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盖西先生》经典影评有感
《亲爱的盖西先生》是一部由Svetozar Ristovski执导,William Forsythe / Jesse Mos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盖西先生》影评(一):群体性错误认知
你应该相信你所想的吗?
94年犯人死,2006年主角自杀,于是人们都说不应该与狼共舞,这孩子太自大云云。
然而事实上有什么证据证明二者有联系?
12年中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凭什么就要因为一件12年前的事而自杀?
比主角自杀更让我惊讶的是,竟然这么多人抱有这样的错误结论。应崔斯亭。
《亲爱的盖西先生》影评(二):《亲爱的盖西先生》
因为来源于真实题材,加上结尾真实影像的出现,能相对增加观众对某些情节不合理性的包容度。影片所想表达关于面对每个人内心中之暗面、一种劫数般挥之不去的人之关系,整体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当然和一般连环杀人案件相关影片一样,还是侧重于故事本身,而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处理过于艺术化,不过学术上的这些留给心理学家、犯罪学家,那些本来就不能以偏概全的表现的。
《亲爱的盖西先生》影评(三):应该把它拍成电影吗
这种电影就不应该拍出来。拍这种垃圾浪费时间浪费演员才能,留存它的影像和话都是在污染世界,它没有存于世界的任何价值。从头到尾散发着恶心,多看它一眼我都觉得恶心至极。
把杀人当乐趣,它不应该成为舆论焦点,他应该被人类所唾弃,尽然还侃侃而谈 ,仿佛杀人成了炫耀的资本。
这种人必须不是去死就是在死的的路上,它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对法律人性的侮辱。
导演编辑的亲人如果被这个垃圾像家禽一样屠宰,是否有心情拍电影。还亲爱的,亲爱你妹,外国人就是脑子有病。
外国变态才是真的变态。恋童癖,虐童变态,连环谋杀恶魔,机枪扫射。对待这种垃圾和尽然有和公民一样的对等权利。这么纵容犯罪者,怪不得这些犯罪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多次看新闻每当这些罪犯被捕,大多数犯罪者都会说,我不后悔自己所作所为。是的,反正有人会听这些垃圾在想什么。
这就是国外崇尚人格自由平等,罪犯把所有对其他的侵害都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藐视社会秩序人性伦理,还大言不惭的要上诉。
看到他们我突然想到自然界存在的肉食动物,他们为了活下去而去捕食动物,完全出于本能和维系物种繁衍生息的本领。但是即使再过饥饿也不会捕杀同类。跟何况已经进入文明的人类社会会出现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
我想社会文明进步就不一定要把权利一视同仁,这些有预谋故意侵害的罪人,他们已经脱离被称为人的范畴,所以对待他们,干净利落给他一颗子弹,让他下地狱。没有任何周旋的权力,死亡才是最好的解释。死亡才是维护了人类共同的尊严。
我看到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兴趣知道这个垃圾为什么杀人,处于什么动机,如何引诱他们入笼。而是在想那些某一天突然失去亲人的家人如何活下去,33条人命,33个家庭,他们的阳光的儿子,活泼的女儿,某一天突然从生活中消失了,父母永远见不到他们了。或许前一天他们还在讨论上哪所大学,这个暑期去哪玩,也或许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了。然后习以为常的告别却成了永别,那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恶心的垃圾践踏了。
失去孩子的家庭,一般人是体会不到他们的痛处,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孩子遇害了而罪犯依旧猖狂的心情吗,你们体会到他们的孩子被人残忍虐杀,而电影院里还在播放罪犯如何杀人的电影所带给心里的创伤吗。
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拍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哥哥弟弟妹妹,他们怎么去忘却这段痛处。
失去了孩子就像失去了整个世界,微笑都会成为奢侈的事情。害怕提到孩子的名字,害怕看到有关于他(她)的所有东西,他的照片,他的玩具,他的衣物,他曾经的朋友同学同事。所有的回忆都会像刀搅一般的疼痛。泪水不能洗去记忆,泪水不能减轻痛感,要么游离于世的活着要么逃避现实的活着。总之既然选择了活着,总归找个方式活下去。
我没有经历过,亲人被害的事情,但是我经历过亲人病逝。我知道那必将会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敢想象他们将依靠什么活下去,人的生命脆弱的经不起任何摧残。
哪些失去生命的的小孩子,他们才应该被成为亲爱的,我最亲爱的孩子。而他们的家人怎么去安慰自己,我的孩子我的哥哥弟弟妹妹,只是去了另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只是再也见不到他(她)了。那里没有谋杀没有谎言和扭曲的价值观。
而他们一辈子深深的痛苦谁来负责,谁能承受起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亲爱的盖西先生》影评(四):《亲爱的盖西先生/Dear Mr. Gacy》:魔鬼的谎言
天。。。这部同片。。。太好看了。。晕啊。。。。
可能不是一般类似普遍烂掉牙的同志爱情片吧。。。。
只是看个开头就完全迷住了,只能说,这个悬疑片太强大了吧。
没看过本电影的,请先看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
电影的开头沿用了一贯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就是播些历史片段什么的,
其实很喜欢这种手法,怀旧吧。囧。。。。。。
===================
果然,恶魔就是恶魔啊,恶魔都是智慧份子。
恶魔想的,平凡人果然是想不到啊,男猪脚一直以为自己在掌控着恶魔,其实自己一直给恶魔牵着走,最烦就是出现这种境况了。自己给自己找了矛盾,却不能去解开。
====================
恶魔都有几个特点:
1,谎言。是的啊,恶魔都是这样,说尽天下的慌,说的每一句就是为了博得你的好感,或者说博得你的同情,让你松懈,那么恶魔就会在这个时候向你伸出魔爪,吞了你。
2,伪善。明明就是个杀人狂,却假装善良,假装可爱。确实是太恐怖了,果然心理扭曲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3,魅力。虽说恶魔都是丑陋的,可是恶魔总有一股奇怪的魅力,让你想去接近他,靠近他。估计是恶魔那种神秘的身世吧。简单的日子里,总是喜欢寻找刺激,受不鸟恶魔的诱惑,悲剧了。
=====================
我们来分析一下男猪脚。
可以说,男猪脚本来就是一个有点点想法,平时认真上课的,成绩永远处于中等的,在耗时间的,大学生一名。就是天然无害属性的。长得还可以(后来觉得挺水嫩的)。
只是,都太高估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懂得了这个社会的法则,觉得已经掌握了社会的节奏。其实自己还是未飞出巢的鸟。不知天高地厚。。。。
从后面男猪脚被逼疯就可知,已经被恶魔缠身了,自己也开始向恶魔般进化,只是自己善良的一面还苦苦拷着自己,不然还真变恶魔了。
=====================
剧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quot;I told you you've got to learn to read people , you've go to figure them out they figure you out . You've always go to be five steps ahead of everyone ,so that you're the one who maintains the control ."
中文是:“我告诉过你你要学会读懂别人的心思,你要在他们菜头你之前看透别人,你要时刻走在别人之前,那你就能占到上风。”
这就是这部剧的主旨:当你能读懂别人,你就可以掌控别人,任何事!
===================
对剧中表现男猪脚企图观察一个人的弱点那段,觉得有点囧。。。。
那个女的居然是出来打酱油的,男猪脚居然跟酱油女发生那么一点情节,
还以为会斗智斗勇的呢?
===================
其实要变成魔鬼很简单,对
就是从谎言开始
《亲爱的盖西先生》影评(五):七寸
片子不错,尤其是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点,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具吸引力。
先理下情节:大学生Jason在心理学上颇有天赋,为了在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上拿个好成绩,他特意选择把杀了33个男性青少年的连环杀手Gacy作为学期论文的研究对象,并在导师点拨下,决定以受害人的角度来叙述G案的内幕。于是J开始给在狱中的G写信。G的第一封回信是一篇调查问卷,虽然无甚信息,却让J兴奋不已,认为自己开始向着一个了不起的目标前进了。通过研究G的访谈,J发现G是同性恋,于是拼命健身,然后让弟弟给自己拍了一组湿身,半裸,露小裤裤的风骚肌肉照作为引诱G的诱饵。果然,这招很奏效,G表现出了对J的浓厚兴趣,寄给J自己的画作——一张骷髅头的小丑,并开始给J打电话。J虚构了自己的若干信息,比如没有女友,家庭关系紧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母亲是有问题,但显然不至于),想要卖身来缓解经济压力等,而G的沟通只有一个要求:按他的指导来做,并告知他所有事情的细节。J半推半就地照着G的要求去做了,不过社会阅历很单薄的他在面对那些他十分陌生的社会灰暗面时显得十分幼稚,比如G叫他去尝试站街拉客,他就去红灯区找了个MB,像问卷调查一样询问MB的工作细节,作为报复,MB在他的酒里下了药。J将这些了解到的只言片语(比如做top,唉,他到底是不是在美丽坚啊)在电话里和G进行汇报,居然让G真的信了。而G则在监狱里靠着意淫J和他弟弟的乱伦来过活。随着这种交流的深入,G断言J和自己非常相似,而J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个人生活陷入完全的恐慌中:和家人的关系陷入危机;女友发现了他的变化却无力挽救,在他们正在做爱时J却起身去接G的电话,女友愤然离去;学业毫无精力。真正让J挣扎的,是在和女友分开后他去红灯区尝试买春,却在房间中像G一样的用不可抗拒的命令口吻来控制小姐,甚至产生用黑丝网袜勒死小姐的冲动。J为自己这些改变而绝望,但他坚持下来了。G的死刑就要行刑了,G提出见J一面。为此J向一个从G的手里幸存下来的受害者那里征询意见,那个唯一的幸存者向J描述了G当时对他种种非人的性虐,并警告他不要去见G。怀着对监狱安全的信任,J还是去了。在两人直面的过程中,J试图了解更多G案背后的真相,而G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试图在监狱中强奸他。J奋力逃脱了,他满身创伤地同自己的母亲拥抱。临刑前,G给J打电话威胁要把他们的书信发给J的家人和学校,J于是向G坦承了自己在利用他做研究的事实。G死后,J的论文获得了导师好评,并让他向公众解释自己的这段经历。J收到了G的最后一封信,信中再次强调——you and I are a lot more alike than you think,相约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影片没有结束:片尾是Jason和Gacy的真实影像记录,介绍这个故事来源于Jason的书《The last Victim》,而真实的Jason,在2006年6月6号自杀了。
G是94年行刑,J是12年后自杀。是什么力量可以让这种精神控制持续如此之久?因为G的话语足够强大,而J的人性弱点在他的交易中统统暴露了。或者不是弱点,而是正如G所说,G让J发现了自己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发现自己有着和G一样的强烈控制欲,而J无法面对这个事实,无法改变这些倾向——为了不杀别人,只好杀死自己。
哪些地方两人相似呢?G为了性欲诱惑青少年,J为了研究诱惑G;G有强大的控制欲,他从人的语言和行为中发现人的弱点,然后从这些弱点去掌控他人的行为,J对这种控制方式充满兴趣,并一度学着上手(有一个细节是J跟踪一个女子试图了解这个女子的一切)。控制他人的快感不在于他人被控制,而在于这个过程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强大,感觉自己就像造物主一样伟大。而快感是极其容易上瘾的,不管是性快感,毒品的快感,还是控制的快感——你看多少人拼命往上爬就知道了。
如G所说,控制他人的关键在于抓住人性的弱点——打蛇打七寸。这个弱点往往是他最缺乏,最需要的东西,比如G的惯常手法是用金钱引诱那些缺钱花的穷孩子。要发现这些弱点,就要看一个人平时最喜欢说什么,做什么——言多必失,是因为多言之中能够分析出频率最高的东西,而那个东西就是你最在乎的东西,你的七寸。J被控制得如此之深,就是因为在信件和电话中事无巨细的细节描述已经让自己的一切被G所掌握,哪怕这其中不乏虚构的成分,因为,虚构本身也是一种欲望的表达,并且,虚构的往往是自己最脆弱的最缺少的东西。
J和G的沟通类似于J在做精神分析,J的自由描述呈现出了自己完整的人格结构,一如把牵引自己的线都交给了G。听闻过做分析做疯了的事情,虽然没有直接见闻,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分析家的控制欲太过强大,会对分析者造成多么恐怖的伤害。同样的,太强的控制他人的欲望,会成为自己的七寸,反受这种欲望所控制。
有一个情节是还待证实的:片中反复出现了G在狱中画画的画面,并且G的主题只有一个:小丑。G自称小丑,并且只画小丑。小丑在西方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以假面示人的伪装者?带给人快乐的人?弱小的脆弱的无用的人?一个精神控制力强大的人,为什么喜欢这个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