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彗星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彗星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3 04:52: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彗星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彗星年代》是一本由(德)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彗星年代》精选点评:

  ●1、一本欧洲中心的历史切片,和市面上大部分英美书写的历史挺不一样的。2、多线索、多人物、快剪接的叙事方式,现在已经不新了,但是这本出人意料的越读越好看,因为大部分多线索叙事(文学、电影),包着一个相当简单的逻辑,这本的多线索却真的包含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可能性。3、最好对一二战略有了解再读。

  ●作为时代趋势来看过于碎片,作为个人描写又太简略。提到了一些艺术作品,但没有图示,每次都要在网上找查找不方便。作者欠缺严谨,在基本事实上犯错。所谓的FT年度好书也就是FT的评论员推荐书单中的某个评论员的个人推荐(用的还是错误更多的英译本,匪夷所思)。

  ●翻译流畅又优美,阅读体验极佳。从停战与憧憬、革命与动荡到梦碎与轮回不平凡的6年,包括政治家、作家、报人、艺术家、民族主义者、退伍军人等23位代表性人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 同时也是一个试错的年代,可以马后炮批评那个年代的人眼光局限,但是却无法否认每个为理想而奋斗的斗士,他们也是人类群星中最闪耀的星星。

  ●。

  ●翻译流畅加分~ 以前说过个人很喜欢的故事模板是「窥见世界黑洞的一群人所做的不同选择」,所以买这本的时候觉得应该会很对口!不过「一帮人」这个数字上升到22乃至更多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晕哈哈。全书的描写像基于某种状态:灶上的壶子烧热了,蒸汽顶着壶盖,要掉不掉要掉不掉……跳得欢,也叫人心慌。一战结束那几年的群像戏,优点是选人极具代表性,从无数点发散出去的线索最终也构筑了当下的世界;但这本书在结构之外写得比较平,部分与部分之间嵌合的努力不明显,在历史意义极强的同时,文学张力不太足,是很工整的好学生笔记。还是很推荐读,对梳理那个年代/引申阅读会有帮助。ps 在《杂草的故事》里提到虞美人,读了这本才知道原来和战争的关联有这样一段故事。pps 约克的故事当为启示(不是说英雄事迹那方面)。

  ●读过最棒的一战纪念

  ●想起《云图》的结构,勾连剪切,以非虚构类写作击败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的组材技巧。结束一场战争,让人从战火弥漫里看清世界,才知道迷失的人性有多么丑恶,疯狂过去了,才是悲剧的开始。

  ●终战时刻的旧世界群像,因为选择的对象都是非常人的关系,这本书显得比《美丽与哀愁》更真实、更动人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对战争实质的思考。

  ●两天一口气读完,作者的文笔很棒。 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反犹主义、达达主义,在这样狂风肆虐的年代,人又能相信什么? 反倒觉得威廉二世的一生还不错。怀着对故土的爱死在异乡,没有卷入那场伤害他人民的战争中。

  ●“山茶和蝴蝶之间停放着的噪音年代的四轮马车、瘟疫时期的运输车、彗星年代的彩车、有序进步时代的灵车、第一个和平世纪的梦游加长轿车,它们全部漆成了那面旗帜的色彩,在覆满尘土的蜘蛛网下被保存得完好无损。”--马尔克斯

  《彗星年代》读后感(一):“小人物”的历史观

  我们这些“小人物”被“大时代”裹挟,时代的潮水来袭,陆生动物落水尽力求生,或被重新冲刷上岸,水生动物努力习惯激流,强壮的肉食鱼类还能趁乱享受一顿顿的落水动物构成的饕餮大餐。

  “弄潮儿”们期许潮水不要散去,被裹挟在大潮中的人们期望尽快恢复平静,潮水催生了新的秩序,待潮水散去构成了新的生态,我们总是试图找到潮水冲刷的规律,为应对下一次潮水的冲刷做好准备。

  《彗星年代》读后感(二):书评: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

  打标题书名的时候觉得这书名字起的是真的好,1918,世界重启时,1918年11月11日11点一战结束,世界重启,然而没有走向和平美好的方向,开启的是另一个世界规模的人类大型相互屠杀…

  很好读的一本书,甚至让你有点觉得自己读的不是非虚构,当然这可能和作者特别选取的二十多位人物有很大关系,毕竟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可能都具有单独拍一部电影的传奇性。

  很喜欢这种大时代下着眼于“平凡”人物故事的非虚构,不过我可能因为过于沉迷于他们单独的身世经历而忽视了时代对于他们某些人生选择的作用。当然作者为了尽量保持客观,也并没有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不过中心论点事实上又在第一页即表明:1918,世界重启时。

  总而言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彗星年代》读后感(三):彗星年代

  《慧星年代》书名或许源于书中提到的德国画家保罗·克利在 1918 年创作的《巴黎彗星》:一个人在两颗慧星与巴黎艾菲尔铁塔之间走钢丝。这幅画用作封面可能更贴切,虽然对不了解背景的读者来说有点抽象。作者讲述的22个人的故事,总的特点是他们都在走钢丝,只是有人平安落地,有人粉身碎骨。故事的主时间跨度是1918-1923,结语一章则概述了他们人生的终局。人难免一死,但书中人物,生活或流亡在英、美、法者,如哥萨克女兵于洛娃、作家伍尔芙、军人杜鲁门、记者路易丝·韦斯、包豪斯创办人格罗皮乌斯及其前妻阿尔玛等人,或者前半生饱经磨难,或者后半生风光不再,但总能寿终正寝,有人更是一生顺风顺水。而属于一战战败国的德国人则命途多桀:如画家珂勒惠支、王储威廉二世、鲁道夫·赫斯,或作品被禁死不瞑目,或皇冠跌落客死异乡,或大开杀戒不得好死。第三类人则是在各大帝国殖民地/属地的抗争者,如爱尔兰独立英雄麦克史威尼、亚美尼亚刺客特赫里瑞安、越南人胡志明、印度圣雄甘地、阿拉伯的劳伦斯,他们都是死后封圣。当然,作者并不是按这三者类型分开来写,也没有平均用力。他大致是以阶段性主题为时间轴来推进,同一时间段的两人或几人有可能毫无瓜葛,比如法国元帅福熙未必知道,当时在巴黎被情报机关盯上的阮必成(即后来的胡志明)在宣传越南独立,但他们共同拼贴出了那个年代的风貌。作为德国人用德语写书,作者的参考文献多是德文的日记、书信、回忆录、传记等资料,目标读者也主要是德国人,因此德国人或曾在那里生活的人的故事明显分量更重。

  《彗星年代》读后感(四):一场彗星年代的全息再现

  根据我们过去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我们都知道1918年是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战后,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世界格局开始重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促进了美国的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开辟了一条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而《彗星年代》则是对1918后这一充满变化的独特时代的全息再现。

  不同于以往我所读过的历史书籍,《彗星年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对历史时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清晰的描述的著作。反而,在初读《彗星年代》时我有一种时空的不清晰感。原因在于本书并非是通过历史时间轴上一个个历史事件来向我们描绘那个时代,而是通过一个个在那个时代中走钢丝的人在同一时间里,所做出的不同的行为,所经历的不同事件,心中怀有的不同的感受,来在一个横向的而非纵向的时空中向我们逐渐构架起那个时代丰满的血肉。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仿佛身处一场全息影片中,跟随着一个个人物行走在时代的钢丝线上,看着他们的人生线路逐渐地和时代的命运交织,勾勒出一个充满希望又仅是一片混沌的未来。场景的变换,不同人物命运的起伏交织,让人仿佛真的见证了那个彗星一般的时代。22位时代人物代表,既有叱咤政局的政治领袖,也有闻所未闻的无名作家,背负着不同过去的人们,在1918年共同面对着一个相同的现实,迎向一个未知的未来。在那个时代,“难得历史如此开放,一切都重新分配,完全掌握在人们手里”,新的人们在一战的战火中诞生,一切皆有可能,愿景如同旋转木马般转的飞快,令人头晕目眩。难忘记路易丝.韦斯由一名女大学生成长为为欧洲统一作出贡献的伟大女性;退役的军官杜鲁门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风生水起,并一手酿造了二战的爆发;前线下来的士兵鲁道夫回到战败的祖国,后来成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

  《彗星年代》如同一场全息影片般向人们再现了1918年,那个如同彗星班炽热燃烧又稍纵即逝,万般皆有可能的年代;让同样身处时代转折点的我们,看到了个人意志能够与时代宿命碰撞出的绚丽火花。

  《彗星年代》读后感(五):在过去和未来,现实和愿景之间

  《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Kometenjahre: 1918: Die Welt im Aufbruch)是德国历史学者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Daniel Schönpflug)的作品,由简心怡翻译。本书由上海文汇出版社于2019年7月出版;德文原书出版于2017年。全书主要以“新的开始”“天涯共此时”“革命”“梦乡”“虚假的和平”以及“彗星之尾”共六章组成。

  本书说的是22个人物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世界建构中充满喜悦、期待、疑惑与焦虑等复杂情绪的历史。当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下后,这场以协约国(法、英、俄)及三国同盟(德、奥、意)等欧洲各国为主、涉及近东、非洲、东亚和各大洋的四年战事,才终于落下序幕。在这个时空背景下,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人物,包括后来的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最高指挥官、美国总统杜鲁门、著名小说家伍尔夫、社会领袖甘地等人在百废待兴的转捩点,谱写了他们1918-1923的命运。

  相较于一般战争类专著,本书有两点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是写作材料。由于作者的侧重点不是战后本身,而是战后的人,因此他抛下此类著作常用的官方档案,而以自传、回忆录、信件及日记等自我陈述性质的私人文献为一手史料,透过各人视角完成全书书写。当然,各人眼中的事实免不了夹带主观成分,但作者的用意不在于“客观叙述”史实,而在于展现各人如何“经历、回忆、呈现和诠释”历史。因此,本书少了宏大叙事的枯燥,却多了有血有肉的生动。

  其次是写作手法。作者在各时间阶段线性推移下,透过一幕一幕的场景式展开,多线叙述各人当下的命运截面。这种类似电影切换镜头般的写作手法,使这本历史书带着强烈的传记色彩,而兼具小说流畅的节奏,读者也很容易代入其中的历史现场。他成功以不同的叙事视角,用另类的角度解读战后的世界。

  很多历史学者能够把历史研究好,却未必能把历史写好。作者虽然是初次尝试“近似故事的创作”,却胜任了后者。如果说他对各种私人文献的运用,说明了他对丰富细节的细腻把握,那么他对各人命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叙述,则说明了他对宏大结构的全局展现。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失学术价值,且兼顾了大众的阅读兴趣,值得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