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亡军的将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摘抄

2021-03-15 00:4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摘抄

  《亡军的将领》是一本由[阿尔巴尼亚]伊斯玛伊尔·卡达莱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一):经典的书要用心去读

  

卡达莱抓住了一名意大利将军赴阿尔巴尼亚搜寻阵亡官兵遗骨这条主要情节线,将他所熟悉的甚至自幼就听到的种种故事,巧妙地、得心应手地编织在上面;具体落笔时,又不直接地去描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全力去展示各种人物对战争的思考和心态。这就是卡达莱描写民族解放战争的新角度。他的才华和灵气,也主要在这一点上展露出来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二):经典重现《亡军的将领》神圣任务:任何一个阵亡者都不应被遗忘

  

你将像一只高傲而孤独的鹰,在那可诅咒的悲剧性的山峦上空飞翔,您将把我们那些苦难的小伙子,从它们的咽喉里和爪子下拯救出来。

经典重现

《亡军的将领》是布克奖得主卡达莱的经典作品,一部奇特的小说,一部关于文明与战争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具有卡夫卡式的洞察力,昆德拉式的反讽、奥威尔式的犀利以及马尔克斯式的魔幻气息。通篇剧情紧凑,戏剧中带有幽默,给我们展示了,我们过去所不熟悉的阿尔巴尼亚文学。

伊斯玛伊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阿尔巴尼亚当代诗人、小说家。 1936年卡达莱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城市纪诺卡斯特,童年时代经历了意大利法西斯和纳粹德国对本国的占领,二战结束后先后在地拉那大学和高尔基世界文学学院学习。阿苏关系破裂后,开始发表著作。

严格意义上讲,卡达莱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意大利法西斯1939年4月侵占阿尔巴尼亚时,他才不过三岁,却仿佛能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及战后的祖国的满目疮伤。虽然这点零星经历对于理解战争中的人性而言微不足道,但却为他以后的写作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早在1963年,27岁的卡达莱就写出了今天看来依然颇具先锋色彩,且被视为其代表作的小说《亡军的将领》。该部小说被法国《世界报》列入“20世纪最好的100本书”,现在已被翻译成29种语言,出版71次,证明她广泛的市场,和读者的喜爱程度。

迄今为止,卡达莱的作品共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并获得了多项国际著名文学奖,包括2005年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以及2009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201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奖、2019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卡达莱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

从作者的辉煌写作生涯中,也坚定了让我看完整部小说的决心。

内容简介

《亡军的将领》讲述了一名未经历对阿战役的意大利将军,在一名神父的陪同下,战后前往曾经的敌国阿尔巴尼亚,搜寻阵亡将士的遗骨,并把遗骨准确无误地带回祖国与亲人身边,以此慰藉无辜的亡灵和期盼的生者,完成了一项人道主义任务的故事。

神圣任务:任何一个阵亡者都不应被遗忘

虽然我们都知道,每一位士兵出征前都有一块“身份牌”,单单从这点上来说,搜集遗骨的任务好像也没有那么高难度。在未踏上异国的土地之前,意大利将军的内心还是充满神圣责任感和无限的希望的。

但“战争”无处不在,尤其在与当地人一次又一次地交往摩擦中。从最开始的二人高傲轻蔑的姿态,固执的偏见,在野蛮、粗俗、近乎无礼的认知下,一次次被击垮。结果成了在这个地方作战并惨遭失败的全部军人中最不幸的人时,才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支“亡军”的将领,收集遗骨,尽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不仅仅是一次艰难的跋涉,而是在死亡暗夜里一场锥心的远征。在这里,战争中的幸存者、侵略者、被侵略者,参与者、受害者,以及战争的失语者与战后的清理者,都默默的不说话。

只是作者,让阵亡者借坟墓里亡灵之口,给予我们后人警示箴言:战争无法分开悲哀和笑话,也很难把英勇和悲痛分开。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遗忘任何一个阵亡者,时刻铭记和平的不易。

是的,在小说里,你就是那意大利将军,你就是亡军的将领。

请记住:每一个阵亡者都不应被遗忘。

拿去吧,我给你们带回来了。

仿佛看见,在半明半暗的冷飕飕的空中,电报开始摇摇晃晃地往下落。机场工作人员将舷梯推到飞机将要停下来的地方。

风,还在不停地刮着。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三):听?看?那暗夜里一场正在进行的锥心远征!

  多年来,在欧洲各国文学史上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天空有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他一连出版了近三十部长篇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广为出版发行。法国文学界因此赞美他可与海明威、卡夫卡等文学大家比肩。 凭借着对文字敏感的捕捉能力伊斯玛伊尔 · 卡达莱于2005年6月荣获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这位阿尔巴尼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也由此成功迈入了夺魁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选手。 卡达莱的长篇小说《亡军的将领》是他所著的长篇小说中的处女作,换句话说这也是作者所著的全部长篇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因为这本书被法国《世界报》列入“20世纪*好的100本书”,用29种语言出版了71次。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慨叹作者行文的种种细腻。所以,它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产生了使阿尔巴尼亚人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史诗级的制作并产生了不一样的传播意义。

  《亡军的将领》是一部讲述关于文明与战争的长篇小说。书中讲述了一位意大利将军,战后孤身一人前往曾经的敌国阿尔巴尼亚搜寻阵亡将士的遗骨,并把遗骨准确无误地带回祖国与亲人身边,以此慰藉逝去的亡灵,并给失去亲人的生者带回一份想念的故事。这是一项人道主义任务,但是这不是一次容易的旅途,这样的旅途艰难跋涉,是在死亡暗夜里一场锥心的远征。 根据历史大事纪年表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法西斯于1939年4月侵占阿尔巴尼亚,而此时的卡达莱年仅三岁还正处于一个婴儿阶段。幸运的是他没有亲身参加那场悲惨的战争,没有目睹枪林弹雨的悲壮,没有目睹那些英雄人物的离开。但我想,他能选择这样的角度来描写这样的故事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由于年龄的关系注定卡达莱不可能采取经验倒述的写法来描写民族解放战争。他不得不从众多的历史资料中汲取自己的“营养”,像画家选取合适的下笔角度、摄影家选取合适的拍摄角度那样,精心整理分析出自己的撰写角度。 所以,他独出心裁的抓住了一名意大利将军赴阿尔巴尼亚搜寻意大利阵亡官兵遗骨这条主要情节线,将他所熟知的历史故事甚至说从小在他记忆里留存下来的种种故事,像能工巧匠一样巧妙地编织在整个故事线里;我们没有看到那些让人悲痛的“刀光剑影”,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后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在一位神父的陪同下,到异国的土地上寻找阵亡者的遗骨,听起来就是一件乏味无趣的事情。但卡达莱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名族气节。围绕着寻找遗骨这件事,作者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等写作技巧从不同层面、多种方位、上下贯通的全面地描绘出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画面。 战争是可怕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惧怕战争。但是战争过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国家的发展之路,前行路上的种种问题以及未来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几十年前我们落后挨打,如今我们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是我们国家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无论是平凡的普通人还是战争的经历者还是国家都在力尽所能的接我们的英雄回家,因为我们清晰的知道没有他们当初的无私奉献哪来今日我们的美好生活。

  书中的字字句句无时无刻不在映衬着不同的人物对战争的反思。看了他笔下的故事,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多年来我们每次在新闻上看到祖国派专机接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画面,难以忘却心中的那份慷慨激昂的状态。(从2014年到2020年,韩方已向中方连续七年移交共716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书中既有对足智多谋的祖国儿女的赞颂,也有对faxisi种种罪行的控诉、有对他们卑劣道德、龌龊心灵及其内部肮脏复杂关系的揭露与嘲讽。在作者笔下,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古老传统,解放后社会的变迁、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人民群众宽厚善良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胸襟,都恰到好处的展示在全世界各国读者面前,博得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赞誉。

  这部小说从根本上扫除了人物、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们不由得想要阅读,不由得想要去接近那段历史。不同时间段的整理综合加深了这部作品的写实感,让事件真相和历史再一次展现在大众面前,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道德价值升华。 战争中的幸存者、侵略者、被侵略者,参与者、受害者,以及战争的失语者与战后的清理者,都不说话。只有阵亡者借坟墓里亡灵之口,给予我们最后的箴言:战争无法分开悲哀和笑话,也很难把英勇和悲痛分开。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四):听?那些埋骨异国的孤魂在歌唱

  

自2005年成为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以来,阿尔巴尼亚当代作家、诗人伊斯梅尔·卡达莱就跨入了诺奖热门作家的门槛。其作品往往以新颖独特的角度切入叙事,意在表达多层次、有深度的主题。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总会让人读出丰富、博大、余味悠长之感。

从这一点上来说,颇为契合他为之穷尽毕生精力渲染的祖国阿尔巴尼亚——这个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与中国情同手足的小国,是当时国内很多年轻人眼中“欧洲的一盏明灯”。这个积贫积弱的欧洲东南部小国虽疆域不大,人口稀疏,在国际上的文学影响力也甚为有限,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

严格意义上讲,卡达莱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意大利法西斯1939年4月侵占阿尔巴尼亚时,他才只有三岁,却仿佛能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及战后的祖国那满目的疮伤。虽然这点零星经历对于理解战争中的人性而言显然不够,但却为他此后的写作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早在1963年,27岁的卡达莱就写出了今天看来依然颇具先锋色彩,且被视为其代表作的小说《亡军的将领》。

该小说较之前那些善于描写宏大战争场面的作家有一个不同之处,卡达莱并没有正面去书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却从另一个视角写出了比直接描写能给予我们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它讲述了一名未经历对阿战役的敌方将军在一名神父的陪同下,带着故乡意大利成千上万母亲的殷殷期盼飞到异国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上搜寻阵亡官兵遗骸的故事。每一位士兵出征前都有一块“身份牌”,从这点上来说任务似乎也没有那么高难度。尽管如此,对于这个严肃而神圣的任务,在未踏上异国的土地之前,将军的内心还是充满神圣责任感的。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也算不得什么抓人眼球的稀缺题材,但巧妙点就在于卡达莱将幽默含蓄的激情,平实自然而又洒脱自如的语调,不同寻常的景观,喜气洋洋的新人这些元素全都一股脑地融入到了这部荒诞的史诗中,为作品涂上了一层似有若无的诙谐色调。

阿尔巴尼亚境内随处可见的碉堡

虽说小说的主旨立意在于强调战争背景下复杂的人性,但笔墨却着重于捕捉战后残留的影子而非战争本身。战争的影子伴随着将军与神父将寻找遗骨这个主题事件注入新的生命力,把两人重新卷入“战争”里。而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其本质就是原本那场战争的扩大和延伸。

“战争”是无处不在的,尤其在与当地人每一次的交往摩擦中。初始时的二人以高傲轻蔑的姿态介入,固执地认为当地人野蛮、粗俗、近乎无礼,殊不知这只是他们先入为主的偏见。这种信念在与当地人的一次次较量中渐渐被击垮,正如将军所言:“成了在这个地方作战并惨遭失败的全部军人中最不幸的人”,最终真正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也只是一支“亡军”的将领。此前他从没有想过这场异域之旅彻底摧毁了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那与生俱来的特殊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他逐渐游走于虚无而令人恐惧的悬崖边缘。

其后,漫长的挖掘过程中滋生出的绝望的挫败感,随处可见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对于自己这位敌国将军那戒备而仇视的眼神,那些长眠于异乡的孤魂,那些让将军感到颇不耐烦的一本本小情小爱的日记,那些在深夜不停敲击着的声音,伴随着镐头挖出的累累白骨一点点地瓦解着将军内心深处作为帝国军人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还有那个传说中的Z上校,关于他的失踪时不时就会萦绕在将军心头。这让本就为噩梦夜夜困扰的将军心头又平添了一丝忧虑。故事的最后,将军没有带着失望离开,在参加完一场当地居民的婚礼后终于在那个雨夜复活了Z上校生前的故事……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卡达莱的小说总能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与其作品中人物一样的真情实感。当我们说阿尔巴尼亚这片热土赋予了卡达莱得天独厚的写作资源时,似乎不应忘记如果他只是写这片土地上的奇闻异事、风土人情,即便写得再出色,也不过就只是一位优秀的民族作家。

他在不少小说里都写到阿尔巴尼亚的民俗,但又显然不是单纯阐述民俗本身。比如这本《亡军的将领》中对当地人婚礼的概述,我们读后也会觉得婚礼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读出了人性的复杂与悖谬,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大众读者而言,这就已经是一部成熟且成功的佳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