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宋诗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读宋诗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7 04:2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宋诗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读宋诗随笔》是一本由程千帆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27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宋诗随笔》读后感(一):高标忽在眼,清梦了如昨

  世人多重宋词而忽略宋诗,其实宋诗亦非常重要,可以说在去其形之后,继承了唐诗的精神。两宋曲折,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他们的博学使其诗工整,他们的心事使得诗句于灵性中多了一份持重。可以说,宋诗中多有“曲径通幽处”,是需要在细微中加意品读才能理解的。“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作者程千帆先生有点睛手笔,他在解读中让我们看到了往往被忽略的细节精彩与背后典故。譬如他解读柳永,选择的虽然仅是一首《煮海歌》,却教读者看到了“奉旨填词柳三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世人都道他多情浪荡,“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却不知他后来改名应试,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判官、定海晓峰场盐官、屯田员外郎等低级官职。他以词为娱,抒发情感,却将诗作记,用不同于他填词时那般烂漫的质朴笔法,不但记录了煮海盐者的苦难生活,而且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刻的理解和同情。这样的解读角度是珍贵而少有的,令读者耳目一新之外,更使诗人形象愈发立体,他的诗也在解读中得以再次焕发生机。

  《读宋诗随笔》读后感(二):读通宋诗的捷径在此!——读《读宋诗随笔》

  文/岸晓风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这似乎已经完全的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古时小孩子读私塾,认字不久就开始学做对子。今天的孩子上小学,课本中同样有天对地,雨对风,红花对绿叶,大陆对长空这样的句子,其目的照样是为将来学作诗词一类的韵文打下基础。

  若说到诗歌的发展历史,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两汉的 《乐府》、魏晋的古诗,各个时代都有其擅美的诗歌形式独领风骚。到了唐代,诗歌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各种体裁均臻成熟,各种风格充分施展,争奇斗艳,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千古传诵的诗篇。因此,就出现这样的现象,对于非专业者来说,但凡说起“诗歌”,首先想到的是唐诗。

  但是,对于真正研究一点诗歌的人就知道,唐诗虽然是中国的高峰,但是唐代以后,同样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宋代有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王禹、范仲淹、范成大、晏殊等众多诗人,元明清同样同样涌现了大量的作品。今天我们说到的是“宋诗”,也请来了一位讲宋诗的“高高手”——程千帆先生与我们隔空对话。程先生虽然驾鹤西去18载,但是他读宋诗的心得却永远绽放光芒。

  说到宋诗,论者免不了要将其和唐诗进行比较?为何,一则宋代与唐代时间最近。就如同住在一起的邻居,难免要进行比较,也是最方便的比较。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明确指出:“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说到底,严羽认为宋诗达不到唐诗的境界,“非古人之诗”。但是程千帆先生恰恰不这么认为,反而认为严羽在不自觉中道出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重要内涵。

  并且,这种“内涵”非常重要。唐诗是高峰,宋诗仍然可以再辟高峰。宋诗的以散文为诗,同样具有诗歌的最本质特征——形象性;宋诗的以才学为诗,一方面反映了宋代诗人的博学多才,很高的修为,同时也能让读者更方便、丰富、准确、全面的理解作者的“诗意”。由此看来,宋诗不仅诗人辈出,同时在唐诗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辉煌。

  以上这些粗浅的体会都是在读《读宋诗随笔》后得出的,希望更多人的人去循着程先生指出的路,去近距离理解宋诗的趣味与深意。

  《读宋诗随笔》读后感(三):诗歌千古事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大唐盛世的光芒太过璀璨,以致我们忽略了在此之前和于此之后的朝代,同样有很多经典的名篇佳作。早在清朝,就有人说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人诗歌固然惊艳,但从流传至今的作品来看,宋人的诗作在借鉴前人创作手法和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亦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

  浩如烟海的诗文良莠不齐,令人眼花缭乱,如若要对宋诗整体有个粗略的印象,程千帆先生的《读宋诗随笔》是绝佳选择。程千帆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界的地位无需赘言,在这本向读者普及宋诗的赏析读本中,从作者目录、诗歌选择到赏析随笔,都能看出编者的用心与底蕴。

  《读宋诗随笔》按所选诗作作者生活年代早晚排列,以时间为序的方式使读者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跟随编者的思路,大致理出宋诗发展的脉络。从宋初继承晚唐绮丽诗风和追随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及至北宋文坛以欧阳修、苏轼为先导引领的文坛新风貌,再到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时文人以笔为武器表达家国之殇的情怀,宋诗的发展与宋代政治环境、社会思潮密不可分。

  在《读宋诗随笔》中,既有世人熟知的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佳作,又有虽不为普通读者熟悉,但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作品。这些诗本身都是在当时或至今仍有很大影响的,读来颇为畅快,与之相对应的品评文字,其精彩程度亦不逊色。每首诗匹配的评论都像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或引经据典解析或直陈创作风格,内容十分丰富,语言通俗而不晦涩,又不失书卷气息,程千帆深厚的学养由此可见一斑。

  程千帆在引用前人评论文字的同时,不时融入自己的观点,引导读者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如程千帆认为王禹偁“才力不够雄深,出语比较平弱,成就不算很高”,但肯定了他把宋诗引向现实主义领域的努力,今天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本上仍选了王禹偁的作品,也许同样出于对他开现实主义之风的肯定吧。

  在本书中,程千帆还提出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和有争议的文学现象,让读者在品名诗和读名家解析时,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例如评李清照时提到古人多数“注重文学题材与文学样式的配合”,词宜表现个人生活,但今天我们读到很多爱国词人的慷慨激昂之作仍心潮澎湃,足见词不仅仅适宜表达个人情怀,同样足以胜任重大严肃题材的创作。再有一些诗人的名句是沿袭前人所作,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都似乎有些争议。我们熟悉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与前人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支红杏出墙头”颇为相似;大多数读者都知道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两句原本是五代翁宏的诗句却鲜有人知。千百年来读者对这类现象的宽容,倒有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的意思。当然,这种现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值得大家思考。

  千年之前,杜甫就写下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样的感慨,深知创作的意义,冥思苦想出的佳作,于自己、于后人都是一种传承。一千多年之后,帝王将相大多埋在历史的尘埃里,而唐宋八大家却是人尽皆知的。《读宋诗随笔》带我们接近一个对唐诗有所继承又风格独特的诗歌世界,它虽没有夺目的光彩,但同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读宋诗随笔》读后感(四):最好的宋诗随笔

《读宋诗随笔》

  文/文小妖

  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曾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批评宋代的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然而,虽是批评,却从诗的艺术手法和功能总结出了宋诗与唐诗之间的一些差异特征。到近代,学者廖彦威先生从美学风格上,明晰地指出:“唐诗之美在于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深刻地揭示了唐宋诗内里本质的差异。

  这些天翻阅我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先生所著的《读宋诗随笔》一书,对宋诗的理解又有了新的体悟。书中,程千帆先生精选了百余首极具代表性的宋诗,以独特的以诗评诗的方式,用简省,准确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与以往读过的许多古诗随笔不同的是,程千帆先生的随笔更深入该诗的内里、背景、结构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他对宋诗的解析,让我从中学会了读诗并不仅仅只是停留表面了解其意,而应该以纵深相结合的方式去解读,并发掘更多有趣的内质。

  《读宋诗随笔》一书所选的宋诗作品,真正地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宋词与宋诗的各自功用。北宋之初,宋代文人对词与诗的分工就尤为明显,他们通常用诗来表达有关政治、社会等严肃话题,用之来述志;而词则更多倾向于私人生活以及私人情感等情愫,多是娱情。诚如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江湖浪子的生活经历在他的许多词中多有体现,也使得他颇具争议,他的词清丽、深婉,情感细腻,擅长即事言情,情由事生等表现手法。然而,在他所写的《煮海歌》一诗,却让人能感到与他的词风格大相径庭。柳永以白描的方式,以质朴的语言刻画出利用海水提炼海盐的劳动人民的疾苦。程千帆先生对此诗的点评,让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柳永写下该诗时的背景以及千丝万缕的种种因素,与此同时,程先生以这首《煮海歌》为大众惯以为的吃喝玩乐的“风流才子”进行了正名。

  虽说宋诗的成就远不及唐诗,然而,唐诗到了宋人手里,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续,宋诗中亦不乏伟大的诗人以及不朽的诗篇。诚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南宋诗人,他们的诗别树一格,各具特色,陆游的灏漫热烈,范成大的新颖生动,杨万里的活泼自然,都是有别于唐诗的一种独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程千帆先生以渊博的诗文知识以及深厚的文化功底在随笔中以诗评诗,凸显出该诗的艺术特点、结构以及表现手法的同时,也让读者从比较、类比中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作品。《中国文学史》中对宋诗的评价如是:“宋诗之长,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程千帆先生的《读宋诗随笔》中所选作品以及点评中,亦突出了这一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其新颖、独特的解读方式,为喜欢宋诗的读者们奉上了一道清爽可口的“诗之盛宴”。

  《读宋诗随笔》读后感(五):世事洞明皆学问

  世事洞明皆学问

  诗歌这一体裁在自成体系之后,便彰显出自身独特的魅力。诗兴盛于唐,宋诗作为紧随其后的继承人,同样值得大家关注。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老先生这本《读宋诗随笔》,着重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百余首宋诗点评,虽然谦称随笔,然而落笔点睛,尤其是以诗评诗,真是令读者大开眼界。

  程千帆老先生(1913— 2000),为湖南宁乡人,师承吴梅、黄侃等大师。程老先生是享誉海内的国学研究大家,在古代文学、历史学、校雠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版如《两宋文学史》、《文学批评的任务》、《古代诗歌论丛》、《古今诗选》等。对于这本《读宋诗随笔》,他说:“这是他比较看重的有较多个人心得的一本书。”既为随笔,脱于传统的一板一眼,清新脱俗,既有个人的心得比较,也有作者本人的情感基调在其中,深重而不失通俗易懂,恣意而不失文雅。

  《读宋诗随笔》看似随意,实则严谨不失条理。程老先生按照宋诗的发展顺序,依次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以及代表性作品进行点评,始于郑文宝、王禹偁,终于林景、谢翱,兼带指出宋代政治环境因素对宋诗发展的影响,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明确宋诗的渊源以及发展状态。宋诗相于唐诗突出特点在于,“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虽然此法非始于宋代,确实在是在宋代达到顶峰,可以说这是宋诗的一大特色。因此,程老采用的就诗论诗、以诗评诗,纵横相比较,不拘于时代和诗歌题材,恰当而准确。

  提到宋代,世人大多想到宋词,不怪乎如此,而是宋词是能与唐诗相提并论的文学瑰宝。就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一般,他们的词作名垂千古,然而诗作也是非常具有欣赏性的。在《读唐诗随笔》中,既有上面提到为大家所熟知的名人,也有诗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名人。对一些具有年代性的名词、诗人诗作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以及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历史事件,程老先生也是力所能及的进行普及,如何为“江湖诗”(p209),苏轼的作品流传的有功之臣竟然是一位奸猾的太监,赤鯶(音通患)是对鲤鱼的尊称,“在梅尧臣之前,王禹偁也曾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诗歌纳入现实主义的轨道中来,但由于才力有限,他努力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只有到了梅尧臣、欧阳修等人,才弥补了王禹偁的遗憾。”,同时作者也指出,文品是文品,人品是人品,二者并不矛盾,人品高尚的,未必是才华横溢的,而下笔千言的,人品也未必靠得住。

  在宋诗中流传度比较广的诗作中,对于诗歌的个别字的书写,不同版本也是有区别的。在程老先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与在中学生高中生课本中通常出现的版本略有出入,“……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华书局《小学生古诗词-新课标拓展版》,2012【手头只有孩子用的这本,装修一团糟,见谅】)。两版上,全诗整体的意境和诗意出入并不大,大约是各花入个眼。程老先生在评诗也曾经说过“杰出的诗人不希望重复别人,伟大的诗人则是进一步力求不重复自己。”然而千古文章,化用,沿袭甚至是一字不改就能将其拿来直接据为己有的不胜枚举,某些杰出诗人也是值得深思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诗歌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抑或一朝一夕,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苦吟诗人,才华横溢、天赋极佳者毕竟凤毛麟角。一笔一划之间,天下尽现于眼前,大约是诗歌另一种精神上的魅力值所在。无论是宋诗,还是宋词,它都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值得每一个人去发掘。

  《读宋诗随笔》读后感(六):那些充满智慧的宋诗风貌

  文/俞润生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319年。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319年的赵宋王朝,为后世遗留了辉煌的宋词,也遗留大量的宋诗。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要研究宋诗,程千帆先生的《读宋诗随笔》无疑是金针度人的好书,它为初学者指点要津,以身垂范,启示多多。扼要地说,启示有四:

  第一,让读者思考诗与史的关系。程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理论修养,在上世纪80年代江苏知名四教授(即唐圭璋、任半塘、钱仲联、程千帆)中,只有程先生岀版过《文论要诠》《文学批评的任务》等著作。这些文艺理论,有形或无形地指导着他的宋诗研究。从而他在分析宋诗作品时,让读者自行思考诗与史的关系:史是诗的基础,诗是史的形象再现,诗的力量是“史”的创新。在品评方岳《三虎行》时,他指出:“作品的主题来自生活中的矛盾。只要生活中某种矛盾没有解决,或没有缓和,也就会产生反映这一问题的作品,作为解决它或改进它的动力。这也便是文学的社会效用。”

  南宋是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社会,郑思肖《心史》中的诗和汪元量《醉歌》、林景熙《梦中作》等诗,都表达出“年年杜宇泣冬青”的悲愤之情,程先生在品评中指出:“而在伤心的同时,又产生了信心。这首小诗值得我们重视,主要就在于它显示了人在逆境中的希望。”这是诗与史的关系的形象说明。

  其次,这本书可以让读者思考情与理的关系、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前辈学者就明确指明了这一点,比如明代杨慎说:“宋人诗主理。”清刘大勤说:“宋诗多言理。”《读宋诗随笔》列举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程先生在品评中说:“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岀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是引人入胜的。因此,古今诗作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于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所悟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再来说说懂与悟的关系。本书精选60位宋代诗人140篇诗作,作了746条注释,平均每首诗有5条注释;释文多寡不一。比如林升的《题临安邸》,他品评指岀:“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为情,所以便是成功的讽刺。”接着他指出:“宋代这类小诗颇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如《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壁曰:‘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与林升之作,可谓貌异心同。”这不但扩展了读者的知识视野,而且开启了从“懂”到“悟”的认识历程。

  来源:解放日报

  《读宋诗随笔》读后感(七):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程千帆先生是享誉海内的知名国学大师,在古代文学、历史学、校雠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一生著作颇丰,出版有《校雠广义》《两宋文学史》《史通笺记》《文学批评的任务》《古典诗歌论丛》(与沈祖棻合著)等重要学术著作。

  程千帆的夫人沈祖棻女士不仅是古典文学专家,更是当代著名女词人,以诗词成就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当代李清照”。她所著《宋词赏析》堪称宋词赏析的典范之作,而这部著作正是在沈先生去世后由程先生整理出版的。文坛之内双双负有盛名的夫妻结合很少,见经见传的文坛夫妻佳话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文坛有“昔时赵李今程沈”之说。

  程沈两位先生晚年呕心沥血,相互支持创作并合著了如《宋词赏析》(沈祖棻著,程千帆整理)、《唐人七绝句浅释》(沈祖棻著,程千帆校订)、《古诗今选》(程沈合著)、《读宋诗随笔》(程千帆)等古典诗词鉴赏普及类读物,思想水平与艺术价值均值得称道,受益者极多,在读者中赢得广泛赞誉。为普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我社征得两位先生后人程丽则女士同意,以“程沈说诗词”为题,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读宋诗随笔》以江苏古籍出版社版为底本,参考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版本,对书稿进行了全面校订,诗词原文、人名、地名、引用文献都做了核对。需要说明的是:文章的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而呈现的,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以及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我们对经典化的作品尽量不再做现代汉语规范化处理。

  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书稿处理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学者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二〇一八年一月

  《读宋诗随笔》读后感(八):《读宋诗随笔》新意叠出

  文/徐有富

  我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新出的程千帆《读宋诗随笔》又细读了一遍,觉得该书新意叠出,让人有常读常新之感。(文中注明页数者均出自该书)

  宋诗在宋代就遭到了非议,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段话显然有贬意。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函杨霁云称:“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毛泽东1965年7月21日致函陈毅讲得尤为明显:“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如清人蒋士铨五律《辨诗》云:“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程千帆撰《读宋诗随笔》,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全面了解宋诗,充分肯定宋诗的价值。他在该书《前言》中指出:“在我国诗歌的百花园中,五七言古今体诗是流行最广,生命力最强的样式。而唐、宋两代之作,则面貌各异,成就皆高,有如双峰并峙。”宋诗虽然具有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特点 但并不排斥形象性。书中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如程先生在分析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时说:“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于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202页)再如陈师道的《谢赵生惠芍药》:“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程先生分析道:“唐人咏牡丹名句如李正封之‘国色如酣酒,天香夜染衣’,李白之‘一枝红艳露凝香’,吴融之‘腻若裁云薄缀霜’都从正面形容其体态。此诗则从侧面暗示其风神,非惟实虚有殊,还从议论中展示形象。唐宋有别,这又是一例。”(122-123页)

  程先生在品评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一诗中谈道:“细读作品,是认识他的艺术的基本方法。”(94页)当然,细读作品也是欣赏所有诗歌作品的基本方法。为便于举证,试以家鉉翁《寄江南故人》为例:“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程先生品评道:“此诗当是作者奉使元朝,因宋亡而被羁留不能南归时所作。第一句是自己曾在南宋朝廷做官的婉曲说法。第二句含蕴非常丰富:杜鹃鸟四川最多,叫声像‘不如归去’这句话。”“作者是四川人,这句话写闻鹃思乡,也暗含有对已经覆灭的民族政权的深切怀念。后两句以‘不知’两字领起,极妙。因为梦到钱塘故国和梦到蜀中故乡,对于诗人来说,都是向江南故人表示梦想恢复民族政权,实际上是一回事。”(245-246页)程先生通过细读作品,并进而考证了诗人的生平事迹与写作背景,从而将这首诗的深刻含义展示了出来。

  除细读作品外,程先生还普遍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他说:“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如能从比较着眼,必然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2页)他还在《桑榆忆往》中谈道:“如果说我有一些看法与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与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而又互相沟通比较分不开。”如程先生在论及曾公亮《宿甘露僧舍》时分析道:“此诗后半写从窗中揽景。这,作家们也有不同的写法。谢朓《郡中高斋闲坐答吕法曹》云:‘窗中列远岫。’杜甫《绝句》云:‘窗含西岭千秋雪。’写窗中所见之山。此诗云:‘开窗放入大江来。’苏轼《南堂》云:‘挂起西窗浪接天。’写窗中所见之水。虽动静不同,但都是通过一窗,内外通流,小中见大,使读者由窗中的小空间进入窗外的大空间,瞭望的角度不同,眼中所见也就跟着发生变化,这样,景物就无限地增多,读者所能享受的美也就无限地丰富了。至于曾诗独写人要看江,所以开窗,将它放入,与谢、杜、苏只是将窗中之景作为一个偶然入目的客观实在,其意趣又自有深浅,这是无须多加解说的。”(19页)这段话将诗中写窗中揽景现象的美学意义作了透彻的说明,并肯定了曾公亮写法的高明之处。

  最让人佩服的是程先生用作比较的资料,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许多领域,均能恰到好处地说明问题,有时甚至让人拍案叫绝。如为了评价许棐《泥孩儿》所揭露的“人贱不如泥”的社会现实,程先生分析道:“张乐平的连环画《三毛流浪记》中有一组题为《不如洋娃》的画,画的是一家大百货公司的橱窗里,陈列着洋娃娃,标明每个特价十万元。同时附近有穷人在卖孩子,一个标价七万元,一个标价五万元,而三毛自己则标着:我卖一万元。许棐和张乐平都看到生活中使他们毛骨悚然的现象,而将其成功地表现出来,虽然其所用的艺术形式是各异的。”(241页)程先生出人意料地引用了《三毛流浪记》中的一组画,而这组画却极其通俗、鲜明、生动地道出了《泥孩儿》一诗的社会认知意义。

  程先生在《桑榆忆往》中说过:“我们工作的目的,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艺学与文献学两者的精密结合。”他上过文艺学课程,出版过好几部文艺理论著作,具有很深的文艺理论修养。《读宋诗随笔》的特别可贵之处,在于许多品评文章都表达了程先生在诗学领域各个方面的精辟见解。如他在方岳《三虎行》的品评中论诗的主题,先介绍了《礼记·檀弓》篇所记载的孔子谈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接着指出:“孔子以后,几千年的生活中还反复不断地出现这一主题。由此可见,作品的主题来自生活中的矛盾。只要生活中某些矛盾没有解决,或没有缓和,也就会产生反映这一问题的作品,作为解决它或改进它的动力。这也便是文学的社会效用。”(237页)再如,在诗歌创作中,后人往往有类似和全同前人诗句的现象,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之与陆游《马上作》中的“一枝红杏出墙头”。程先生对诗歌创作中的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了仔细分析,并指出:“文天祥全集杜句以抒怀抱,这种文学现象当然是个别的,但沿袭前人创造的某些境界、手法与语言,则是较普遍的。如果在沿袭中还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还是应该受赞赏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读者并不追究和苛责叶绍翁这首诗和陆游那首诗的后半何以如此相近。“广大文学爱好者这种宽容,值得专业工作者深思。”(243-244页)

  《读宋诗随笔》在品评方法上也作了新的探索。一般的诗歌赏析文字,都按照统一模式,较为全面地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分析诗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而该书仅就诗作中某个或某些突出之点,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只是在每首或几首诗后,就其所知,随手写下一点读后感,既无统一的规范,也无内容的限制。”如该书对于秦观《春日》的品评,实际上是一篇谈如何看待异量之美的论文,(408-409页)而在讨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价值时,仅引用了一封信,说了一个故事,就将这组诗的写作水平表现了出来,作者品评道:“他曾将这组诗寄给杨万里,杨回信说:‘所寄十首,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而萧得藻因为欣赏她写的《姑苏怀古》一绝,竟将侄女嫁给了他。”(209页)

  我觉得《读宋诗随笔》不仅是宋诗的普及读物,也能给专业工作者研究宋诗以许多启发。该书可圈可点之处难以枚举,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寻寻觅觅吧。

  徐有富,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目录学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职务。

  来源:光明日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