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0 03:3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读后感大全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本由赫尔曼·黑塞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一):借一首歌词

  读完还在思考,纳和歌就像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谁更深刻呢。彼此信奉的感官和直觉,谁更真实呢。不料刚好听到多年前喜欢的歌,可以说很印纳尔齐斯的心了:

  作曲家

  写一首我们一生最平凡的歌

  作曲家

  告诉你爱的人你多真多深刻

  作曲家

  我还是你多年未见的老友啊

  而你还是不太明白

  孤独是个节拍

  —— 《作曲家》李荣浩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二):以对话开始和结束

  

这本书树立对立点的方式和《德米安》有些相同,在读到结尾之前的感受更是类似:一个少年接触到了更加深邃的思想,但出于内心的冲动选择了更加世俗的道路,最终又脱离世俗,获得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德米安》不同之处在于,黑塞在本书更偏向于世俗的体验,这点倒是和《悉达多》有共同之处。这符合这三本书的完成时序,说明黑塞本人可能确实存在这一观点上的转变。

略有不足之处在于,歌尔德蒙的渣男行径贯穿全文,却突然实现认识上的转变。在最后与纳尔齐斯的谈话中,尽管他渣男本色不改,却一下子变得道貌岸然。因此读时会觉突兀,感觉在前文应有更多关于歌意识的铺垫,在此处也需要更多过渡的配合。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三):观察指甲盖

  一口气读完本书,中后段主人公遇到黑死病瘟疫肆虐的情形是未曾想到的,想来也是这样的原因,才选中此书作为书单所列之一。接连而来的生与死的冲击对歌尔德蒙而言却是理所应当的美。其接纳程度远高于读者(本人)。我更像是他在途中遇到的罗伯特,惊恐万分,苟且存活。歌尔德蒙的坦荡无疑是种天赋。

  我自己曾像纳尔齐斯一样,想给自己框定一个不容外界打扰的环境。这种理想主义而今是非常难以实现且易遭人耻笑的。苦修令我羡慕不已。但正如悉达多一样,婆罗门的出身和苦行僧的生涯都不能圆满回答心中萦绕不止的问题,不能到达思考的彼岸。

  大多数人的生命都是融合了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的双重特性,既清修又感官。之于我自己,纳尔齐斯的生活显得更为难得和刻苦,不是因为他更为崇高,而是下定决心做某事时,能摒除旁的干扰。

  本书的描写极为细致,比如,观察指甲盖。小学美术课第一堂素描课就是画自己的手。美术书教程和老师建议都是画张开的五指。我画的是手的侧视图。依我所见,其形态美远高于另外的视角。而本书中对双手的描写无疑是加分的地方,手指、皮肤、指甲盖,为人们还原了一种远在的美。也即,歌尔德蒙和其他世俗生活中的人物圆润的美,纳尔齐斯清苦的美。

  他们无疑是相爱的。虽然直到暮年,直到歌尔德蒙即将失去生命,他才得以醒悟。其间饱含的情感,最值得骄傲的第一具圣约翰的雕像凝结了二人对各自远方的倾心,想说的都能完整表现。这真的是黑塞给了两个人物非常理想的一种联结状态。

  (另:我对父性代表精神,母性代表艺术这一说法不赞同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四):草稿

  看着纳尔奇斯和歌尔德蒙两人之间的关系,两人间的年龄差别别不很大,然而各自所拥有的地位却完全不同。纳尔奇斯是要成为修士的角色,可能会成为修道院院长的人物,是为他人服务的人物。

  而歌尔德蒙不过刚刚来到修道院学校的学生,是准备全身心的前来服务的,刚刚入校就接受到纳尔奇斯的教诲。两人间如此的互补,成为了相爱中的人,被周围人议论纷纷。慢慢地想起了王尔德和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同性恋关系,莫非此书也讲述了两人间的同性恋关系。

  歌尔德蒙偶然被学校的同学所诱导,深夜伙同他人一起,来到了乡村的女孩家,几位学生和两位女孩之间相互交流着,而歌尔德蒙显得是那么的无助,当离去时女孩的吻别又让他内心诚惶诚恐,回到修道院后,竟然最终会因此而病倒。

  纳尔奇斯爱着歌尔德蒙,关心着歌尔德蒙,为歌尔德蒙驱走内心的恐惧,让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言及其并适合在修道院里的供奉,让歌尔德蒙彻底放松了心态。偶然的机遇,在独自外出采药时,被热情的女人所诱惑,而陷入女人的柔情之中,为此偷偷地离开修道院,想和这位女人相聚在一起。

  不过,偷情的女人给了自己和歌尔德蒙的温情之后,就离开了他的身边,不愿意和他一起四处奔波。而歌尔德蒙也并没有因此回到修道院,开始了流浪者的生活。虽然漂泊不定,却女人缘不断,四处留情,只是只能过着***的生活,没有哪位女人放弃自己原有的,而愿意和他一起生活。

  即便是未结婚的女孩,沉迷在歌尔德蒙潇洒的性格,甚至兄妹俩都主动愿意欢聚在床上,最终也了却这段不可能的感情,继续让歌尔德蒙游走在外,居无定所。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五):看天的人

  《纳尔齐斯与格尔蒙德》豆瓣8.8。不同版本最高是9.2。又是无意之中买了一本黑塞的书。我看的第一本黑塞的书是《悉达多》,当时只感叹于一个德国人写东西还挺东方。之后隔了很久看《玻璃球游戏》才意识到我对黑塞的认知太肤浅了,他是一个很深邃的人。 直到这本无意之中买的《纳尔齐斯与格尔蒙德》我这么说吧,悉达多就是一个小品,而玻璃球游戏是不那么像小说的小说。而这本则是非常完整的神作。它的立意,境界和层次,和一般大众文学作品,高出好几个段位。 我们在影视动画作品里,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描述,就是精神和内心仿佛燃气一团火一样,对事专注,势在必得。这种感觉相信普通人在体育比赛或者受了什么刺激或鼓舞的时候都能感受到。 而这本《纳尔齐斯与格尔蒙德》就是黑塞用他毫无冗余讲出的故事,让读者心里那团火熊熊燃烧的精品。我不是说它很热血,而是说它能让你的内心保持通透和澄澈的同时,又充满勇气和力量。 小说描述了两个人,一个是圣人纳尔齐斯,一个睿智的修道士,他代表了理性,纯粹和精神。而另一个是同样聪明,但更加感性的格尔蒙德,他代表着情感,欲望和尘世。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带着读者体味世上一切的欢愉和痛苦。可贵点在于,格尔蒙德是个活色生香的家伙,但你从他的经理中,读出的依旧不是污浊和鄙夷,而是一种自由(请别狭隘的理解自由,尤其读过逍遥游的人)。 如果过度解读的话,这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高远与卑贱合体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我们”。 我最近精神状态很差,是一种失去欲望和方向的差,能读到这本书真是幸运。今天骑车来上班的,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的习惯,在今天上班路上又不自觉的找回来了,这一路上,我的目光集中在树冠和天空的时间,占了七八成。自己都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从一个看天的人,变成了看地的人。哈哈哈哈。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六):“回乡”之路

  

一则满怀希望与慰藉,但却停留在斗争与疑问上的美丽寓言。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的二元对立与互补不必多说,艺术家和修道者在人世间本也是两种极端的处世方式。而作为大多数的我们,包括身为诗人和作家的黑塞,却在两种思维和性情中寻找着的平衡,摸索着各自追求本真、实现自我与“回乡”的道路。

这本书难得的地方,也许正是两人传奇一般的友情/爱情。与其说它是在诠释最纯洁而至高无上的友情/爱情应有的模样(虽然在这一点上也确实很动人、很有启发性),不如说这是在借两个角色试验和探索一种“统一”的可能性,不管是存在于一个人内心的统一,还是存在于世界众生的统一。它在试图化解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最深刻的矛盾。故事的最后,歌尔德蒙找到了他的归宿,拥抱死亡,却在纳尔齐斯心中留下了无法被立刻回答的疑问和冥冥之中触动他灵魂的火焰。这也许是在暗示,一直以“直线上升”的路线接近上帝、渴望实现归一的纳尔齐斯,也许临死也无法达到最终的平静与释怀;而歌尔德蒙,虽然也一直希望能以个人的双手塑造出“夏娃的脸”,却也能接受“母亲”并不想透露给他那“最终的秘密”的现实,幸福而安详地等待回归她的怀抱。真正体验过人生迂回的他,也许更懂得谦卑的秘密,重点不是“到达”,而是“回归”。不过,纳尔齐斯已经比神话中的Narcissus更幸运,至少他通过歌尔德蒙学会了爱,这也许是上帝回应他唯一的窗口。

比较遗憾的一点是,从《悉达多》,到《荒原狼》再到《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呈现的都是清一色的男性视角。而女性的出现,除去她们作为一种崇高的象征意义的“母性”的存在,就只是男性在自我探索道路上的辅助者,提供着她们“肉体”而“感性”的智慧,作品中却没有一个女性真正走在同样自我探索与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虽然男女性别好像在黑塞的作品里象征意义高于其现实意义,但如果把所有男性替换为女性,故事应该也会变的很不一样。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七):人无完人

  赫尔曼黑塞是上个世纪的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德国,是作家又是诗人,生平获得过很多知名的奖项,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文学界中至高的奖项了。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我自己追求的生活,其实他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与我极其相似,在最初读他的《荒原狼》时就对这位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共鸣是很难得的。这本《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讲述的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是两个少年,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产生了很多疑问,最后都通过经历找到了解答。

  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但又不是对立,往往艺术家都是对人性有着全面的了解。纳尔齐斯较年长,他也是个自始至终十分正义的角色,而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的初见也很和谐,歌尔德蒙是被父亲送到纳尔齐斯所在的修道院之中,一开始两人很聊得来,可歌尔德蒙很快便厌倦了这样极其和谐的生活,于是他踏上了人生的探索之旅。在刚刚逃出修道院之后,他便立即开始了放荡的生活,打架斗殴甚至是性欲的放纵使他越来越忘乎所以,最后还杀死了一个人。看到这里其实这个人基本上也就废了,可他的人生不久便迎来了新的转折。

  歌尔德蒙遇到了一个雕塑大师,并且他也有天赋,本来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他再一次选择出去流浪。这次的结果比之前要严重得多,他由于勾引伯爵的夫人,被判了死刑。就在绝望之时,纳尔齐斯终于出现了,如今的他已经是修道院的院长了,所以他才救了歌尔德蒙一命。纳尔齐斯救他这一命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被对方的作品深深打动,原来歌尔德蒙这些年并没有白白度过,而是把生活都呈现在作品之中,原来一直固守在一个地方也不是明智之选,由此更加证明了这两个人的两种极端。

  最后两个人无疑是回到了一个原点,他们所追求的对方所拥有的原来一直在另一面,距离很近却方向相反,这种无法用思维来解决的东西只能够靠经历摸索。故事中的两个角色就是我们生活当中遇到互补的人事物时的感觉,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往往我们会因此而改变,过去一直想不通的难题也能够迎刃而解,另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很难接受,但带来的启发是无限的。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八):果敢有时,滞意有时,沸腾有时,决绝有时,静默有时,倾诉有时

  “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的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劣,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在深沉的黑暗中迷途,灵魂的圣殿里圣火依然不会熄灭,他仍然不会丧失创造力。”~黑塞 艺术作品的根源来自人生的体验。果敢有时,滞意有时,沸腾有时,决绝有时,这些人生的波动,化为动人的作品。

  元素一:命运。花香已经消散,花朵已经凋谢。一股世事无常的情绪猛然向艺术家袭来,这同样的情绪,曾经常既能使他深感痛苦,又能使他甚为陶醉。一切都好景不长,欢乐全部都转瞬即逝,剩下来的唯有枯骨与尘埃。

  元素二:永恒。艺术作品化无常为永恒,好的艺术作品可以穿越时空,穿越数代人,以形象构成一个无声的王国。

  元素三:抒情。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映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记录生活中的体验。如果说经典句子是一本书中的“珍珠”,那么艺术作品就是作者人生体验的“珍珠”。

  在读书方法上,先把书上的经典句子找出来,然后挑出最经典的一段慢慢回味。围绕这段话,思考、写读书笔记、画画、输出……通过立体的方式去感悟书中最美的部分,最精彩的观点。将阅读体验、写字、画画结合在一起,阅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九):找寻自我

  本书作者赫尔曼•黑塞,是“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本书《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是其代表作,我们知道黑塞的创作风格是关注个人的命运,特别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讨,讲究唯美主义和人道主义。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在欧洲,修道院里的教师纳尔齐斯与学生歌尔德蒙之间,他们互相欣赏倾心,但是他们却秉性相反,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他们的思想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纳尔齐斯在修道院里苦修,将一颗虔诚的心献给上帝,而他的学生格尔德蒙却感情丰富,对艺术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似乎又离不开女人,歌尔德蒙对他的老师非常的崇敬和喜爱,但是他的内心却苦苦挣扎着,后来拉尔齐斯让歌尔德蒙走向了尘世的生活,歌尔德蒙在尘世间流浪,小说中也深刻探讨了流浪这个主题,歌尔德蒙遇见了很多爱情和女人,饱尝着世间的酸甜苦辣,他不断的追问着生命的意义,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应该为艺术献身,歌尔德蒙放弃了一直的流浪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最后明白了自己应该为艺术而献身,等到垂暮之年,歌尔德蒙回到了纳尔齐斯的身边。歌尔德蒙让纳尔齐斯的心灵感受到爱与美,而纳尔齐斯,则赋予了歌尔德蒙更强大的精神力量,纳尔齐斯成为歌尔德蒙灵魂的安放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复杂的时间线和空间转移,作者将更多的笔墨侧重于写歌尔德蒙的心路历程,多的是,对人生,爱情,艺术,社会等深层问题的思考,读完大有裨益,在放荡不羁的流浪生活中,感官之爱,女性之爱,让歌尔德蒙在艺术的创作中,找到了灵感。这是一种女性之爱,让歌尔德蒙找到心灵的救赎。 歌尔德蒙,不曾记得母亲的形象,但却总在梦中,梦见慈爱的母亲,也不曾把母亲忘记,最后躺在病床上的歌尔德蒙对纳尔齐斯说的最后两句话。依然是关于母亲:“可你打算将来怎么死呢?纳尔齐斯,你没有母亲,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也不能死啊。”是母性的光辉,让歌尔德蒙在生活中,在爱情中,在恐惧中,在饥饿中,在性欲中得到解脱。 本书中的两个人物主人公都是我喜欢的。纳尔齐斯,虽然与世隔绝,并没有与这个社会相容。歌尔德蒙似乎是违背着社会道德,但是最后他们的灵魂都得到了安放,让我想起《德米安》里的一段话:“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秘密,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十):没有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方向

  我们这一生有很多的追求,这追求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探索

  毋庸置疑《纳尔齐斯与歌尔得蒙》黑塞的经典作品,黑塞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虽然我并没有了解过这个作者,也没有看过其他他的作品,但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得蒙》让我认识了他,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获得歌德奖。黑塞热爱大自然,文章、诗歌写作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黑塞运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描述出了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

  翻开书,仔细阅读,你真的能感受到黑塞的用心,他用细腻的情感和笔触,写出了两位少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不同的生活。纳尔齐斯是生活在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里的,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由于才华出众被任命为教师,他和其他同龄人不同,他过于早熟,对 院长的任何命令、任何建议、任何称赞都竭诚领受,不过他唯一的缺点是高傲的话那他也很善于藏而不露。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他只是孤芳自赏,感觉周围的人都是很冷冰冰的。

科学不会成为我唯一献身的事业;决定一个人命运和使命的。并不总是他的愿望,而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前定的东西。

  歌尔德蒙是他父亲送他来修道院上学的,这个少年从一开始就确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上帝。纳尔弃斯和歌而德蒙成为了好友,歌尔德蒙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这也是他后来成为一位艺术家的要素之一。受到同学的影响,歌尔德蒙第一次和一个少女接触,这也引起了他心中一直压抑着的欲望,当他离开修道院之后,便和许多女人有了接触。

  纳尔齐斯引导着歌尔德蒙,歌尔德蒙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的父亲因为他的母亲而羞耻,把歌尔德蒙送到修道院,但歌尔德蒙像极了他母亲,他体内蕴含着母性的敏感与感性,使他成为了 一位艺术家,而纳尔齐斯继承了父性的严谨与理性,成为修道院的院长。

  没有人会放弃你,只有你自己会放弃自己

  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追求和生活方向。

  我之所以爱你,正因为你是你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