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感官心理学》是一本由[美]塞尔玛·洛贝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一):生活化的心理学
尝试过一口气读几个章节,但是没过多久就跑神了。
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少,大多是看起来很不正经但是很严谨的实验——心理学实验。当然不像高中大学我们接触的实验一般什么都是设计好的,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然后想办法得到老师想要的结果,心理学的实验设计真的是要费尽心思,要控制变量,还要不能被实验者知道他们到底是想研究个啥(被实验者会不会在被偷偷喷了臭屁喷雾之后非常委屈的想自己到底是不是被这群疯子耍了)。
看目录就知道这本书里到底研究了什么问题。都是很日常的经验,但是拿出来实验验证了其中的关联,也是为了提醒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考虑一下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比如触碰温热或柔软的物体会让人更温和好亲近、更重的物体会让人觉得更有价值、运动场上红色队服让裁判更倾向于裁决违规、宽敞明亮的房间给人更积极的情绪……这样的一系列研究
不过,除了这些表象的或者说显而易见的“常识”,告诉大家环境因素对人判断的影响之外,研究者当然也做了很多更深入的实验,多半是研究人的情绪和物体物理性质的相互影响,比如在感到难过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提起的物体更重,而背负重物时会不会更容易感到无助“被压垮”,又比如用俯视的角度拍的照片显得较弱势而仰角照片更显强势,因此有些摄影在想要表现政治家的高大威严时就会采用仰角。
总之,如果想要去了解心理学,这本书可以当做业余消遣,不过别抱着会大有所获的期望,很多都是被忽视的“常识”。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二):“树欲静而风不止”
作为一个人,感官体验随时随处都在发生,眼可见之色,耳可听之音,鼻可嗅之味,体可触之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感官体验无处不在,导致我们对其司空见惯,若说感官体验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判断,甚至决断,相信很多人会对此论不以为然,嗤之以鼻。然而读过国际知名心理学家Thalma Lobel的《感官心理学》后,再对照自身日常行为实践,才发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感官体验的确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借用我国古人智慧之语来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即使我们不愿承认我们的行为受感官体验的操控,被其影响,但感官体验对我们的影响就是客观存在,不容置喙。
本书分章节列举了诸如:温度、材质、重量、色彩、距离等感官体验在生活中易对人的判断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大量具体而实际的实验,从多种维度来检验和验证这种影响。不得不说,这些有趣的实验为本书的论断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通过了解有关感官心理学的学科知识和理论,联系我们日常的实践,可慢慢体会其妙处。比如我们每产生某种情绪,每做出一个或大或小的决定等,都可以事后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周围的哪种环境给我们带来了何种感官体验,这种体验是否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当我们多次面对同一种问题,最终却做出了不同的决定,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的时候,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进行前后的对比,如此逐渐琢磨,深入理解。
而后,在某些场合下,如若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例如在约会时创造一种怎样的氛围,包括选择什么样的餐厅,用什么材质的餐具,穿着什么颜色的服饰,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又或者在同上司讨论课题时,为了使其更容易接受和采纳我们的观点,应该与其保持何种距离,应该用什么厚度的纸张来打印方案等等,均可能会对事态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三):独特的角度讲述生活中的心理学
《感官心理学》书评
我们平时是否会注意到一杯热饮和一杯冷饮对我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轻与重的感觉对我们的心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那些好闻的味道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和感觉呢,还有颜色对我们又有些什么潜在的心理暗示呢,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很多生活中的细微感官对我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判断、和对事物的态度。
很有意思和值得思考的一本书,作者从细微的感官和触觉、视觉、味觉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作出分析。我们对于环境,温度,和味道的感知从而作出判断和决策,作者通过很多实例和研究实验得出影响人们判断的生活细节,而这些细节造成的影响就是感官心理学。
最近很喜欢读心理学的书,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判断他人。心理学的学习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对人的潜意识造成的影响,通过微表情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注重细节和细微观察,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细节,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也许都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因素。
视觉、味觉、听觉、触觉这些点滴都会影响我们心理的判断和事物认知。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实验,总结出这些感官对我们心理的影响。很多细节也许我们不曾注意,读过这本书后真的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很多事情真的能被一杯热饮所影响,比赛时对手的服装颜色的确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不易察觉的影响,好闻的味道会让我们更舒心、愉悦进而对人对事都会更容易接受和作出更高的评价。
心理学的魅力在于通过细节观察判断一个人的行为特点从而对事件作出判断。心理学让我们了解自己,读懂他人,认识社会。通过这些心理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合作,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也许很多的事情能够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与人沟通相处会更加容易,学习工作更加顺利。
真的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通过生活的点滴细节让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与人沟通都变得更加轻松和自信,办事效率得到提高,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
^4h4v4-���Ɍ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四):更好的去面对
在这个年代,透过这个世界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人们开始从沉重的工作状态下通过机械帮扶的条件中脱离沉重的劳动,变得开始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己,也更注重他人的变化。尤其是在这个年代,称为所谓的“看脸时期”,一个姣好的面容给予人的一种心理就是特别的温柔、可爱……一些美好的词语在这张俊美的脸下就会让人的心理产生一些特别作用,这也是我对看《感官心理学》想说明其中缘由的一种期待。
首先抛开这个感官的作用,就单纯的谈论心理学的给我们的一些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管是人的一种性格内在的方向,还是一种社会的影响力外在因素,不可否认的是,心理作用无处不在,而且国外的专家专门研究心理学历史也是历史悠久的,只是以前没注重,没有被大多数人了解。而在现在的社会,生活压力那么大,很多人的心理都出现的亚健康的一种状态,更应该注意的是,现代的人都自我的健康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一种健康,就是心理健康,而心理的健康与否甚至比外在的病痛更加重要却更容易忽视。所以在这样快节奏的压力下出现很多的问题,应运而生的心理学也就“兴旺”起来,跟随社会的步伐缓解人、社会的一些压力。
其次,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很多大众喜欢养生,注重留意一些好的方法来辅助自己对这个方面的调养,心理学同样的也是非常适合的,而且心理学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什么“一眼就看透你”那么夸张,但是细微的一些表现也是能反应人的一些内心的状况,周围的一些环境变化也是能影响心情的沉浮,就像书籍里谈到的“冷”与“热”,咖啡的温度和冷饮的冰凉的对比给人的感受;再说更直观的,就像我们生活的天气,晴天,天空有太阳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股暖流,心情也会变得舒畅,而在阴雨天气,雾霭蒙蒙的状态下,人都是有一股阴郁的状态。所以,这种周遭的变化也是能影响左右我们的心理,相反的,正是因为有影响,我们也是可以利用这些来调节我们的心理,在我们的状态不佳的情况下,适当的利用周遭的来改变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更加舒适,这也是心理给我们的一种帮助,就像药物、食物等的功效是一样的。
《感官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一小部分的内容,也是非常的生活化的,很多都是我们能在生活中遇到,也可以学以致用,当然,心理学不止于此,希望更多的心理方面的只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能讲此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能让我们的状态更舒适,更好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更好的面对我们自己,更好的面对我们周围爱我们与我们爱的人。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五):感官决定论?
曾经遇到一位朋友,说自己是位很理性的人,从来不会感情用事,其实我知道他在吃牛,即使现在学会了理性,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一定是感性交加,后来吃了感性的亏,才会变得冷漠,并错把冷漠当作一种理性,更何况世上的花花草草、蓝天白云明明都是以感性符号出现的,你即使脑洞再大,也不可能将之变成理性的象征。最近读的《感官心理学》赤裸裸地打了我这位朋友的脸。 光看这书名,以为是哪位心理学家按捺不住内心的孤寂,或者嬉笑一般,把心理想的内容表露在感官上,但是细细一读,才发现这真的是一本良心之作,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也没有深奥的道理,有的只是对于我们生活的解释。就以书中最简单的红纸黑字为例,我们的眼睛往往会不受控制地被吸引,红色意味着血液的颜色,代表着热情,我们内心不可能总是波澜不惊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在颜色、形状的暗示下做出一些足以令自己想不通的事情。 《感官心理学》的例子从数量上看并不多,但都是我们身边的,也很经典。比方说在一个环境好,视野阔的店铺,我们就无法停止自己消费的欲望,对比那些普通的店铺,我们可以不把钱当钱,任由自己的欲望得到放大与延伸,特别是一些贫下群众很难理解的那些酒吧、咖啡吧为什么能够络绎不绝地迎来客人,保持很高的经营额,那是因为这类场所时时刻刻地挥发着一种令人难以自禁的气味。同理,一杯冷饮与一杯热饮相比,从物理层面上仅仅是温度的差异,但是却由于温度的不同带来了心理的体验差异,热饮会让我们感受到对方的友好和世界的开放,而冷饮虽然在炎热的夏天能令我们迅速进入“透心凉”的状态,但是我们不仅是伤身,而且是伤心。 《感官心理学》中涉及很多物理学的概念,但是物理学只会以精确的刻度来标注自己的存在,而心理学尽管可以做实验,但多半以主观结果代替规律发现。正如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当自己处于饥饿时,我们就不会挑食,并不是因为我们可能或者即将产生了幻觉,而是生理的满足永远排在心理的前列。正如我们热恋中,往往会产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但是婚姻中,我们还能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吗?在某种层面上,脱离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们会活得更加自信、更加纯粹、更加愉悦。 自己也上过心理学的“当”,在商铺主巧舌如篝的说教中,我们放松了对商品质量的审核和价格的重视,总是借由他的说教去想象使用该商品后带来的幸福生活,甚至不是简简单单的快感。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都是不争气的,为何在商铺老板的主场,我们就消失了抵抗力。也许,《感官心理学》就是一本打开你心灵死锁的钥匙!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六):帮你做出决定的,既不是理智也不情感,而是感官
理智与感情用事常常被我们用来作为评价一个人为人处世时的判断标准。一般来说冷静与沉着的人往往被我们认为是理智的人,而冲动易被情感所影响的人被我们判定是感情用事,甚至还有人根据大脑的思维活跃度将人分为左脑型、右脑型来区分一个人是理性还是感性。可是若是有人告诉你影响你做出决定的并非是你的大脑思维方式而是来自于外界条件变化对于你感官的影响,你会不会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翻开这本《感官心理学》没几页,心中便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感觉。回头再看看书脊上的所标注的出版社,果然是中信出版集团无疑。他家的社科类书籍一贯是这个风格,总是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新奇知识内容讲述给你听。看似有些荒诞不经,但是背后却都是有科学调查研究事实作为依据,讲的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由不得你不去相信他书中所告诉你的都是真的。
一个人的在你心目中的身高可能和他掌握权力的多少有关。
你手里所拿的东西的软硬程度可能会影响你的讨价还价结果。
还有,你能够相信一杯不同温度的一杯水就有可能改变你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情的态度吗?
红色的出现能够影响一个人在比赛中的实际发挥。
……
……
如此想上述这些让你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研究成果,本书中将会用十一章的篇幅,上百个实际的案例事实来为你讲解这一切。其中涵盖了你的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冷暖、软硬、色彩、高低、美丑、种种你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小细节。他们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你行为和决策的因素条件。原来一直以来帮你做出决定的,既不是你沉静的理智也不是你激烈的情感,而是来自于你自己的感官
此书按门类分应该是社会科学类无疑,但是我在看完之后却觉得把它归为商业类以及生活类的书籍也未尝不可。在此书所列举的这些案例中,你完全可以学习到各种实际性很强的操作小窍门,或许你按照此书所列举的方式来做,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就有可能改变你的客户,你的家人、你的同伴的决定,从而达到你的各种小小目的。你也可以在自己做出决定时,不妨考虑一下自己所身处的环境中是否有那些书中所列举的感官因素在影响着你,从而让自己的抉择变得更加理性一些。这样来讲或许听起来有些不怎么地道,但是所谓知识就是力量,谁让你看到了这本书了解了这些内容而其他人没看到呢?那就不能怪罪你因此而占了他们的便宜了。
看来读书少了,还就是容易被挨欺负啊!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七):如何利用感官去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自己足够理性,就不会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但在看了塞玛尔.洛贝尔著的《感官心理学》后才知道,我们的思维和决定,实际上每时每刻都会受到身体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再理性的人,其实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感官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决定。
《感官心理学》的作者塞玛尔.洛贝尔,是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特拉维夫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主任,曾担任特拉维夫大学执行委员会成员和心理学院院长。也曾是哈佛大学、塔夫茨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
《感官心理学》一书,用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来向我们展示,温度、颜色、气味、重量等等身体或周围的环境,都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影响。佛家经文所说的口、耳、舌、身、意,皆为虚妄,但在现实生活中,所有这些感觉,都会以意想不到的力量影响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一杯热饮会让我们更容易信任和包容他人;红色能激发和提升我们的搏斗能力,促使竞技选手得胜率提高;在香气环绕的店铺中,人们不仅逛的时间更长,消费更多,对商品的评价也会更高......
其中讲述人们对物体感受方面,作者用中国的风水做例子。塞玛尔.洛贝尔在书中写到“中国的风水就是一门讲究家具和室内装饰和谐的古老艺术,风水家们认为,通过为人员、物体、建筑在环境中选择适当的位置,我们便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确实如此,当我们身处在温暖明亮且舒适的环境中,总能一直保持的愉悦的心情,对他人或事物也能抱有宽容和体贴,以至于在面对一些复杂或困难的情况时,也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同时获得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也相对会增强。
作者还在书中还用一个经典案例来说明身体距离对友情影响,60多年前,利昂. 费斯廷格、斯坦利.斯坎特以及科特.拜克用麻省理工学院宿舍为实验场地,研究了房间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关系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友情的确与实际距离有所关联,住的较近的舍友更容易成为朋友。回想自己求学时期住校的经历,确实就是同宿舍的感情最深,哪怕是分开多年,再见面也能很快打成一片。其次是隔壁宿舍,然后才是同班同学。身体的距离确实会影响心灵的距离。但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是离得越近越好呢?那也不尽然。对这一问题,作者举例不同的人际关系:自己的另一半或下一代、父母、有人、同事或上司的谈话,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来阐述说明情感上的距离是与实际距离相关联的。
《感官心理学》一书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平时我们都不会在意,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官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但能帮助从事销售行业的工作者,能更好的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也能为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些行为和决策有可能是受到了什么感官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影响感官的因素,更好的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八):感官心理学
感官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通过感官,来有意地体验周遭的世界。但在无意见,我们的感官也会通过最出其不意的途径,对我们的身体体验造成影响。对世界的感官体验不仅能对我们自认为理性公正的思维产生影响,还会左右我们所谓的自主思考能力。
就像文中所说,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那些看似毫不想干的环境和体感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分为十一章,来向我们展示感官对于我们的影响。文中说的这句话我十分认同“与其把我们比作汽艇,不如说我们是帆船,虽然我们双手掌舵,单那看不见的风却更能控船的走向”。我们融入到某种比自身更伟大的图景和意志中,我们能感受到天地间这种伟大的力量,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对生活起居的支配作用。
我们每天都要受到温度,材质,重量,声音,味道,气味以及颜色等身体感觉的影响,而我们对这些影响却不自知。我们认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都是受本人支配的,殊不知影响甚至创造出这些决定和行为的,竟是我们周围的感官世界。
文中第一章的一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2008年耶鲁大学的一个实验,让我们得知原来温度对人有这么大的影响,接过热咖啡的学生更易将他人看做是大方,热心,招人喜爱,而结果冷咖啡的学生更容易将人看做惹人讨厌,孤僻自私的人。换句话说,在以后的商务谈判中,将冷饮换做热茶或热咖啡是不是更易成功呢?
我们的思想并不处在真空当中,因此我们的感情和价值也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细节的影响。那么我们通过身体和感官所受到的看似无罪轻重的东西,却能在无意之间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
温暖对孤寂感有缓解作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过程,来研究体感温度是否能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以及我们的心情是否能影响我们对于温度的感知,当然,结果是肯定的,可以看出,温度对我们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否也可利用温度对我们的影响来帮助我们愉快的生活。
文中对于温度对人的影响,研究结果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冷或热的感觉不只由室内温度决定,还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书中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无论你是组织会议还是派对,都要确保室内至少在活动开始时足够温暖。在寒冷的季节里,提供热饮或是安排热汤作为晚餐的开胃菜都是不错的选择。落单的人或那些身处陌生社交环境的人们不仅从心理上需要感受到热情,他们的身体也需要得到温暖。”温暖能促使人们更容易信任他人,变得愈加慷慨和亲切。
文中第二章告诉我们也会使用触觉来感知各种各样的环境。我们的感官能够为我们提供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文中列举了大梁有趣的实验,这些研究表明,软硬触感的确影响了我们对人和物的分类。这两种触觉刺激了我们对软硬的心理认知。
这本书确实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对我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有很大的帮助,温度,触觉,身高,颜色,亮度,空间等等,以后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这些感官对于我们的影响。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九):具象化的感官世界很奇妙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说,世界在人的大脑中都是虚构,这个世界无声无色,不过是因为人类虚构的幻想,于是有了声色,尤瓦尔·赫拉利甚至说,所有感受和情绪不是过生物层面的算法而己。佛说,眼耳鼻舌身意,五官弃绝,放下官感执着,于是得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结论。这世上,有这么多种感官说法,究竟哪样才是真的呢?于是不妨翻开这本《感官心理学》从身体感知角度看看感知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进而再看看个体的感官与群体的感官差异吧。走近一步,以科学家的眼光看待感官世界,很多发现令人大吃一惊。
手拿温暖咖啡的实验者,会更易将他人当作“温暖”的人来看待。
瘫痪和视力障碍疾病患者,在了解到引发病症的潜意识诱因后,通过“对话疗法”就获得了痊愈。
在怡人香味的温馨小店铺里,人们自然地愉快地消费更多。
从观察脸上粗糙不平,进而看得出心情不好。
喜欢撸猫,是因为主人内心其实有悲悯柔软的性格一面。
虽然知道不要以貌取人,但是有时候“重量”也会影响对人的“取舍”。
寒冷的天气会让人怏怏不乐。
心里藏着秘密的人也会觉得身体很重。
戴墨镜的人道德感会降低。
室内的阴暗加重房内人的内心阴郁。
身体的不洁与不道德存在联系。
室内的混乱与内心的混乱存在关系。
......
单个个体的人类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总会被或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元素影响着,也就是说,即便你看似孤独着,其实你不是独自一个人。每天我们感受温度、材质、重量、声音、气味、味道、颜色、质感等各种身体感觉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展示出感受到的世界。不关注自我的人,较少意识到这些,而一个灵修者,甚至崇尚自然疗法的人,则与自然世界相处更融洽,更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神奇。这本《感官心理学》其实也是分别从身体感受到的因素入手,逐一分析这些感受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心理认知。
看到这么多以前没有觉察到的细微因果影响,真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也为我们提了个醒,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创造的,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加舒适更好,那么就得跟那些觉得美好的东西在一起。和喜欢的东西呆在一起,你才会更喜欢这个世界。就像心情不好的时候,出门,去阳光明媚的地方,如大山湖泊,眺望大海,聆听涛声等,都会治愈心情,让人心情愉悦。
感官上无数微小的事实和差异都在告诉我们:体感能够我们产生体感所隐喻的抽象概念,而对这些隐喻越敏锐的人也越能体会到真实的态度和行为动机。这种感官心理学本质是理解事物背后的具象性,而理解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对此进行调节和控制,让他朝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将坏心情封起来,比如TA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到的改变人生脚本,比如逆向思维,一念之转,跳出盒子思维等等,从而更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看待世界。读这本书,读者可以细致感受到各种寻常忽略之物的感觉,唤醒我们对自我的关注,对周边世界的关注,可以看到事物的具象性,发现事物之间的奇妙联系,发掘事物的本质,也让自身更有创意性,更具创造性。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十):如何表现出更好的自己
如何表现出更好的自己
苏东坡有一首诗《题西林壁》很有名: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作写的很有哲理性,并被认为是说理诗歌中的精品,经常被人引用。它的意思很清楚,同样是一个庐山,它的客观状态都是一致的,可是因为观察的人角度不同,它就体现出了不同风貌。这给人一个启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角度展示给别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般地来讲,我们在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些社会规则或者道德礼俗方面的规则要遵守。比如我们对人要有礼貌,做事情要认真,在严肃的场合要庄重等等。中国古代就有一些很成熟的修身养性方面的经典著作,里面对各方面的表述都很清楚,如《菜根谭》《呻吟语》一类,就很有代表性。这是讲的在处事以及人生态度方面,属于大的“三观”的范畴,具体到小的具体技术层面,也有一些特点是需要注意的,这个就比较现代化了,属于心理学等的研究方面。这本《感官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给人提供这些借鉴。
按照这本书所介绍的:它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产品经理、广告人员、销售和企业经营者塑造顾客的消费预期及思维认同,发掘顾客诉求,激发共鸣,进而抓住顾客注意力,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这个目的倒是对于销售本书的一种推销。当然,这是不能够否认的,本书的确具有这方面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它也给人打开了更多研究人类行为的隐秘窗口。在第一章:温度对我们的影响:来杯饮料吧?就揭示出,人类的行为会受到某种暗示或者微小行为的影响。在关键的时候,温度可以改变人的态度。
记得有句话说:燠则趋,寒则弃,此人情通患也。意思很明确,温暖的地方,人们就会往那里聚堆;而冷的地方,人们就会躲避,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人的共性导致的选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是恒温动物,人体需要保持体温的稳定,才能生存。所以对于温暖的地方,人们自然乐意居住,而冷的地方不适宜居处,人们就不会常待在这种环境下。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理解人为什么会在别人给了一杯热咖啡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让步了,因为对方营造了很温馨的环境,他让你感到了舒适,因此你才更愿意与对方达成协议。这种情况放在生意场上,也是同样的。
在第五章:红衣女郎:红色与性吸引力中,微小的方面也体现出会影响人的重大行为的结果。女人身穿红色衣服,会非常具备吸引人的能力,男人们会被这种颜色吸引,而展开追求。红色的视觉场景能够增强个人魅力,这里有科学的研究依据,红色更醒目,更能够激发别人的欲望,但是这种颜色对于男人来说却不是这样,男人如果穿一件红色的服装,不会博得太多精彩,因为它明显不如女性那样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虽然,它也会引起人的注目。
《感官心理学》对人的各种微小行为研究的很细致,可以提供给人很多细致的参考,在各种职场生活当中,它是人们可以参考的有益书籍。细细研读,无疑会让你的人生在关键时刻更具备竞争力,更能增加成功的机会。以前人们经常强调,小细节决定大事件,把这句话用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心理学正可以对此类微小行为进行强力剖析,有力彰显。如此说来,此书聊备案头,有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