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读后感1000字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几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有段时间经常和书友们在群里畅聊所看过的书。当时正逢看了一部风格较为压抑的文学作品,搞得自己足足一个月心情不好,当即便下定决心,眼瞅着奔四的人了以后是坚决不再看这些风格不明快的书来给自己找虐了。当天就有人顶风而上的给我介绍了一本《一九八四》,说什么此书虽然看着压抑但是各种荒诞讽刺包含在其中,绝对是可以以毒攻毒,包治百病。我自然是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的,本来就不痛快再给自己找更大的不痛快根本就不是以毒攻毒,那叫雪上加霜好不好。
好奇心还真的是一件难以控制的事,虽然一个劲的吐槽,但还是把这本书找来看了。今年是公元二零一八年,距离一九八四年已经过去了三十四年。一九四九年一位名叫乔治.奥威尔的英国左翼作家出版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九八四》。
其实此书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压抑,倒也是如同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一样,引发出了许多的思考。雪上加霜是没有出现的,以毒攻毒也是谈不上的。乔治.奥威尔在他的这部小说中虚构出了一个未来的世界。这个世界让人倍感压抑,心生恐怖,处处遭限,不得自由。作者用荒诞不经的手法以及犀利的文笔对他所看不惯的事情进行着讽刺。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但这期间对于此书的争议以及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一九八四》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却是不可否认的。或许此书与作者出版此书的那个年代有些格格不入,毕竟《一九八四》曾经有一段时间被许多个国家视作是禁书。不过在当下这本书已经逐渐的被全世界所接纳,并且开始承认其在文学上的真正价值。现在的它被翻译成六十多种文字出版,被誉为是1923年至今最好的一百部小说之一。由此可见,时代一直还是在进步的,而《1984》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力也还是一直存在着的。几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世界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1984》早在1949年就出版了,奥威尔的这部作品可以说影响了全世界很大比例的人,如今由群言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插图珍藏版,可以拿来收藏。对于世界的根本,奥威尔看得很深,在书中可能世界显得很恐怖,很压抑,但是现实有时候就是如此,只不过在小说中用巧妙的语言被夸大了。
故事背景发生在1984年,这是霍乱的年代,三个超级大国瓜分了整个世界,并且这些国家的内部也十分混乱。如何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篡改历史,改变语言,等等一些列手段都是为了控制人们。这样就能够使国家的人们对自己的领袖抱有无上的崇拜,也对敌国产生无比的仇恨,这样的社会成天被灰暗的气息笼罩着。
故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这个世界的世界观十分完整,国家的体系也合理,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的不和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就像是井底之蛙一样,他们看不到真实的东西,就连思考都不能用自己的大脑,这样就没有了更多新的思想来实现进步。领袖只能站在国家的最高点,但是他们却认识不到整个国家都在井里,领袖只不过是在高一点的地方罢了,不过依然是井里。这样的生活根本称不上是生活,不过是一群行尸走肉。说服人民是很重要的,但是方式一旦极端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领袖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达到眼前的目的就忽略了根本的目的。
当只有一个正常人的时候,该如何选择,是融入这个疯狂的环境还是自己保持本我。书中主人公其实是最痛苦的,因为看的越清也就越能够发现丑陋的东西,他将自己所看记录下来写成日记,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这其实是很难得。国家之间的战争化为了主人公一个人的战争,他对抗着这个世界所谓的真理,但是结局真的很残酷。最终主人公终于忍受不住他被这个世界所打败了,作为读者我觉得很可惜,但是面对如此境遇,他已经做得不错了。我们不能奢望一个人做任何事都完美,一个人也是很难去改变一个世界的。作者在一开始给我们希望,把男主带给我们,但是最后又给我们以沉重的打击,最终是让我们认识一个什么样的真理呢,到底该不该坚持,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体验一把权利下的黑暗
当你身处一个没有言论自由,思想被钳制、生活被监视、隐私被窥探的环境下,你会如何面对?或许许多人会说,那我们就逃离那个社会环境,但当你发现你努力反抗想要逃离的社会遍地都存在的时候,你还能如何抉择呢?这样的社会是黑暗恐怖的,这样的社会曾经就存在于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而这样的社会也出现在了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一九八四》里。
奥威尔从19岁开始就亲眼目睹和经历了殖民地人民的流离失所与悲惨生活,他甚至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流浪汉乞丐的生活,更能让他体会到那些社会底层人士在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时局下所经受的苦痛与磨难,因此激发了奥威尔心中的良知,他并以写作的方式来反抗、抵制政府权力的黑暗与恐怖。
看着《一九八四》不免会想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那些年所遭受的黑暗与不平等对待,什么国内党派之间的矛盾,什么十年大革命,什么四个人的帮派,什么XXX的思想就是神圣的旨意,这一切的一切和书中的“老大哥”形象,“双重思想”近乎于令人发指的相似。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大洋国社会形态,就是那导致中国落后的十年黑暗时期,黑暗的十年里那些穿着绿色套装、戴着红袖套、手捧XXX思想的士兵们就是大洋国里的真爱部和思想警察,他们打着“正义维权”的旗号做着专政独载的事情。
《一九八四》的阅读体验给人一种轻松滑稽的体验,但在其背后却令人明白极权主义的恐怖、压抑、阴森可怕。以悲剧收尾的结局令人不得不对现如今生活的政权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推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读完这本非常著名的《一九八四》后,有两句话感触颇深。
一句是“存在即是合理”,人类社会应有的包容性里,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出现了众人眼中的异类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高度极权的社会里肯定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存在,是振臂高挥唤醒沉沦的民众,还是迫于现实逐渐沦落为众口一篇的无数人中的一员,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选择为这样的人开放着,不过是看各人对真理,对美好生活,对幸福的概念是如何来把握的而已,主人公温斯顿就是如此的人,他有着独立的思想,会偷偷的写一下自己思考的记录,约会茱莉亚的时候会很小心的部署路线,虽然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自由去面对血淋淋的现实的,即使主人公最终沦为作者笔下的悲剧人物收场,成为热爱党的万千人群的一员,也无法泯没他曾经的那点自由思想的闪亮。
另一句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这本书里,始终贯彻的极权社会的统治思想的“老大哥”、“真理部”“思想警察”等手段统治着所有民众的思想意识,无处不在的“电屏”之下,民众无隐私可言,一切都为党所控制着,在这样的社会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疯狂的发动对外战争,用真理部来制造谎言,歪曲历史,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制造战争气氛,揭发,举报,各种各样的疯狂行为里,父母子女之间没有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全部沦为一起为了党的事业而努力的“同志”。所有的民众都沦为党的奴役,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产生的劳动价值全部贡献给高级党员,最危险的不稳定因素无疑是主人公温斯顿这类的人了,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捉住他们,改变他们,扼住他们发声的勇气和力量,消灭所有能唤醒民众的隐患,当他们妥协后,会享受到作为行尸走肉般的自由之光,这样的悲剧何其多,政治的黑暗比战争更残酷。
曾经有人说过,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的民众不再去思考,失去自我,不会学着去争取什么,当我们面临的那些某某事件不是仅仅属于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而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我们还会有力气和勇气去争取吗?我很庆幸我所拥有的思考、权利与自由。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自由和文明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乌托邦社会,寓意最美好的社会。在我们的思想认识当中,“乌托邦”像极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叫“乌托邦”的岛屿国家,在那个国度里,财产公有,人民平等,没有私有制,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充满着民主、自由和博爱。随着社会文学的发展,反乌托邦的文学兴起,反乌托邦主义的三大代表作品是1932年英国赫胥黎所著的《美丽的新世界》,英国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
自从人类有意识,在不断的进化和前进当中,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历史,创造了政治和文明。小说所涉及的范畴总是与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文明的进化紧密相连。在众多的小说作品当中,不乏有作者将各种在人世间经历的不满足或对当下的批判等精神进行延续或解读。在这本图书中,定位于未来的时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性格丰满细腻,丰富强烈,在命运的抗争中,看到了人类的私欲,也看到坚强和勇敢。在酣畅淋漓的阅读小说的同时,在揭露隐秘的真相后,也许,我们更加思考当下的人类自我处境。在政治充分自由和文明的空间,如何敬畏社会的发展规律,敬畏生命,敬畏历史,才能在威胁中不断前进。
《一九八四》读后感(六):乌托邦的价值
乌托邦在人类思想意识中属于最美好的社会,就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就如同世外桃源般,美好、平等、没有压迫,人人享有幸福。反乌托邦则与乌托邦相对,充满着丑恶与不幸,这类小说通常叙述高科技的泛滥,表面上看似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本质上是在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
小说起初的阅读,理解未免有些疑惑,感觉作者述说着“云里来雾里去”的事情,让读者无从适从,不知说着些啥。直至慢慢地品读,方才领略小说的精髓所在。尤其是读到勾斯坦的著作《寡头式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解读,更加体会到主人公温斯顿所处的国家状况,领会到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整个世界,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至如今只剩下三个寡头国家: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级大国之间,想将某国击败,成为独霸天下的国家显得是那么的困难。即便如此,小范围的战争相互间时有发生,以维持着各国的国防建设。
各个国家,在不被外来者击败的情况之下,唯一颠覆其权力的威胁可以就来自于国内的暴乱。大洋国为了维护自身地统治,需要时刻控制着党内精英人群的自由,通过无处不在的监视器,时刻监督着这些人群的举动。正常而又愉悦的性爱被禁止,各种过去的文档资料时时被修正,以吻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为了控制人们地思想,文字被整合,许多字被删除,最新版本的新语被研究。
当权者所做的一切,自然会让党内的某些精英分子所疑惑,怀疑在慢慢滋生着。整部小说主要就在讲述着温斯顿从疑惑至反抗的经历,最终被当权者抓获后的思想转变的过程。经过思想警察的严刑拷打,精神世界重新迈入到空虚阶段。
在追求幸福过程之中,年老的温斯顿,曾被年轻的茱莉亚所喜爱,两人在各个场合下寻找相会之地,偷偷摸摸地过着愉快的男女世界。在两人相接触的时刻,总觉得有啥事情要发生。这茱莉亚到底是何人?是来自于怀疑组织的核心成员么?是来色诱有怀疑症状的温斯顿么?年龄差别之大,为何他们能相爱在一起呢?要知道他们的相会,时刻担负着各种的风险。好好奇,他们之间真的只是爱情的追逐么?
乌托邦的大洋国,恐怖的国家!
《一九八四》读后感(七):思想犯
作者乔治•奥威尔是位伟大的预言家,这是大家都一致认为的。因为在不阅读背景的情况下,我想大多读者会把本书当成一本回忆体小说,而并不是未来小说。但其实深究背景,世界格局不过30年就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说是未来也有可能是缩影战争时期某些禁锢主义的行为,这无从考究,只能由读者自己评判。
全书的格调是压抑的,主人公从自我发现逃离“压抑”的方式,再到自我感觉找到“同类组织”,最终翻盘而将自己彻头彻尾的改变。就像是一个希望逃出牢笼的人,策划出逃离方案并鼓动他人一起,却发现逃离的只是一间房。又或者一只误闯满是玻璃窗房间的飞虫,明明看得见远方,却无论如何也飞不出玻璃窗。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满满都是套路”。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从温斯顿的思想展开情节发展。书自1949年出版,1956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以失败告终。1984年再次出现在银幕上时,无论是人物选角还是当时现实的1984年,都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冲击。电影很大程度还原了原著,使角色立体化。我认为二选一就好了,因为各有特色,但是却都一样的令人叹息。
作者笔底细腻,在刻画人物情感和环境上,可谓是活灵活现,书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作,将险恶与无知,暴虐无道与惨无人性,写的入木三分。让文字如画面闪现在读者眼前。如:
1、他的心跳得像在打鼓,但他的脸由于长久的习惯,极可能还是面无表情。他站了起来,脚步沉重地向门口走去。
2、超额的任务将他浑身的血肉都榨干了,只剩下神经、骨骼与皮肤撑起来的脆弱身架。所有的知觉都被放大。制服重重地压着他的肩膀,人行道硌得他的脚底板酸痛发胀,就连开合手掌都令关节咯咯作响。
3、这七年来,思想警察严密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就像盯着显微镜下的甲虫一样。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全都认真记录在册。
有人说行动是思想的体现,眼界窄的人,注定不会有大成就。有时候思想的禁锢比行动禁锢更让人难以忍受。在本书中,比起体罚,精神的折磨更能改造一个人。在那个时候,“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超出规矩的思想都是“思想犯”,都将被受到惩罚。
读完之后,只会觉得还好那个年代已经过去,还好如今真正存在的自由。
《一九八四》读后感(八):1984这个年代发生过什么
《一九八四》读后感(九):过去的未来与未来的过去
没有翻开《一九八四》之前,你永远也想象不出这样一本看似以政治讽刺为题材的小说中掩藏着怎样的迷人世界。对于乔治·奥威尔来说,一九八四,是未来的世界,是想象中人性泯灭的大洋国;对于今天的每一个读者来说,那却是过去的世界,是历史中仅仅几十年前的时光。
作者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和主人公温斯顿一同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在那个被称为大洋国的黑暗世界中,所有一切被名为“老大哥”的最高首领统治着,社会环境恶劣,人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甚至是人性中的本能。温斯顿写日记、探访贫民区,和同样从内心厌恶着集权统治的女党员朱莉雅偷偷约会……他们努力摆脱种种枷锁,在已经注定的命运中保持着人性,追寻着自由。
虽然《一九八四》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独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上演,但我却因为惧怕其中的政治元素而迟迟没有找来阅读。直到读过村上春树的《1Q84》三部曲,在网络上听人讲书讲过之后很久,才鼓起勇气拿起这本书。事实证明,《一九八四》的确是出色的杰作,这不仅仅是因为乔治·奥威尔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令人警醒的“未来世界”,更在于他卓越的文笔和叙述能力。
温斯顿用来写日记的笔记本与钢笔,爱不释手的珊瑚水晶镇纸,和朱莉雅短暂蜗居的房间,都是他对幸福与自由的向往。乔治·奥威尔用两人之间竭尽全力掩藏的温情来对比众人的狂热与冷漠,用生活平凡而微小的事物来衬托庞大国家机器中人性的微不足道。每当写到这些片段,他的笔下便如废墟中冒出鲜花与绿草,荒原中雨后闪现彩虹,黑暗狭道中透出一点点光明,令人无比向往,再三流连。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小说中反复提及的口号已然道破了一切,而小说带给读者的思考也远不止是一本幻想小说那么简单。关于它的真谛,无需多言,经历过的人自然会懂。而乔治·奥威尔的用意,正在于以超越时代的眼光看到了未来中掩藏的可能性,并将其幻化为文学作品,展示给普罗大众。
《一九八四》是政治小说吗?是讽刺小说吗?还是幻想小说?抑或现实小说?或许都不是,它只是过去的未来与未来的过去,一种可以预见的悲剧,一种永远令人警醒的可能性。
《一九八四》读后感(十):独裁者
独裁者 读《一九八四》 ——听雪7801 我找不到那个词更合适,独裁者,我认为在我的字典里是最合适的一个词,来形容他——老大哥。他可以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但是没关系。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这是“党”的三条标语,现在是一九八四年。作者成书于1949年,1984这个是作者幻想的年代。温斯顿身处大洋国第三大省伦敦。按作者的预想,世界被划分为三大超级大国,这件事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经被预料到。俄国吞并欧洲,美国吞并大英帝国之后,现存的三大势力中的两个国家,欧亚国和大洋国就已经事实上存在了。第三个大国东亚国,是经历了十年的混战才突然出现的。欧亚国占领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从葡萄牙直到白令海峡。大洋国占据美洲,大西洋诸岛,以及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和非洲南部。东亚国主要包括中国及以南地区,日本群岛以及蒙古。这三个大国,一直都是一个国与另一个国结盟,攻打第三个国家,再过去二十五年里始终如此。 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对本国的控制也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政府机构被分为四个部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以及美术。和平部负责战争事务。仁爱部主管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负责经济事务。仁爱部不仁爱,那个地方是禁止入内的,有重重密布的铁丝网,一道道钢门,以及隐蔽的机关枪阵地。外围屏障的街上,也有凶神恶煞的巡逻警卫,他们身着制服,手持警棍。比起这些,真理部更让人可怕,它掌控着舆论,书包,更甚者在时时监控人们的思想。 不符合要求的新闻报道,必须召回粉碎处理,然后把符合要求的印刷出版,存档,书也是一样。《泰晤士报》就是其中一个。这样人们连真实的历史也看不到,并且也查不到,因为存档的都是核正过的。在这种比白色恐怖还要恐怖的国度,人还是人吗?精神肯定要崩溃,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那是非常危险的,电子屏幕里每天都在播放党的思想教育片,以至于儿童也被同化,而且有可能会举报自己的父母的反动言行,这同样会被抓进监狱,已经核实就有可能枪毙,这真的是人人自危,这不就是现在的恐怖组织吗? 我想没有人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这样的国度也不适合人生活。温斯顿有了反抗的念头和想法就进去了,虽然没有反抗成功,但我们也看到了,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敢反抗就是胜利,说明人都反感这样的制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用在这里吗?它就是一篇警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