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Dealing with China》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Dealing with China》读后感精选

2021-05-13 02:57: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Dealing with China》读后感精选

  《Dealing with China》是一本由Henry M. Paulson / Kevin Stillwe著作,Grand Central Publishing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5.00,页数:6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ealing with China》精选点评:

  ●原來王行長這麼早就有IPO定價權。

  ●从国企改革,电信重组中移香港上市,到SED战略对话建立,渡过次贷危机,再到…… 有幸读完港繁版,中美有分歧但命运是共同体,愿友谊长存。 ps.豆瓣没有中文条目可标记。

  ●2016年开读,2019年12月10日终于利用多次出差飞行时间完成。收获甚大!直观感悟:1、保尔森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和中国高层关系太好了;2、以保尔森为代表的美国精英还是希望并相信中美会互利共赢。

  ●I don't read legacy books unless I have to; they were shields to settle scores and usually were written in a hurry to vindicate one's management of complex/turbulent events. Familiar with mechanics of finance and official life, I was looking for technical assistance or inspirations for a comparison between ICBC 2007 and ICBC 2017 and it was done!

  ●从中国电信的IPO拉开国企重组上市的序幕,展现了中国三代领导人以及相关的各位在如何坚定的推行改革、历经困境与维稳的平衡、到环保方面的忧虑。是一本过去二十年中国闯关的详实记录,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如何处理美中关系的具体建议。其实作者的大部分评价都是中肯、甚至略带讨好色彩的,但最终却没能在中国出版,甚至连主条目都被豆瓣给下架了,真是讽刺。

  ●好多内幕,不过难免有马后炮之嫌,唯一一个是当初1号不想让3号主导会谈有点意思。原来俄罗斯怂恿抛售美国国债是真的事。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在于对中美经贸作出了多么深刻的判断,而是在保尔森在与中国各级领导人打交道过程中的切身感受,而且这种对领导人风格的判断至今也在影响着当今中国,如何理解中国的治理,它绝不仅仅是制度,更多的是在那一个个位置上关键决策者作出的判断,当你想推动某个大的战略时,重要的不是纠葛于部门利益,而是领导人的会见、口头同意的加持。

  ●所以为什么只能通过外国人的书了解自己的国家

  ●观察有色眼镜本身。

  ●看到后半部分的其中几章真是需要用一点力,隔行如隔山啊!不过前半部分非常精彩,完全可以当故事看。确实感觉在自己长大的这几十年中对这方面的变革发展一无所知。

  《Dealing with China》读后感(一):美国人视角下的改革开放

  看完小平时代之后后再看的本书,很容易接上这个时间线。书里详细的讲述了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有很多粤海重组,中国移动,中石油等国企上市的细节,也提到了朱相,73,铁娘子等人在其中做出的巨大努力。可以看到在开放过程中,这些领导人对国有资产不遗余力的保护,同时保证这个开放的过程给中国带来的收益。对于了解国企改制,还是有很大收获。后面也提到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以及08年金融危机中中国发挥的巨大作用。对于了解中美的经济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

  从美国人的视角中,评价了中国发展的过程。有一些意识形态的批评,但已经算是很友好的了,值得一看。

  《Dealing with China》读后感(二):洞见

  疫情之中,好像是荐书的好时机[呲牙]强烈推荐这本美国前财长写的书。他与中国领导人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所有有头面的中国领导人都被有细节有深度地生动描述,我就是被豆瓣书评提到的朱鎔基在紫光阁露出的一截棉毛裤所吸引开始读这本书,很幸运。 他在高盛时向王岐山周小川争取生意帮中国公司在香港上市,当財长时和吴仪主持中美战略合作,为自然保护组织向江泽民提议建立云南保护区,这些故事他讲得条理清晰,绘声绘色。显示一流人才的大局观和行动力,和道德修养。如果这样的人当美国总统,对中美两国和整个世界都会是好事。可惜有才的人并不一定想趟浑水。 我听的是由Kevin Stillwell读的有声书,他的声音很好。

  《Dealing with China》读后感(三):呵呵

  一个靠国企改革发财的银行家,一个靠国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私人关系发展名下基金会的发达国家的环保主义者,在享受了那么多强势政党才能带来的的巨大改革的利益之后,第八章开始大放厥词,对一党制指指点点也就算了,居然还对中国的分配问题忧心忡忡。如果说投资的关键在于对趋势的预判,那么我想美利坚正在输掉这场如何分蛋糕的比赛。如果看完你没有对改革的复杂性,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以及改革的力度的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意识到发展一个体量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超高难度的话,就算白看。那个说为什么只能通过外国人的书才能了解自己国家的豆友,我猜你根本就没看过。仅凭一本所谓禁书的标题,就在这儿阴阳怪气,还特么是点赞量第一的短评,可见年轻人的韭菜体质。本书写成于2014,正是HK第一波风暴来临的时候。今天再看,何其讽刺。

  《Dealing with China》读后感(四):2/3本好书

  高盛CEO和美国财长部分4颗星,见证历史并推动历史。赋闲部分1颗星,无意义的指责和说教,就是“中国应该加入并适应美国创立的全球秩序”,“中国在改变,但还不够快不够好,有些地方似乎还不打算改”的陈词滥调,美国人也许对这种想法习以为常,但如果他们有能力换位思考的话,这种想法是相当无理甚至是永远不现实的。一神论基础上的国家可能都有这种因我掌握了真理和普世价值,所以要孜孜不倦布道的使命感吧,当然能布道多少就要看国力强弱了,而且客观上这种布道也是符合该国利益的。 以下一段摘录现在看来尤其讽刺:“从医疗到工业产品,我们都应该努力推行互补兼容性的标准,从而确保全球经济体系的顺利运转,此一体系越来越依赖各种日益融合的网络。中国和其他国家经常推行当地标准,看起来好像是为了国家安全的理由,但实际上是为了掩饰保护主义。例如,中国官员长期以来拒绝通讯的通用标准,这么做是为了支持国内电信公司,同时却也让人民多花了冤枉钱。”所以谁支持开放谁支持封闭,只是当时看谁在上风谁在下风而已。

  《Dealing with China》读后感(五):外国人看中国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990-2006年,保尔森在高盛工作,指导中国国企改革,参与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巨头IPO的经历。

  第二部分,2006-2009年,保尔森作为美国财政部长,搭建SED战略对话机制,促进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

  第三部分,2010-2014年,保尔森成立保尔森基金会,对环保,反腐,党的路线,中美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读罢全书,有三点印象深刻。第一,作者身居高位,同时借助SED和保尔森基金会的关系,和中国最高领导层私交频繁,给每个人都给予了直观的评价,这是其他作者无法做到的。笔墨提及最多的朱镕基,王岐山,,在他的讲述中都充满了个人魅力。

  第二,作者最后一部分,对中国面临的债务问题,环境问题,腐败问题,改革问题等做出了点评。本书发表于2015年,却对中美在贸易,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冲突做出了准确判断。

  第三,作者本身经历堪属传奇,先后身居高盛CEO到美国财长,解决08年金融危机,同时协助中国创办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大自然保护协会,解决教育问题,环保问题,退休后又写了《峭壁边缘》和本书,成为畅销书作家。还有比这更酷的人生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