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的读后感大全
《第三次浪潮》是一本由[美]阿尔文·托夫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一):浪潮
对于40年前的作者而言,本书描述了一个多样化,以家庭为中心,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从能源到计算机,太空产业以及信息革命的预言,也都纷纷在现实生活中上演。我们需要在思想,心理,社会结构(政治)上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改变了时间,也就改变了人类所有的经验。。。。。。。。。。。。。。。。。。。。。。。。。。。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二):来自40年前的预言
读完整本书,感觉美利坚帝国主义在本世纪中叶差不多就要完蛋了。就书中具体内容而言,以下内容给了我一些启发,个人感觉值得关注:1.消费与生产的分离会带来哪些问题(对“流通”一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核心家庭、职业家庭、未来电子住宅的阐述。3.整合者以及整合能力的重要性。4.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在第三次浪潮时代才是一个好的体制?
整体值得一读,部分内容感觉没有逻辑性,有些比较啰嗦(过时的例证太多),可能和自己读的粗略有关。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三):成群结队的角马群-变化的前后顺序
读完之后,我记住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的过程中,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变迁,工业时代的国家机构依托于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其集权程度是非常高的,而信息时代生产方式的离散和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官僚机构即使保持规模扩大,也无法有效及高效地应对变化,最终会导致权力的分散。 家庭也由很久之前的大家族模式变为现在的核心家庭模式,即爸妈带一到俩娃,但社会的进一步变化传导到家庭这边,现在已经有各种类型的家庭构成模式的出现,可以从各类影视作品中看见,未来可能没有所谓主流家庭构成的情况,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家庭。 读完之后,我想到不久之前的经历:我在帮同事搬家时和一位货拉拉司机聊天,他谈到自己给教育机构搬过电视,扛一台电视上四楼能赚300。我讲可以装个便携式滑轮,用电机就能把电视搬上去,家里安装玻璃窗就是这样做的,他沉默不言。后来我想了想,如果用滑轮的话,他就赚不到这么多钱了,毕竟能扛电视的人不多,能用滑轮的人随随便便就能找到。
可见,传统工业代替农业,信息及高级工业代替传统工业的过程是高速却又缓慢的,其阻碍和推动都是难以知晓的。作者在本书中的推测就像非洲随气候迁移的角马群一样,结成长队浩浩荡荡,按照前后顺序走完整个过程。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四):他所预言的历史真正的发生了,且明天会让我们大吃一惊明天会永远存在。
我们走路看10米、骑自行车看50米、开汽车看200米,但是如果你开飞机,你就要看方向。这是未来学的一本书。托夫勒是第一个把计算机放到了一个文明意义上的产品来进行审视的人。他发明了一个词,这个词我们今天每个人都在用,非常熟悉,叫作big date,大数据。马云说阿里巴巴最大的价值是,我们沉淀了中国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的爱好、动态,所以信息、大数据是阿里巴巴的核心资产。他说,在未来,我认为大数据将替代石油,成为商业世界最主要的核心能力。而这个1980年托夫勒就提出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工业4.0、中国智造、互联网电商等等的模型,是几十年前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就已经预见到的,他认为最终由信息会推动生产和流通发生连锁性的革命,最终信息产业成为所有产业的一个基础设施。 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所以中国在工业革命最后的关键时刻,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产能最大的一个承载国。我们通过进口替代的方式再造了中国的制造业环境,所以中国赶上了第二次浪潮的末班车。 更幸运的是,中国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在阿尔文·托夫勒1980年写完《第三次浪潮》的十年后,1990年出现了万维网,1995年出现了互联网。那么在未来的20年,达尔文·托夫勒去世的未来20年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说很可能会出现第四次浪潮,它是什么呢?它是新能源、医学革命、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航天航空……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明天会永远存在”。
﹉听吴晓波频道总结记录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五):期待重读能有新体验
1980年出版的此书在当年刚刚登陆中国时据说轰动一时,如今再看,却垂垂老矣。
当年的未来已经成为了现在的当下甚至于过往,当年作者站在理论之上扒着墙头对未来的匆匆一瞥如今已被验证的七七八八。我们该如何审视作者的观点呢?
作者是一个社会学家,而且是社会冲突流派的。但不同于马克思的阶级冲突,也不同于贝克的风险社会,作者将农业社会以来的社会形态分为三类: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并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之间的矛盾将会凌驾于其他形式的矛盾。每一次浪潮都是根本上文明形态的变化,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最根本的冲突。作者对这一文明冲突的定义其实已经囊括了经济政治地域宗教各个方面,因此才有底气说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冲突是最根本的冲突。
第三次浪潮是分散化的、多元化的、个人化的、小规模的……与第二次浪潮的集中化、统一化、大规模截然相反,更多的是与第一次浪潮的某些特质更为接近——就像很多领域都会出现风尚的循环一般,在文明最根本的领域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循环。如何应对第三次浪潮的来临是作者的核心问题,一切对三次浪潮的描述都是在强调回答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作者的书籍结构我并不是很喜欢,不同浪潮部分内的章节的划分并不是十分清楚,有些重复啰嗦,并让人难以抓住重点,整篇读下来反而记不住多少东西,或许是我没能理清作者的内在逻辑吧,希望日后重读能有更深的体会。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六):可预见未来
这本《第三次浪潮》已经早就被很多人所熟知了,这是一本出版在上个世纪的书籍,这本书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阿尔文托夫勒也因此成名,并后继出版了更多影响世界的书籍。对于未来学家来说,过去的事情作为铺垫是说服人的基础,经过一系列的详细解说,作者让我们了解并信服了这些信息。通过前两次的新浪潮,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种巨大的改变既给人带来了无比的便利,也带来了相应的弊端。
这本书预测的是未来,也就是我们的如今,可以看到当初作者是多么谨慎,这种感觉就像是初看《大都会》时一样。而我们也即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也是发展最迅速、范围最广泛、程度最深刻的一次革命。美好的未来离我们越来越近,每个人都要为之做出贡献,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尽早变好。
放在过去,人们是根本无法想像在家就能和地球另一端的亲人通话。如今哪怕是再穷的人,也都有能力拥有一部手机了,这就是全世界的文化连接到了一起,做到了共同进步。然而信息共享成了我们互相的了解,这也更加拉近了全球人民的距离。如此方便的通讯和机器,许多科研项目变得高效,这也就使我们的生活不断进步,速度加快。无论是从规模来看还是速度来看,这次技术革命,都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本书的主要目标有三:
1、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技术革命的全面性、速度及其全方位影响。
2、构建技术革命的思维框架,列出核心问题与可能的应对措施。
3、提供一个平台,激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就技术革命问题开展相关合作。
总之本书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方式,而这更需要我们所有人联手去完成。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都能够接受,其中的知识也不至于太过高深。其次介绍了一些具有变革能力的主要技术,作者举例说明并且详细的解释了其发展与来源。接着还分析了这次新浪潮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政策挑战。作者综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与解决方案,与读者谈到如何实现共同的良好发展。
本书无论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很有教育意义,书中的内容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仔细阅读其中所讲,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七):第三次浪潮的冲击
《第三次浪潮》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被誉为“后工业化时代大师”的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未来三部曲的第二部图书。本书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在这本图书中预言的现代科技,早已在当下的社会中实现,并在托夫勒的思想和论断中不断前进。阿尔文•托夫勒在图书中提出人类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的洗礼,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在这两次的浪潮文明下,机器化的生活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家庭、工厂式学校及大公司三者形成了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核心社会结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一股新的文明浪潮正愈演愈烈,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行业出现,物质财富极大提升,生活水准也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也需要不断的富足。阿尔文•托夫勒用第三次浪潮文明设计未来的社会,从战争到和平,从野蛮到文明,从单一到多样,从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从科技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信息化席卷全球,其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核心观点。
第三次浪潮下的变革,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也纷纷实现。文明在不断的蔓延,民主的精神遍及全球各地,工业和科技在不断地发展,巨大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等蓬勃发展,科技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不变革就会被淘汰,人们不改变思维就会落后,国家不变革就要挨打,第三次浪潮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这本图书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读者影响深远,也正是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意识到抓住第三次浪潮的机遇,才能乘风破浪,除旧革新,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国人在第三次浪潮中实行改革开放,一切欣欣向荣起来,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各行各业的力量蓬勃发展,创造了不朽的成绩。
在托夫勒笔下的信息革命早已席卷全球,各种工业化信息化的产业也在不断深化,“第三次浪潮”也逐步演化为一种思维框架,在三次工业革命和三次文明浪潮下,人们也在不算的观望和前瞻,未来的发展将会怎样,人们又该如何自处,站在未来先驱的肩膀上,相信我们能更加理智和宏观地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寻求更加美好的发展。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八):不确定的未来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什么是未来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比如预测未来,研究未来现象,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测人类在这种可能下所做出的可能性选择。所以,与其说未来学是一种预测,是一种畅想,不如说是从现在出发做出的趋势性思考。
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为什么称之为第三次,是因为作者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分别视为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而信息化革命则是第三次浪潮。事实上,第三次浪潮早已来临,我们正身处其中。
这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前瞻性地预测下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过将近半个世纪,再看作者的观点,仍有许多启发。 “未来......是在各种事物相互影响中形成的”,“工业化带给我们立体主义的绘画和十二音阶的音乐。带给我们巴霍斯派的建筑和巴塞罗那的椅子,静坐罢工,维生素丸,以及延长的人的寿命......”回首工业革命,时间的线程之下,有许多激动人心的发明发现。
然而进入信息时代,新事物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越来越让人目不暇接。世界在处在扁平的、快速的、全球的的加速沟通互联之中。在本书之中,作者将各种疯狂新事物一一作出点评,并尽量在那个时代局限下作出模式化的小结,在作者眼里,未来创造出新奇的事物,但也迅速摧毁人类原有的价值体系,未来是一个“疯狂的”“艰难的时代”。
阿尔文•托夫勒在这本书里分析了许多不安,灾害性的孤立事件,每一事件背后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财富、权利、势力的再一次重新划分。地域在全球化发展中不再是主要因素,事件与事件之间有了清晰的关联关系且息息相关,蝴蝶翅膀的效应从来没有像信息时代这样时显和一不小心就造成全球性灾难。
对未来,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正确的认识观,需要对未来不拒绝,不害怕,不畏缩,需要对未来有一种不怕难的不卑不亢的态度,而这样的姿态或态度才能让我们在未来及时转向,革旧焕新,不断自我迭代,不断自我更新,在无穷尽的数据海洋中立于不败之地。
用作者的话说,“新的价值观,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关系,新的生活形态和联络方式出现,这个世界就从这些新事物中迅速浮现出来,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全新的观念,推理,分类和概念。”于此,乐观地面对未来,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九):我们的马孔多和船长
“《圣经》所说的那种飓风变成了猛烈的龙卷风,扬起了尘土和垃圾,团团围住马孔多。就像望着一面会讲话的镜子,(在羊皮纸手稿上)布恩迪亚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
这是《百年孤独》的结尾,也是《第三次浪潮》的开始。
翻开托夫勒的这本书,我们发现那个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在大地上再次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时代。眼下的混乱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如此相似。《第三次浪潮》的出版,曾经风行世界,引起雪崩般的评论,就像吉卜赛人带来的冰块一样,让我们惊讶不已。
作者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和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开篇回顾了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这也正是他最大的价值所在。因为想要了解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那必然要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进行着什么,以及理解为何如此。
当然了,如果你“为了避免把时间花在熟悉的事情上”,你也可以像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一样,赶紧把羊皮纸手稿翻过十一页,开始破译和他本人有关的地方。也就是作者对“第三次浪潮”的描述,这正是我们眼下发生的场景。看到作者呼吁的时间管理、财经管理等,我们不免会想到哈佛自习室的那句名言——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当然,这个传闻也许并不可靠。
未来已来,第三次浪潮已来,“强烈的飓风已经刮来,飓风把门窗从铰链上吹落下来:掀掉了东面长廊的屋顶,甚至撼动了房子的地基”。在托夫勒看来,80年代的美国像极了电影中的肖申克监狱,人们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耳边会响起两种声音,既雄浑又孤独。
雄浑是因为书中充满惠特曼式“列举法”,肉体的爱就在这思考之中,未来也在这过去和现在之中。船长正在掌舵,时代的巨轮斩浪前行。这股新浪潮像飓风一样把整个村子吹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在地球上出现。当然,更高的声音则属于孤独,上校的后人嘀嘀咕咕地破译着羊皮纸上的文字。二月明朗的晨空一片宁静,放肆的蛛网盘在枯死的玫瑰花丛上。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免担心“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不过这一切没有发生,苍蝇还在单位的玻璃上撞来撞去,马路上人们盯着闪着数字的红绿灯,远处拆迁工地的挖掘机进入无人之境。
这就是80年代曾经风靡中国的《第三次浪潮》,我们的马孔多和船长。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十):未来已来
人,总是很难知足的,对于过去的总是放不下回忆,对于现在总是不愿意珍惜,对于未来又急于知道,所以我们对于未来学家的作品总是趋之若骛。固然,成为未来学家,并非是从外太空降临的,也不是从未来穿越到现代,而是那些基于过去的经验加上当前的判断,对于未来的推理。很多推理是没有理由的,几近于科幻小说的感觉,但是有些推理还是有鼻子有眼睛的那种,比如我们在三四十年后阅读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作品《第三次浪潮》,就感觉他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全书的逻辑相当清晰,相对于第三次浪潮,必然涉及前两次,即把农业革命当作首次,工业革命当作第二次,而第三次不是首次与第二次的叠加与蜕变,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从信息层面突出我们生活的恐慌与痛楚。前两次浪潮,我们经历过,而且是数万个好事之人在文学作品中反复书写的,什么田园牧歌,什么车水马龙之类的,让我们觉得现代的节奏真是糟糕,一切都来得突然,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是第三次浪潮来临之后,我们不一样地发现自己的智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于是有选择地忽略有选择地注意,只不过视角不同而已。 把一门学科弄明白,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比如手中这本《第三次浪潮》并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也关乎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领域,如果我们不是想走捷径、图方便,谁愿意在重重的线索中找寻我们的注意力。 时代大潮一心向前,而我们身处其中,是没有立锥之地的。我们从本书的章节中就发现信息社会的产业是多元化、深层次的,它事来的不仅仅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下降,更多的是科学与教育的兴起,我们在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中识别到自己真的不是世界的主人,我们尽管可以上天下海,但是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首先想到的是生命体征的延续,而不是通过牺牲的方式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人格、民主等看不清、摸不着的概念反而兴趣盎然,仿佛我们是生而自由的,我们如果不自由,我们就无法呼吸与心跳。 多少年过去,我们才发现未来不过是我们内心的影子,我们尽管肯定了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胜利,但是我们却无法识知方法论的迭代与升级,我们需要的是一次次的失败以及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信心与力量。对于书中提及的电脑、电视、电话,本来是因为我们的物力恒微而无法达成,却不料在时代的考验下,我们一一实现了,我们不仅有了这些固定端,我们还有移动端,特别是网络技术将一切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们的边界更加模糊了,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壮了,但我们仍然说不清、道不白未来的样子,也许阿尔温托夫勒还需要书写未来进行曲的第四、第五章节,或许是他的继承者去完成如此宏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