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门的洞口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水门的洞口读后感锦集

2021-03-01 03:2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门的洞口读后感锦集

  《水门的洞口》是一本由黄国峻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门的洞口》精选点评:

  ●比《度外》少了点惊喜,多了笔力与未完成的遗憾。较“灵与肉”这些主题的名字,更觉得“遗憾”才是《林建铭》想说的意思,他足以完成却无所谓走下去了。自由在深处,祝福他也祝福我自己。

  ●其实故事才过半,人已过完了一生。但又觉得推开房门的女人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2018.12.12 购于当当

  ●一种自死的语言。

  ●佳处尽在字里行间,难以言明。

  ●写的不错,但太幽暗了,实在喜欢不了

  ●台湾的这一代作家,常常有一种读着读着不知道身处何方的感觉。有一些都市人共通的孤独、渴望、不安全感,也有一些对于台湾人而言特别的愉悦或者追求愉悦而不可得的困惑。 未完成之作,确实有一点点单薄,不知道写完的话会是什么面貌。可惜人已经没了...(32岁时在家中自缢身亡

  ●抽丝剥茧,人和人,语言和对话真是神奇的东西。

  ●未发现天才之处,只觉满书的都是女性是男人满足欲望的工具,什么爱情?什么追求?

  ●柔美无比,花开苞的美与甜。

  《水门的洞口》读后感(一):平凡男人的追爱之旅

  在这本戛然而止的遗作里 笔力自如 用平淡的词语描述人物内在极其矛盾的性格 抛去上本的繁琐和琐碎 前半段的疏离感距离保持得刚刚好 后半段的细腻和困境物极必反 和老子的思想有些不谋而合 整合着一个平凡男人的追寻爱情的片段 让人从俯瞰的视角开始 却以仰视的心情结束

  20200420

  《水门的洞口》读后感(二):【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普通生活的平淡如水 人生黯淡的背景 哪怕有如星星般的微光 就像是漫长隧道的尽头 高亢昂扬 又大起大落 躁狂,抑郁 太高的期望值终究回归自卑 没有扎根于深沉土地的愿力 如同无头苍蝇 在国际航班的头等舱飞舞 只是看上去很美

  性压抑遇到女神

  肌肤之亲的治愈力

  比得到后的迅速放弃

  更有距离微妙的掌控感

  《水门的洞口》读后感(三):2020/04/27

  从漆黑中离开的他会重新回到剧团吗?他会再去找陈怡君吗?或是,陈怡君会回去找他吗?如作者所言,他们都脱离不了过去的欲望,满足的是过去的失去,于是当下就是过去的延伸。在这两个人物中看不到他们的未来,缝缝补补满是洞的竹篓,他们被自己囚禁在自我的贪婪和欲望中。因为不知什么满足,更因为不知自己该是怎样的,总希望从他人的无论男女的爱慕中寻到缺失的自我。 他们似乎深知这是错误的,还是不断前行,在欺骗中下坠。如果续写下去,我只能想象出林建铭不断在妓女中徘徊和陈怡君屈就于史。他们都缺了什么?那片空地注定了自怜自惜。

  《水门的洞口》读后感(四):千千万万的普通你我

  简练的语言就清楚勾画出人物,他们的孤独的处境或鲜活的渴望,开头到结尾,读后酣畅淋漓却又意犹未尽,让我隐约看见《变形记》。时间脉络不时穿插过去成长记忆。从小富裕的女主,看见父母和朋友暗暗较劲各自的生活水准,休息时间赶着去看高雅的艺术。男主从小却只是陪母卖菜,而温柔亲切的母亲因贪利而把家庭辛苦积蓄让自称银行人员的骗子骗走,自此就自我放弃又自我惩罚,把自己当个牲畜一样使唤,似是在自我救赎。两人相遇又分离,我却觉得两人是相爱的,但谁也没撕开自我的假面。小说也放入了现实的历史,亲戚口中繁荣的美国,莫名崇拜白人的女孩子,人们似乎总是会被刻意塑造出来的文化而被诱惑,而现实却可能更破败不堪,比如独占欲,掌控欲,物化而虐待女性。人这一生,总会被家庭所影响,所塑造,不管好还是不好,只会相伴一生。作者的语言简单,却时不时有诗意的语言,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水门的洞口》读后感(五):房门打开了以后:关于“未完成”的札记

  文/尉任之

  时间烧掉他的精神,时间照亮此地,让这个封闭的空间沉浸在一种无法确切辨识的色泽中,疲倦让感知力彻底改变,变得可疑而累赘,不过一切都紧紧冲灌着他整个人,普遍到视而不见的地步,于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女人打开了房门……

  ——黄国俊,《水门的洞口》,第五章

  人生如一年四季,在不同的阶段对相同或不同的事物都有不一样的感知。艺术家晚期的作品常常达到一个无可为或无可不为的境界,好像只为解决自己对某种生命状态的疑惑而创作,此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现实目的。哪怕有话要说,也用比较直接的方式把这些话说出来。这样的艺术境界虽然未必豁达,但似乎到了最后,生命的铅华已在经意或不经意中被淘洗干净。

  所谓“晚期”的创作,未必能以“年龄”来衡量;其实,在一些创作者青年或盛年的作品里(其中不乏早逝者),已嗅得出一丝清秋的气息,仿佛生命的秋天已提早来到。在这些作品中,更有不少是以未完成的面貌留存下来的,它们让观者沉思流连,低回不已。

  书架上一部未完成的文学作品,记忆中一首未完成的交响曲,或是在美术馆见到的一幅未完成的画,观者如我,也有如同季节递嬗一般的心情转着,当光线照射在窗边残缺的雕像上,继而在窗台上拖出一道残缺的暗影的时候,未完成的作品也就像这道暗影,在我内心留下一个遗憾。

  我在巴黎的窗边安置了一张从路边捡回来的扶手椅。这张扶手椅很旧,木质的把手磨得油亮,显现出岁月的痕迹。那是我读书、思考的位置,从那里望出去,可以看到天空一隅;阖上书本,远望天空,任思绪无秩序般漂流。阅读使我安心,也使我在巴黎的生活中享有一种宁静的况味。

  六月二十日,是亡友小说家黄国峻远行的纪念日,算一算,他离开我们已经四年整了。二〇〇三年——黄国峻过世那年夏天,他未完成的长篇遗作《水门的洞口》出版。这部一直写到他远行前日的小说,的确花去他很大的心血;黄国峻将个人的心境直接或间接地加以变形,再融入故事的情节里。和他早期的作品比较,尽管他对现代人的凝视仍然疏离,犹似摄影机在人群间冷静移动,但在风格上已有明显的改变:他为人物添上血肉、为情节添上具体的时空背景,也将个人的语法简化。原本预计的十个章节仅完成前五章半,以完成的部分来看,每一个章节都整齐、干净、严谨,好像在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质问:

  ——必得如此吗?

  ——是的,必得如此!

  “必得如此吗?是的,必得如此!必得如此!”(Muss es sein?Ja,es muss sein! Es muss sein!)是建构贝多芬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35)终乐章的两个主题,包括一个困惑苦恼的问句和两个渐强而明确的答句。乐谱上,在这三个乐句旁边,贝多芬以文字注下了“必得如此吗?是的,必得如此!必得如此!”的按语。

  第一次看《水门的洞口》时,我用牛皮纸把书的封面包了起来。因为,对熟悉国峻的我而言,封面的黑白照片过于强烈;唯有将它遮去,我才能以抽离的态度来阅读这部作品。

  四年晃眼过去,母亲过世已超过一年半。母亲过世前几年,开始用油彩描绘她亲手种植、整理的花草,留下一批色彩斑斓的画作。到现在,几幅没有完成的作品依旧悬挂在她生前的画室里,包括一幅刚起草、仅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枝叶与花朵的荷花。

  人文和艺术是永不停歇的创造和再创造。未完成的遗作虽不完整,却反映出没有装饰的生命状态;它们像一幅不完整的拼图,任由观者自己去添补空白,并在添补的过程中,有了另一番的构思和创造。

  在巴黎窗边的宁静时刻里,我常常想起亡故的亲人朋友;伤逝的心情随着时光的流转而凝结,国峻及母亲的亡灵已在我的内心平静住下。我偶尔翻出他俩的遗著与画页,在窗边的扶手椅中,没有次序地翻阅它们。包住《水门的洞口》的牛皮纸套早已去下,国峻的黑白侧影不再让我惊惧,未完成的小说恰如生命留白的状态,形成一个我与已逝作者对话的空间。我反问自己,如果黄国峻得以完成这部小说,他会给予它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转自《室内静物·窗外风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