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1000字

2021-03-21 00:0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1000字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是一本由赖德胜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一):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结果,是人人向往的生活,人生中很多途径可以让我们同样美好的境况,人生不单单宥于一种或者是在生活的泥沼里。经济科学只是追求生存意义的一种手段,其他诸如艺术、文化、道德、宗教、哲学等也是追求生存意义的手段。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历史进程展开,追求意义的手段会日益细化和丰富,人们生活的意义将日益丰盛。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二):中国经济的诊脉手册

  

我们常常在对比中外社会问题时对国内一些仍然不尽人意的细微之处发出疑问,对这些看似仍然原始的问题根源发出不解,但若把这些问题放在一个人均年GDP一万美金的社会框架之下来剖析,一切就问题就显得没有那么突兀了。

本书是一本文集,是作者近年来在各个报刊发表的经济类文章的集合。经济学现如今已是一门显学,街头巷尾,老幼妇孺人人都能谈论几句。但是真正能对社会生产和问题深入剖析的经济理论对普罗大众来说仍是晦涩难懂。作者以通俗的语言,用普通社会现象做切口,对热点经济问题进行了解析。让大家对中国经济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20年有了一击入魂的了解。

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基本这三点基本涵盖了大家对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初始的目的。本书从大学文化到就业结构,对经济理论领域的各个细分节点均有涉猎,从微观论点出发分析了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些问题之所在。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三):经济学者视角中的生活并不“美好”

  

一本经济学短论随笔集,论公平、思教育、悟人文、观社会、谈治学。仅从上述字眼中,与实际生活有最直接关系的可能只有公平(收入分配)及教育,其他不过属于更高层次的个人修养和大政方针的诠释以及为决策者提供施政依据、建议。本人没有从中读出什么是“美好生活”,也未获得可以让今后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经济学理论指导。对一个普通的生活实用主义者来说,读此书除了知晓一些确切的概念之外,其他则无关痛痒。

一、摆脱社会层面的焦虑,具体到个体无从借鉴

开篇名义上是理论指导(中产阶级)“摆脱不必要的焦虑,实现个人价值跃升”,但九篇文章实质却在纵论“收入分配”。在最明确的《中产阶层为何焦虑?》一篇,作者指出,中产阶层的焦虑主要来自于“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对医疗健康的焦虑、对养老的焦虑”,原因是:“中产阶层对教育、医疗、养老的需求不断升级,但相应的供给跟不上”。难道,这种焦虑只有中产阶层才有吗?而且,针对这些社会的普遍问题,作者并没有提供有效的药方,其建议大而无当,说的不过是一些官话套话,仅用经济学的名词术语渲染一下罢了。

这一篇中,多数文章上来就拉大旗,借助领导人语录、某某大精神谋篇,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点社会,但对热点普遍问题并不直接回应,分析根源蜻蜓点水,提出建议高大全,并爱用经济学概念每每套用,说专业不专业,说通俗不通俗。上层参考合适,个体借鉴茫然。因为结合民众的实际生活较少,也就没有明显地为普通百姓说话。

二、给大政方针做阐释、提建议不是针对普通百姓

而关于教育、就业问题,基本上就是在宣传诠释当时的相关的理论方针政策。

拿教育来说,归结作者书中的全部文章的观点就是: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教育要更多聆听劳动力市场的声音”、大学是否高质量有特色“要由市场说了算”、“教育当然首先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发展取决于供需状况”……。而提出的建议也不过是扩大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工匠精神”、保障教育公平之类的官样文章。谈到就业,更是拿来主义。这通知、那报告;国家规划、意见文件、政策条例几乎篇篇必录,再引经据典点,罗列数据加以论证,无奈洋洋洒洒、冠冕堂皇均为对上献计、同行交流之用,对吾辈草根百姓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高楼难以登攀,只好望洋兴叹。

当然,关于教师、教材等评论,作者的文章是中肯的,这样的文章再多些则善莫大焉。

三、专业学术性写作限制了大众阅读

读罢此书,印象绝非是推荐语所说: 通过一篇篇通俗易懂的小短文,揭示美好生活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本以为“语人文”一篇鸡汤一些,但过于与经济概念挂钩,从专业角度分析,用学术术语解读,不免有些牵强与高冷。“善有善报”被冠以经济学角度的特点,有稀缺性、外部性,把善看成是一种人力资本!这还好理解一些。“人挪活”是劳动力的流动,能带来正的经济回报,也在理;而教育普及、技术进步、流动成本降低竟然可以让“男人不用怕入错行了”,是否有些片面了。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的经济学家竟然玩起了“年龄学习曲线、年龄收入曲线”!这种貌似通俗的文章让普通读者阅读,难道还要先普及一下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最后一篇的10篇文章,全部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百度一下,这本杂志书的读者对象是经济工作者、企业家、经济学者、白领大众等高端人群,这就难怪,我等平民百姓读上去总感高处不胜寒!

自己作为一个夏虫,就不羡慕冰的美好生活了,毕竟,生活美不美好,是个人的切身感受。不管经济学、社会学、还是哲学,去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才是实学。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四):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岗位?

  

谈就业现况

民众收入的公平是社会公平最为直接的体现,收入平等是实现其它平等的基础,而收入仰赖于就业选择,因此“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说法极为贴切和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跌入中高速行列,改革不充分所导致的各项社会问题开始逐一暴露在社会目光之下,在遭遇2020年新冠肺炎的冲击后,就业问题则几乎毫不意外地再次成为焦点话题。就业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良好的就业环境有利于财富的再分配,进而壮大中产阶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模型中,作为两端的上层和下层群体具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凸显中产阶层的公平性和幸福感。因此,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最终目标也许并不是实现绝对的“共同富裕”这一过于理想化的目标,换言之,所谓的“共同富裕”也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抹除”贫富两极,这既不可能(无论是现实可能还是理论可能)也没必要,现实需要的是不断扩大中产阶级的范围,在保证一定社会流动性的同时,尽可能让橄榄的中间部分变得更加丰实。

回到现实,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大体仍呈金字塔型,就业的作用是为下层人口向上流动的提供持续而有力的动力,在人口红利充沛的前几十年,就业情况反而更加乐观一些,如今劳动力人口持续走低,就业同时来到了低谷期,这说明我国的就业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行业资源配置不均,原有社会结构导致不同行业的准入门槛不尽相同,拥有着高收入的行业大多具有某些特殊规则,使其更容易偏向于接收某些特定群体,这是所有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固有问题,资源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影响到既有利益群体对于政策的支持力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把手中的蛋糕做大,通过增长的经济收益来调控收入水平更加有利于改革地平稳推进,而这正是国家和党发挥决策能力的重要战场,也是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关键;二是人力资本增长不足,在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快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带动劳动有效率的提升能够显著缓解就业压力,但目前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教育投入的回报率虽然呈现数据上的提升,当时对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却不尽如人意,面临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要求的当下,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至关重要,这也是当前最为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谈教育缺陷

虽说大学生和农民工两大群体是当前就业问题的一对经纬线,但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国内教育问题对就业地制约。就农民工而言,城乡差距与户籍制度阻碍他们的社会流动性,降低了教育投入的回报率。城乡教育资源目前仍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配不均,使得农村孩童在整个上学阶段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城乡教材一刀切也影响了农村孩童后续升学的竞争力,而农民工流行性工作导致的“人户分离”现象,最终对农村学生的高考造成了致命一击。这些问题更多地依赖于国家后续政策调整和宏观掌控,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身上的就业问题却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借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教育的供给侧似乎出现了问题,无法提供给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国家和家庭的大量教育资源投入的结果却是“人才”的滞销。企业不认可毕业生能力的同时,毕业生对于市场提供所提供的岗位也不满意,双方就这样陷入了僵局。这就反映出国内教育体制没有形成真正的人才供给链,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而产业结构改革使得创新能力变得愈加重要,缺乏“双创”能力的毕业生则是企业抱怨最多的一点。由于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市场选择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力度,忽略了整体结构的布局,缺乏“小学-中学-大学-就业”的完整流程。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升学依旧只为一纸文凭而非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没有完成从生产能力向配置能力的转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全都陷入了成绩攀比的泥沼之中,盲目的追求纸面成绩,将财力和精力耗费在意义不大的地方,浪费了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影响孩子学习效率的同时,又对他们施加了过多的压力,让学生普遍产生了厌学心理。不仅如此,学校和家长为了给孩子学习提供动力,盲目施加“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观念,这就使得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不仅缺乏学习实际技能的基础,同时也缺少最为重要的学习自律性。

毛入学率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的实际提升,提高教育回报成本需要进一步按照时代要求调整具体的制度,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体现了现阶段的供需关系,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现象,这种歧视阻碍了教育政策的顺利推行。同样,一种由文化惯性所导致的偏爱,也误导了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建立。

谈文化惯性

作为2020年874万毕业大军之中一员的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长们对于事业单位的偏爱,这彷佛是一种深入到他们骨子里面的文化基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对于社会地位的执着追求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这些单位确实有着相对更好地收入和保障,但是正如前面提高的,有限的名额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人家的孩子最终都能够“成龙成凤”,若是一味地为了这一目标而倾注所有,往往会让整个家庭蒙受巨大的损失。与古代相比,如今社会的出路并不仅限于成为国家机构的一员,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但是在两千年历史巨轮的强大惯性下,无论是国家制度还是社会思潮,仍旧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滞后性。教育体系此时却对市场有了敏锐的洞察力,迎合家长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如今的应试教育格局,这种大环境造成了大学生完全缺乏现代人才所必须的职业规划能力,宝贵的大学时间完全没有被利用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在毕业的之后吃到了这一颗众人齐心协力养育的恶果。

“时间就是金钱呐,我的朋友。”时间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对于时间的管理可以与经济学很好的联系起来,“夜间经济”的崛起充分体现了时间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社会劳动模式早已被电灯打破,未来或许将会出现“日间”和“夜间”两种并存的经济模式,而对于夜间的深入利用则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大学生而言,时间同样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现金是可流动的资金,“现今”则是可支配的时间,如何有目的性地规划自己当前的时间对于增加人力资本具有重要意义。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现代就业观,将“现今”都花在了意义不大的地方,那么这就成为了一种“无价值”的投入,在就业的竞争中自然会处于劣势。文化惯性似乎成为了策划大学生失业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可是在我看来,这更是文化与社会强行割裂所产生的文化扭曲的恶果。

明代大儒侯尧封曾对其后人言:“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这句话体现着古人对于道德的要求,家风的确立往往是一个大家族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国内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以土地为依靠的家族体系也在逐渐解体,进而影响到了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单位的构建,父母或者亲属所构成的人文屏障名存实亡。相较于之前,新一代在拥有成熟的自我意识之前,对于社会的抵抗能力本已有所下滑,在独自直面信息时代的爆炸浊流的境况下,有时甚至还要承受来自于父母的压力转移。同时,过分安逸和溺爱,也导致了心理成熟的缓慢,出现了类似于妈宝之类的人群,社会行为的早熟和社会心理的晚熟异常矛盾,导致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就业观的缺失仅仅是冰山一角。

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同样的道理,保护岗位,从我做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