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台湾小吃全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台湾小吃全书》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2 03:17: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台湾小吃全书》的读后感大全

  《台湾小吃全书》是一本由焦桐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湾小吃全书》精选点评:

  ●一直觉得爱吃的人都很容易满足,需要耐心也要心思细腻,因为需要品尝出每一样食物的特色,能花时间去找、去自己上手尝试…爱吃的人也是快乐的,只要能吃上一份美味就开心得不得了。这本书里的每个食物都有各自不同,作者还介绍了菜品的背景来由,还有一些其他文人对食物的评价。我觉得最特别的还有就是作者对每个食物和自己回忆的连接,让那一道菜就不仅仅是食物了,还饱含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家人的感情。我们各自应该也都有那么些菜是这样的吧?

  ●台湾小吃,没有惊天动地的美味,也没有惊艳四座的外饰,朴实无华,每个店家专注于做好自己的那道菜,满足新老客户的胃口,最终化成一段记忆,刻在某些人的生命中。人喜欢吃,除了贪图口舌之快,必然也是喜欢吃饭这个场景:几个饿肚子的人,放下戒备,一勺一筷填满了胃,一言一语填补了心,所以讲究美食的文字总是带着充沛的情感。另外,书中说到了台湾众多产业依赖怀旧,的确台湾总有一种沉浸在旧时光里的感觉,一种走不出也不想走出的遗世独立。但被动的停留和主动的回味,心态终究是不一样的,总是怀旧,步履必然是停滞不前的。

  ●19.05.16 11K去过台湾多次,却还是发现有太多小吃不曾尝味。焦桐的这本小吃大全,可说是台湾小吃一本通,大汇总,就是不少篇幅和以前的作品有重合。看完还是会忍不住想,下次什么时候也不妨来次台湾小吃之旅吧。

  ●去台湾中央大学交换一学期,超幸运选到了焦桐老师的课,上课教我们吃美食品红酒,很有才情的老师,祝好~

  ●前面几章没怎么被打动,到后面倒是发现乐趣了,其实耐心看看起来也挺快,最妙的就是写东西没有年龄隔阂感,都能找到童年青年中年的跨越海峡的回忆。

  ●字太小了,读起来稍许费力

  ●我在想台湾真的有那么多吃的吗???

  ●食物不仅仅是因为好吃而被记住,更因为吃时的场景,同吃的人,链接了记忆。整本书有一半记录了焦桐对太太的思念之情,看得我都不好意思去吃了。仿佛会破坏他的记忆。

  ●也就是个百度百科,大众点评和自己一点不痛不痒的心灵鸡汤

  ●so far so good

  《台湾小吃全书》读后感(一):世间好物不坚牢

  上大学时从图书馆中读到焦桐先生的《暴食江湖》,很喜欢。后来毕业后陆陆续续买了《暴食江湖》、《台湾味道》,再读完其他一些作家的美食文章,包括梁实秋、舒国治等焦的“台湾同乡”等著作,以及各种大V小V等文,更坚定了焦桐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写食物的作家,因为他笔下的美食最有烟火气,最有人间气,不故作姿态,也不卖弄学问,就是大方、热烈、真正地写出自己的美食感受,印象中焦桐先生还多次在文中写道自己常亲自下厨给妻女炮制佳肴,还写道自己和妻女一起吃冰淇淋,以及各自中意的口味等各种家庭趣事,只是遗憾后来这两本书在朋友借阅中遗失了。

  及至这两天给孩子买绘本,看到了焦桐先生的新书《台湾小吃大全》,介绍说其是前几本著作的合集,赶紧买来阅读加收藏。

  看完《饭之属》系列,感慨风格依旧未变,直至看到《粥之属》第一篇“番薯粥”,看到文末写道“有一段时间的周末,特地赶早回家熬一锅番薯粥给妻吃,长期化疗的人胃口差……”心中一惊,赶紧上网查询,从拼凑出来的信息中得知,焦桐先生的妻子已经于13年癌症复发去世。心里顿时很难过,曾经那么豪迈洒脱,大口品尝世间美食的人,却也不得不面对爱人永失的痛苦,这份痛,纵是再美味的食物也无法治愈的吧……

  在《番薯粥》的最后,焦桐先生说在妻子病重的一年里,他故意不用电饭锅煮番薯粥,而是“守在炉火边,像守着珍惜的岁月、情感及记忆,那样耐心而坚定地守着。”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豆瓣第一篇书评,献给焦桐先生和妻子。

  《台湾小吃全书》读后感(二):在台湾夜市好好吃一碗意面

  

焦桐的美食文字朴素无华,与台湾小吃匹配。

提到台湾美食,我第一印象就是卤肉饭,焦桐也是,只不过是“肉臊饭” ,台湾虽小,南北还是有些微的饮食差异,例如北部人叫”卤肉饭“,南部人多曰“肉臊饭”。其实此物是以卤制肉丁做浇头,淋在白米饭上,故“肉臊饭”较为准确。

无论肉臊饭或担仔面,卤汁一般都持续使用,只是不断续添主料和香料,故卤汁越陈越香,里面的原料乃益加醇厚,所有历史悠久的店家总爱强调使用的卤汁是老卤,有的店家甚至故意展示从未清洗的“狗母锅”(砂锅),以证老陈。

肉臊饭不宜孤独品赏,宜在热闹欢腾的空间,在服务员的吆喝中和狂饿的好友抢食。吃的时候不能故作斯文,一定要大口扒饭才够劲,咀嚼起来才痛快。

我去台南夜市,第一次吃“意面”。意面是一种蛋面,揉面团时加入鸭蛋液、碱、盐;再用木棍擀薄,切条状,沾地瓜粉。这种面源自台南盐水,创始于1923年,福州人黄忠亮16岁时只身来台讨生活,落脚于盐水港,开始摆摊卖面。

“意面起源于经济贫困的年代,那个年代,台湾有许多穷人多受了三年的义务教育,坚忍奋发,终成大器。我母亲,我贫穷的母亲拼了命让我补习,却不知儿子那么没出息,从未好好上课,成天苦闷,只想好好吃一碗意面。”

我去年“五一”在鹿港小镇品尝了牛舌饼,味道很好啊。台湾牛舌饼分宜兰、鹿港两派。宜兰为薄饼,口感像饼干;鹿港为厚饼,吃起来介乎面包与烧饼间。两者的材料皆以面粉、砂糖、蜂蜜为主,鹿港牛舌饼形状稍宽,短,厚,口感酥中带软。做法大抵是揉匀面团,酥皮包入麦芽糖或其他内馅,再擀成椭圆状,煎制或烘烤而成。

“牛舌饼的甜很含蓄。生命为了我们享受它,给予了一种最浅显的甜味;生存的喜悦,在我咀嚼微甜的牛舌饼时。如果泡一壶茶,或咖啡,就更深刻了。我能想象云雾缭绕的山区,热带的庄园,金黄的麦穗,都经过烘焙,这些美好的事物同时呈现在眼前。”

  《台湾小吃全书》读后感(三):竹筒饭

  其中一节介绍竹筒饭。“取新鲜青竹,每节锯开一端。浸泡糯米三小时,添加调味料,拌匀,填进一端开口的竹筒内约八分满,再注水至九分满,密封开口端,煮熟。” 想买竹筒回来自己尝试,也许只能去小西贡或者Thai Town碰碰运气。

  回想起我很小的时候,不太做饭的我妈也曾经用一种小竹篮蒸过米饭给我吃。记忆里是好吃的,但是记忆里我没有表达给她,只是默默期待第二天还能吃到。

  味觉的开发,好像是离开家,在某地上大学,再离开某地去了其他的世界。先是吃的多了吃的杂了就有了比较; 接着看自己试着乱拼凑食材试味道;再后来看着美食节目内心复盘要我怎么做出这道菜。总之,本无意精进的味觉,也在时间和金钱帮助下有了锻炼。

  许多人讨论自己心目中排名前5的食物,其中可能总会有一道“家的味道”。同一样一道菜,哪怕爸妈自己来做也不见得能将味道复现。但是这个味觉记忆,藏在你除了酸甜苦辣咸鲜的之外的第七种味蕾。你也说不清究竟是多放了鱼露还是多放了糖,碰到了便是碰到了。

  在写评论的时候,因为查竹筒饭的英文单词,竟然在amazon找到了记忆里我妈当年那个蒸饭的竹篮,忽然记起她确实提过这是一种泰国的做饭方式。一记闷棍,这不就是我们平常吃的Sticky Rice容器吗,竟一点都不特别了。

  还是买了下来,打算蒸一顿饭拍照给我妈。她一定不记得这个竹篮,那我就推荐给她用这个蒸饭会有清香。

White Orchid Sticky Rice Bamboo Basket Thai Laos Traditional Handmade

  《台湾小吃全书》读后感(四):米粉的味道,原来可以叫做憨厚 | 读《台湾小吃大全》

  一走进图书馆,就看见这本《台湾小吃大全》。有点雾霾蓝的装帧是那么的不起眼,心里就抱着点期待,可能是内秀型的书。坐下翻开一看,是装帧不错的线装书,肯定不是那种综合类、吸引眼球的书。就可以放心下来,继续看下去。

  看到推荐序,还未见是什么人写的,有感觉很有意思。如“他写米粉是一种憨厚的食物……你喂它什么,它就变成什么”,吃了好多次米粉我竟没想到米粉有这种比喻,实在有意思。想来米粉也的确如此,在汤、码子(说是臊子也行)、醋之类的之间承载,不凸显本身味道,却能把那些事物的味道在吸溜米粉时一齐带入口中,实在舒畅。可惜我往往对这平常的食材却没多少重视,直到到了没有米粉的地方,才格外想念。

  可能是开篇的米粉,书名上的台湾让我对这本书抱了一点期待。作者焦桐是台湾十分出名的美食家,写序的陈晓卿也是因为吃的和他认识的吧。

  焦桐写食物,从他当时为何去吃,这吃的为何好吃,他与这吃的渊源,这吃在台湾的位置,一步步写来。只是对台湾并不了解的我,只认识在《转角遇到爱》里风靡的蚵仔煎,对其他特色美食并不知道,兴趣反而不错。有些食物的名字在台湾的叫法也不一样,如肉臊饭,可能就是卤肉饭吧。

  光吃的似乎难以引起我的兴趣,不知道缺了点什么。不过吃与人的结合,倒还有些意思。比如“一审重判,二审减半,三审猪脚面线”;解嘲司法判决的荒谬,犯罪的有力人士到了三审,过了风头,往往无罪释放,回去吃猪脚面线。”好像说的是猪脚面线煮的再烂,面也好吃,从而说出面线的耐煮。

  现在,吃猪脚面线似乎也有一扫过去阴霾的意思。意外发现台湾的电视剧发布会、综艺上都有明星吃猪脚面线,可能也是和那句俗语“一审重判,二审减半,三审猪脚面线”有关系。

  还有个是某种冰棒的兴起,是因为工厂需要冰用于机器的降温,后来也成为了员工的福利。直到因为缺乏市场的渐渐消失。这种人、食物、环境变化结合的感觉,反倒是我喜欢的。食物本身可能因为距离太远的原因吧,没有多少吸引力,只是粗略的翻过,寻找喜欢看的部分。

  也许准备去台湾逛吃旅游的可以看看这本《台湾小吃大全》,听听本地美食家的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