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锦集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是一本由(日)新美南吉 著 / (日)二俣英五郎 绘著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一):《喜欢孩子的小神仙》优质书评链接
到处都是为什么
注:精华是真实,真真实实的妈妈和孩子讲故事,孩子反馈的“读后感”。捧腹大笑!
这样的读后感,请多来一些。
绘本本来就是给孩子看的。
以后如果能上传孩子自己写的读后感,就更棒啦。满篇白字的涂鸦也可以呀。
质朴天真,余韵悠长
注:精华是5个故事的介绍+个人感悟(文字好,令人动容)
甜蜜的忧伤
注:精华是层次分明地分析了新美南吉作品美。
请不要阻止孩子触碰成人世界的影子
注:精华是联系日本物哀文化、新美南吉生平,分析作品
给孩子的哲学童话
注:精华是图片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二):《喜欢孩子的小神仙》,没有乌托邦,教会孩子勇敢前行!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许多小朋友包括我,都是在《蜗牛与黄鹂鸟》的歌声中长大的。
如果这只懵懂的小蜗牛,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壳里藏着许多忧伤,于是他向朋友们求助——
一般按照传统童话的编排,这时候,朋友会告诉他:“不,不是的,你看,我们的壳里只有那么一小撮的忧伤,其他都是大大的快乐,你要学会做一只乐观的小蜗牛。”
然而,我在《喜欢孩子的小神仙》一书中读到的童话故事《小蜗牛的忧伤》却并没有刻意地营造这么一个“乌托邦”式的结局。
在故事里,小蜗牛发现自己的朋友们同样也背负着重重的忧伤,小蜗牛终于明白了:谁都有忧伤的记忆,长吁短叹,沉湎其中并不能挽回什么。唯有坚韧地负重前行,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也只有这样,才会生出为他人着想的温柔与爱意。
仔细想想,这多么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谁不是背负着忧伤不断成长呢?只是我们习惯了在童话里为孩子们去编织一个美梦,却忽略了真实的意义。
要知道,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孩子已经变了!
他们的知识面、眼界比任何一代人都广,却像小蜗牛一样背负着空前沉重的学业和情感负担;对人格平等的要求很高,但只能在手机、电脑等虚幻圈层中寻找存在感。
二俣英五郎温暖幽默的画风,让新美南吉的“真实”童话一下子软萌了起来,在这些胖乎乎的狐狸,乐淘淘的小神仙背后,又藏着让孩子受用终身的道理,这两个人的携手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了。
有人说新美南吉的故事就像“雨后林间的山泉叮咚声”,这样的评价的确把日式浪漫发挥到了极致,日式的美是翠竹和白鹤,看过了安徒生和格林,不妨再来品味新美南吉的童话,个中别有一番风味,心头绕。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三):喜欢小神仙的大人们
最近一直在做幼儿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多的是会帮助小朋友们适应成年人的说话方式,慢慢的,小朋友们脱下了童言稚语的外衣,越来越成熟。后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书,将小朋友们平时充满想象力的话语积累起来成册,给疲劳的成人世界一丝慰藉。
不同于小朋友们写下的话语,《喜欢孩子的小神仙》的作者新南美吉将自己变成一个稚孩,写下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喜欢孩子的小神仙》一共收录了五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不长,看起来也没有讲述成人世界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小孩在跟你讲一个也许会让你觉得“有意思但是无聊”的故事。文字上单纯,图画上也更是妙趣极了。每一页文字都会配相应的图画,一个个图画笔触简单,但是却整个故事都出来了。小朋友们可以边看着图画边理解文字的意思。因为故事简单,小朋友们也可以看着图画慢慢复述出来。
简简单单的故事,诉说着简简单单的哲理,有人说这是儿童哲学童话启蒙书。其实没有必要将书本讲得过于功利性,讲述那么多的道理给小孩子来看,倒不如让孩子们自由快活的读一段时间。
整本书的装订采用的线装,全彩的书页,纸张相较于其他书本较厚,适合小朋友们自己翻阅,享受自己阅读带来的欢愉。亲子共读时光固然重要,而个人的读书也是必须的。
那么这本书单单是为小孩子们看的吗?作为一个大人,也看的饶有趣味。它将我们带回到了童年时光,回到那个拿着布偶编着小故事的时光,回到那个幻想着随时出现小神仙的放学路上的时光。有时候纯粹的故事能纯净心灵,在繁忙都市的生活中找到一点光芒。
不得不说,我也是一个喜欢小神仙的大人,希望小神仙能够偶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带给我们一丝乐趣。当我们开始成为父母,记录自己的孩子的话语,认真聆听,感受自己孩子们带来的独一无二的乐趣。
希望我们国家未来的图书市场,能多出一些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孩子们开始热爱阅读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在幼儿机构工作的人们,能够多选择这样一些书作为课程,不是讲深奥的大道理,而是带给他们感受去欣赏文字的灵动。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四):让孩子知道
本书的作者新美南吉在世界儿童文学作家界是很有名的,甚至日本为他设立了跟他同名的一些奖项和纪念馆。没有人能比孩子更能了解孩子,我们都是从这个年代过来的,但是很多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成年人变得很难理解自己的童年,也就更不理解如今的孩子了。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作品,到底什么样的东西能够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帮助,新美南吉就是因为在这些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才能够写出反响如此不错的作品。
我们都认为孩子很单纯,给他们多看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他们将来就会善良,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旦上学了各路的知识就接踵而至了。所以真正的故事应该能达到让孩子反思的效果,看完一遍要有所收获,而不是知道什么是对的仅此而已。
这本书的插画也是有着独特风格的,根据故事的内容呈现出相应的图画,画风简洁名了。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作为成年人的我来说,确实感受到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差距,和成年人的这种无奈。书中收录的五个作品有喜有悲,这些孩子的形象就是正常的,而故事的载体是作者的独到之处,这些虚构出来的角色和事件是能够把道理通过相对实体化的形式变现出来。
对与错在孩子的概念中并不明确,单纯去讲道理意义不大,如果像是在书中《小狐狸买东西》那样,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狐狸的伙伴,就能够感受到那种无奈,也许自己在做一件错事的时候并不以为然,可是当了解了这件错事能够给他人带来影响的时候就不同了。人性本善,《喜欢孩子的小神仙》中,小神仙很想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可是它作为其中最神秘的角色,很容易会被孩子玩坏了。作者把结局处理成小神仙全身而退,如果真的被抓住了,我想结局应该是很血腥的。】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很耐心,其实耐心根本不够,孩子对于任何事都抱有好奇心,如果他没有看到事情的结果就不会相信别人所说的。所以说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童话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故事中的人物很可爱,它的思考方式也和孩子一样,这样一来就有了一种代入感,孩子很愿意去模仿这些角色。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在面临处理相似问题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想到故事中角色的处理方式,这样也会让孩子独立。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五):每个人都背着“壳”
每个人都是一个蜗牛,每个人都背着种种的“壳”,壳里有忧伤、有责任、有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但是正是这重重的壳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在道路上留下我们行走的痕迹,正是这重重的壳让我们脚踏实地地勇攀高峰。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就是将简单的道路寓意在故事中,让小朋友在愉快中接受了简单的道理。故事情节风趣、好玩,适合小朋友们看。在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令人深刻记住。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里面装着这么多忧伤,他向别人倾诉,但是别人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忧伤,每个人都有困难,后来他终于知道了这个事实。
当我们抱怨生活是多么苦难时,其实别人同样有苦难,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有钱时,别人或许羡慕你的家庭和睦;当我们看到别人恩爱时,别人或许羡慕你的健康。
我们教育孩子时,要让孩子学会担当。不能什么事情都依靠父母。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故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烦恼,烦恼能使人成材、能使人成长。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应该说,刘荫枢注重孩子自强精神的培养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而他用毕生的积蓄来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古人尚且如此,今日的父母也要在生活、学习中教育孩子要自强、自立。不能因为孩子学习而忽略了孩子情商的成长。其实当孩子步入社会中,孩子的情商起到很大作用,比孩子学的知识重要的多。现在的父母,因为都是一个孩子,十分溺爱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当他不如社会,没有人会这样帮助他。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六):到处都是为什么
每次拿到儿童书籍,都要自己先看一遍,然后再转换成方言,讲给孩子听。当看到这本《喜欢孩子的小神仙》的时候,不由的就很喜欢,想着孩子一定会高兴。可当我真正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是为什么。
第一个故事叫做喜欢孩子的小神仙。刚读到标题,娃娃就问,小神仙是什么?我:……
想起百度百科中神仙的解释感觉那样说孩子会更加听不懂,就默默的改口解释说:小神仙是一个神仙的名字。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加没发说了,娃娃问,为什么小朋友看不见小神仙?森林是什么?为什么要把脸放雪里,怎么不用脚踩?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抓小神仙,他是个坏神仙对不对……
接下来几个故事也很头大,比如小蜗牛的忧伤,娃娃就问:忧伤是什么?为什么在蜗牛的壳里面?我说忧伤就是不开心。娃娃高兴了,指着图画里面的蜗牛,一个个的说道:这个蜗牛背着忧伤,这个也背着忧伤,这个也背着……一个个的用手点过去,然后高兴的总结:他们都背着忧伤对不对?我说:对……
小狐狸买东西的故事也都是疑问。娃娃对几个不同动物住在山洞没啥感觉,毕竟年纪太小食物链也不清楚,觉得熊啊狐狸啊住一起很正常。但是当听到猎人一次的时候,就很精神了,问:什么是猎人?我:就是专门打小动物的人。娃娃说哦表示知道了。于是小狐狸往村子里走,刚说道这里,娃娃说:遇到了猎人对不对?我说没有……小狐狸打完油又往山洞走去。猎人出现了!娃娃抢答到。我说没有……等到故事讲完了,娃娃好奇的问道:猎人呢?猎人去哪儿了?我……
一个听完了,还要听下一个,一本书翻完了,娃娃说还要听。我说,你先想想一共听了几个故事。于是娃娃开始掰着手指数:小神仙的故事,小狐狸的故事,蜗牛的故事,灯笼的故事,鸟的故事……我乐了,一束火苗他就只记得灯笼了,也算他说的对了。我问道:什么鸟啊?娃娃把书打开,翻到乌鸦那一页,说:你看,这个鸟。我:……
要说什么故事能讲述人生观,寓言、童话或者传承什么爱与善,那些说的都太高深了。几个故事我在孩子那儿收获了N+1个为什么,然后默默的感慨到,孩子听故事关注的点,往往都不是写故事大人所说的点。即便如此,孩子还是一直要听,要看,我也就由着娃娃开心就好。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七):一本来自于异域的儿童文学作品
几年前看电影《岁月神偷》时有一个情节尤为打动我。
电影中吴君如的小儿子因家中经济困难不能够在每年的中秋节时大快朵颐自己爱吃的月饼,于是想出了自己卖明星照来供月饼会的主意。结果在被母亲发现遭到训斥时放声大哭,一边哭还一边大喊:“我要一个人吃掉一整盒双黄莲蓉。”
每次看到这里,心中的感觉总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为电影中一家人清贫感到无奈,另一方面又觉得在小孩子的世界中幸福是如此的简单,能够痛痛快快的饱食一次月饼便是最大的快乐。
小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大人的世界要简单的多,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往往会做出许多让大人感到很无奈却又不好说什么的事情。就像是《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这本书中所收录的一个故事《小狐狸买东西》中的小狐狸一样。山里的动物们晚上要点灯,可是灯油没有了,于是它们让小狐狸去买,因为只有它能能够幻化成人型,顺利的买到东西。果然小狐狸顺利的买到了灯油,可是这天晚上动物们还是没能点成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在路上小狐狸经不住灯油的香味,一小口一小口的把油壶里的灯油给舔干净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容易想到自家的小淘气以及自己小时候所干过的事情呢?我们是不是都如同这只小狐狸一样管不住自己的小嘴,干出这些好笑又无奈的事情呢?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这本书是一本来自于日本的儿童文学绘本,其中一共收录了《喜欢孩子的小神仙》、《小狐狸买东西》等五个故事。因为是写给儿童看的故事,所以书中故事的情节简单不复杂,篇幅也不算长,很是适合刚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对于尚未识字的孩子来说,由家长进行亲子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书中处处显露出一种来自于儿童的质朴与纯真,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缕缕的温情。作者用日本文学的细腻纯美为孩子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五个童话故事,更是对世间美好情感的展现以及正确人生观的指引塑造。
其实美好而纯净的童话故事不应该只是孩子们的专属阅读物,这本书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很适合的。细细品味,童年的美好、纯真以及忧伤,或许被此书中的故事所引发而生。当然,更多的还是一种内心油然而生的感动。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八):请不要阻止孩子触碰成人世界的影子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这本书或读这本书给孩子听时,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些内容应该出现在童书中吗?这样的内容孩子会理解吗?
会产生这种疑虑确实情有可原,因为这本童书里,出现了一些孩子们一时间可能难以接受的词语。比如《 小蜗牛的忧伤 》中,蜗牛找到朋友说:“我想要死了!”
而《影子》这篇里,乌鸦追逐自己的影子,以至于最后累死了。
这两篇是全书最有寓意,含义最深,却也最悲伤,最令人难懂的故事。孩子很可能不理解,他们可能会问,死是什么?为什么悲伤会想要死?乌鸦为什么要追影子?他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一下?
如果我们不结合作者的背景和经历仔细思索,或许就连这些孩子的疑惑都回答不了。
首先,作者新美南吉是日本人,日本文学大多带有些物哀的属性,即生死无常,见生而知死,哪怕纵情声色也不忘过后的悲凉,但日本文学的文字和场景也因此都写的很美,美到令人叹息且悲凉,美到有时仅仅一句话一个词都能令人回味很久。
其次,新美南吉在艰苦的日子中体味了太多人间冷暖,也因此在作品中埋下自己凄凉心境或经历。
那篇《一束火苗》,没准作者确实经历过这件事,而远处恰好确实有孩子走失了,所以他们晚上点着火把到处寻找。
如此再回过头看《 小蜗牛的忧伤 》和《影子》,难免会将小蜗牛和乌鸦与作者联系在一起。作者可能曾有太多忧伤,试图向友人诉说,却发现他们各自都有烦心事。作者可能曾经很努力地为某个目标奋斗了一阵,最后却发现目标选错了。
很多童话故事都取材与生活,而这本书的很多故事,则像是成人世界投射的影子。
若是能加以阐释,孩子或许会对故事有着更深层的理解,也能在补充背景的故事说明中明白忧与喜,生与死。或许尽早让孩子知道这些大多只出现于成人世界的词语过于残酷了,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像麦太那样尽可能呵护好麦兜那样可爱的孩子,可是,我们真的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愚蠢并不那么好笑。愚蠢会失败,会让人失望,所以也并不那么好笑。
所以我们决不能阻止孩子们向残酷的成人世界探索的好奇心,否则,等孩子们长大了,需要面对这个硬绷绷冷冰冰,未必可以做梦也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九):用孩子的视角写孩子的绘本
关于孩子的书,之前买了很多本,从三岁多开始跟孩子一起看书,中间也有很多热心的妈妈分享了他们觉得不错的绘本,从最初的单纯的觉得绘本的颜色和色彩搭配的好看, 到后来孩子主动挑书,阅读的过程没有刻意去要求要会背这个会写那个, 而是简单的想让孩子体会到书的有趣儿,培养兴趣。 在三到六岁的时候只是提供了很多的书给孩子。 对于小朋友而言一本绘本的好与不好, 跟大人们的思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他们喜欢读从孩子的视角写的故事, 写属于孩子的故事。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里面收录了喜欢孩子的小神仙、小狐狸买东西、小蜗牛的忧伤、一束火苗、影子几则故事。 拿到这本书之后每个故事都读了一遍, 放学回家的路上,又把书递给女儿看, 从一个孩子看书的状态就能观察出这本书好不好, 后来因为天黑了看不清楚了, 她让我把书签放在里面,到家继续看。 很多时候一个孩子是不是喜欢书,从最初开始的时候单纯的把故事给孩子, 到最后他们自己有了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样的故事。 小神仙是个有趣的神仙,这位小神仙喜欢孩子,每次有孩子到山里玩儿的时候都能遇到小神仙,但是这位神仙从来不露面,只是隐身跟在孩子们的身边。 好奇的小朋友想要找到这位小神仙, 于是几个人悄悄的商量抓到小神仙的办法, 啊, 险些就成功了, 但是小神仙丢了一只鞋子呢, 一只红色的小鞋子。 通过图文的描述,一个爱和孩子们玩儿的小神仙, 和一群顽皮的孩子的形象就这么展现在大家的眼前了呢。 小狐狸买东西里,几个小动物生活在一起,晚上的时候要用油灯, 只是油灯里面的油没有了, 要去村子里面买, 可是就这么出现在村里的话村子里的人要吓坏了, 于是大家商量着让小狐狸去, 小狐狸买到了油,在回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好奇是小朋友们的天性,顽皮也是孩子的特点。 这些拟人化了的小动物也特别符合小朋友的心理。 小朋友读起来才能那么专注。
《喜欢孩子的小神仙》读后感(十):学会释怀
收到这本《喜欢孩子的小神仙》的时候,正好是旅行青蛙这个游戏大热的时候,旅游青蛙中好多日本的元素都觉得很萌,可爱的小灯台、福袋、幸运铃等元素,在这本书中也能找到踪迹,让人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好奇和向往。
作者作为一个29岁就英年早逝的作家,留下的作品都成为了传世很久的名作。这本《喜欢孩子的小神仙》一书收录了他的五篇童话故事,有欢快的,有悲伤的,有友情的也有寓言的。有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故事让人思考人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篇《蜗牛的忧伤》。
《蜗牛的忧伤》主题是“任何人都得背着忧伤活下去”的这种悟性。作者新美南吉幼年失去母亲,离开父母家,做了人家的继子,尝尽了人情冷暖,建立了这样的人生观。我觉得这篇童话也有让人为之深思的隐喻意义。
童话的主人公为什么是蜗牛呢?因为蜗牛生来就背着重重的壳,既是遮风避雨的房子,又是一辈子摆脱不了的负担。如果蜗牛可以选择,他是会选择有遮风挡雨的房子还是来去自由的身体呢?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是蜗牛,每个人都有无法割舍的压力和责任,驱使着我们像蜗牛一样努力地向上爬。在这篇童话里,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背着重重的忧伤很不开心,他去找小伙伴,希望小伙伴开导他,可是,他找的都是小蜗牛,小蜗牛们都跟他一样,都背着重重的壳,都背着重重的忧伤。最后,小蜗牛释然了,他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忧伤的记忆,不只是我,我必须要承受自己的忧伤。从此,小蜗牛再也不唉声叹气了。
作者写出这篇童话,可能跟童年那段痛苦的回忆有关,童话的最后,小锅牛终于释怀了,忘掉那段回忆,继续前行。可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做不到这点,很多人被痛苦的回忆所影响,难以开展新生活。痛苦的回忆像一个黑洞,吸收着人们的能量和朝气,曾经我也有这样一段痛苦的回忆,在痛苦里无法自拔,每天都能感觉到心痛的感受,然而却无法说服自己走出这段痛苦的回忆。也许,人生就是这么丰富多彩,有苦有甜,很多道理知易行难。人生就像一段修行,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我救赎。
旅行青蛙的游戏跟这篇童话一样,也是一个治愈心灵的故事。玩这个游戏,读这本书,我们能参悟很多道理,比如,很多事情并不随着我们意志的转变而转变,有时候,也许我们付出所有,掏心掏肺,也并不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有时候,就在绝望的一瞬间,又能迎来希望的曙光。
这本书虽然是写给小孩看的童话,但是更能治愈处在人生迷茫期和痛苦中的成人,有时候,也许我们放下执念,学会释怀,能迎来不一样、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