书中或经或史,皆短小精悍,韵味深远,耐人寻味。

  《念楼学短》读后感(五):作为知识分子的编辑

  知识分子是什么? 不是指以知识为职业的人,而是运用知识来介入社会,通过讲述、批判和质疑,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中,梳理事物的脉络,让人们能够看到事物纷繁复杂表象后的根本原因;以自身的坚守和言说,捍卫一方清白和明亮的精神之地,在消费主义盛行、娱乐至死的喧嚣中保持宁静和理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改变世界。 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公务员、教师、商人、艺术家等等。钟叔河先生作为资深编辑,自觉地扛起了知识分子的使命。他所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编辑整理十九世纪末期由古老帝国走向世界的一批人的所见所感,当时中国刚刚从闭关锁国状态中苏醒过来,钟叔河策划的这套丛书以宽广的视角全面介绍了欧美及日本文化,作者均为我国最早接触西方国家的先哲,内容则以游记和笔记的形式体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显然是有深意所在的,当时出版界的同行们都对他的这个创举和气魄肃然起敬。 他还整理出版的《周作人作品集》和《曾国藩全集》,在当时是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二人的定论相抵牾的,出版后好评如潮,不因人废文,看到政治评价背后更深广的人性的、文化的维度。 在《念楼学短》中,钟叔河先生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筛选整理五百三十篇不足百字的文言文,既有详细的注释,有“念楼读”的白话翻译,更有“念楼曰”的点评。和钟先生主编的其他书一样,本书所选材料和解读都是有深意所在的,也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钱钟书和杨绛先后为此书作序,杨绛先生连用了4个“好”字表达自己对钟老的赞赏:“《念楼学短》合集,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 此书是文言文入门难得一见的好书,常读常新,随意翻看一页,都能让人有所收获。

  《念楼学短》读后感(六):有些东西不是越长越好

  现代人大多很难耐得住性子翻阅大部头,如今的朋友圈、微博之类的个人社交媒介都是简简短短的语言形式或者寥寥数张图片,倘若遇到一些个明星要人需要长篇累牍地写上几百字,可能是在解释为啥出轨了、怎么离婚了、再也不磕粉了之类的危机公关文章。但言多必失,总有纰漏出。不如来俩短语,含糊有内涵,高级又安全,如是古文样式,那就更加分了,自然也有聪明人如此这般地做了。前车之鉴,后车之覆,有人偏不好好开车,傻戳戳往沟里钻,翻车自是必然。

  说起学古文、写作文的前后,前可以是《念楼学短》,后是《古文观止》。

  《念楼学短》是钟叔河编著的合集,老先生是1931年生,出版人。本书8篇序言,平生首见,绝无仅有。一为杨绛先生2009年作,其余是老先生1991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9年2017年依次所写序言,言简意赅,成文原委、成集脉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至于念楼者,长沙城北之念楼,即廿楼,亦即二十楼也……也就是长沙城北一小区某栋20楼,够雅致,有文化的人真会玩。

  我看过的这个是后浪出版社2019年版,分上下两卷,53项主题,530篇,由序言中可知老先生抄录短文加以介绍,从1989年便已开始,历时近30年。老先生选文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是独立成篇,本是预备给自己的外孙女儿们读的,没成想,愈积愈多,如今出版到四版两卷,布面精装,纸张考究,有译有注有评,包罗万象,体系明朗。

  《念楼学短》的体例是将“学其短”(原文)附于开页右边,下方配有注释,开页左边是文题和“念楼读”、“念楼曰”。“念楼读”是译文,“念楼曰”是读后感。一般的顺序是先品原文,再读译文,后看读后感,最后再念一遍原文,一圈读完,其义自见。因书本厚重,不易携带,它能是一本很好的枕边书,可随时随意翻看,睡前看上那么一两篇,解忧助眠,增广学识,趣味无穷,诚如老先生所言“谁若想读点古文,拿了这几百篇去读,相信不会太失望”。

  原文、意译自不必说,作为中学生、古文爱好者的入门读物,有海量素材、丰沛养分供选择与吸收,挺好。

  再者, “念楼曰”这篇幅短小的读后感写得颇为精到,有个性、有思想、有态度,偶尔发牢骚,点到为止;间或做学问,借古讽今。兴之所至,笔亦随之。如上卷巢林笔谈十篇之中秋有感(绝无佳景)“念楼曰”提到:专门等着通知开会的老同志殆未足以语此,当然等到了通知能够去开会,可能也是他们的幸福……已经退休,就应该“退”,就应该“休”了,还要去开什么会呢?……能看出老先生既任性又可爱的一面。

  《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年间,是正蒙养而裨后学的私塾启蒙读物,世易时移,现如今仅适合古文功底扎实的人来读了,所幸《念楼学短》补了缺,我们可以先学短,再读长,正所谓“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钟老先生也说了:“看文亦犹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最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说的叫人泪目,真的是……人丑就要多读书。

  不写了,我要再去复习一遍《念楼学短》。

  《念楼学短》读后感(七):《庄子》故事二则

  ——《念楼学短》随笔

  1.郢人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虽无以为质矣。吾无与之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有一天,庄子路过惠子的墓地,讲了一个故事,是说郢地有人将白垩土涂抹他的鼻尖,如苍蝇翅膀厚薄,让匠石用斧子削掉这个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只听呼呼作响,鼻尖上的垩土尽皆削除而鼻子却一点也没伤着,郢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 ,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掉鼻尖上的垩土。虽然真有这样事,但可以与我搭档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所谓伯牙子期之交也不过如此。庄子和惠子是众所周知的两个“杠精”,庄子书中尽是二人斗嘴的桥段。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也是庄子说的。惠子落魄之时回到故乡宋国,遇到了同样落魄的老乡庄子。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两个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相互扶持安慰(互相撕逼互怼),成为了两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即便是思想几乎完全相反,而后的身份地位截然不同,两个人的友情从未改变。不得不说庄子是幸运的,中国历代思想家文学家无不是穷困潦倒,孤苦无依,最终在寂寞中愤愤而终。但庄子并不孤独,甚至很快乐,从某一角度说,他是真的做到了他所追求的逍遥游。不只是庄子思想境界高,更重要的是在漫漫凡尘几十年,他有一个虽然思想不同立场不一但本质和他一样爱国为民,热爱专研,喜欢辩论,同样学富五车的朋友,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情真意切。不如相忘于江湖?借上面的庄子路过惠子墓地的故事,可以看出,不可能相忘于江湖。庄子故事里的搭档缺一不可,他同惠子,同样缺一不可。对惠子本身,庄子是欣赏的,赞同的,倾慕的。惠子死后,他是思念的。传闻惠子死后,庄子便不再辩论。不是我不再辩论,是这普天之下再无那个同我辩论之人。

  2.惠子谓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惠子对庄子说:你说话没用!庄子说:我知道没用,才可以说什么有用。你看咱俩脚下这块地吧,多么广大深厚,但有用的只有咱俩站着的这方寸之间而已。如果把除了脚下这块儿的地都挖空到黄泉那么深,那么你觉得它还有用没用?惠子说:当然没用了。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都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有用和无用是相对辨识的主体而言的。如“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对应着两个故事:一株树细而多曲,不堪为材木,匠人不伐以终其天年。另一个故事:一户人家待客,杀了只不会打鸣的鸡。椿因无用而存,鸡为无用而亡。故周将处材与不材之间,但仍未免乎累。而道者顺风而起,应四时之变,虽无为而无不为,逍遥自得,有用邪?无用邪?世人多拙,不见无用为大用有用;无用相倾相形,用有用,存无用,处其间而动;超乎有无之辩,自得逍遥,谁管哪个世人?这就是在说庄子对于道,逍遥等概念的理解了当世之人,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做自己,不要为别人有用没用的评价所困,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本段引自知乎“枯树”。

  《念楼学短》读后感(八):我见

  

《念楼学短》是编辑出身的钟叔河先生出版的一套解析、点评短小古文的书,两本共一千多页,我看了近一个月。

作者以向古人学短为目的,按照书目、体裁、内容将精心选择的一些短小精悍古文进行编组,每组包括10篇左右,通过念楼读、念楼曰,分享自己如何读、如何理解这些短文的。

通过读这套书,我的体会包括:

一、从先秦到民国的古文,内容宽泛,体裁多样。古文并不是似乎只包括教人大道理的先秦诸子百家著述,或者唐诗、宋词、元曲之类的经典。其实,还有很多寓言、信件、反应风土人情的杂记等。每种都是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通过阅读可以窥见当时的“秘密”,找到与今人的贯通与延续。

二、书中例举的古文,虽然篇幅小巧,却要言不烦,作者能用区区几个、几十个字言简意赅表达主题,直接生动,并且可以将说话人的性格跃然纸上,或者能间接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或者某项工艺技术等。打破了我心中一贯对古文拖沓冗长无趣的印象。反言之,现代很多大部头或者畅销书里,车轱辘的话来回转,语意含糊不清,实在是太耗费读者的精力了。

三、钟叔河先生兼容自己的情感体悟,用平实优美的语言翻译古文,类似“意译”,语意直白且动人心弦。破除了我总认为古文费解难懂的偏见。原来古文还能够这样翻译,描写的意向如此壮阔生动,例如《大块文章》、《雪景之奇》、《绿天深处》,表达出的作者胸怀是那么博大浩瀚。

四、通过阅读这些小文,发现一些地点历史悠久可溯。例如“乌鲁木齐”的地名在清朝时就已经出现并使用,附近的吉木萨尔县西汉的时候就因设营屯田而建立。浙江余姚后汉时就已经存在,余姚的朱舜水因为久居日本传播中国文化而扬名海外。杭州在历史上的名称真多,包括武林、塘栖、钱塘、余杭、临安等。绍兴曾用名会稽、山阴等。这些名称出现频率高,了解更易阅读古文时。还有,感觉南方在魏晋后的确很富庶。从风土人情来看,花样多,经济繁荣;从出的名人名家来看,数量多,名气大。

五、历史上几个大家庭真是名声赫赫。东汉的班家,父班彪,儿班固、班超、女班昭。三国时的三曹。魏晋的王羲之家。北宋的三苏。一家多口同时在历史上闪烁,家庭文化的传承实在了得。不得不再次感叹文化是有“沿袭”的,没有底蕴,平民的确不是随便能出大家的。

六、这些古文所描画的古人并不都是一副爱教育人死气沉沉、耿介的铁面脸孔,很多有血有肉,性格立体独立,还有的浪漫有人情味儿。例如陶渊明给孩子写信,要儿子体恤下人,如“此亦人子也”虽然几个字,但推己及人的体谅也足够感人。还有“陌上花开”劝回娘家的妻子回来,浪漫有趣。以及郑板桥明码标价,不赊账的告示尽管能看出大书画家偶尔的困窘,但敢言的性格也着实令人佩服。

七、钟叔河先生的解读有的联想很深,包括当时的文化背景,自己的成长经历等,或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挖掘,新颖独到有见解;有的想得很“偏”, 说出了我未想到的。看了他的点评常有豁然开朗或恍然大悟的感觉。相信没有经历和积淀必然得不出这样的见解。

总之,这套书是值得经常看,时时看,以小见大,借古思今的。

  《念楼学短》读后感(九):遇见古文,遇见美

  是从什么时候起爱上古文的呢?

  细细想来,大概是以前看《东周列国志》的时候,一段急子与公子寿的故事,简洁的几句读来却令人泪落,即刻感受到古文的韵律与含蓄。古文有一种独特而简洁的美,却一直给人“可远观不可亵玩”之感,看了《念楼学短》,似乎重新开启了我对于古文的热爱。

  《念楼学短》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始作于1991年,在报刊连载,后集结成册为《学其短》,现在又集结为《念楼学短》,共53项主题,共计530篇选文,其中既有我们熟悉的经典《论语》、《左传》、《庄子》、《战国策》,也有不甚熟悉的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陆容的《菽园杂记》、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等等,上卷按照文集选取,下卷多按文体选取,但是都是简短精炼的文字,不论是之前在专栏上发表,还是历次成书,都有“学短”二字,这本书首要也在于一个“短”字,作者着重的是“短”,而读者也不免惊异于这“短”,令人惊叹,原来无论多么繁复的内容与问题,不论是叙述事件、发表议论、抒情还是写景,都可以写得短,短到不超过100个字,不禁赞叹古人的睿智与古文的精辟。

  因为内容的短,所以更易于读出古文的简洁之美。左右对比即可看出,左边对文言翻译与引申的念楼读与念楼曰,虽然简短,但是也占满一页,可是右边的大字均不足百,却文采斐然,言简意赅,意在言外,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读来余香满口,而金圣叹的遗言“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则令人笑中带泪。感佩千载之下,尤能感受古韵遗风。

  这本书还得一“博”字,古文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渐行渐远,大多数人虽然爱看,却仅欣赏而已,篇目毕竟读的少,这套书或许就是为我这类喜爱古文,却又无法长时间阅读的人准备的,书中共计530篇选文,内容相当丰富,有诏令、奏对、箴铭、书序、文论、诗话、赠答等,博采众长,有名人的文字,也有不见经传之人的作品,有议论,也可抒情,有快乐,也有悲伤,有对他人的勉励,也有临死之时的遗言。在这些古文背后,其实是一个个神采飞扬的人,以及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而在一本书中,竟能与这样多或才气纵横或光明磊落之士相遇,纵谈古今,品读生死,也是一件快意之事。

  《念楼学短》尽管什么都很短,自序短,每条条目也短。但是内容并不短。钟叔河先生在自己出版的《走向世界》时就说过:一句话,这是借前人的书讲我自己的话,是我自己的编辑作品。这本书的自序中,他也坦言:不过写明“念楼”的瓶子里,却由我掺进去了不少的水,用来浇自己胸中的垒块了。钟叔河先生是著名的老出版家,也是学者与散文作家,在这部书里,不仅仅推荐了他喜爱的、愿与他人分享的篇目,也借题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讽刺了当下的许多社会现象,以及“著名作家”、“文坛巨子”们,这一部分看起来更有趣味,老先生既有一股正气与书生气,也能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既有学识,也有胆识与勇气,这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他力排众议出版《走向世界丛书》,也体现在这本书中,就像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一般,这本书中也体现出一种气概,老先生在这本书中鼓励的是一股正气、傲气、书生意气,也是光明磊落之气。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念楼学短》读后感(十):古时候的女子啊,那么卑微的过完这一生

  歙人某.娶妇甫一月.即行贾.妇刺绣易食.以其所馀.岁置一珠.以彩丝系之.曰纪岁珠.夫归.妇殁已三载.启箧得珠.已积二十馀颗.余谓此妇幽贞自守.而纪岁珠之名亦新艳可传.惜不得其姓氏也.《歙人妇》--- 俞樾 整部《念楼学短》,530篇小文章,这篇是印象最深刻的。四书五经,名人酬唱的,看过可能就忘了,这篇怎么都忘不掉。一个女子的一生,仿佛比这篇小短文还短。她的姓氏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有这篇短文记录,就好像她没有活过一般。太压抑了。

  徽州商人娶完媳妇就出门做生意了。新妇在老家,靠着刺绣来维持生计。每年余下来的钱,就买一颗珠子,用彩线系起来。丈夫归家的时候,她已经死去三年。打开箱子,珠子已经攒了20多颗。什么新艳可传,谁愿意守活寡一辈子?

  念楼说,这实在是一个凄惨的故事,它诉说着旧时代妇女的无告和无望、寂寞和凄苦。我忍不住想,她这二十年来怎么过的呢,古时候女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娘家还能依靠吗?在夫家,她又没有一儿半女,有什么倚仗呢?日复一日的刺绣,每天盼着丈夫归家,盼了一年又一年,从哪一年开始死心的呢?就没有想过改嫁吗?她有什么寄托吗,死的时候会不会怨父母结了这么亲事呢?

  她的丈夫呢?出外经商这么多年,有音信回家吗?为什么不把妻子也带到外地去呢?在外那么多年,又娶媳妇生孩子了吧。他有没有想过留在老家的媳妇呢?当他看到那一串珠子时,他的心里再想什么呢,会难过,会自责吗?

  歙人妇当初能和丈夫一起走吗?能自己出门找丈夫去吗?能改嫁吗?这无望的一生啊,大抵是没有选择的。在古代,一个女子过得好不好,可以说基本靠命运了吧,出生决定了一大部分,和自己后天的努力没什么关系。

  三从四德的三从-从父,从夫,从子,这三者才是她物质生活的保障。至于精神生活,更要看造化了。谢道韫生在世家大族,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华,魏晋时期风气开放,她还可以公开表达对丈夫的看不上。钱谬的夫人回了娘家,老公还写信给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

  过的不好的,就各有各的不幸了。记岁珠的歙人妇,卑微无望的过了这一生。《苛政猛于虎》的老妇人,丈夫儿子都被老虎吃了也不愿意搬家,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对穷苦的女孩子来说,成为大户人家的女仆或者侍妾可能还是不错的选择,i比如《白氏女奴》,《朝云》。白居易家的女奴,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吹笙的菱角、弹琵琶的谷儿、献舞的红绡和唱歌的紫绡。年轻的女孩子总是不愁的,不知道他们不年轻的时候会怎么样呢?苏轼的朝云呢,看着和苏轼一唱一和的,可是在苏轼眼里,妾可以买卖或者直接送人的。

  跳出伦常的女子,大概只有妓女了。年轻貌美,又有才艺的,可以和文人一唱一和,传为美谈,比如《谢送花》。辜鸿铭说:“中国人的狎妓,有如西洋人的恋爱;中国人的娶妇,则如西洋人的宿娼。”狎妓狎的也是年轻貌美的,而且还是懂琴棋书画的高级“校书”。《琵琶行》里的商人妇,大概是他们以后最好的归宿吧。

答韵仙 朱荫培困人天气.无可为怀.忽报鸿来.饷我玫瑰万片.供养斋头.魂梦都醉.因沽酒一坛浸之.馀则囊之耳枕.非曰处置得宜.所以见寝食不忘也.

  《妓女哭坟》的故事,则是妓女借哭坟感伤自己孤苦伶仃的命运。清明节的时候,妓女穿上白衣裳,结伴去城郊祭乱葬在洼地的妓女。来祭拜的并不认识埋在地下的,那可能是几十年、上百年前就死的同类。为不认识的同类哭,也是在为自己哭。哭自己生前哀乐由人,死后只能葬南下洼。这种物伤其类的情感,真切,心酸。

  《念楼学短》总共530篇小短文,关于女性的故事大概只有20篇左右,少得可怜。古代女子没有机会受教育,也没有办法留下自己的文字。有的,也仅是出现在别人的文章里,用来讲道理,或者点缀读书人的笔记。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的教条禁锢了多少可能性。

  在古代,要想安稳过一生,要出生好,嫁得好,儿子孝顺有出息,还得赶上稳定的时代。多少不幸,就因为身为女儿身。今天,我们的处境和歙人妇已经有天壤之别,完全的平等似乎也遥不可及,但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时代不能选择,能选择的是每一个小的决定。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往有更多选择的方向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