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为艺术,艺术家究竟在表达什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行为艺术,艺术家究竟在表达什么

2022-01-15 21:59:30 作者:光明网 来源:光明网 阅读:载入中…

行为艺术,艺术家究竟在表达什么

  5月1日零点开始,央美学生邹雅琦身披黑貂外套,手提仿制名牌包,踩着一双浅口黑皮鞋,全副武装地走出中央美术学院大门,接下来的三周里,她混进过头等舱休息室,享用一日三次免费供应的自助餐;也借口“等朋友”,获得火锅店的免费零食和水果;甚至预备好“捉奸”的理由,混入酒店大堂过夜。当她装扮成单身“富婆”逛拍卖会现场,保安殷勤地帮她递水、拍照;在狂扫大半盘白巧克力后,服务生主动询问她是否需要更多。这些都被邹雅琦拍摄下来,在她的毕业作品展上播放。

  “在北京不花钱生存21天”,这场主题为占用“剩余物资”的行为实验虽然结束了,但讨论还在进行着。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行为艺术恐怕是最具有争议性、最难理解的艺术了,没有特定的规则与技法,却充满思辨力与未知感。“在北京不花钱生存21天”,不仅对中国的行为艺术领域,甚至对非艺术视角下的社会行为都颇具意义。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这个作品引发了公众对作品所包含的社会意义的持续讨论,而对行为艺术的关注也随之加深。

  当然,这种讨论是好事。行为艺术,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特指那些经艺术家亲身加入,精心策划而推出行为或事件,并通过与人交流,一步步发展,形成结果的过程性艺术作品。作为现代艺术形态之一,行为艺术只有在社会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也只有在有一定宽松度和自由度的社会,行为艺术才能出现,也才能引发讨论。

  行为艺术家的行为是抽象符号的呈现。回到作品本身,所谓“北漂”者,其群体成员中“漂”的方式大不同也。农民工、码农、白领蓝领、名媛等等,各有各的“漂”法。他们一起“漂”,就构成了行为艺术发生地的社会百态。而央美学生的这场行为艺术,是以一个伪装“名媛”的视角,折射不同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对这件作品的解读有各个角度,但无法回避的一个角度是,这场行为艺术,展现了社会对女性、尤其是那些打扮入时、面相(也许是化妆后)姣好的女性的宽松,在当下相当多的场景中,这种宽松甚至被上升到了“颜值即正义”的角度。这位央美的学生凭借姣好的外貌,在高档消费场所自由出入——有时难免受到一些盘问,但大多被宽容以待——凭借的并不是在这些地方的消费不菲,而是外貌给人的符号暗示:虽然没有消费,但我是有消费能力的。她行为的畅行无阻,说明起码在她出入之处,人们都认可了这样的“潜规则”,那就是社会必定为面貌姣好的女性准备或预留了有消费能力的位置。面貌这张“名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终都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精神面貌上。举止粗俗、谈吐粗鄙、吊儿郎当,也确是煞风景的现象。这就反衬了穿着得体、举止优雅所以受尊重的现实,当然也反映了不同“漂”法所可能面对的环境。对此,无论承认与否,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不过,万事过犹不及,当下对包裹身体的名牌东西和对外貌的过度追逐与崇拜,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容貌焦虑、疯狂追星到自残式整容。这其实也正是这个艺术作品真实性的另一面,对某些人而言,这才是他们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行为艺术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是艺术家对社会问题表达看法的艺术形式。当我们把好奇的目光投射到如何“在北京不花钱地生活21天”,更该看看艺术家究竟想要探讨和表达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