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4个比利》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24个比利》读后感100字

2021-03-08 01:56: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4个比利》读后感100字

  《24个比利》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凯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4个比利》精选点评:

  ●匪夷所思又让人深信不疑的多重人格。同情比利的同时,也能理解法庭和民众对他的愤怒和恐惧。对于自己而言,这终究是一个略显遥远的故事,当我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下,更可能的是会扮演乌合之众的角色。

  ●起初是抱着窥探秘密和猎奇的心态开始的阅读,但从书的叙述形式来说由于是纪实文学,绝对没有什么波澜起伏安排妥当的情节安排,于是拖沓了将近一个月才把书读完。很难想象这是比利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如果这样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我很能同情理解不能接受他的人——因为他一定程度上生活在制度之外;但就比利本人而言书中已经很好地总结了他的悲剧性在于作为二十四分之一存在的同时不断经历人生的痛苦面(其中包括虐待、恶意、诽谤和背叛),中途偶尔出现的善意后随之而来的毁灭性打击下顽强善良的生存意志是纪实文学本身力量(不得不说我看到最后ohio大学生报泪目了……) 题外话:痛苦和艺术总是紧密相连,方面是比利的画么?

  ●人格分裂或许很吓人,接触患者需要很大的勇气,可是做为疾病这终究可以治疗,可以改善的,可惜人民对这种人和他们病的误会和错误引导,似乎无可救药!

  ●没有想到用了这么短的时间读完这本书。 有点震撼,没想到一个人悲惨的童年经历可以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对比利该是同情还是憎恶呢? 作为一个正常人,可能很难对犯下这种罪行的人做到平等看待,对常年压抑的看守做法可以理解但并不同意。 罪犯也有公民权利。但花费这么多的社会资源,为他医治有什么意义可能大部分人还是很难接受。 这个指导思想其实就是改造的意义大于惩治,大概与之对立的就是灭霸打一个响指。

  ●在美国的确每个人都能生活的更有希望和尊严一点。从一开始的气愤这样强奸犯的故事竟然叨叨了一本书?到后来了解越多,越心疼Billy,如果不是因为他继父的伤害,他可能是个精通各领域的天才吧。保护好孩子。

  ●第一次了解多重人格,描写细致, 比利的人生令人唏嘘。童年的创伤毁掉了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但是分裂的比利对于社会大众又确实是危险人物。

  ●纪实文学,没有精彩的叙事手法但很真实。多重人格真是神奇又可悲的存在,很同情比利,他应该享受良好的医疗,但也必须被限制自由。 因为那些受害者同样可怜,而且犯下强奸罪的人格对受害者没有悔意,只觉得给其他人格添了麻烦;犯了抢劫罪和其他罪的人格也不觉的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大问题;正义的人格指责犯罪的人格时,首先考虑的是给自己和其他人格填了麻烦,而不是受害者的利益;强大的人格们口口声声说要保护弱小人格,但受到伤害时还是推出弱小的未成年人格承受痛苦。即使治疗后期比利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他的人格完全融合前,给他自由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而且这本书的屁股有点歪,比较偏向于比利,对受害者轻描淡写。 明年电影上映,很期待,希望大家更重视保护儿童,但也担心因为小李子光环,那些被比利伤害的人更加被忽视。

  ●多重人格的人 他们善于伪装 善于排解自己的痛苦 比起他们我更同情其他无法已更好方式排忧解难的人 他们为此必须长久地生活在痛苦之中 难以解脱

  ●读完后还是觉得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与其说是24个人格,不如说是24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被比利创造出来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在属于自己的时间过着各自的生活。 对于周围居民的担心困扰其实还是很能理解的,但是对于作为集合体存在的“比利”是否应该承担每个个体的行为带来的责任,不仅是法律和医学的问题,感觉更多的是哲学的问题。 花了大半个学期的吃饭时间看完,现在回想起来脑海的一幕一幕就像电影片段一样回映,但是每次一想起比利,最深的印象其实是那个在监狱里哭着,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的委屈的比利。

  ●每一个人格都是一道藏在心里绽放的伤口

  《24个比利》读后感(一):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

  第一,尊重多重人格。第二,社会舆论真的是杀人不见血。第三,看过这本书以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还有《你好,疯子》后,很佩服精神科医生,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很强。以及,一直觉得无论什么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都值得被尊重,即使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都是可以引导教化的,尊重别人,善待自己吧。

  《24个比利》读后感(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比利的童年时期受到父亲去世的打击,以及继父的虐待,从而衍生出多种人格来面对现实,成为一名多重人格患者,比利出色的绘画天赋,如果一切的伤痛没有发生,他也许是个优秀的画家,每种人格所表现的不同的性格和所拥有的技能,都让我觉得震惊,但我觉得如果当初母亲在被继父家暴的情况下勇敢放弃与继夫的夫妻关系,而不是隐忍,这一切会避免吗?我觉得比利是幸与不幸,幸的是他的天赋,不幸的是他的遭遇。

  《24个比利》读后感(三):人这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

  《24个比利》

  人的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学习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更好地生活。

  24个比利,24种不同的人格。因为遭受伤害而被撕裂的灵魂:保护者,决策者,承受悲痛者,照顾者……对立又共生。其实,一位正常人身上又藏着多少种不同的灵魂。每个人都在不断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周遭的环境,称之为成长。每个人现在的行为规范,又带着过去的经历留下的烙印。那些应激反应,又是一种分裂。

  《24个比利》读后感(四):评《24个比利》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很多面,有面对领导的自己、面对家人的自己、面对朋友的自己……我们也会随着环境境遇的不同做出不同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变化,然而一般正常人和多重人格患者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拥有完整人生旅途的记忆,而多重人格患者不同人格之间的记忆不会共享。

  小李子主演的这本书改编电影版的名字非常恰当—《拥挤的房间》,不同的人被困在同一个身体里,这个房间过于拥挤。

  看这本书比利不同人格挣扎斗争交流的过程中很奇怪的感受到了孤独感,比利的不同人格中有大人有小孩,有男有女,像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很好奇比利独处时会不会感受到孤独。

  《24个比利》读后感(五):评《24个比利》

  就像书本的叙述一样,比利渐渐失声了。原来阿瑟、里根、老师都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是普通的人,即使他们各自在擅长的领域精进钻研,但这些薄弱的力量实在不足以支撑他们面对来自外界多方利益群体的急剧攻击。

  看到这,我已经接受了比利一直向作家和医生所强调的,他们是不同的人,不是不同的人格。他们也在成长,也在学习如何共处在一具身体里,如何一起去对抗他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恶的遭遇,又如何重拾接受爱与信任的能力。

  正如作者所言,这是在探寻人精神的潜力,在接近人的本质。

  而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个人,你才能替他做出宽容与爱的决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