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审问欧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审问欧洲》读后感锦集

2021-03-20 03:2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审问欧洲》读后感锦集

  《审问欧洲》是一本由[美] 伊斯特万·迪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问欧洲》读后感(一):拷问战争中的人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都已经70多年了,但对于战争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对于战争中的人的种种行为表现,值得我们重新审视。这本《审问欧洲》将把我们重新带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看看生活在敌占区的普罗大众是如何面临和处理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的,他们是跟占领者合作呢?还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得幸存下来呢?还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成为勇敢的抵抗者呢?

  在这本书中,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比较深入地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

  《审问欧洲》读后感(二):历史的真相在哪里? ——读《审问欧洲》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方面,政府可能为了政治等原因,故意以一定立场来阐释历史,另一方面,经历此段历史的人,他们可能持有不同立场。

  书的题目翻译为“审问”,是因为关于二战中的欧洲已有的各种固有观点和宣传,作者不满意,想通过他的“审问”,还历史以真相。

  比如,书中就各国战后夸大各自在抵抗纳粹所做的工作,作者就毫不留情地予以一一驳斥,甚至指出有些国家自始至终都是和纳粹精诚合作的。

  再比如,关于立场不同,游击队的抵抗不能只注意取得的成就,还应该估量为此付出的巨大的平民的伤亡。

  但是有关如此多的犹太人被屠杀的问题,作者很痛心地表示不能完全归咎于纳粹,相当多的欧洲平民出于排斥犹太人的心理,不仅没有拯救犹太人,反而做了纳粹的帮凶,从而致使更多的犹太人丧命。

  二战时的欧洲已成历史长河中的一点,后人只能通过各种史料来试图还原它的本来面目,但关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人们真的能找到其真相吗?

  《审问欧洲》读后感(三):二战的道德因果

  二战那段时期的历史,相信很多人都了解,但是二战时期的“事件史”,究竟孰对孰错,恐怕我们真的很难说清楚。《审问欧洲》并不是单纯的讲述二战历史,而是把二战作为一个案例,由历史“事件本身”,转向了对其延伸的方向,来研究欧洲各个国家的社会和道德秉性。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战的失败者,后期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不仅要担负巨额的战争赔款,还面临经济萧条。德国的整体改革也是仓促的,直到希特勒上台,开始了疯狂的冒险,也给整个民众带来了灾难。应该说本书作者伊斯特万.迪克在本书中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包括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甚至左派和右派。

  出卖、缺少同情心、人性危机,这些关键词在二战时期几乎蔓延全欧洲。大多数欧洲人都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宗派人士的命运很冷漠,甚至还有数百万欧洲人参与抓捕。伊斯特万.迪克在《审问欧洲》中的观点很鲜明,二战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让我们深感悲痛的同时,也会作出反思。为什么在二战进行的时候,人们的行为那么不理智。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是疯狂的,就连战争过程中的决策,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各方力量交织,每个国家每个人都疯狂站队,有些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些人宁愿顺从、也不抵抗,不仅使得事态不可预知,也让整个欧洲四零八落。

  文/阿晨

  《审问欧洲》读后感(四):拓展认知边界——读《审问欧洲》

  很早就收到这本关于“二战”题材的书了,断断续续历时近一个月,终于认真读完了,翻阅到书的最后一页,长长舒了一口气,便打开文档,写下“拓展认知边界”这几个字。

  用这个现成的题目写读书体会,实在是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儿上,因为之前,在我的认知世界里,除了人用“拓名,如希特勒;有名的战役,如诺曼底登陆;关押犹太人的地方,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等,其它的确搜索不出多少有关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况。而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从未有过的认知。

  在这里,读者能读出本书的作者是带着强烈的道德热情去讲述那段历史的。他分析了很多大小国家在二战期间各个阶层的态度,比如波兰和挪威的抵抗力量非常强硬,对此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同一个国家,有很多民众却对战争置身事外;丹麦,因政府迎合占领者,反而保护了民众正常生活,整个国家不仅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还使国家的政治体系得到了有效的保留,经济也获得有持续的发展。

  在民族精神方面,提到二战的欧洲,稍了解二战知识的人都会想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人、大屠杀。是的,在二战中的犹太人,受尽了人世间的屈辱与折磨,甚至没有任何力量保证自已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既然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纳粹”这个词,二战中,从表面上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派把犹太人害惨了,但从实处去研究,无论是国家与国家,还是民众与民众,亦或是具体到个人与个人,最需要的是彼此相互尊重,这,才是维护世界和平最有效的力量!

  没有精力对这样的课题去做研究,但是,读一读这些知识,拓展个人的认知边界,的确优化自己的三观,我暗自思忖,如有类似的书,我一定还会买来

  《审问欧洲》读后感(五):二战

  希特勒本人的成长和上台执政轨迹,但是还有一点那就是相对德国,意大利等战争发起国之外的诸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荷兰等先后被德国侵略并直接或间接统治过一段时间的国家在这个时期的表现也是值得我们现在人去研究关注的。只不过现在的很多二战研究书籍主要是将目光头像了与德国有关的热点话题。

  很多人只从二战中看到了德国士兵的征服欧洲,认为他们被赶走之后,欧洲人的生活差不多如此,但是这是错误的,也许对少数幸运的国家来说的情况,对确实是这样,但是很多那些屡次被占领的国家,而且三番五次被占领的小国家,这些民族、这些人民在一次一次的被顺从。

  二战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让我们深感悲痛的同时,也会作出反思。为什么在二战进行的时候,人们的行为那么不理智。

  迪克笔下的合作者和抵抗者经常会身份互换。有人投机,以换取恩惠;有人冷漠,以明哲自保;有人暗算,以谋取他人财物。将信仰建立在某些宏大的愿景上,是可笑的。国之不国,何以为家?譬如,匈牙利之于南斯拉夫的归属频频改变,忠于何方才叫爱国者?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分合合,则更是一笔糊涂账。在纳粹无意霸占的西方国家,与之合作似乎也无碍,有必要反抗吗?或者说,反抗是为了什么?挪威和丹麦选择了不同的态度,也换得纳粹不同的对待。对他们的国民来说,既然那些野心与己无关,是否可以对窗外发生的事置若罔闻?谁又知道,本国人更爱哪一种做法呢?在那些抵抗的国家、抵抗的组织,迪克也不得不提起,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浩劫,遑论还有间接的代价——纳粹以疯狂的报复作为威慑,没折损一人,他们会屠杀数倍于此的无辜者。

  《审问欧洲》读后感(六):糟糕的战时欧洲

  从这本书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欧洲史观和中国史观的不同之处,这也是取决于两种文明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治架构。 那么具体到二战,甚至更早的一战期间,欧洲确实表现的很糟糕。恶意的国家领土划分、激进的民族主义、遍及欧洲的失败主义思潮、意识形态斗争、宗教争端,大量的问题集中爆发。 没有哪个国家非黑即白,除了波兰、英国和少数无关大局的中立国,欧洲所有国家都加入了纳粹德国的阵营,有的成了德国的正式盟友,有的沦为战败国,处于合作政府的统治之下。部分同盟国国内反犹运动甚至远远强于墨索里尼治下的法西斯意大利;苏联对于某些东欧国家的清洗力度也远远高于纳粹德国。 至于战后清算,也能看出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都是利益优先,就算有些纳粹分子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但只要有价值,美国人也愿意原谅,例如帮德国开拓火箭产业的科学工作者,掌握共产国际情报的特工。甚至于借助梵蒂冈教廷秘密输送纳粹战犯至南美和非洲国家的“绳梯行动”。 而战后法院审判也是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法官都曾经与敌人合作过,或者至少为现已消亡且备受唾弃的战时或战前政权效力过;再例如审判标准不一,例如波兰等国的法庭对叛国者严惩不贷,但对犯下反犹罪行的人却手法轻柔;亦或者大量投机分子摇身一变,凭借最后一两年的投诚和抵抗运动逃过审判,轻拿轻放。 女性群体地位也明显不受重视,挪威等地法庭甚至严惩曾经与德国士兵发生性关系的女子。在新的法律之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公民身份的。

  所以这本书毋庸置疑是一本好书,对于战后西欧的自我标榜和苏联的信息封锁进行了审问很反思,历史也许是由胜者书写,但至少不能抹去胜利过程中的血腥。

  《审问欧洲》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各国二战站队情况。

  捷克

  德国成为其保护国,成立傀儡政府。军队解散,但军工厂保留,且居民不用服兵役。在海外成立流亡政府,试图暗杀德国高官。

  波兰: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

  挪威:国王流亡英国,军队投降,德国派专人监督挪威统治。

  丹麦:国王未开一枪投降,保存自己的政府和法律。在战时主要为德军提供农产品。

  荷兰:女王流亡英国,军队投降。战时由德国专治统治。战时向德国出口大量物资。

  法国:北部为占领区,南部为维希法国,东部为意大利占领区。

  保加利亚:未参加东线战役,后被盟军轰炸。

  克罗地亚:前期加入德国,最早投降盟军

  匈牙利:加入协约国没有收获任何好处,战后被迫割地,祛除犹太人,德国人。

  东欧一众国家加入纳粹更多是为了获得去邻国博弈的资本,与其说他们憎恶盟军,倒不如说他们更恨邻居。借着纳粹的大旗,在国内进行种族清洗。

  战争结束后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希特勒或者纳粹是不负责任的。欧洲从西到东,许多国家都协助或者默许了纳粹包括灭绝犹太人在内的恶行。

  作为一个东欧兼犹太人,这本书的作者非常冷峻的审视了二战时欧洲一众国家对于德国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多民族多信仰的欧洲在民粹主义占主导的20世纪初,很难拥有跨越种族的同情心,也也是纳粹能各个击破的原因吧。

  在新冠横行的今天,很多人感慨欧盟行将就木,读完这本书我对欧盟的未来还是持谨慎乐观态度的。毕竟欧洲是从二战的废墟中一路走来,相信他们各位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审问欧洲》读后感(八):反思欧洲战争

  在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让人最害怕的,死伤的人数可以说历史之最,但是二战的发生是绝对离不开一战,也正是一战的原因,那些战败国,尤其是德国,使得它的民族主义抬头,而希特勒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进而一步一步的成为了国家元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那么在二战中,什么值得关注?第一个也是绕不过去就是关于犹太人的大屠杀,在二战中由于反犹太人的政策,开始的德国在军事上的步步胜利,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屠杀犹太人。使得欧洲的犹太人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灭绝,这些责任都是希特勒的原因吗?观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许多国家元首以及百姓其实都参加了行动,这就要询问。欧洲怎么了?

  本书的作者是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生于匈牙利,并在那里进入大学读书,后到布达佩斯、巴黎、慕尼黑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历史,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出版的作品有《魏玛德国的左翼知识分子》(1968)、《合法革命》(1979)、《*民族主义》(1990)、《文集:希特勒的欧洲》(2001)等。迪克还与扬·格罗斯以及托尼·朱特合作编写了《欧洲报复里的政治:二战以及战后余波》(2000)。作者是一位丰富的欧洲历史研究者,并与许多欧洲大师有交集,比如托尼·朱特等。

  即使是在战后审问的那些人,仅仅他们只是一些代表而已,一些法官在战争期间甚至都参加了大屠杀事件,如果真的要审判欧洲,恐怕没有几个人是清白的。追究欧洲的历史根源,历史上的欧洲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几乎一直是分裂的状态,战争从未停止。莎士比亚的很多小说中描述犹太人是放高利贷之人,剥削底层人,以及耶稣的遇害,也是犹太人出卖了耶稣,莎士比亚的作品风靡全球,整个欧洲几乎都是以基督教为主,还有一战,许多人认为一战德国会失败就是因为犹太人的出卖,包括当时参加战争的希特勒下士。综合上述原因,欧洲人在战争中对犹太人的暴行就不难其说了。在整个二战中。很多人一直做了一件事就是,合作、抵抗、报复。

  《审问欧洲》读后感(九):二战,人类的一个大灾难

  《审问欧洲》,EUROPE ON TRIAL,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读完这本由美国作家伊斯特万·迪克著的书,想起之前读过的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当然这两本书没有很强的可类比性,只是对战争的抵触感是相同的。

  正确地认识历史,从这里作为第一个切入口。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在当时的欧洲,德国占领下的国家和人民的处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困境,他们想要一个完整的家,一个完整的国,那么是与占领者合作还是冒死抵抗,亦或是保持中立?都有存在。以当代和平年代的我们来看这些决策,个人来说,作为一个读者不该去过度揣测,当然对欧洲史有特别研究的读者除外,不论是哪种,都是为了一个家一个国。上世纪的恩怨,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欧洲人绝大多数都是属于被动顺从的,但在战争面前,没有谁会心甘情愿失去家园。

  合作与抵抗,《审问欧洲》里浓墨书写的对立,作为第二个切入口。穿着蓝色制服的波兰警察是算作合作者还是抵抗者?他们在工作日,将追捕到的犹太人交给德国警察,但是到了周末,他们又和反纳粹的同伴一起,商量着要去炸掉德国军用火车。这该是如何评判呢?一切可以归于时机,前线战局的变化可以让合作者变为抵抗者,也可以让他们顾此又顾彼。但终归,人们还是为反纳粹而战的。合作、抵抗、报复,是《审问欧洲》想要表明的,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很多鲜明的案例,,也都关涉到了今天,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在读过这本书后头脑中的构想了。

  战争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审判,是另一个切入口。我们是以局外人去审视欧洲的二战,还是以参与者的姿态去评判东方的二战?可能都不那么准确。因为战争带来的是痛苦,是家破人亡,我们没有办法以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任何,哪怕纳粹的暴行与日本的暴行都是那么让人深恶痛绝。作为一个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会是对施暴者嗤之以鼻,批判他们毫无人性。但是战争中道德,除去对待平民的暴行,真的能那么说的清楚吗?这点又回归到了第一个切入口,正确地认识历史。

  我们厌恶战争,我们厌恶好战之人,因为这对于普通民众,是不可挽回的创伤。

  最后,借用书中一句话:“二战带来的不只是绝望,还有一大波希望。”

  《审问欧洲》读后感(十):战争永远是人类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亚洲战场,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我经历了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审问欧洲》这本书,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内容。 《审问欧洲》虽然是一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书籍,但是本书并没有过多的从讲述战争过程的角度进行写作,从封面就可以看到作者是从二战期间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的角度来进行写作。作者主要以德国为核心,从德国的角度进行叙述合作、抵抗与报复。全书一共十一章,其中第一章内容主要是一个铺垫,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合作,主要讲了德国和盟友的合作,并从多方面对合作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和第七章是抵抗,主要讲了德国开始衰落,各国纷纷开始抵抗,分析了抵抗运动成长的环境,抵抗的方式等内容。第八章和第九章是抵抗和报复结合。第十章是报复,主要讲了纽伦堡审判,第十一章是合作、抵抗和报复的一个总结。 合作:首先德国的强大是其他国家要和德国合作的主要原因,并且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想通过和德国的合作获取利益。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害怕独立告终,芬兰为了夺回在冬季战争中被苏联攫取的土地,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不在相信西方民主能保护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独立。 抵抗和报复:在各国都会有游击队进行抵抗,然而在二战期间,游击队每死一个德国士兵,德国人至少处决10个人,在塞尔维亚死一个德国士兵就会杀死50个平民,死一个德国军官,杀死100个平民。这样的抵抗到底是正义还是屠杀呢?战争失败者的命运必定是由胜利者所决定,进行纽伦堡审判对侵略者进行清算是必然的,该杀的杀,该关的关。 纳粹德国和其盟国对犹太人的屠杀真实惨绝人寰,丹麦犹太人却受到了丹麦政府的保护。书中还提到了人民是水,游击队是鱼,游击队活动于人民之中,这是毛主席的理论。在挪威,有成千上万的挪威女子和德国人生的孩子得不到公民身份,一生都没有获得合法的实际身份,成为了不存在的人。 战争历来都是人类的灾难,然而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起的,也不得不让人佩服德国这个国家。更让我敬佩的是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自发下跪并且未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一个国家的总理下跪的行为,代表了这个国家的能够正视历史,正视错误,必定会得到波兰这个国家的谅解。相反日本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篡改教科书,对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美化,实在是不要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