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读后感锦集

2021-03-06 02:1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读后感锦集

  《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是一本由[日] 河合隼雄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读后感(一):学霸的成长之路

  

一个从小就能阅读完整版「悲惨世界」和夏目漱石后期作品的人,如果跟你说,他其实不怎么阅读,请一定不要相信他。

一个会多门语言,能够在相当激烈的竞争中,在基本上一年都没有几个出国名额的时代拿到全奖去美国去学心理学的人,一个日本第一个Jung派的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跟你说其实他只是会考试,除了认为这个是大师的谦虚和幽默,请不要再多做其它的解读了。

这本书的一个意外收获是虽然作者是在写他看的书,但是却在无意间把Jung派的心理学的内容和他为什么会选择先从治疗开始引入。并且,还顺便把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做了一个比较。做为一个从小就受西方文学渲染熏陶的作者,仍然会对东西方在文化思想上的差异会有极大的不同感同身受,这一点确实让人受益良多。尤其是后来对于佛教和禅宗的进一步的从西方入手的理解,做为中国人,也相当的心有戚戚焉。

这本书里面提及的书,不是外文的,就是日文的,估计没有什么借鉴价值,但是,对于心理学入门的一些书籍,倒是可以做为一个书目按图索骥的。

  《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读后感(二):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本来印象中的河合先生是温柔而儒雅的,读了《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后,最大的惊讶就是:河合先生竟然这么幽默。好几处描写让我觉得好好笑哦!

  1:入学的时候就被老师说了:“本来应该恭喜你们考上京都大学的,可说心里话,真不觉得你们会有什么出息,就算了。没意思的话,不说也罢。”

  2:这下美国人吃惊了,在美国没有博士学位,不可能当大学教师的。所以他很不可思议地问我:“你已经是大学的副教授了,怎么还不是博士?”我只能跟他说明:“在日本,没有很出类拔萃的表现,不大能拿到博士学位的。”他又问我在日本拿到博士学位的条件是什么,我实话实说:need to death,快死的时候就能拿到了吧。他听了笑得不可开交:“嗯嗯,知道了知道了,你还拿不到呢。”我那时候还年轻着呢。

  3:我去美国的时候,学习心理学基本都是在用小老鼠做实验。那时候流行的就是这种客观、坚实的研究方法。想想,这种方法客观尽管客观,可是在老鼠身上得到的结果,又怎么应用到人身上呢?大家对此都不抱疑问,也蛮奇怪的,过于拘泥于方法论了吧。

  另外的印象深刻之处就是“荣格”和“梦”。记得有一段时间打算要把梦全记下来,还买了《梦的解析》,想给自己解梦。最终没有坚持下来。现在看来是需要专业人士帮忙。有时候会想,如果我小时候有机会像河合先生一样读到不少书话(那时候我唯一的读物是学校发的报纸,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肯定会更出色吧!

  摘录:

  事后再想想,《基督山伯爵》的主题----等待和希望,真不错。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很有意义。

  人就是这么一种奇妙的动物。老爷子怪癖、实在讨人嫌等等,说说容易,但自己也走着同样的路时,才发现事情并不是只有表面。

  把自己也放进这个世界再来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究竟又会变成什么样?这就是宇宙学。

  事情牵扯到自己,想想每一句话都落实到自己身上应该怎么办的话,恐怕就不能简单粗暴的说,这小子是不良少年,这家伙不是好东西,也没办法理直气壮的规劝别人“好好改邪归正”了。有些人即使把自己也包含进去,一样能把话说的很漂亮。这种人,总的来说思想比较浅薄,从来不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不多啰嗦了,简单一句话,宇宙学非常重要。

  交流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日本的情况,并没有短路的去指手画脚,“日本的文化怎么这么诡异”,而是认真的思考。思考日本的文化、思维方式,是否能给自己的生活信条带来更进一步的价值。

  没必要硬去读古文。日本的古典文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书,但日本的高中在教孩子古典的美之前,过多的交给了古典的难,所以,不要被吓倒了,不要去管那些之乎者也,不管怎么说,先读读现代的翻译版,读得有意思了,想知道这么有意思的文章的古文是怎么样的时候,再找来翻翻也来得及。

  《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读后感(三):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在偷偷地改变着你

  在书的背后吉本芭娜娜说“到什么时候也无法企及,到什么时候都会把心扉敞开,而且一点儿 也不后悔,还非常的开心。这就是河合先生的魔力和实力啦。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让人觉得世界还可是可以相信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引起了的共鸣。倒不是说是河合先生,而是我上周刚上完的以埃里克森催眠为基础的故事隐喻治疗的老祖母Joyce。六天的课程,前面几天讲讲课,每天六个小时,加上翻译的时间,其实Joyce老师讲的内容很少很少啊。后面几天都在做手工、画画,然后搭配上一两个故事。这课程上下来真的没有觉得学习到了什么东西,可是就有那种感觉“看着Joyce老奶奶,每天都可以信手拈来,张口就是各种治愈系的故事,这样就很足够了。”就是那种“这个人存在的本身就很治愈啊。”的感觉。

  市面上有很多游记式的书籍,比旅游杂志文字方面更加深入一些。我喜欢看那些书籍,可能是窥探欲的表现,也有可能是因为那些书都比较好读的原因,哈哈。

  如果说读书是心灵的旅行。那这本书就是河合先生的心灵游记了,这一路上走来的心灵痕迹,在字里行间里窥探一二。

  看到书本的最后一个篇章是河合先生的儿子河合俊雄的文字,他解说父亲在西洋和日本之间的故事。他是河合先生的长子,临床心理学家,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机会和父亲一起参加艾拉诺斯会议,跟一群心理学大师一起交流探讨了。基本河合先生的每本书最后都有他的一篇“书评”,不得不感慨,他总是最好的书评人啊。

  “大人的态度,跟孩子交往的方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反应。”

  “有些孩子,先是要试探试探你。一来就干些惹人讨厌的事情,进门就把椅子转过去,坐下来给你一个脊背,或者进来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你说什么只盯着你看,看谁熬得过谁。面对这样的孩子,问问他们”你打算怎么办?”这个时候,孩子很能感觉到你的态度。比较幸运的是,人,特别是心灵受过伤的人,感觉都是非常敏锐的。

  “心理咨询真是一个非常有干头的工作,很多情况不用多说却能互相感知,真是人与人之间无声的刀光剑影,无法糊弄,绝对是不带掺假的人与人的关系。”

  “每天要见心理咨询的当事人,接触实际在生存的人,不懂故事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所以我不停的读,不停的读,度过好多故事。”

  “我在别的地方也提到过,到了五十岁,六十岁写书的时候,会发现二三十岁读的书还真有用。”我一度认为自己在读书这件事上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别人的小伙伴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文化知识底蕴丰富,尔等真是望尘莫及啊。这练就的童子功能说啥呢,除了懊恼之外。看到河合先生说,莫名又多了一点信心和鼓励。虽然在十几岁的时候没有读万卷书,那至少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放弃,让四五十岁的自己懊恼对不?想起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真的需要大量的阅读来完成的。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比作一个房子的话,那阅读的知识就是一块块砖、一点点钢筋水泥。路要一点点,一寸寸铺,房子也得一砖一瓦慢慢盖。

  《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读后感(四):读人照己

  

一本小书,小到一天可以读完,但格局之大,大到照见一辈子的发展,河合隼雄先生一生的历程都在此,此书还附有其子河合俊雄的导读,讲述了其父一生的发展旅程。回到书本,河合讲述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阅读,及其感想,文章显然是后期回忆写的,其实我特别好奇河合在第一次读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毕竟时过境迁后,重新回忆,又是另外一番趣味,从河合的记录里可以看到,其实他早年的阅读并非是刻意为了分析心理学而服务的,有一篇里说到没想到以前读的书还能用上,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首要问题是应付考试,六七岁时还算有空余时间,家父给了很多阅读材料如四书五经、《三字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还有找邻居借的《卓别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还记得《格林童话》是暑假看的,每天要完成一些作业才有机会看,有时候要偷偷多看几页,因为对大人们来说,这个是不允许的,这个是没用的,我从小被教育为要看有用的书,记得以前初中自习课,老师让我们随便看书,然后我打开了一本绘图版的《水浒传》,然后被老师没收了,至今没有归还于我,趁机控诉一下这位老师,他终究只能称之为一个名称上的教师,而无法成为一名育人的教师,这或许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创伤经历了,但这个创伤带来的好处可能是不断的读书去补偿童年阅读的缺失,不得不说,成人之前,儿童作品的阅读才是最为主要的,作为一个梦小孩就是需要去体会大千世界的奇妙与那些不可能的幻想,还想起了《皮皮鲁和鲁西西》是在书店里看的,那个店是我们数学老师指定我们去那家店里买数学资料书,我看到了这个《皮皮鲁和鲁西西》的书便在书店看,我连续去看了几天(没钱买),老板不让我再看了,这便是我自己童年阅读的经历。河合的第二章是他留学海外,曾经被他当作是云端人物的分析师,变成了可以朝夕相处的对象,从读书走向了阅人,感觉我自己还停留在河合的童年时期,分析师对于我来说是可望不可及,而自己又没有河合努力,这让我想起了前阵子读的《公主走进黑森林》中扉页的一句话:“启程,踏上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目前我似乎连程都没有启,但阅读到河合所经历的求学经历,似乎听到了来自自己内在的召唤,需要勇敢努力的去追寻,至于是否有希望,是需要做了才知道;第三章是河合学成归来,在日本传播荣格的思想,用了新的方式去重新阅读童话,见到了一些书的作者,如:谷川俊太郎、坂田宽夫、上野、长新太等人,以至于河合的退休讲座讲述的都是长新太的《猪山、猪山……》,借此向我们传递着他的思想,这一路既是他小心翼翼传播分析心理学的经历,也是他将荣格分析心理学与日本文化结合的尝试,无疑他是成功的,但他也是不满足的,于是才有了全书的最后一章,也是书的核心深层意识的探求,这一章谈论了作者参与埃拉诺斯会议(Eranos又译为爱诺斯)的经历,也和更多的写书的作者有所交流,又追溯到了人类文明更深远的位置,去重新思考了来自镰仓时代( 1185年—1333年 )的文化传承及其对当时作品的思考,与故事的讲述者——《明惠上人》的作者白洲正子一起去跟随先人的指引,探索意识之外的未知世界,那半睡半醒的念经描述生动有趣,让我跃跃欲试,因为思考太多,可能会让自己失去一些感受性的,或者可以去幻想的机会,不过伴随而来的可能不是深层意识的领域,而可能是幻想,要做到如禅师所说的:“少分心在这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天高地厚要知道。”就这样,不断的要破除自己的幻想,不断的精进,一点、一点的去努力尝试进入那深层意识世界。读书之外,如果仅仅只是阅读,那就是暴殄天物,过于糟蹋书上的内容了,我们还需要借由此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河合正是借由自己的学习以及阅读来分析自己,来写自己国家的神话,在此创造性的工作开启的时刻,他拜访了柯列尼,河合也因此确立了自己的论文主题,到此,本应该结束了,但是柯列尼的一段话,久久徘徊在我脑海,不吐不快,因此原文摘录于下,借此与诸君共勉,柯列尼对河合隼雄如是说:“不写诗的话,其他的书看不看都不要紧,要尽可能多地读日本的神话。反复读,多读几遍,心底慢慢就会盛开出诗。写写这些诗,必定是最精彩的论文。”到此,《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一书到此画上了句号,而属于我们自己的读书人生,真的开始了吗?

  《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读后感(五):部分作者书名的翻译有问题

  51 (5)鲁道夫·奥托 《论神圣:关于神灵观念的非理性现象和它与理性的关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90240/

  鲁道夫·奥托 《论“神圣”:对神圣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与理性之关系的研究》(宗教与世界丛书)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71 (1)埃利希·诺伊曼 《太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76186/

  埃利希·诺伊曼 《大母神——原型分析》(曼荼罗丛书)东方出版社 1998

  (5)奧根·海瑞格 《箭术与禅心》(心灵工坊 2004 台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53159/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5636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69026/

  奥根·赫立格尔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经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奥根·赫立格尔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经验》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

  109 (1)马克思·吕迪(Max Luthi)《童话的本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48408/

  《童话的魅力》麦克斯·吕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不确定)

  165 (3)詹姆斯·希尔曼 《自杀和灵魂》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56917/

  詹姆斯‧希爾曼《自殺與靈魂 : 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心靈工坊 2016

  (4)詹姆斯·希尔曼 《原型的心理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4364/

  詹姆斯·希尔曼《破译心灵》海南出版社 2001(不确定)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30000/

  詹姆斯·希尔曼《灵魂的密码》2015(不确定)

  还有一些查不到对应的中译本信息,如P71铃木大拙的几本书,P205(1)卡尔·柯列尼、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学入门》,只百度到卡尔·柯列尼应该是 Karl Kerenyi 以及有人引用过:荣格、凯伦伊著 《论神话的起源和基础》,《外国美学》第二辑,第439页,商务印书馆,199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