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之战》读后感100字
《阿登之战》是一本由(美)约翰·托兰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登之战》读后感(一):评《阿登之战》
这是一场对二战整体结尾进程至关重要的战役。作者在战略层面的回溯不够详尽,特别是后半部分对于战局的变化描写的不足,体会不到是什么带来了双方攻防态势的转换。但是细节上用了大量的师,团,营,连,排级甚至个体个的战斗或求生叙述,凸显了战争过程的残酷。使每个阅读者从人性的角度在对战争产生反思,有再看一遍《兄弟连》的感觉。后记写得不错,对战役中的关键地区或地点做了汇总,很值得将来德奥之旅的参考线路。当然本书如果能再配上地图,会更容易理解战役的过程。
《阿登之战》读后感(二):困兽的最后“豪赌”
前段时间,花了几天时间读完同事编的这本书,整体感觉不错,到底是约翰托兰早年成名作品,可以看出其在历史叙述中的贯穿人性核心价值观,这场战斗确实是希特勒一人决断的豪赌,德国投入了1200多辆坦克,50万人的集团军,一开始曾打的美军毫无还手之力。不过最后被美军一点点把胜利的天平加重而最后倾向了自己。由于投入过多,最后造成柏林之役,德国已无兵可用。
从作品的规模和叙述行文,其实已经能多少能看出托兰掌控大局又兼顾局部人物的描写能力,或者说这部早期作品中具备了其写出《日本帝国衰亡史》《希特勒传》《最后一百天》的潜质。在二战历史写作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四十年前的这本书可谓是写二战西线战场战役的先驱之作,要知道托兰在写此书时,美国关于阿登之战的官方档案还没有公开,而托兰正是靠着亲历者的口述,写出了这部经典的作品,而将口述历史材料写成纪实文学也只有托兰敢这样干,毕竟当时多数历史写作者都是学院派的人,靠官方资料来写作。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四十年前的作品,是其他阿登战役作品的鼻祖,且具有后期学院派作家所没有的特点。只可惜这书到今天才引进并翻译出版。这真是中国读者的幸与不幸。
《阿登之战》读后感(三):用更多微观视角去阐述历史时刻——评托兰《阿登之战》
《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是历史学家托兰撰写的一部二战著作。作为二战的亲历者,托兰在写作本书时采取了不一样的视角,从而使得这部阐述历史战役的著作显得卓而不群。
相对于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刻大撤退、偷袭珍珠港这些非常著名的战役而言,阿登之战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阿登之战是二战末期希特勒在西线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反扑,构想着实大胆,目标一旦实现,将会对盟军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在战役初期,德国军队推进很快,几乎让人想到二战开始的闪电战了。
但随后的盟军主要是美军逐渐的扭转了战局,将德国军队又打了回去。此役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大量杀伤了德军军队的有生力量,使得守卫德国本土的部队精锐尽失,客观上也为顺利攻入德国本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这场战役还和其它战役不同的一点是,盟军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计划,而是在猝不及防的时候仓促应战,各部都在自发的进行抵抗。这样的一个作战模式也造成了阿登之战写作的难度之所在。
与其它描述二战史或战争史的著作不同,托兰更多地采用了微观视角的角度。写作本书的时候,还有很多亲历过二战的人没有去世。托兰采访了许多的幸存者,把这些幸存者讲述的故事有机地融合到了这本书之中。
所以说,在历史进程大势已有定论的情况下,把那些亲历的当事人的话作为讲述历史的主要方式,可谓是独辟了一条讲述历史的方式。比之以前那种依托文献来讲述历史的方式更贴近地气,使人们能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更有一种代入感在里面。
其实,这种描写方式跟历史观有关联。到底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呢?在《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这本书中,其实既描写了英雄人物,也描写了基层士兵,从将军到士兵,是每一场战役都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来一个历史战役都会包含众多的部队,再加之本书从众多士兵军官的角度来写,且因为姓氏习惯的不同,国人阅读本书时可能会有一点阅读障碍。
换句话说,在这部书里面跑龙套的人太多,有名有姓的人有几百个,而且这些名字很多很长很拗口,不仔细阅读有时候会混同,所以这样的严肃历史读物,还是应该静下心来阅读才好。
《阿登之战》读后感(四):致命失误
阿登之战是二战史上的著名的盟军反败为胜的一场战役,但这一局面却是由盟军高级指挥将领对西方战线上过于乐观和对德军的错误估算导致的,在兵力占据强大优势的前提下,由于盟军将领一致的大意而损失了数万生命。这种牺牲是完全不必要且令人无限惋惜的,因此这场战役同样是二战史上的一次致命的失误。
1944年盟军于法国诺曼底登陆后完成法国巴黎的解放,继而一路向东,深感胜利唾手可得。相比战线的防守和对敌军的监视,他们更认为此时法国士兵有代表性的战地婚礼对将领们更为重要。阿登山区原本是盟军战线最薄弱的环节,仅有四个半师的兵力防守,又加之诸多将领的盲目乐观,给德军留下了可乘之机。
希特 勒一向以高昂激进的演说闻名,他本人也是这样神经质般的激进,正如他发动这场战争。在一再战败之后,希特 勒反而想出这样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计划,犹如赌博:进攻阿登山区,死守莱茵河。他调用四个党卫军精锐之师,同时将盟军将领眼中最为谨慎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掉至阿登现场,又一次玩弄起了典型希特 勒的军事骗术,遗憾而可悲的这次是他成功了。
盟军将领对于情报置若罔闻,对于敌军频繁的兵力调动视而不见。他们对所有的现象都有自己的一番解释,总之,没有任何事能使他们提高警惕。英国首相,欧洲战场最重要的指挥师,丘吉尔先生谈起这场战役时曾悲伤道:“在那个严寒的冬月里,有关个人伤亡的电报,都是送往一个个美国家庭的……”当盟军终于在傍晚意识到战火已烧至他们脚下时,盟军已损失了众多士兵,其中多为美国人。美国大兵在作战中不积极甚至还有些笨拙的形象也同样深入人心,支撑着他们取得这次胜利的是对生的渴望和对家的依恋。
约翰·托兰在国内流传最广的是希特 勒传记《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这本《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却是他所著的第一本二战相关作品。相较于威廉·夏伊勒从史料文件着手叙述二战史,和温斯顿·丘吉尔以自身经历的回忆式的二战史,约翰·诺兰更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当时参与战争的士兵和人民,从和他们的谈话和采访中尽可能的还原出当时的境况,塑造出一个真实性和可读性俱佳的作品。他的描写不仅在战场,还有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和一些流亡的士兵,读起来画面感极强,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般的二战著作。
《阿登之战》读后感(五):浅谈《阿登之战》二战的转折点
《阿登之战》是二战时期发生在欧洲比利时东南、卢森堡北部和法国东北部阿登森林的一场超级经典战役,被后人称之为历史的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1944年在东线损失了90万兵力,西线损失了45万兵力的前提下,西线集中了100万兵力的基础上,盟军最大的阵地反击战,整场战争,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
当时的核心人物阿道夫希特勒的最大愿望就是要重演1940年侵略西欧的成功,在1944年12月16日开始进攻,阿登之战随之开启,这场战役盟军的最终胜利被认为是美利坚合众国打过的最伟大的战役。
这本书主要一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战役开始前盟军人民的相对安静的生活,和战役开始之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侧面体现出这场战役的规模之大,损失之严重,伤亡的惨重,当时德国所在的第三帝国实际上已经是众叛亲离了,意大利 日本 苏联 罗马尼亚 芬兰均不能支持德国人,但是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这次圣诞玫瑰行动然后,德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成功的突围了,盟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的重心不稳。
第二部分讲述德国继续发动攻势,攻击卢森堡,盟军没有前线的支援,弹药消耗的速度非常快,一声“撤退”让在前线的战士拼了命的奔跑,甚至扔了武器,毕竟,12月份的寒冷比战争更可怕,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折点,盟军有了英国等国家的支援,开始了反击,由蒙哥马利带领的突围部队,将猪腰,进攻点选定为圣维特突出部,这里开始将局势扭转,书中几张战争中的领导人照片和士兵们冻死在这个冬天的样子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惨痛教训。
第三部分讲述盟军的绝地反击,一次次的战争策略和攻击,让德军无法继续前进,战斗装甲已经被击打到了崩溃的边缘,盟军守住了要塞,到了最后一部分阿登地区的战争迷雾已经消散,战争局势已经呈现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态势,盟军通过牺牲自己的空军力量,葬送了300名飞行员,盟军一个一个山丘的拿下德军的陷阱部队,盟军的势力太过于强大,希特勒也不得不考虑变动而不再抵抗,盟军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并与乌法利兹会合,经过了一场苦战之后,德国的军队被打的七零八散,严重削弱了它在西线的防御力量和东线的机动兵力,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档盟军的前进了,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第四部分讲述德国最终在1945年5月7日,投降了,这场战役不是一场中规中矩的战争,是由一系列的独立存在的行动组成的,彼此紧紧依靠进攻方向才联系到了一起,美军被包围,德军也在被包围,德国人和美国人的意识形态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正是这样的区别,让德国人背负了最终的失败。
《阿登之战》读后感(六):阿登之战——二战最血腥的战役
在这个春节假期久违的看了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阿登之战。 由于我的历史在读书时代就不怎么精通,所以对自己真的是挑战, 差不多看了一个星期,终于在假期快结束之前看完了这本书。书名叫做阿登之战,值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挑出来讲的战争一定是意义非凡。讲述了1944年12月,德国在阿登地区发起突袭,这是一场以占领安特卫普,从西线有所突破的突袭战。起初盟军在没有意识到这次袭击的重要性,盲目自信,忙于进攻计划,空中的侦查不足,都为德国提供了机会。在这场为期2个多月的战争中,前期德国的进攻确实给美军带来了威胁,但是在持续的2个月战争下来,最终德国还是没有渡过莱茵河。最终以投降收场。书是美国的学者约翰托兰写的,从美国人的角度出发 但是不夹杂私人感情,作者在写作之前做了大量的采访和文书工作。所以在这场大战役的投射下还有着大大小小的几十场战役,有成千上万个家庭和故事。整本书让我们真实地体会到了战争双方的士兵的死亡人数之多,战争下生存下来的市民的勇敢,躲避战争妻离子散的家庭悲剧,又再一次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看完这本书,我对于阿登战役的了解更佳深入了。一直以来我们都说世界大战的残酷,其中阿登之战是二战最血腥的战役,也是美军损失伤亡最惨重的一战。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过任何战役。其中我看来该战役最主要的2个特点分别是:一、德军此次作战目标是突破英美盟军战线并将其一分为占领安特卫普,包围并消灭盟军的四个军,迫使盟军在轴心国占优势的条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该战争的计划是在极度秘密,无线电几乎完全静默的情况下完成。所以也给盟军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战争直到打到德军无法强渡默兹河,盟军也看到了希望。虽然前期的大意,美军还是一支强大而民主的军队,不再是德军眼中的那个笨手笨脚的对手。同时在战争结束后很多盟军的参与者后来都名声显著。这本书里就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名人的名字还有大大小小战役的名称,给喜欢研究历史的读者很好的借鉴。但让最后让我印象最深刻还有一点 战争打到最后,除了平民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还有盟军和德军,大家都想着回家,不管是战死战场还是荣归故里,想家想回去的愿望一直都在。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战争的现实。多的是身不由已的士兵,还有无法避免战争地区的平民们都最终战死。回到这本书,它不是一本有过多情感叙述的书,但是它是一本足够细致也足够真实的战争描绘本。它会带你穿越回二战,去回顾那些在阿登战役中前仆后继的大小战争和那些精彩的军事战略。如果你喜欢研究二战的战役,你一定要看这本书。
《阿登之战》读后感(七):阿道夫·希特勒的最后一场疯狂血腥的豪赌
从一种角度上来说,希特勒真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赌徒,而阿登之战,正是希特勒的一场疯狂豪赌!战争本就是一种很残酷的事情,而希特勒的这场豪赌,又搭上了多少年轻的生命,耗尽了多少资源和财力,又给这个世界和社会造成了多少无法弥补的创伤!
不管是从各种影视剧的演绎,还是从史料和影像的记载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希特勒一直是一个偏执而疯狂的人物,他虽然极具战略眼光和政治抱负,敢于冒险和征服,也不得不承认,他给德国带来过空前的发展,但是他更是一个残暴狂热的好战分子,他的种族灭绝政策更是惨无人道,从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开始,希特勒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战争,让这个世界和人类社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其中,阿登之战,可以说是这些战争中最血腥、最疯狂的战役。虽然德国最终以失败告终,却让美国损失极其惨重。这一站中,德军十二万人死亡和失踪,美国也遭受了参战以来最大的损失,八万多人受伤,阵亡人数接近两万。
在《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中,普利策奖得住、战争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历经了十五年的创作,走遍十万英里的路程,对这场战争的亲历者进行了千余次的采访,将真实的历史呈现于读者眼前,我们在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那些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场场残酷悲怆的战役,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约翰·托兰曾说:“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由他主导的这段二战历史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梦魇”。 而这本书中,他也将希特勒的那种疯狂和孤注一掷,刻画的淋漓尽致。
约翰·托兰对于希特勒和二战时期的著作不止这一部,《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等,都是他经过仔细的采访调查而得出的研究。再加上托兰亲历过二战的真实经验,这段历史在他的笔下更是如同身临其境。托兰的作品总是离不开采访调查,他通过对亲历人的访问,致力于将历史背后那些真实的来龙去脉呈现于世人眼前。
《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是托兰早期的作品,作为二战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先驱之作,约翰·托兰细细讲述了阿登战役之中的一场场小战役,通过全局视角描写了这次西线的豪赌,是如何让德国彻底丧失主动和反攻的能力,美国又是经历怎样惨痛的代价,最后绝地反击。
阿登之战这场“豪赌”式的德国战略反击战,不仅没有如他所愿地撕裂盟军战线,反而倾尽了精锐兵力,陷入孤军奋战之境地,让德军再无后备力量可以补充军力,彻底走向失败。在这次战争中,德国的惨败其实有着诸多值得反思的原因,而希特勒一次又一次的决策上的错误也加速了他的败亡。
约翰·托兰说,“阿登之战”不是一场中规中矩的战斗,一场偌大的战役却是由一系列孤立的行动组成,可是各种看起来不靠谱的独立战斗,正是影响了整体战局的一大因素。美军独立、享乐、偷懒……这些似乎都是陋习,却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也更加渴望胜利之后得以归家。
战争虽然已经成为历史,当初的惨痛留下的只有史料的记载,影像的呈现和纪念碑前的悼念,但是战争带来的巨大代价和残酷的记忆,依然是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痛点。唯愿世界和平,让战争的烟火不再摧毁人类美好的家园。
《阿登之战》读后感(八):沸腾的雪——约翰.托兰的《阿登之战》
约翰.托兰的这部《阿登之战》,绝非我读到的第一部关于阿登战役的文学或历史书。但我没有料到的是,它本身应该是所有后来那些关于阿登战役著作的开先河之作。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托兰的《阿登之战》发表于1959年,只是阿登之战过去15年之后;更在于托兰开始写作本书时,当时的所有二战文献,无论官方档案还是战史报告,都还未曾有对阿登战役全面详尽的记录。一部全面研究的书也没有,有的只是散见于图书馆、档案馆里的报告和非官方的战斗叙述,当然,也有一些独立而片段的学术专论出现。托兰这个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居然为了搜集整个故事的资料,历时两年多,行程10万英里,去到十多个国家,从美国到东、西德国,从法国到比利时、卢森堡,从南斯拉夫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不仅当年爆发阿登战役的战场他无不亲往,为了寻访战争亲历者和幸存者,他不放过任何关于“阿登之战”的信息来源,采访了上至将军下至普通士兵以及平民百姓的一千多人,留下了50大本一手的谈话记录材料。可以说,寻访,是托兰军事历史著作构成的一大特色,也是托兰留下的众多关于战争题材经典传世之作的成功法门,更是托兰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历史学家的秘诀。还有什么比亲历者的讲述、战场实地的踏勘更能使人身临其境呢?再佐以那些冷冰冰的尘封的档案、文件和报告,生动而准确的历史就将重现。
而这是托兰的第一部作品。很难说,英美的军事历史叙述,有一种风格或者类型是自约翰.托兰开始的。
就拿同样描写阿登战役的作品来说。
相类似的还有美国军事小说家杰夫.尚拉的《阿登森林的鏖战》,也是在走访了众多二战亲历者,特别是借助档案资料、回忆录、书信集、日记、照片等,重现了阿登战役的残酷以及纳粹集中营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准确地讲,杰夫.尚拉和约翰.托兰一样,也不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阿登森林的鏖战》也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视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日看来,这部书与约翰.托兰的《阿登之战》简直是异曲同工。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介乎小说和纪实之间的文字,却由于翻译者的问题而生生把一部好书搞砸了。看起来像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由一个老师牵头和统筹,下面各章交给一些老师或学生翻译的,以至于这部书的前面部分翻译的还好,到后面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常识性错误以及语病、句子的不通顺处处皆是,我真希望日后会有另一个版本出现。
相类似的还有英国人安东尼.比弗。师从战后英语世界最著名的军事史权威约翰.基根的比弗,他的一系列历史非虚构写作也是非常精彩的,《保卫斯大林格勒》、《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都是二战历史文学的经典作品。2015年,比弗也出版了他的《1944阿登战役》一书,同样也是基于亲历者的口述和战场的实地考证,以及一手的档案材料,只不过当比弗写作此书时,他可采访的当年亲历者或许已经大大少于托兰了,但他能够获得的最新解密档案以及前人的研究著述却更为丰富了。
正是托兰这种开先河的以个人采访素材为依据,而非根据官方文件或档案写成的作品,在大开了读者眼界的同时,也激怒了那些无法望其项背的所谓学院派历史学家们。据说,当这部书首版的时候,学术界的非议和指责都集中在了托兰有没有做一名历史学家的资质上,因为他并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正规历史学教育,更不是什么博士。但是来自交口赞誉的一方所做出的的评价,却无疑更为中肯:托兰将无数的细节完美融入到宏大的战争叙述中,编织了一幅恢宏的通俗历史织锦画。对的,通俗历史,织锦画!
我读托兰的《阿登之战》,也是费了些力气的,不是这部书写的不精彩,而是渐入佳境,越来越精彩,以至于欲罢不能。但为什么读起来会费力气呢?因为它就像无数的电影分镜头,无数的场景,无数的片段,来回切换,万花筒一样地展现一个全景,首先要记住那些层出不穷的真实出现的人物姓名就是一个难题,不然你就无法在后面记得他们、找到他们,并看到这些美国大兵是怎样度过阿登血战的每一天每一时刻的。这部书里充斥着比故事情节还要生动丰富的真实细节,很多细微之处完全是坐在书房里编故事、写小说的人想象不出来的,这些真实的细节每每让人更为之动容。
的确,这部军事历史书比战争小说都更为引人入胜,不仅使你仿佛看到了那些将军与战士们的音容笑貌,还会听到枪炮战车的轰鸣,看到诸多不可思议的画面,你获得的是如同看向大银幕《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那样的直观效果,真实的令你目瞪口呆。
在这部书的最后,托兰终于被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所感动,忍不住为苦战在阿登地区的美国大兵唱起了赞歌。在你读过全书的时候,尤其是越到后来,你越会同意托兰对美国军人的赞扬和评价,这些年轻人终于从残酷的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我觉得,这一部分对美国战士之养成的文字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即使是今后的某一天我们在战场上再次与美军面对面的时候,我们也要知道我们对手的精神世界和品格特征是个什么样子的。
而且,托兰在这部书中,并没有故意去丑化敌方,战争是极其残酷的,也不乏丑陋之处,但是建立在战后对当时参战双方亲历者的采访素材基础上的这部书,却没有去任意褒贬任何一方,而是持有一种客观的历史主义和人文关怀。托兰的这种态度和方法也无疑影响到了我前面说到的杰夫.尚拉、安东尼.比弗,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他们也都是更加客观地进行了描述。
我还要说一句的是,约翰.托兰的作品,很早就有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的《无人区》、《最后一百天》,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的《日本帝国的衰亡》,同心出版社1993年版的《从乞丐到元首》等著作翻译过来,但直到这一次浙江文艺出版社独家引进“托兰历史系列”的八部著作,才第一次把这部约翰.托兰的军事历史处女作译介过来。当时首版是1959年,至今正好是整整过去60年了。
无论我还继续拥有多少部的关于阿登之战的著作,这部书的地位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文字、结构以及阅读的感受也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