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困境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的困境》是一本由吴琦 主编著作,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困境》精选点评:
●吴琦的前言很好,要解决人的困境,有时候的确只需要一个好天气,但困境是恒久的,所以土地里还埋伏着无数个的冬。
●在高铁上看的,特有感触
●“当某一天我们死去,是我们曾经的劳作定义我们的性命,给命一个性质。不是爱,不是牺牲,不是家庭,不是曾经有过的完美关系,不是某一段关系中的奉献、隐忍、灵魂的激动等等这些或许也有内在价值之物。是我们那些可以称之为实践(practice)的东西把我们生命的印迹刻在地表,让我们能多多少少幸福地死。所以,相爱,继续工作。不相爱了,继续工作。亲人离开,继续工作。生育,继续工作。在孤独、光荣和怀疑中工作。”让我成为工作狂吧
●虎头蛇尾
●真的,选题这么好,为什么内容会是这样?
●上天总是会在每个人的人生之中,设置许许多多的关卡,每当你快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胜利。
●主要对于人的困境,几位作者的发言都是感觉都是以果来推向因,或者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巧合”,真要他们归纳总结,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普通人,倒不如主编的前言来的那么有力量。
●被封面吸引、略翻觉得好像有点意思啃了一下午,书中几篇蒯乐昊的小说个人觉得有些无厘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读书少的缘故); 摄影篇如果有文字叙述就好了;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吴琦的前言和关于“一代人的痛与爱”六位作者的演讲,梁鸿的一字一句都反复嚼了一遍,以及前言末尾“土地里还埋伏着无数个冬” …… 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宽阔而敏锐的心。
●《异物》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第一部分收集的演讲很值得一读
《人的困境》读后感(一):NO SUCH THING AS A READY-MADE PATH
被封面吸引、略翻觉得好像有点意思而啃了一下午的书,书中几篇蒯乐昊的小说个人觉得有些无厘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读书少的缘故);
摄影篇如果有文字叙述就好了;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吴琦的前言和关于“一代人的痛与爱”六位作者的演讲,梁鸿的一字一句都反复嚼了一遍,以及前言末尾“土地里还埋伏着无数个冬” ……
嗯,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宽阔而敏锐的心。
《人的困境》读后感(二):人的困境
读这种书,其实可以找出很多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需要精读。
之前曾读过单读19那一期,给我的印象比这本书要强烈的多,或许是因为19参加了共读,所以能细细品味,印象自然深刻了许多。这本其实没有太多惊艳到我的内容,中规中矩吧。要说我觉得好一些的内容,最后的三篇书评都不错,第一篇介绍兰斯顿·休斯以及他的诗歌,让我们从云里雾里的诗歌栏目中明白了黑人诗歌的精神内涵,不仅仅只是他非裔美国人的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还拥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有其特有的黑人音乐特征,节拍律动,诗歌如音乐一样动听;第二篇介绍了乔治·奥威尔,伟大的作家,天妒英才,生前穷困潦倒,英年早逝。(要尽快读《1984》了)。第三篇是《光年》的译者孔亚雷的一篇软文,写的不错,但对婚姻生活题材暂不感冒。
总体上,给我一种拼凑的感觉,各篇文章和“人的困境”有逻辑上的关系吗?(牵强附会也能联系上?)本来是看着“人的困境”这个题目买的,结果内容并没太多联系,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
《人的困境》读后感(三):新时代的炼金术
这是一本小杂志,也很适合作为地铁读物。非常轻,封面超级好看啊!每一期都是不同的主题,这本是“人的困境”。
这本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演讲稿中有关技术焦虑时代的阐述。它说:
我们大部分的思考都出自一套强大的、受控于情绪和生物本能的第一系统。往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做出所谓的理性判断。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其实松了一口气。总感觉大家一直在强调效率、时间管理、制定计划,好像所有人都能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行。很少有人会分享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也很少有人会告诉我们工作几天以后突然消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马上要分享的这本书里,总结了尼采的一个观点:
我们要解除理性和道德对于生命本能的压抑,使生命本能健康发展。
我开始觉得,人的本质是感性的,人的情绪和需求应当被好好对待。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同学,更应该明白这一点。理性不是最高的境界。
这篇演讲稿里还提到了一个观点:
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炼金术。在当下的机器学习的研究领域里,大家用了非常多看起来有效的技巧,就是tricks,用来提升机器解决人类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对于背后的原理,对于这些tricks如何运转,如何产生效果,一无所知。所有我们以为是康庄大道的,其实背后有可能是悬崖深渊。这就像是炼金术,甚至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一场玄学。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述,我颇受震动。在交通领域做学问,本身就有一种根基不稳的忧虑感。现在大家都在讲大数据啊、人工智能啊、机器学习啊,我没有太多的基础,对这些学问不好做太多评价,这个观点应该让我们产生警惕。
《人的困境》读后感(四):人的困境——评《几乎还有记忆》
“总是忘记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看的越来越多,忘得也越来越快。 想过很多办法来解决,折页,画线,摘抄,评论——朋友说这些都是笨人才用的办法,结果也并没有坚持。懒惰比愚蠢更难治疗。 实在着急的时候就想,索性别看了,反正都是记忆的包袱。到底有什么东西是自己的生活不能提供的,非要从别人的记录和创造里去获得。 一个人的自暴自弃,像这样,通常都是从拒绝他人开始的。” 刚放下这本书,想写一篇关于它的书评,可是不知从何写起。很难受,想引一大片文字来写,却又苦于才疏学浅,想洋洋洒洒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又恐显得太过突兀与教条。焦虑感渐渐上升,电话中我的回答听起来也那么的敷衍,仔细想想,我不也正处于困境之中吗。也正应了那句话“每个人都处在困境中。” 每次写书评都是一个令人头秃的活,并不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能对得起自己读过的书。也总想着能留下一点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下来,哪怕只有一点。会不停关注一篇书评的阅读量和点赞数,可每次都寥寥无几。不想附庸风雅,不屑于他人已经说过的观点,可是往往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见解,即使有,也只是尚处于襁褓中,并不完整,难以引起共鸣。是了,人都是贪心的动物,啥都想要,啥也得不到。前段时间,有句很红的网络用语“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什么都要。”我也喜欢用。现在想想,也挺讽刺的,见好就收的人往往把他们的弱点保护得很好,而贪心不足的人才会把柔软的肚皮露在外面。也就因此,我们陷入了漫长的困境,而为之感到焦躁不安。 曾经有人和我说,你这样子读书不对,要讲究方法策略,不能乱读一气,书评也是,要逻辑清晰,怎么能写到哪算哪,你这样子写,有几个人能看得懂。我不以为然,继续读着书,写着文字,所换来的,也是点赞数和阅读量一如既往的冷冷清清。刚刚洗澡的时候突然想起曾经读的《小小巴黎书店》,佩尔杜先生为了找寻曾经因为自己胆小而失去的真相,毅然决然的将停靠了21年之久的书船启航,前去寻找答案。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难道是说我也永远没法明白我所缺失的?噢,也对,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倔强,也许真的就会是一艘没有起航的书船。
改变注定是痛苦的,选择注定是艰难的,即使你走出了当下的困境,也会有其他的困境在你面前等着你,你可以选择固守原地,在困境中过完一生,你也可以选择打破困境,前往下一个困境,循环往复,你还可以选择,反客为主,把每一个困境化作教益,提升自我,过得潇洒。无论哪种,也都是人生。
2021.2.2
大鱼海棠
《人的困境》读后感(五):摘记
1、这一辑《单读》讨论困境,结果我们发现许多答案最后都关乎勇气。我想这回答了前面说的,阅读到底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很可能到最后,如果日常生活还有记忆,只会留下那些别样的生命态度。因为他们活得与你不同。 云也退评奥威尔,说“奥威尔征收恐惧,熔炼成克服恐惧的力量”。诗人戴潍娜的演讲辞,“疼痛才是身体的重量,最初的人类一定是在劳动与疼痛的双重经验中成长为人”。孔亚雷介绍詹姆斯·索特的小说,“除了名声,真正让一个人伟大的是更为内在,更为高贵,同时又更为简朴的什么。那就是勇气。那是因风格而抛弃名利的勇气。那是完全投入并创造自我的勇气”。柏琳写莫斯科之旅,所有的作家、诗人都在虚空中向她大声私语,其中就有马雅可夫斯基: 你孤身一人,时常愤愤不平, 急切地催促着命运, 你知道,很快你就会快乐满足地 投入到自己伟大的战斗中。 困境只是一种关于人与世界相对关系的知识,能够穿透它的,才是人的教益。所谓内在的危机——读书多了你会发现这危机是永恒的,从别人一再的对它的描述中,你会得到某种分担,甚至也开始认识、辨别和描述它,它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也许这也是《单读》的文学标准。光写绝望本身没什么意思,重要的不是你身处困境,而是人人皆在困境之中。文学从来不是遗世独立的发明,它是通过有意无意的捕捉,从漫无边际的社会关系中显影。朱天心接受我们的访谈,“碰到困境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一定要想到底、走到底,哪怕你想选的那条是相对比较难的路……”重要的是你选择面对,而不是必然会赢。 漂亮的活法从来只有两种,漂亮的写法也是一样,要么勇敢地结束它,要么勇敢地继续。哪一种都很艰难,尤其和那些哪种都不敢选的人习惯性的叽歪相比。 这样想,会觉得人的困境也没什么。想把自己从中解救出来,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好天气。就像北京的春天,你还万念俱灰着,没能完全消化冬天的脂肪和丧气,路边的迎春,小区里的桃花,莫名其妙的一摊草坪……周围的一切就猝不及防地花花绿绿了起来。人不就是这样,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几乎没有过渡。 与此同时,你也清醒地意识到,土地里还埋伏着无数个冬。 2、失去亲人一开始你是不知道悲伤的,或者说你是麻木的。有一天我站在我家的院子里面,突然间觉得天地非常遥远,我怎么也找不到真实感。我看到落叶飞,好像找不到生存的感觉,非常非常孤独,无法找到一种连接点。 3、其实信息过载就是人为地制造一种焦虑来对抗焦虑的过程。因为它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在干一件正经事,而不是在无所事事。 4、爱和钱,婚姻和工作,它们恰恰说明:经常是我们所爱的所追求的,我们的欲望对象本身,让我们同时感到痛苦。这是一种时代的结构性困境,这不应该是人生的必然状态,更不是理想状态。 5、很多人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类似这样一个循环水的加热和冷却系统,我们从生活中萌生出热情,因为这个热情去推动做一点点事,然后这个热情再慢慢被冷却,又回到日常生活中。 6、七是俄罗斯人的幸运数字。古老传说里,天空有七层澄澈空间,离地面最远的第七层,只有最虔诚的灵魂才能在那里永生。笃信东正教的斯拉夫人把魔力赋予了“七”。 7、如你想象得那样去生活,否则,你会如你生活那样去想象。 8、别来无恙,奥威尔。你的记忆有没有过载?这世上还有没有一个人,是你不能从其身上找出互相矛盾的品质来的呢?杀人如麻却忠肝义胆,正直坦率又凶残暴虐,小肚鸡肠兼大大咧咧。而在看明白这些之后,你又如何在你的世界里安放自我?而自我又是什么东西? 我常常说起,幼儿园窗口外的工地上,那个被蒸汽锤一下一下地打入地下的地桩。那时何来的自我,可真要追根溯源,我可以毫无扭捏地讲,啊,那画面象征着我们进入社会的过程——被锤下去,越来越动弹不得。自我就是这么产生的,被动地、无奈地、心有不甘地产生。可是,能够泰然自若地援用隐喻,事情就不会有多严重。若真是在打骂中、在被不停地诅咒中长大的人,恐怕迟迟不会思考什么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