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天鹅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黑天鹅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7 03:18: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天鹅的读后感大全

  《黑天鹅》是一本由[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天鹅》读后感(一):知易行难

  

让人不做预测反人类,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我们也只能说自以为的部分事实,未发生的占了我们的极大一部分。一开口就会猜测,不做预测这事见仁见智

而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在极端斯坦中有黑天鹅和白天鹅。对于风险是否高估的判断,如炒股时很害怕崩盘的风险,年长后得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哪一个更高呢?

  《黑天鹅》读后感(二):翻译水平差

  看不下去咯,这翻译水平实在是,百度翻译的吧,有史以来看书第一次打一星。实在不相信可以百度下“万丹 刘宁 翻译”。中信有不少书出的完全就是不负责任,这本书不相信都不审查就出版?照理说,这么多版了也该修正下了。非要140个字才能发表评价,懒得凑了。看不下去咯,这翻译水平实在是,百度翻译的吧,有史以来看书第一次打一星。实在不相信可以百度下“万丹 刘宁 翻译”。中信有不少书出的完全就是不负责任,这本书不相信都不审查就出版?照理说,这么多版了也该修正下了。非要140个字才能发表评价,懒得凑了。看不下去咯,这翻译水平实在是,百度翻译的吧,有史以来看书第一次打一星。实在不相信可以百度下“万丹 刘宁 翻译”。中信有不少书出的完全就是不负责任,这本书不相信都不审查就出版?照理说,这么多版了也该修正下了。非要140个字才能发表评价,懒得凑了。

  《黑天鹅》读后感(三):第十五章

  1.看到的和没看到的。我们看得到的成功企业屈指可数,失败了的创业公司却无人提起、数不胜数。我们看到的地球灭绝生物已经数量巨大,可是真正灭绝过的生物恐怕远超想象。我们看得到的失业率,那是针对曾经有过“正经工作”的人而言,至于一直失业的人、日结工的人、睡马路的人,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平均收入,那是针对还可以统计收入的人而言,至于摆一天摊收一天钱的人,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东西从来不是全部,至于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到底有多大体量,我们从来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2.做了的和没做的。我们赞美所有做了的人,我们赞美live aid上充满爱心的歌手,但是这只是他们做了的。他们可以用更多、更有效、更实际的方式投身公益,但是这是他们没做的。那这个做了的,是不是一种不作为? 3.发生了的和没发生的。如果911事件可以被阻止,(虽然事后总能有许多蛛丝马迹指向灾难的发生)。如果真的有一个人,倡导安全问题到破费,并且阻止了这次灾难的发生,一切风平浪静,他会迎来鲜花还是黯淡下岗?真正迎来鲜花的或许反而是灾难发生后第一个采取措施并且在世人面前落泪的人,而不是真正能阻止灾难的人。那么,不要小看风平浪静的人生。风平浪静才是最高级别的幸福。 4.留下来的和没留下来的。历史中波涛起伏的强人,数不胜数,但是一定也有未能被巨浪推向历史舞台的。项羽失败还能圈粉无数,这是他的一种幸运。所有的伟人,除了一身本事,也还是要一点(很多)幸运的。

  《黑天鹅》读后感(四):你,就是黑天鹅

  

2020年读完的第56本书:《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这本书读的很慢,原因在于作者写的内容需要思考,加上翻译的不是很好,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这里就整理一下我认为作者提出比较有价值的观点:1.所有人都知道预防比治疗重要,但预防得到的奖赏远远不及治疗所得的奖赏;2.人们意识不到每天都发生着出乎他们意料的事;3.J.K罗琳不必在每次有人想读哈利波特时都写一遍,但面包师必须为每位新客户烤出面包(收入具有突破性的职业和不具有突破性的职业);4.一只鸡在前1000天内每天准点得到喂食,第1001天在喂食时间被宰杀。从鸡的角度看,第1001天没有喂食是黑天鹅事件,但从养鸡人的角度看却不是。(某件事情前1000天的历史不会告诉你第1001天的任何信息);5.“没有证据表明会发生黑天鹅事件”和“有证据表明黑天鹅事件会不发生”之间不易觉察的逻辑差别——前者表示极有可能存在证据但我们未发现;6.我们天生习惯于寻找能够证明我们的理论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例子,这些例子总是很容易找到;7.叙述谬误指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对事实的解释会与事实混在一起,使事实变得更容易记住、更符合道理,这种倾向的坏处在于他使我们以为对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8.人类渴求规律,所以需要将事物简化以便于进入头脑。而信息越具有随机性,事物就越复杂,因而越难概括。你越概括,让事物越有条理,随机性就越低,因此正是我们的简化行为使我们以为世界的随机性比实际上小;9.进化是一系列侥幸的成功,我们现在存活着就是奇迹,你的幸存会削弱你对幸存的理解,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10.我们是寻找原因的动物,习惯于认为一切事情都有确定的原因,并且把最明显的那一个当作最终解释。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可见的原因,相反,很多情况下什么也没有,甚至没有任何可供选择的原因——教育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强迫学生把原因从相关问题中分离出来,让他们对不做判断和说“我不知道”感到羞耻;11.我们天生肤浅,只注意我们看到的东西,不注意没给我们留下生动印象的东西。不进入视线则不进入大脑,我们对抽象的东西怀有天性上的蔑视;12.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13.发现的经典模式:你寻找你知道的东西(比如到达印度的新方法),结果发现了你不知道的东西(美洲);14.当受到正面黑天鹅事件影响时,我会非常冒险,这时失败只有很小的影响;当我有可能受到负面黑天鹅事件袭击时,我会非常保守;15.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活着本身就是极大的运气,一个可能性微小的事件和一个极大的偶然,想象一个十亿倍于地球的行星边上的一粒尘埃,这粒尘埃就代表你出生的概率,庞大的行星则代表相反的概率,所以不要再为小事烦恼了,不要再像一个忘恩负义者:得到一座城堡,还要介意浴室里的霉菌。不要再检查别人赠送给你的马匹的牙齿。请记住,你,就是黑天鹅。

  《黑天鹅》读后感(五):未看的书永远最吸引人、最完美 -_-!

  

"请把自己放入一个好结果比坏结果影响大得多的条件下"

又是一本很早很早之前,就被知乎或者,应该是知乎,各大up主强烈推荐的书,也是买了很久很久没看的书。买书的时候,生活应该很艰难吧,不然不会买这么“智识”“实用”的书了吧,不然为什么不买一些有趣的书

ps话说你买书,,,好像大多都是,鸡汤类,实用类,方法论类、智识类or思维类,,,其实吧,这些书,真,未看的书永远最吸引你,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大概明白为什么不愿意沉浸下来看书了,跑去打王者hhhaa,因为有些书,真的,很,一般。

整本书,有过高光的时刻,现在,零零散散记下一些,我还能回忆起的片段吧。

书里的很多观点,在张潇雨老师身上看见了很多影子,看来张确实被这本书影响很大,比如他说的要摒弃理论,不冒险,确定收益很大、损失很小时要加足杠杆,以及其他的一些。总之,看的时候,老是有种,哦,张潇雨微博或博客分享过这观点。

另外一些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背景,祖父是国防部长???//玛弹,妥妥的官二代、贵族。父亲祖父都被送去法国留学,作者美国沃顿商学院,不可及。

以及,短评里的一些调侃,作者对统计学家,有很大的恶意。哈哈,还有经济学家,以及一些传统的社会科学家,比如孔德。倒是很赞同丹尼尔卡尼曼,因为他的结论都来自实验,这是作者所提倡的。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是那些不准确、那些有害的理论或模型。

还有就是作者对进化论的理解,认为规律作息没有科学依据,人类从远古走来,更多的是饱一顿饿一顿,也不会每周3次去健身房锻炼42分钟。这个确实,可是熬夜还是,别,累。同时,这个问题吧,双方都没有科学依据,作者也不能证明他的看法,进化论这东西,感觉大家全是逻辑推理。但作者自己的例子,反而更具说服力。时常长距离慢走,偶尔高强度训练。maybe,这就是hiit训练的奥秘,间歇性高强度的训练,像狩猎时代一样,不规律,有歇息,玩心跳。

总之,一本,真的,一般般的书。看之前自我攻击,“看看你,买了这么久,这么多好书,还没看,你可真烂,,shit,打错,不是烂,是懒,你tm才是一个烂人哈哈哈”。

看完,“哦,我明白我为什么不喜欢学习,不喜欢看书了,这种垃圾也配爷花时间??打游戏去了哈哈哈”。

真,期待那种,震撼我,惊叹我,刷新我智识的书啊,求求了。

  《黑天鹅》读后感(六):科学的迷信

  

在遥远的那个年代,风火雷电、山洪地震,大自然的力量让刚刚直立行走的智人非常无助。于是,占卜、卦象、祭祀等行为应运而生,成为了人类的行为指南。

随着时间的箭头向前,人类出现了柏拉图、孔子等一大批哲学家,接着发生了工业革命若干次,人类似乎是进入了一个科学的时代,一个人类对自身力量错误估计的时代。科学技术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但没能改变的也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人性,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确定性的狂人。从前是宗教解决了这一问题,今天则是科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说到科学,先来简单扒一扒科学到底怎么样了。

数学:这是一套自洽逻辑。严格来说,数学不是科学,只是研究科学的工具。

物理学:这是目前为止人类开发的最多的学科,经典物理学的资源几乎已经被人类吃干净了。从牛顿开始的经典力学,到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一套几乎组成了我们生活日常可见的一半以上。

化学:人类能源的主要来源以及生活中用品的另一半吧。

生物学:如果有一根进度条的话,人类目前至多不超过5%,喝一杯咖啡到底到底是致癌还是防癌,人类现在也没有搞明白。

交叉学科就不说了,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接下来进入社会学科。

心理学、经济学等等一堆的基本都是按照上述基础学科的方式来研究的。婴儿时期你妈离开了一个月对18岁的你将会有什么影响,基本职能自说自话;理性人假设,这个基础假设就很不牢固。

铺垫的差不多了,终于可以说回主题了。黑天鹅,一种完成超出人类认知的事件。我们一直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均斯坦的国度,曾经也许是,但是现在绝对不是。人性恐惧未知,明天去钓个鱼,我得研究一下天气预报;准备买一只股票,我得研究一下市场经济,做个预测。

预测则是现代人对科学的一种迷信,正如前文所说,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基本靠迷信,不可控和认知的缺陷太多了,人类使用错误的方法,带来了许多的黑天鹅,而且这些方法看上去似乎是很科学,正如书中一直批判的使用正态分布去判断社会科学。

看待一个问题,应该是辩证的,社会科学真的就一无是处吗,那显然不是。错只是错在过分的使用了错误的方法,而且还没有认识到,正确的方法是什么,还是留给专业的人。

我很认同的核心思想来说:不要寄希望于预测,这只能是发现不足的一个手段,尤其要记住的就是在复杂系统,事情肯定会不同于预测,而且大部分时候可能是完全不同。黑天鹅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黑天鹅,俗称“一炮而红”,一种是负面黑天鹅,“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要提前埋伏正面黑天鹅,但是不能说靠这个吃饭,同时要防范负面黑天鹅,即使发生了,自己的损失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有三种谬误很有意思,值得记住:一是证实谬误,我们只关注从已观察到的事物中预先挑选出来的那部分,并从它推及未观察到的部分;二是叙述谬误,我们用那些符合我们对明显模式的偏好故事欺骗自己;三是游戏谬误,愚人的不确定性,以为这个世界的现实概率就像掷骰子一样,从而采用正态分布。

此外,还有三点认知缺陷,一是我们假装黑天鹅现象不存在,人类的本性习惯黑天鹅现象;二是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一样是全部。历史把黑天鹅现象隐藏起来,使我们对这些事件产生的概率产生错误的观念:沉默的证据造成的认知错误;三是我们“犯过滤性错误”,我们只关注一些有明确定义的不确定性现象,即一些特定的黑天鹅现象。

  《黑天鹅》读后感(七):匍匐前进在极端斯坦

  

这本书久负盛名,是亚马逊反复给我推荐的畅销书中的一员。对于这类书我一般很难打起精神,而宣传上的“黑天鹅”这一名词似乎成为了某种噱头概念,所以拖延至今。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一直在累积收获,并且想必在未来它也会在我心中持续发挥作用。作者谐谑的文风使得散落在各章节的专业知识更加易懂,而兼并了自大和自嘲的评论又饶有趣味。考虑到成书年代,再联想到金融危机以及目前肆虐的疫情,书中描述的银行体系垮塌和通过航班传播的病毒令人不禁悚然。我认为这本书传达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认知”黑天鹅。

书的开始即引入了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的概念。这比起去纠结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概念和模型要更加直观,能够帮助读者对各类事件作出划分,这展现了作者思维中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总的来说章节在节奏上层层递进,但并非那么逻辑清晰。后记占据了20%的篇幅,大部分是对前80%内容的重述和强调,增加了专业和技术方面的论述。虽然作者说这部分可以跳过,但我还是努力认真读完(惨烈的翻译造成了相当负担)。后记中偶然提到的轶事,譬如黑天鹅成为全球畅销书后作者的心路历程,也有较高的可读性,推荐一看。

主体内容可以分为几大部分:分析黑天鹅的特性,追究其出现的原因,以及寻找解决方法。首先,黑天鹅的特性有三:意外、影响深远、事后可解释。第三点看起来似乎有点绕圈,但经过作者的论述,这个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实际上比起去定义黑天鹅,“事后可解释性”更像是点出了一种事后分析的倾向。想象一下看似不可解释的外星人入侵事件,假如真实发生,也一定会得到解释,比如某个星系的某颗星近期亮度有所变化云云。而这也引向了下一部分关于人们谬误和认知问题的讨论。

黑天鹅出现的原因,源于各种谬误,作者有详尽的分类和阐明,如证实谬误、叙述谬误、游戏谬误等等,在此不予赘述。人们的预测总是存在偏颇:认知自大,实际的自己比我们看到的自己要无知很多;柏拉图式理念,对于简化的依赖和对复杂性的逃避,书里讲到的领域特殊性的案例十分生动(譬如说一名在会议上充分理解黑天鹅,在实际行动中却完全忘记它的管理者);错误的推理方法,由于思维惯性、短视、或某种目的性而选择了平均斯坦的方法,对不稳定性熟视无睹。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而然想知道我们既然已经注意到黑天鹅,那么是否有能够驯服它的方法呢?作者在文中也无奈慨叹,该书出版并迅速扩散之后,很多人向他提的问题囿于“如何预测”和“如何利用”,无疑说明了他们并未理解这本书的主旨。黑天鹅自人类的想当然中诞生,而试图彻底预测和利用黑天鹅,则是进一步恶化的天真和傲慢。当然了,面对黑天鹅,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虽然无法改变极端斯坦和黑天鹅的特性,但是可以改变自身。实用方法上,我还是概括为三点:杠铃原理,时刻保持警惕和健康的心态。

一:杠铃原理。可以简单地阐述为:在保守的部分极为保守,在冒险的领域极端冒险。用投资来举例的话,90%的资产采用最稳健的方式,不轻信中风险或所谓风险可控的理财产品;剩余10%(全部损失也无所谓)则投入高风险水域,以对带来正面效应产生高额收益的黑天鹅守株待兔(守湖待鹅)。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分配两者是个问题,这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智慧并就事论事,顺利把黑天鹅转化为灰天鹅。

我个人并非完全支持这种组合,原因是作者在衡量黑天鹅时往往着眼于较长的时间周期,以论证黑天鹅造成的影响可以抵消此前的一切,但就人的一生而论,又有多少个十年呢?如果不确定明天是否到来,那么大部分人会在今天依据平均斯坦理论权衡风险和稳定,这很难说是愚蠢。但杠铃原理的思维方式依然是可取的,特别是在对整个人生进行规划时,采用杠铃原理作评估,能够意外地迸发灵感的亮点。

二:时刻保持警惕,即谨记“黑天鹅”的存在。作者论证了为什么人类的思维即使在理解黑天鹅之后仍然会被系统结构化的理论磁吸,如果我们无法彻底甩开认知自大,那么至少可以绕着认知自大这口井转圈,或者在掉入井中的同时尽力抓住边沿。简单来说,头脑中稳定铺开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对事件做分类、评估而非预测,并随时审视自己的评估。

三:健康的心态。这似乎与上一条矛盾,但其实相辅相成。文中论述了人们对风险的高估和低估:总是在幻想的意外事故上费心,却无视了潜藏在身边的危机。调整心态,对于世界、社会、自我构建清晰的评估体系;时刻思考,保持谨慎却不盲目担心。不管怎样,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令我心生羡慕。另外,讨论医学经验主义和生物人体冗余功能及应激状态的部分也尤为有趣。我们尚不了解人体的全部功能,因此才要带着谦逊的思维累积实验和经验,避免落入优化理论和稳定系统的陷阱。虽然看起来有些偏颇,不需全盘接受,但忍不住在脑海中对比了严格遵循计划的一天和悠然漫步的一天。前者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那是我现在的生活。而在极端斯坦匍匐前进,是一种理想。

从个人角度,看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了学习经济和计量时的郁结,并且在今天得以抒发。要留神的是,作者的思考建立在他的学识和经历之上,是在高原地区才能看到的高山,而在遥远的平原低谷无法将它纳入视野。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学习、经历和思考,一味地关注“黑天鹅”(某种简化状态)并拒绝高斯钟型曲线也是不可取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他在面对激烈的抨击时能够置若罔闻,正是因为他曾经从事过相关行业并决心摈弃其糟粕。

最后说说翻译。译者可能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资料查的不够,没吃透作者的思想,因此造成了有序翻出字词但组不成通顺逻辑的僵硬效果。原文里一句简单的表达,翻译成中文后山路十八弯,让人理解起来十分吃力;另外也存在明确的错误,包括但不限于词意、词组、整句逻辑的错翻和粗糙的笔误。只能说看书还是要认真挑一挑出版社和译者,如果不靠谱的话干脆阅读原版,否则不仅是看书体验大打折扣,看完书写书评时都被影响得半文半白文字不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