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之战读后感1000字
《阿登之战》是一本由(美)约翰·托兰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登之战》精选点评:
●扣一分翻译。很多地方一看就是小女生翻的,美国大兵在散兵坑里的嚎叫硬是被她翻出一股流星花园味儿。
●作者通过对阿登之战的叙述和描写,让我们从另一方面认识了美国士兵顽强、坚韧的拼搏勇气,以及在军校的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军官们,对于真实战争中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正确判断,对战争走向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翻译毁原著的经典案例,现在的翻译真是要钱不要脸,什么钱都敢挣,编辑也是稀烂,明显的错漏都看不出来
●曾经拜读过约翰·托兰这本书的英文版,很是感佩,很期待这次中文版的出版
●书的校对上有一些问题,在军衔和日期上有错误。最后的索引也不全面。还有希望能加上地图。四分给约翰托兰
●太长了,也太散。很难从整体视角分析战役的决定性因素,但有一些细节描写的小片段,虽然存疑,但却有趣。
●希特勒系列总能长久抓住读者的眼球。
●约翰托兰一贯的风格 大量采访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 让我们见识到了这场战斗的全貌 以及从上到下德军和盟军不同人的反应
●写的很详细,第一次看托兰的书
●说真的,元首在1944年冬天还敢想德军会复制1870和1940年的伟绩,就足够让人「钦佩」。两种可能:他真的对武装党卫军和德国国防军抱有巨大的自信,他脑子有毛病了。
《阿登之战》读后感(一):评《阿登之战》
这是一场对二战整体结尾进程至关重要的战役。作者在战略层面的回溯不够详尽,特别是后半部分对于战局的变化描写的不足,体会不到是什么带来了双方攻防态势的转换。但是细节上用了大量的师,团,营,连,排级甚至个体个的战斗或求生叙述,凸显了战争过程的残酷。使每个阅读者从人性的角度在对战争产生反思,有再看一遍《兄弟连》的感觉。后记写得不错,对战役中的关键地区或地点做了汇总,很值得将来德奥之旅的参考线路。当然本书如果能再配上地图,会更容易理解战役的过程。
《阿登之战》读后感(二):困兽的最后“豪赌”
前段时间,花了几天时间读完同事编的这本书,整体感觉不错,到底是约翰托兰早年成名作品,可以看出其在历史叙述中的贯穿人性核心价值观,这场战斗确实是希特勒一人决断的豪赌,德国投入了1200多辆坦克,50万人的集团军,一开始曾打的美军毫无还手之力。不过最后被美军一点点把胜利的天平加重而最后倾向了自己。由于投入过多,最后造成柏林之役,德国已无兵可用。
从作品的规模和叙述行文,其实已经能多少能看出托兰掌控大局又兼顾局部人物的描写能力,或者说这部早期作品中具备了其写出《日本帝国衰亡史》《希特勒传》《最后一百天》的潜质。在二战历史写作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四十年前的这本书可谓是写二战西线战场战役的先驱之作,要知道托兰在写此书时,美国关于阿登之战的官方档案还没有公开,而托兰正是靠着亲历者的口述,写出了这部经典的作品,而将口述历史材料写成纪实文学也只有托兰敢这样干,毕竟当时多数历史写作者都是学院派的人,靠官方资料来写作。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四十年前的作品,是其他阿登战役作品的鼻祖,且具有后期学院派作家所没有的特点。只可惜这书到今天才引进并翻译出版。这真是中国读者的幸与不幸。
《阿登之战》读后感(三):用更多微观视角去阐述历史时刻——评托兰《阿登之战》
《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是历史学家托兰撰写的一部二战著作。作为二战的亲历者,托兰在写作本书时采取了不一样的视角,从而使得这部阐述历史战役的著作显得卓而不群。
相对于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刻大撤退、偷袭珍珠港这些非常著名的战役而言,阿登之战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阿登之战是二战末期希特勒在西线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反扑,构想着实大胆,目标一旦实现,将会对盟军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在战役初期,德国军队推进很快,几乎让人想到二战开始的闪电战了。
但随后的盟军主要是美军逐渐的扭转了战局,将德国军队又打了回去。此役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量杀伤了德军军队的有生力量,使得守卫德国本土的部队精锐尽失,客观上也为顺利攻入德国本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这场战役还和其它战役不同的一点是,盟军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计划,而是在猝不及防的时候仓促应战,各部都在自发的进行抵抗。这样的一个作战模式也造成了阿登之战写作的难度之所在。
与其它描述二战史或战争史的著作不同,托兰更多地采用了微观视角的角度。写作本书的时候,还有很多亲历过二战的人没有去世。托兰采访了许多的幸存者,把这些幸存者讲述的故事有机地融合到了这本书之中。
所以说,在历史进程大势已有定论的情况下,把那些亲历的当事人的话作为讲述历史的主要方式,可谓是独辟了一条讲述历史的方式。比之以前那种依托文献来讲述历史的方式更贴近地气,使人们能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更有一种代入感在里面。
其实,这种描写方式跟历史观有关联。到底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呢?在《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这本书中,其实既描写了英雄人物,也描写了基层士兵,从将军到士兵,是每一场战役都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来一个历史战役都会包含众多的部队,再加之本书从众多士兵军官的角度来写,且因为姓氏习惯的不同,国人阅读本书时可能会有一点阅读障碍。
换句话说,在这部书里面跑龙套的人太多,有名有姓的人有几百个,而且这些名字很多很长很拗口,不仔细阅读有时候会混同,所以这样的严肃历史读物,还是应该静下心来阅读才好。
《阿登之战》读后感(四):致命失误
阿登之战是二战史上的著名的盟军反败为胜的一场战役,但这一局面却是由盟军高级指挥将领对西方战线上过于乐观和对德军的错误估算导致的,在兵力占据强大优势的前提下,由于盟军将领一致的大意而损失了数万生命。这种牺牲是完全不必要且令人无限惋惜的,因此这场战役同样是二战史上的一次致命的失误。
1944年盟军于法国诺曼底登陆后完成法国巴黎的解放,继而一路向东,深感胜利唾手可得。相比战线的防守和对敌军的监视,他们更认为此时法国士兵有代表性的战地婚礼对将领们更为重要。阿登山区原本是盟军战线最薄弱的环节,仅有四个半师的兵力防守,又加之诸多将领的盲目乐观,给德军留下了可乘之机。
希特 勒一向以高昂激进的演说闻名,他本人也是这样神经质般的激进,正如他发动这场战争。在一再战败之后,希特 勒反而想出这样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计划,犹如赌博:进攻阿登山区,死守莱茵河。他调用四个党卫军精锐之师,同时将盟军将领眼中最为谨慎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掉至阿登现场,又一次玩弄起了典型希特 勒的军事骗术,遗憾而可悲的这次是他成功了。
盟军将领对于情报置若罔闻,对于敌军频繁的兵力调动视而不见。他们对所有的现象都有自己的一番解释,总之,没有任何事能使他们提高警惕。英国首相,欧洲战场最重要的指挥师,丘吉尔先生谈起这场战役时曾悲伤道:“在那个严寒的冬月里,有关个人伤亡的电报,都是送往一个个美国家庭的……”当盟军终于在傍晚意识到战火已烧至他们脚下时,盟军已损失了众多士兵,其中多为美国人。美国大兵在作战中不积极甚至还有些笨拙的形象也同样深入人心,支撑着他们取得这次胜利的是对生的渴望和对家的依恋。
约翰·托兰在国内流传最广的是希特 勒传记《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这本《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却是他所著的第一本二战相关作品。相较于威廉·夏伊勒从史料文件着手叙述二战史,和温斯顿·丘吉尔以自身经历的回忆式的二战史,约翰·诺兰更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当时参与战争的士兵和人民,从和他们的谈话和采访中尽可能的还原出当时的境况,塑造出一个真实性和可读性俱佳的作品。他的描写不仅在战场,还有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和一些流亡的士兵,读起来画面感极强,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般的二战著作。
《阿登之战》读后感(五):浅谈《阿登之战》二战的转折点
《阿登之战》是二战时期发生在欧洲比利时东南、卢森堡北部和法国东北部阿登森林的一场超级经典战役,被后人称之为历史的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1944年在东线损失了90万兵力,西线损失了45万兵力的前提下,西线集中了100万兵力的基础上,盟军最大的阵地反击战,整场战争,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
当时的核心人物阿道夫希特勒的最大愿望就是要重演1940年侵略西欧的成功,在1944年12月16日开始进攻,阿登之战随之开启,这场战役盟军的最终胜利被认为是美利坚合众国打过的最伟大的战役。
这本书主要一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战役开始前盟军人民的相对安静的生活,和战役开始之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侧面体现出这场战役的规模之大,损失之严重,伤亡的惨重,当时德国所在的第三帝国实际上已经是众叛亲离了,意大利 日本 苏联 罗马尼亚 芬兰均不能支持德国人,但是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这次圣诞玫瑰行动然后,德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成功的突围了,盟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的重心不稳。
第二部分讲述德国继续发动攻势,攻击卢森堡,盟军没有前线的支援,弹药消耗的速度非常快,一声“撤退”让在前线的战士拼了命的奔跑,甚至扔了武器,毕竟,12月份的寒冷比战争更可怕,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折点,盟军有了英国等国家的支援,开始了反击,由蒙哥马利带领的突围部队,将猪腰,进攻点选定为圣维特突出部,这里开始将局势扭转,书中几张战争中的领导人照片和士兵们冻死在这个冬天的样子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惨痛教训。
第三部分讲述盟军的绝地反击,一次次的战争策略和攻击,让德军无法继续前进,战斗装甲已经被击打到了崩溃的边缘,盟军守住了要塞,到了最后一部分阿登地区的战争迷雾已经消散,战争局势已经呈现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态势,盟军通过牺牲自己的空军力量,葬送了300名飞行员,盟军一个一个山丘的拿下德军的陷阱部队,盟军的势力太过于强大,希特勒也不得不考虑变动而不再抵抗,盟军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并与乌法利兹会合,经过了一场苦战之后,德国的军队被打的七零八散,严重削弱了它在西线的防御力量和东线的机动兵力,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档盟军的前进了,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第四部分讲述德国最终在1945年5月7日,投降了,这场战役不是一场中规中矩的战争,是由一系列的独立存在的行动组成的,彼此紧紧依靠进攻方向才联系到了一起,美军被包围,德军也在被包围,德国人和美国人的意识形态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正是这样的区别,让德国人背负了最终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