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星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新星读后感精选

2021-03-10 02:4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星读后感精选

  《新星》是一本由柯云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星》读后感(一):新星,照亮前路

  《新星》是柯云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为了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再版了本书,意义深远。《新星》是柯云路创作的改革四部曲之一,在当时可谓开创先河,对改革开发的描写非常大胆,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出路。而在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果的今天,也仍然具有不可否定的意义。

  《新星》读后感(二):《新星》书评

  《新星》,现今被归类为“新中国第一部官场小说”;然而,作为“官场小说”,它其实只能算是略涉“权术”,并止乎“话术”。 作者柯云路的政治经历(插队)有限,很快便到了天花板(这一点与《人民的名义》周梅森差距太大),他只能以村一级(连县都不到)的视角和水平来描写政治冲突——但是,这些冲突却也大概率是他所亲身经历、目睹过的;因此,无论是人物刻画、乡村生活描写还是事件叙述,他都能够在《新星》中进行忠实、传神的还原——而这也正是《新星》作为小说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之所在,使之能够留下浓重的一笔。 在我看来,诞生于1980年代的《新星》只是柯氏的一次尝试与探索,他下笔的时候,大抵未必是有着“归类”于“官场小说”这个目的的。因此,只有跳脱出“官场小说”的成见,才能给《新星》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与之相对,凌公(二月河)的《落霞》到了《雍正皇帝》时,就已经是很明显、很成熟的“披着历史小说的皮”的“官场小说”了。 那么,我对《新星》的评价是:“山药蛋派”在新时代的一个优秀延续;评分9/10。 在《新星》之外,另有三点值得一提。 1. 《新星》的续作是《夜与昼》。柯氏的文学野心于此开始挥洒,尝试了《红楼梦》式的广角世相描写,但并不成功;而且,柯氏还屡屡陷于意识流的表达,日后的神棍气质于此初现端倪。 2. 《夜与昼》中描写了一个1980年代的京城中由高干子弟、高知青年组成的“周末俱乐部”。现实中的柯氏大抵是作为边缘人物在这个俱乐部中得到了第一手的侧面素材,完成了对主人公李向南的家庭、政敌及部分性格的设定。 3. 在现实中有个很重要的时间线,大抵是2008年——在这之前,很多人认为李向南的原型是吕日周,之后么……

  《新星》读后感(三):改革

  这部《新星》拿到之初,我一看是写80年代的故事,会不会有些过时了。但是我觉得李向南好像那个人,那个人依照这个剧本一样。

  本书的内容是改革,这在中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改革,意味着革除旧体制以及象征着旧体制的很多人,尽管他们付出的也很多。

  旧的不一定便是坏的,但在改革中,却是需要剔除的,这种阵痛任何人看来,都难以付之一笑。

  八十年代,机关已如此低效率,臃肿,官僚主义作风非常严重,当时写出这样的小说需要非凡的勇气。

  小说描写了一个新上任的理想改革派县委书记李向南空降古陵县,他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壮志勃勃的实干才能,想要一改古城县贫穷的旧貌。故事围绕以他为中心的改革派与以县长兼任县委副书记的顾荣为首的保守派的矛盾展开。

  在书中最精彩的描写,莫过于李向南带领常委们深入指导工作的几章。那里面的很多人,公社书记,大队长,尽管都已经不容于时代,尽管都遭到了撤换,但很难以否定他们曾经作出的贡献和精明的政治头脑。本都是些人才,可惜要么作风散漫,要么观念陈旧,总之,在改革浪潮中都被推翻。

  经济变革,但在政治的、社会的层面塑造人物,是在改革与保守相冲突的模式中,呼唤拯救人的改革家。

  看起来是很心痛的,一个有用之人被撤换,明知他的能力而不得不痛下杀手。

  李向南这个主人公有着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的烙印,有的时候太过理想化不够现实,对他而言太顺了,也写出了旧有体制下的无能为力,他让群众拥有理想,跟着光明正确的党去走一条康庄的发展之路。作者笔下的李向南是那个时代锐意进取的改革派的集合。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改革家的身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强者不一定是胜者,但胜者一定是强者。

  他为改革而证明。

  《新星》读后感(四):天上一颗星

  《新星》是我国著名作家柯云路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的是以主人公李向南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活。 我上网查了查,有同名电影《新星》曾在1986年上映。故事小说描写了一个新上任的理想改革派县领导在一个县城的经历: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他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果断有魄力,只一个月时间,便政绩斐然,被群众誉为“李青天”。但年轻的政治新星,遇到了强大的传统保守势力的抵抗和压制,李向南和以顾荣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调查组来了,各种谣言不胫而走。。。 当时这部电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是多么的深入人心,更是因为“李青天”这个人物对于改革的追求和对中国美好明天的努力追逐。 《新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政治小说,它第一次把政治斗争的正义和非正义都摆在了前台进行创造,为后来的官场文学确立了新的高度。被誉为“当代版官场现形记”“县委书记从政指南”。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对于小说里的主角注定是一条孤独的道路,主张改革革新的李向南遭到守旧派的阻挠。但是不管怎样,李向南都坚定的走着改革的路,朝着那颗星星走去... “说他是新星,因为他刚刚升起,因为他正在闪烁……”这些写在《新星》扉页上的文字成为了《新星》闪耀文学星空最好的描述。

  《新星》读后感(五):一本让我意外的好书

  这本书收到的时候就被其厚度和漂亮的封面打动。当时在办公室问同事认不认识柯云路,很意外很少看书的同事居然知道作者。而自认为看书不多,知道的书和作者蛮多的我却不曾听说过。因为这个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细看介绍才了解到这本书是1984年左右写成。介绍说曾拍成电视剧引发收视狂潮。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我,对这本书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本书会是靠什么有着这么大的魔力?

  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感触就是角色配置,配置有点像福尔摩斯和华生,一个李向南一个康乐或者小莉(故事完全不一样,人物倒有两个要当作家的角色。很容易让我想到喜爱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里面的人物配置)。故事的题材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大热的人民的名义,同样的官场小说,不一样的故事却有同一个主题,国家需要积极锐利有能理的干部。

  这本书很厚,哪怕知道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极好,还是有点忐忑会不会枯燥,翻看看的时候完全让我意外,不管叙述方式还是情节发展,完全没有时代的隔阂,看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事实上故事本身也没有完,这是改革四部曲的第一部,其余的一定要找来好好看完。早些时候看完一套大概七八百万子的,官场网络小说。对比这本书,非常惊奇。书的核心居然都没有变,就是网络官场小说写的太肆意妄为。相对这本官场小说,后来者完全没有居上的感觉,第一部改革官场小说不管语言故事结构还是人物设置依然能够抓住现在的读者。

  这本书让我看到三四十年前的改革之路,当时国家还是贫困阶段。物资匮乏。主角想要通过全面改革当时自己管理的县,让这个地区的人民实现创收。和现在国家对人民的政策完全一致,难怪同事说觉得作者是提国家写作的。其实读完这本书,内容上还是比较个人的,因为很巧妙的设置了两个女主角,然后按照现在的说法和主角都很有话题性,故事在另一面除了主体内容外依然能够看到抓住人心的写作方式。关于爱情的部分。如果严肃的说爱情也许有点不适合这种关于官场题材的小说。但作者处理的恰到好处,十分自然也贴合实际。

  这本书查找资料的时候了解到有过很多个版本,可见这套书很畅销,再看排版,真心推荐喜欢官场小说的人收藏,这个版本确实漂亮,内容也经过了检验。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要看看其他三本。

  《新星》读后感(六):照亮宇宙的星河

  看了这本《新星》我才发现原来在那个年代的官场是这个样子的,虽然很多问题一直都存在,但不去改变就只会更加严重。所以说改革是必要的,成不成功就取决于是否有人坚持它,无论受到多么大的阻碍是否都能不忘初心。这部作品看到了现象的本质,改革也不仅仅是用蛮力就能成功的,重要的是从哪里入手。贫富差距越大其实问题越复杂,李向南在这条道路上明显走的有些吃力,但他的方向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成功。

  其实想要做到真正的改革,还是需要有坚定的信念,这和普通的欲望不同,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被一些好景蒙蔽双眼。如果看到一些微小的改变而感到满足那就会遭受到打击,在农村,人们的见识和眼光并不长远,你说好的东西他们觉得对自己没有什么用。这就是思想的禁锢,如果想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这无疑比用武力解决还要难。现在国家有能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李向南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人民去接受。

  为什么农民不配合,其实就是因为有的人不作为,不给他们一个公平的说法。而李向南亲身体会到这种感觉,于是立刻就把问题解决了,主要还是把别人的问题当作是自己的来解决。那么好人有时也不好做,因为有部分保守的人,他们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然而并不想冒险。这就是政治领域中大部分人的通病,因为政治是敏感的,又很少有人能做到问心无愧,当路走错的时候只能越走越远,这也警醒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初心是什么。

  这本书难的不在于叙述这个故事,而在于发现这个现象,柯云路不仅仅在把这个问题告诉我们,他也想像李向南一样去推动改革,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如此深刻且具有意义的故事是我们中国人不应该错过的作品,它永远也不会过时,因为它传递的是一种精神。

  所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如今这个中国共产党时代的主题,说到底就是相互的信任,如果在过程中偏离了路线,那么就前功尽弃,反而会影响发展的进度。作者把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呈现给读者,也正是这样的透明化才更让我们有了安全感,也让那些正在迷失方向或已经迷失的人们重拾初心,这本书无疑会改变很多人。在所有的道路上都存在诱惑,作为人也难免会被影响,我们需要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所寻求的快乐其实根本就不是自私的。

  《新星》读后感(七):四十年变迁

  这个周末正值建党97周年,改革开放40年的日子。对于改革开放,听得最多的是小时候电视节目里面的内容,小岗村的土地改革,让农民自己耕种土地。改革的春风吹过中国大地40年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小时候总能听街坊邻居讲生产队的事情,我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年,随着一年一年的变迁,我生活的城市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体现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从家里有电视机,变成家家有新房子,有大彩电,有了大件的电器到后来城市里的高楼越来越多,路面上的汽车越来越多,节日里可供我们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多。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变化。记得我们当地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之我眼里的改革开放,家里有的有老照片,看着我小时候我们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到如今的新地标,人们对这四十年的改变有着太多的感慨。

  《新星》就是一本反映改革开放的长篇小说,32岁的李向南放弃了大城市里有优沃的环境,来到偏僻的县城。这个县城里有着诸多问题,有的也由于这位新的领导的到来而迎刃而解。这位没有任何人脉的领导是怎么做到的呢?以往的互相推诿,到了他这里,直接将事情处理掉。

  本书的作者柯云路,原名鲍国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步入文坛后便出手不凡,处女作《三千万》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又以《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等经典改革文学作品为读者所熟知,成功塑造了李向南这一锐意进取、直面改革浪潮的典型形象。

  柯云路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致力于对改革开放的书写,用文学记录中国的社会进程,他的创作历程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学创作,柯云路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家。

  《新星》读后感(八):在过去中启发,得将来的更好

  拿到新《新星》这本书,我是比较兴奋的。精装的一大本,极有韵味的封面,都让我迫不及待的阅读下去。我曾经在同学家看到过85年出版的这本书,但现在又重新出版,我觉得这并非偶然,有些政治问题有些值得引起人们思考的书并不会过时,只会一次次新生后变得更好,带给人们更多的经验与教训。而《新星》就是这样的书,讲述着80年代的故事,让今天处于新改革的新时代的我们反思,也得到成长。 《新星》是作者柯云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在那个年代揭示出来的腐败等等对我们来说是震撼的。八十年代,机关效率低,臃肿,官僚主义作风非常严重,这是显然的。当时写出这样的小说也需要非凡的勇气。作者是一个独立自主又自强的人,连他自己也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作为朋友来帮助他,他成功的时候也没有人来给他喝一下彩,他完全都是独立行动。没有一个作家能做到像他这样。”正是这样特立独行的,写出了具有时代意义,也能传承下去的小说。 李向南无疑一个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做出点实事的好官,其实像李向南这样的人是真的稀少了,我们应该可以这样理解吧想,作者是在幻想有这样一个人,通过他折射出那些官僚和有官僚主义的一些人。但我们不经反思,李向南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不存在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不存在的,其实作为老百姓,我们是希望有这样的好官存在,带着我们脱贫致富,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政府部门的官员都应该看一下这本书,学学如何做一个好官,让人民满意,做一个人民心中的英雄。 顾荣不可否认的是他有精明的政治头脑,也为古灵县做出贡献。本是人才,可惜要么作风散漫,要么观念陈旧,这都是作为一代政治家的可悲,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何本是一个有用之才,也希望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但为何又做出一些不得人心的事情,正是这种书的精髓所在。不管是官员还是人民,我们都应该从中反思,如何做才是更好的,才能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国家越来越昌荣繁盛 。 这本书中,我唯一的遗憾是我不懂得他们那个时代的爱情,不管是小丽,还是李向南,甚至是林虹我都不能理解,我一直觉得爱情是纯粹的东西,不能掺杂任何私心,可能在他们眼里,爱情在很多东西的面前就不值得一提了吧,可以利用,也不会在爱的人的对面去想想,这对于我来说是遗憾的,不过每个人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见解 没必要去批评和反驳。 改革,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现在我们也在面临着改革,当然,这本写于80年代的小说也会给我们的改革带来深思。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看看。

  《新星》读后感(九):珍惜当下,继往开来

  改革开放给当今中国带来的红利,是我们这一代人时时刻刻能享受到,体会到的,面对过去,我们需要常怀敬畏之心。

  实践证明,改革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改革需要动一部分既得利益,需要打破原本存续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已有秩序,因此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阻挠、坎坷。从古至今,无一例外。在我们的历史上,推翻封建主义的过程就很漫长,改革派付出了足够的血与泪,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终于看见了黎明的一丝丝曙光,又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反复复,才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迎来一轮初生的太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经历了许许多多困难,但是最终,我们同样通过一步步的改革,将新中国引向光明的未来。

  《新星》描述的故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乡村的情况,以“顾荣”为核心的旧的领导群体,和以李向南为新生力量的改革派,彼此从见面一开始,就产生了思想碰撞和冲突的火花,乡村改革的序幕就此展开。

  《新星》这部作品,首先来说的话,对乡村景物的描写特别真实,处处能体现出乡村静谧祥和的特质,可以说明作者一定是亲身体会过乡村的生活,否则不会有如此之深的体味;同时,作者将景物的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紧密的结合,每一处景都是主人公每一处境时刻的生动反映。其次,作者对官场的了解一定是非常的精通吧,否则怎么会把为官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看似普通的话,都理解得那么通透。再次,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细微入里,再将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话语表现出来,给读者营造了一种特别真实的氛围,好像分分钟就把自己带入了小说,成为了里面的一份子。

  《新星》的故事情节,是围绕主人公“李向南”在乡村从零开始推行改革的事迹逐步推进,逻辑清晰,脉络明了。故事中为主人公铺设了诸多错综复杂的“绊脚石”,来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实有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之感。

  回到现实,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尝到的改革开放的甜头,但是,新的时期,必然有新的问题,改革的步伐不能停,也绝不允许停。可以这么讲,作者这部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作品,不仅是对我们过去改革开放的成绩的肯定,对历来改革的领头人、奋斗者的缅怀和崇敬,更是为现在、将来我们继续改革打气、助威,对我们迈向更加欣欣向荣的明天充满着期待与自信。

  综合以上因素,《新星》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佳作。

  《新星》读后感(十):让如今告诉历史

  多年前就听过这本书的名字,然而我却不感冒,那时候年纪小,看书多数还停留在言情小说的阶段,这样的一本书即使放在面前恐怕也是会被束之高阁,然而前不久,再次听人提到这本书,如今的自己终于能静下心来去阅读了。

  《新星》是柯云路改革开放四部曲之一,讲述的是贫穷而古老的县城因为新来的年轻县委书记李向南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李向南一路前行,处理多好的遗留下来的案件,平凡各种冤假错案,搞改革,打贪污,一系列的方针方案实行起来,将这个县城彻底的改变了,而李向南便像一颗新星,燃起了百姓的希望。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点基本点之一。改革,即对内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大势,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1978-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国防经济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着。可是四十间,这其中的艰辛又有谁能知道呢?

  《新星》可以说是一代人的记忆,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或许我还年轻,关于那一段过往,我终究只是在书本中得到的少之又少,可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们,他们的记忆是多彩的。那一段过往是一个民族的复兴,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可是所有的改革并不是那么好的一蹴而就的,其中的坎坷,你不说,我无法体会。这不是第一次出版是在1985年,如今也已过去三十多年,然而,如今读起,也依旧是一本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书。真正的改革正是需要李向南这样的人,他们敢于打破旧观念,敢于创新,感悟整改,也敢于作为。“作为”是义务却又有些奢侈,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要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做实事。

  回顾历史,每一次改革都是一场战争,那些在战场里厮杀的人们要毛发无损的走出来太难,谁能走到最后呢?一部以农村县城为背景的故事,一个初来乍到的县委书记,天翻地覆的结果又是怎样呢?

  有人说《新星》是一部官场现形记,他反应了各种角色的心里特征,每个人都在上演着不同的角色,这部书,终究要细读,也终究要细品。一部历史征程,一部中国史诗。

  厚厚的一本书,是作者的感想,是作者的期望,是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新星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