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狂潮》经典观后感集
《街舞狂潮》是一部由苏哲贤执导,阿伦 / 8个小孩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街舞狂潮》观后感(一):台湾街舞的反映
在台北市政府的华纳影院看了这部片子,毫无疑问,这部纪录片真实的反映了台湾街舞的氛围。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这样的热情,这样多的人仅仅因为喜欢,而去坚持自己的爱。
在电影院,我们都看得热血沸腾
《街舞狂潮》观后感(二):过程和目的
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常出现的“过程与目的”的纠结话题:跳舞不是个正经事情,玩年轻时玩儿可以,比如8个高中生用作青春热血记忆的夏天,而那个34岁的男人还要跳下去的话,就会困惑。
而我以为,撕开各种伪装来说,人生的目地其实就是死路一条,过程比那个虚幻的目的,更重要!
《街舞狂潮》观后感(三):不同阶段看同一条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看,被8个小孩比赛胜利看得燃了。
现在翻看,被阿伦的坚持所感动。
大概,很多年都在坚持做一件事情,是会让人心生敬佩吧。
我也有阿伦的困惑,看到那些跳到40岁的舞者,这样做就是对的吗,成为他们这样了以后呢,他们现在在做什么。
原来我开始看的不是完整版的。后来阿伦又带着小孩去paris比赛了。真是,感动诶。
《街舞狂潮》观后感(四):最难忘大学前的那个夏天永远锁定在了电影的胶片上
阿伦说 34岁了 还能怎么样 继续跳下去 尬到赢 他还在继续人生的battle 穿着阿迪参加PUMA比赛的8个小孩幸运地赢了捷运杯的比赛 之后大家各奔东西 但最难忘大学前的那个夏天永远锁定在了电影的胶片上 看完才知道原来是金马最佳纪录片来头不小 老师出生的80后导演是个话痨 听到许多幕后发生的故事 那个时候拍这样的电影真是一件开心的事 期待下一部ABC唱中文饶舌的题材
《街舞狂潮》观后感(五):一場又一場的Battle
《街舞狂潮》紀錄片當然關於街舞和夢想,但我更覺得導演蘇哲賢抓住了hip hop中battle這個字—無論是阿倫或八個小孩,他們每天都在battle中或廝磨或亢奮或淡然,與對手決戰,與現實決戰,與旁人的目光對決,與流逝的歲月對決,以自己身體的熱情與社會的冷漠對決,最難打的還是自己與自己對決。片中著眼的這些對決容或老生常談(與CNEX上一部出品《音樂人生》KJ的「反比賽」更大異其趣),但在冷靜與熱情之間,阿倫在長路上孑然的身影,八個小孩青春臉孔上直率而流動的微細表情,卻又真實地呈現了人生的種種盼望與無奈。懂得與失望battle,不管現實多糟,繼續舞吧舞吧,處處盡是自己的好舞台、好風光。
《街舞狂潮》观后感(六):北京学街舞都进来看看
北京市朝阳区四惠东国粹苑大厦西南角源创空间大厦F06
《街舞狂潮》观后感(七):还是跳吧,尬到赢为止
“为什么34岁还要去法国PK街舞,那是因为壮志未酬。”2007年,台湾街舞老将彭英伦(阿伦)下定决心,远赴法国参赛。
那一次的法国之战让阿伦折戟而归。然而3年之后,他终于登上了领奖台。只不过,获奖的是一部以他为主要人物的电影。
2010年11月20日晚,第47届台湾金马奖将最佳纪录片奖颁给了台湾纪录片《街舞狂潮》,颁给了28岁的台湾新生代导演苏哲贤,也颁给了37岁的“舞林斗士”彭英伦。那一年颁奖时,苏哲贤正服着兵役,为了参加颁奖典礼特意请假回到台北。
街舞在台湾有超过20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和2000年前后,分别有过两个高峰。在大屏幕上,这一领域之前并没有被好好展现过。但苏哲贤拍《街舞狂潮》,绝不是为了介绍街舞。
被苏哲贤收录在影像里的人物,甚至不能算“街舞界翘楚”。主人公阿伦在上世纪90年代成立过Hip-hop组合,签过唱片公司,还为歌星编排过舞蹈,但他自己从未红过。
“阿伦,你怎么那么老还跳?”影片中一位年轻舞者毫不客气地发问。纪录片开拍那年,阿伦已经34岁。导演苏哲贤还特意拍下了一个小插曲:到上海开班教学,宣传单上对阿伦的介绍是“台湾舞林最老的街舞斗士”。
而影片的另一条叙事线索,由“八个孩子”承担。这是由一群年龄只有阿伦一半的高中生组成的街舞社团,在联考结束后的夏天,这些一腔热血的街舞少年为参加比赛而挥汗流泪。两条叙事线索、两个时代的街舞斗士在比赛前夕完成了交汇。
从一开始,苏哲贤就确定不会去拍那些知名舞团。早在2007年4月,还在台湾艺术大学攻读研究生的他就开始寻找心目中的拍摄对象。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不过在此之前,他为不少电影“打过工”,其中包括杨力州导演的《奇迹的夏天》。这部电影讲述了台湾花莲一支中学生足球队的梦想与成长,并获得2006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参与《奇迹的夏天》,让他发现,自己身边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梦想和故事。
经过近2个月的寻找,2007年6月底,他看到“八个孩子”,觉得他们散发着电影的感觉”。
而与阿伦的相遇更为巧合,他有一帮白领朋友,每天下班后都会去学跳House街舞。于是苏哲贤想拍拍他们。那一天,他与朋友约好在舞蹈教室见面,岂料天降大雨,朋友一个都没有来。倒是那天教课的老师,让苏哲贤觉得气质与感觉都非常适合。
阿伦身上确实充满了故事。这位“街舞界的疯子”,从17岁跳街舞跳到34岁,混过舞厅,也曾怀揣一把弹簧刀行走街头。“如果当时没有接触街舞,你可能没有办法拍我的纪录片了。”影片里,他有些尴尬地笑着对摄像机说。
摄像机记录下阿伦的笑容,也记录下他的彷徨。老大不小的年纪让阿伦几次犹豫是否要告别自己热爱的街舞,现实的压力更让他动摇。“有时候街舞让我疑惑,这样是不是对的。”但最终,这个“跳舞界的疯子”选择了戴着护膝继续跳下去,“34岁,还是跳吧,尬(干)到赢为止。”
《街舞狂潮》观后感(八):平凡人的不凡梦
在水吧看了这部片子,出去晃荡到这时候才回来,打开豆瓣一看好多人第一时间都在豆瓣上记录下自己已经把这片子看了,时间虽有不同但是实质都是一样的,我一度觉得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记录强迫症,豆瓣的好处就在于此,你像贪心的小蚂蚁一样积攒着自己所看的书,观的影与听过的音乐,每每看过的电影多上那么一部就觉的这一天感觉太好,几乎跟攒钱的快感是一样一样的,不同的是以往的存钱罐变作了豆瓣,而钱币掉进存钱罐的叮当作响则被鼠标清脆的点击声取代了。
如果用学术的眼光分析我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网络对人的异化,但是众所周知,学术至少在中国是远远站不住脚的,任何事情一加上中国特色就变得怪异而另类,中国仿佛众多国家中特立独行的非主流青年,昂扬着自己用GDP冲起的爆炸头,在世界之巅笑的一脸灿烂。
说了这么多似乎与电影无关,但是影评并非一定要去结合电影画面或者情节去刻板的分析,电影真正的效果是激发一种情绪与共鸣,如果你看完了若有所思便证明这电影并未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一切好电影的铁律在于,它不教你什么,它只是让你莫可名状的激动或者悲哀,它应该是从眼睛与耳朵直达内心,而不是再经过大脑的习惯性过滤。
这部片子也是如此,从老男孩受到追捧的程度来看,这部片子的引进也必定会造就个好票房,因为梦想这个词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是个比LV更奢侈的东西,况且当你奋斗到能够买LV如买白菜的时候,你曾经的梦想往往已经不见踪影了,时代的大潮中容不得个人的梦想,梦想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是也只有少数人对梦想的追逐与锲而不舍,才会让这个抽象的不能再抽象的东西如此的牵动人心。
然而,有多少人像阿伦一样,像八小孩一样去一意孤行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身边总有乱七八糟的一众妖魔鬼怪把你所谓的梦想撕的片片碎,最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没等到魔鬼出现,你自己先怂掉了,于是很多人连见识魔鬼的资格都不曾真正的有过。看看每一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就知道中国这个标榜主流的非主流暴发户是有多么的畸形,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们在国考中为了安定的生活争得头破血流,在这个时候,所有当年的梦想已经被暂时或者永远的抛到脑后,也许下一个十年里,当你问一个初中的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会面带憧憬的说,我想当公务员。
其实梦想与电影一样,都是玄之又玄却从根本上虚无的东西,而用电影去表现梦想则更虚无到不切实际,然而,如果抛开可恶的理性真正的去感觉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一切都是如此真实,仿佛触手可及。
其实有时候会觉得,妄谈梦想其实是一个特别矫情的事情,从来遂愿的人都不会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去慷慨激昂的说,i have a dream,他们只是做,并且旁若无人的快乐着,当你看到阿伦在金马奖的典礼上跳跃着去领奖的样子,看到八个小孩得到第一名欢呼雀跃的样子,就会知道,所有实现梦想的人都不是梦想家,他们其实是最最平凡的人,做了最最平凡的事,但就是这份毫无功利的单纯与执着,却是他们与那些以梦想之名行庸常之事的人类的最大区别。
《街舞狂潮》观后感(九):一个人走
(去年写的观后感,偶然在douban上看到了这一条,于是就搬上来了)
昨天晚上和老李去看纪录片了。自从离开新闻学院之后,就很少看真正的纪录片了,昨晚是久违之后的相逢,再次被一击即中。
一口气看了两个。第一个是关于街舞的。这厢将近40岁的老Dancer阿伦,一个人便是一支队伍,那边8个高中毕业即将步入大学的青少年,偶然的机会组成了undergradu-eight,便开始一路参加比赛直到拿到最后的冠军,只是年少青春的他们,尚不懂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唯一的一个交点。之后,他们的人生轨道就开始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发散,一个人一条路,又是另一个阿伦。那个夏天,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金光闪闪的记忆。
影片中有几次拍到阿伦坐着,在地上戴护膝,边戴边笑笑地说:“年纪大了”。很多次,都是他一个人背着大背包,顶着那头黄色的爆炸式头发,走在晚上无人的街道上,孤独的追求者的形象。鼓起勇气去巴黎参加比赛,散场的时候,阿伦走出人群,依旧是笑笑说:“输了,太紧张了”,然后又一个人离开。导演很聪明地直接跳过了比赛现场,将观众直接带到这个有点惨淡却是意料之中的结局。
结束的时候,阿伦决定继续跳下去,从另外一个人的口中,我们知道了阿伦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准备下一站去纽约,脸上已经有了沧桑的岁月之痕,跳舞的心未死,大背包黄头发便依旧跟随着他。
第二个片子《生活在别处》,以小清新开始,很像陈绮贞的调调,音乐是安静有力的钢琴,画面是旅行路上一掠而过的风景。然而,小清新显然不是导演想要达到的高度,于是发展下去,伴随着导演自己的内心独白,以及一个个独特灵魂在幕天席地中与自然的对话,片子讲述了导演在东海岸的花莲休假途中,遇到的几个逃离了城市生活、来东海岸寻找生活的人。没有太多的故事,大部分镜头是他们沉默地面对着夕阳、森林、土地以及潮汐的涨落;没有太多的对话,一段一段直面内心的独白。
其中有一个年轻人,他一直想要寻找夕阳的颜色,于是在东海岸一待就是很多年。但是,对着镜头,他拿着调色盘,无奈地说:“我调不出晚霞的颜色”,此时,独白响起,导演说:“我也无法知道夕阳的颜色。”另一个人,他想要在东海岸盖一间和土地更为贴近的房子,因为他觉得人类的社区,没有泥土的芳香,没有鸡鸭鹅而只有娇贵的宠物,在那里他有一种深深地失落感。于是,他和几个人,在东海岸的森林中,开始自己和泥土,先是光着脚踩软软的黑泥,然后用手搓成一团一团,其中夹杂着长长短短的草屑。堆砌起这些泥团,慢慢地一面有着许多“气孔”的墙立起来了,他说:“我听到了泥土呼吸的声音”……
休假结束,回到城市,身体和灵魂似乎又开始分家,从快节奏的镜头转换到一朵出现过多次的牵牛花特写,片子伴随着一段独白慢慢结束:“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有一种与天与地、与花与草与自然如此贴近的生活,已经无法复返”。
两部内容风格完全不一样的片子,却都是关于那条一个人走的路,关于寻找。导演的寻找、片中人们的寻找、还有我的以及老李的寻找。寻找、靠近,孤独、难以企及,就像歌里唱的一样,都要一个人受。
看第二个片子的时候,想起了童年时好多好多的事情。我想,和那些人相似,自然、花地姿态、草以及泥土的香对我应该也是重要的东西吧。可能有一天nature 也会calling me的。。
《街舞狂潮》观后感(十):你要去哪里
《街舞狂潮》是去年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获奖影片。在去年12月的“CNEX两岸三地主题纪录片影展”广州站,我终于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去年CNEX影展的主题是:梦想与希望。其实这个主题是08年的时候CNEX作品提案征集的主题,《街舞狂潮》就是那时候入围那届的十大作品。金马奖的获奖让这部片子知名度更高。
成功到底是什么
《街舞狂潮》分两条主线,记录了32岁的台湾街舞斗士阿伦和国中生街舞团队“八个小孩”的故事。两条线交叉前进,推进叙述。而我想说的是阿伦的故事。阿伦跳了17年的街舞,在台湾街舞还没完全兴起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国外取经学习,回来台湾,一直继续教街舞。凭着对街舞狂热的热爱,一直跳一直跳。2007年,阿伦第一次参加法国巴黎的街舞世界大赛。结果失败了。在三十多岁的年龄关口,面对法国比赛的失利,面临人生转型的关口,他也开始思考“这样做到底对不对”的问题。看着法国世界大赛里的街舞界的“成功人士”,阿伦开始思考:“我也想和这些舞者一样,能够成功,但是这些舞者成功了吗,他们老了之后又都在做些什么呢?有时候,街舞让我疑惑,这样是不是对的?”到四十岁还可以跳吗?不跳之后又可以做什么。阿伦内心产生疑惑。
可以我行我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不管别人的看法,但是却不可以忽视内心深处那渐渐怀疑的东西。阿伦把街舞当作了他生命的全部,但是年纪大了,是不是还可以继续跳下去?还可以跳多久?这样的坚持有没有意义?在片中,阿伦在陷入了自我怀疑及面对现实种种困境的时候,一度想放弃街舞。他找到一份卖房子的工作。但是被告知一定要剪掉他那头撒亚人头发,才可以上班。导演这时很识趣地剪辑了一段快速运行的、在街上拍的各色中青年男路人,顶着平头,或西装革履或大腹便便的影像,这种影像的对比会让你觉得很搞笑。因为你很难想象在长达一小时的观影中,那个片中顶着一头金黄色撒亚人头发,帅帅地跳着街舞动作的阿伦,有一天会变得大腹便便西装革履的男路人形象。终于在阿伦放弃街舞之前,他接到了到上海交流授课的邀约。而在上海开班教学,该机构宣传单上对阿伦的介绍是“台湾舞林最老的街舞斗士”。这句宣传语你很难讲是恭维还是讽刺。你很难说阿伦他究竟想没想明白那个“这样做到底是不是对的”这个问题,我想,他只是追随自己的心,只要这条路还可以走,那就走走试试看,“34岁了,还是尬吧!尬到我赢为止。”
阿伦的那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头脑风暴》一期关于自由职业者的讨论。成功到底怎么衡量?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有钱有权,还是其实可以不止一种的?那期节目里一个自由职业者嘉宾说:“我们从事这份职业肯定是因为我们热爱自己做的这份行业,无论做得成功与否,所以这个成功定义也是由我们内心来平衡。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定义我们是否成功。”一直以来衡量一个人成不成功都是由社会主流价值观来定义的。可是又有谁可以告诉我们,定义永远不只有一个,标准不只有一条。
阿伦选择了继续走下去,至少暂时是。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可以到达哪里。可是也从来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哪条路一定可以去到哪里。区别只是有些路多人走一点,路向清晰一些,有些路少人走一点,模糊一些而已。
阿伦后来第二次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大赛,这次,他赢了。
我会很羡慕那种我行我素的人。他们会纯粹很多。在大多数人被世俗同化得思维一致的时候,他们的坚持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你可以说这种人“不识趣”“不会想”“很傻”。但是每个人实现自我的方式都不一样。在这样一条坚持自我的道路上,就是他们实现自我的方式。
这不是一部励志片。导演的镜头记录了阿伦的失败、疑惑、和再出发。纪录片记录的是街舞的故事,但是我觉得这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无论是阿伦的故事,还是“八个小孩”那个夏天艰苦练舞最后获得比赛第一名,以及后来各自的发展的故事,梦想不应该只是一个励志的词,它更应该镶嵌在你的生命里。没有人可以知道你会去到哪里,可是,不管去到哪里,都是人生的风景。继续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