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部分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2021-03-21 02:4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部分心理学》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施沃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7.5/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理学感概

  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描述的很好,间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拿来读了第二遍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二):心理学是我们的一部分——《部分心理学》

  提及心理学,现如今很多人读不会陌生,得益于诸多心理学破案小说,其中以心理罪为翘楚,同样得益于这本书,让很多人对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样专业化很强的心理学名词也有所了解,然而我们似乎欠缺一本实用性强的,离我们的生活不是特别远的,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写出的关于心理学的书,但今后不一样了,因为我们有《部分心理学》。

  无论我们的内心多么的阳光,我们对未来抱有多大的希望,我们对于内心消极想法和负面情绪总是无法逃避的,这种感觉就像我们无法逃避死亡一样。而《部分心理学》正是能够帮我们把这些东西转化成为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催人奋进的一本心理学的书。

  我一直认为,心理学的著作是比较难以完成的。因为心理学的特殊性,要求撰写的人必须拥有相关的专业背景,而且在学历上还不能太低,心理学这门学科,学历低了根本无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性的问题,而且,也没法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

  但《部分心理学》不同,这本书由理查德·施沃茨著,而他本人是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家。一个临床心理学家,一个哈佛大学的博士,无疑是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心理学顶尖人才,由这样的人所撰写的心理学著作的说服力自然不可同那些淋浴充数的著作相提并论。

  像前面说过的,在心理学这个方向上,学历不够高就可能代表着对专业名词的认识不深而其造成的直接影响是由这样的人所撰写的心理学著作,只能取用繁复的学术性极强的语言去解释一个专业名词。但对于没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普通人来讲十分难以理解,部分心理学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称赞,当然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翻译的尽心尽力,让这本书的文字变得非常的深入浅出。而所谓部分心理学其实是内在家庭系统疗法。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被广泛接受并且正在被继续推广。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情绪是多么的看重,想必这也是现如今情绪管理书籍十分畅销的原因之一。按照这本书的说法,情绪甚至可以决定命运,本书不仅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重要的,还提供给我们可以自己练习的方式。让我们可以自我疗愈,可以说,读过这本书,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三):自我疗愈——《部分心理学》读书笔记

  理查德·施沃茨 许多国家心理治疗组织的特约演讲嘉宾,美国婚姻和家庭治疗协会会员,普渡大学婚姻与家庭治疗博士,创立了“部分心理学”(IFS)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非病理化的框架,对如何理解心理功能和疗愈提出了新的看法,对如何缓解人的痛苦提供了创新的方法。

  理查德·施沃茨博士认为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既——保护部分——脆弱部分——“真我”部分。

  “不同部分”的内在构成了“我”,我们的所有想法和情绪都是我们内在性格的呈现,情绪是我们的内在人格,是命运的保护神,是我们的部分。

  我们生来具有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多的多。“真我”没有原罪和自私的基因,有别于“人有原罪”和“自私的基因”的观点,博士相信“真我”具有“性本善”的本质。

  没有一个人不是多重人格者,人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群内部玩家,有多种内在人格并不等于有多重人格障碍。

  人性思想的不同部分倾向于对立,我们要学会看到自己脆弱部分的重要价值,要既能体验痛苦和挣扎,同时又能淡定。要接受自己内心的“黑暗”部分,让我们内心对立的不同部分握手言欢。

  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书中将人的各种内在情绪分为保护者和被保护者两大类。

  被保护的部分称为“放逐者”因为它是脆弱的部分,而用来保护“放逐者”的部分则分为两种,分别叫做“管理者”和“消防员”。

  而基于此的结论是不能让内心的任何一部分成为生活的主宰。要用多元取代内在部分的独裁者,让内在每个部分都感到被欣赏,都能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并信任真我的领导。

  你的大部分情绪和想法其实都是你的“负担”,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最懂,一切都由自己来决定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心理疗愈师。

  全书看完其实还是懵懂的,书中的那些道理还是懂的,里面所提到的那些自我疗愈的方法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所以如若遇到难以背负的心理重担,仍是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疗愈师的。

  书中的那些方法最多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自我疏导,毕竟我们不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四):部分心理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看到书名的时候,一直在好奇,部分心理学,部分?部分!讲的是心理学理论的一部分?!为什么名字这么直白,这么奇怪!?

  直到看完这本书,才直到部分心理学的部分,不是我理解的部分。

  书上说,暴脾气,不仅仅是一堆愤怒,如果关注他,问他问题,同他交流,也许就会发现,他是你保护自己的部分,使你不轻易受伤,并且阻止你讨好别人。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记住了,但不是很理解。这几天老是跟媳妇儿吵架,一吵架声音就变大。吵架有时是我的错,但是不想认错,媳妇儿不依,那就继续吵。后来脑子里就冒出来了这句话,是啊,声音大,脾气大,是在保护我那可怜的自尊,不想让别人这样践踏。其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些言行举止莫名其妙的人,按照这个理论,他们应该也是一些心里上不是很健全的人,以一种莫名奇妙的方式保护自己,掩饰内心的不安和脆弱。

  中国有句古话,吾日三省吾身。曾文正公也有每天静坐的习惯,然后神台清明。这个时候看到的就是真正的自己。现在的中国人太浮躁,看书的人少,能够静下心来,默默想自己是的人更少。大学毕业那一年,晚上现在马路边上,突然感受到了真正的自己,宁静祥和,孤单迷茫,自己以为的坚强,其实都是伪装,内心就是个小孩儿。也记得高中有次午睡醒来,门前阳光斑驳,楼下的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响个不停,窗外的油菜花肆意的开放,耳边响起刘德华的歌《情感的禁区》,就像是一个邻家大哥在讲他的心酸往事。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轻重缓急不同而已。人在失恋或者失去亲人的时候,情绪或多或少会有些失控或者抑郁。学校没有那麽多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那么多的心理医生,恒怕咨询心理医生,被身边的人当做神经病。那就买本书吧,自学自救,自娱自乐,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五):把内心的“脆弱部分”化为奇迹—IFS的解读与操作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比如恐惧、愤怒、无奈、紧张、无价值感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通常将它们定义为“消极情绪”。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都是告诉我们要积极乐观的对待人生,因此,很多人选择把消极情绪隐藏起来,甚至于尽可能去消灭它们。在研读这本《部分心理学》之前,我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对待这些情绪的。但是,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于“消极情绪”的认知,为我打开了重新认识自己大门。

  我们生来就具有多个部分,或具有多个部分的潜质。当某个部分因为一些生活经历变得极端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和这个部分对话。不要追求完美,不要试图消除某些所谓的“消极情绪”,我们应该接受它们的存在,这些情绪也是一种防御机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尽量控制各个部分的平衡,使“真我”逐渐凸显,占据主控地位。拿自己举例来说,我经常被“无价值感”所困扰,内耗甚重。究其原因,可能来自己社会对于女性的价值定位与自身的价值定位仍有矛盾,也可能与自己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一边读《部分心理学》,一边在试着和那一部分自己“对话”。当把自己的一些极端情绪和想法分离之后,可以近似于达到找到“真我”的状态。

  因为自己本身是个不折不扣的心理学爱好者,曾经研习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以及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这两部举世瞩目的心理学巨作,对这本《部分心理学》的感触便尤为深刻。这本书的作者为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施沃茨,译文由“吴伊兰”和“黄小玉”完成。从译文角度来说,我认为本书的翻译比我曾经读过的《梦的解析》和《乌合之众》的翻译要略胜一筹。我自己本身就曾涉足翻译领域,深知翻译外国书籍尤其是专业书籍的话,要想翻译好是很不容易的。直译是基础,重点是意译,恰到好处的翻译不仅不会扭曲作者的观点,也会使读者读起来更加轻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本书的译文形象生动且深入浅出,为其在国内的传播增色不少。本书对于IFS的解读相当透彻,案例分析也十分典型,不过在实际操作方面还是会让读者有一些困难,难以让读者真正掌握找到“真我”的操作方法。不过这也很容易理解,心理治疗本身就是一个专业程度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引导。《部分心理学》能够让我们发现我们自以为身上拙劣的部分实际上都是未被开发的钻石这一点,并努力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已经是非常值得推荐的理由之一了!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六):抱抱心里的小孩

  在新年第一期谐星聊天会里,石老板和六兽都谈到了这本书。 也许人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外求的“看世界”,到内求“认识自己”。 《部分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内心世界由“保护部分、脆弱部分和真正的自我”三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共存共生,又争先恐后。保护和脆弱,一个在明,让我们应对这个世界,一个在暗,我们努力在克服或逃避。 “我们与各种内在声音、思维模式和情绪有着持续而复杂的关系,就像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一样。我们所谓的“思考”,其实就是与自己“不同部分”的内在对话。” “真我”的特质,“平静、清晰、好奇、信心、勇气、有创造力、内心充满爱、淡定、智慧”,在很多时候更像一种向往的存在。 “有一天兔子问皮马:什么是真我?真我是一下子就出现的,还是一点点出现的? 皮马说:真我不会一下子出现。你会慢慢成长真我,只是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非常脆弱的人、有棱角的人、小心翼翼的人不容易发现和体验真我。一般来说,当你成为真我的时候,你大部分的头发都掉了,眼袋松弛了,关节也不灵活了,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一旦你成为真正的自己,你就不再丑陋,除了那些不理解的人。——玛格利•威廉斯•比安哥《天鹅绒兔》” 这些部分,就好像一个个内心里的小孩,不应该厚此薄彼,让他们生长在平行世界,各自安好。

  “为了使船稳定,两个水手分别站在船的两边。一个人越靠向船外面,另一个人就要更加用力才能平衡对方造成的不稳定性,其实,如果没有这两个水手杂技演员般的平衡努力,船本身就可以平衡。 正如佛陀所说:即使传统被世世代代和许多地方尊重,也不要相信它的力量,不要因为有很多人这样说就相信;不要相信古老智者的力量…相信自己经过调查,尝试和发现是合理的东西。 艾默生说:“什么是野草?野草就是价值还没有被发现的植物”我们之所以像除草一样消灭自己的内在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真正了解它们的美。”

  抱抱自己,抱抱心里的小孩,我们都要好好的。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七):初读部分心理学感受

  这本书介绍的心理学内容是以Schwartz博士内在家庭系统模型的心理疗法为基础!这个内在家庭系统模型认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同性格或者心理思想正如一个家庭的不同成员。总体上又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主导部分~真我!是我们原原本本的自己!我把它类似于家庭里的顶梁柱或者决策者。它具有统治者所需要的一切品质。平静、清晰、好奇、信心、勇气、创造力、内心充满爱、淡定、睿智。这部分不为大多数人说能掌握!这也是大多数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原因!而这部分在第二章节会重点讲解如何去寻找这“真我”。

  第二积极部分~保护部分!它是我们内心用来避免伤害的防御部分。我把它类比于家庭里面的父母。或者不想让家庭出现破碎的任何成员!它用来管理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行动以避免遭受外界伤害!比如过度努力、控制欲、自我批评、冷漠、讨好、愤怒、怀疑、迎合等等。而这些情绪也会在后面的第三章、第四章的案例分析中出现!

  第三部分是弱势部分或者说脆弱部分!它是我们内心经常避免或者对抗的部分情绪或者情感!我把它们类比于家庭里面受欺负或者地位不高的成员!比如否定、被抛弃、恐惧、感觉孤单、抑郁、焦虑等等。

  生活中如果被第二部分就是被第三部分主导个人情绪!那么生活就会陷入各种麻烦事情当中,生活也会出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不能及时回归到第一部分当中!就会越陷越深!

  第二章是探索如何去寻找真我!这部分更多的是讲述的一些案例去如何寻找真我!以及被真我主导之后发生的一些改变!

  在这章节练习部分还给出了寻找真我的方法! 第一步是与情绪分离。尝试去分离出情绪不同部分!然后作为观察者去了解这些情绪去接近这些情绪,之后让情绪分开走!自己去接近好的情绪,多亲近真我部分的情绪!努力与它建立好的关系!最后慢慢做到掌控它!由于时间有限!或者我对我的情绪也无法做到掌控自如的地步!我是没能找到我的真我!或许等我多试几下才能做到吧!

  第三章是每个人都是多重性格者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作者根据求助者的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方法操作的一些成功案例!

  第四章是对情绪的保护部分和脆弱部分的讲解!同时结合一些案例让我们尝试去掌控这部分情绪!

  第一次试读到此结束!期望后面深读之后会有更好的理解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八):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后

  《部分心里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读得时候每读一处,都要结合自身的经营与感受去思考,去体味,是一个不断挖掘自我的过程。读完后,感觉突然平和起来,每每产生任何情绪,都会向书中描写到的,与自己的这些情绪进行沟通,在这种看似不可能的情景中更加了解自己,获得了成长。 【成长,是从外到内的过程】 小时候,我们总是从外探索,和身边的小朋友玩,观察大自然,喜怒哀乐也都写在脸上;长大一点,我们似乎有了自己的心事,有了恐惧和孤独的感受,我们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很陌生,不了解自己也掌控不住自己,不知道幸福是什么;而在真正成长后,我们终于若隐若现的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比起外在世界,我们更关心自己的内心,然后我们突然发现一切情感的源泉原来在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了真我。 想到了很小时候听到的一个小狗找幸福的故事。小狗每天都在找尾巴,所以小狗一直在转圈,追着自己的尾巴,可是怎样都够不到。小狗的妈妈告诉小狗,尾巴就在你身后,就像幸福一样,那你不用追他,他自然跟着你。简单的小故事,包含的道理却很久才能体会:幸福的源泉就在于我们自己。 【部分心里学,是与自己的情绪谈话】 作者在书中一直强调真我,而找到真我最重要的是与自己的情绪沟通。当我们面对愤怒能够敞开心扉;当我们在无休止的焦虑中,稍作停顿,发现并没有天要塌了的迹象;当我们能够安抚内在受伤的小孩,而不是对抗逃避,或者陷入痛苦的情绪之中时,我们就逐渐进入“真我”的主导阶段。 于是,我开始尝试这种与自己的情绪谈话的方式。当工作异常焦躁,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焦躁情绪的时候,我开始接受他,然后尝试着问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烦躁,我在怕什么。进一步,又问自己的烦躁情绪:你为什么会出现,你怎么了,你想要什么呢,咱们聊聊吧。 【每个人,都有一片自己的花草河山】 有一次,去医院看望同事,赶上电梯高峰,索性从16层往下走,楼道里灯光昏暗。忘记了下到几层,看到一个带着圆帽,穿着棉衣棉裤的老头,身上沾了不少灰,独自在昏暗的楼梯台阶上蜷缩着,抽着旱烟,抹着眼泪。突然五味杂陈,都化为眼泪。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在命运面前我们有可能命如蝼蚁,但是正如李修平所说:世界何其大,就算命如蝼蚁,你终归有你的一小块花草河山。 读完这本书,对自己的一片花草河山的感触更深,感觉到自身本来就是一个丰富的小宇宙,我们生来就具有多个部分,我们的人格也拥有不同的方面,每一天都是恩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出真正的自己,具有关怀、信心、好奇、洞见等品质的自己。只有辨别出真实的自己,才能协调和平衡自己的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关系,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九):我们的部分——一半天使的尾翼,一半恶魔的化身

  人的内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

  同理,人的心理,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构成。

  近些年,很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基本流行一个词——内在,有什么“内在小孩”、“内在情绪”、“内在自我”等等等等,不胜枚举。究其缘由,都与我们自身想要完美的“部分”有关,很多时候我们也是通过这“部分”可以看到自身的全部。

  《部分心理学》就是通过认知自我的“部分完美”,以此关怀自己的极端情绪和想法,然后通过本书善待自己的不同部分。诚如书中所言——事实上,你的内在就像一个大家庭,上述在公司里发生的事情,也会同样发生在你的内在家庭。

  这种与自己的全新关系无法强加于人。没有人能命令你对自己的不同部分感到好奇,你也无法假装感受到其他人的关怀。一切都需要真实地发生。

  看完这段话,你就会知道原来我们的内在是可以如此丰富与完整。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与其他人关注我们的点一样,只是通过部分来认知自我。甚至很多人对自我内在的认知,来源于同别人通过外在认知的部分对立而来。

  举例说明:有天,我在十字路口等绿灯通行,结果在街对面看到一个花白头发的阿姨,骑着一辆28大胯的横梁自行车,然后还扎着两根长及过肩的麻花辫。不巧的是,可能那天风大,这位阿姨的辫子有一根散乱不堪。我当时看到这阿姨的形态,就一个感觉,她最好的年华可能就是这样扎着两根麻花辫,然后骑着28大胯横行街市吧!可惜的是,我看到的属于阿姨的“部分”很过时,而这位阿姨也知道,可是她却选择以对抗来应对这种过时,所以这位阿姨的内在部分一定支配了消极情绪给她,也肯定建造了一个超级坚硬的壳给她抵御外在的风雨。

  用《部分心理学》书中给出的专业知识来套用我写出的这个例子,那就是说这位阿姨的内在家庭系统(IFS)模型的成员特别少,而她对于家庭的情绪,也就是她命运的保护神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她对于她的内在部分是逃避,也可以说是接受,但绝不是改变。

  也许我这么说,你会觉得阿姨的年纪已经不是可以改变的年龄了,但我相信我可以,你当然也可以!我想,《部分心理学》带给我的就是让我学会看见自己脆弱部分的重要价值,并且从今天开始我要使用这本书挖掘出我自己更好的内在部分。

  我们的“部分”,其实就是“一半天使的尾翼,一半恶魔的化身”,我想打破“平静的绝望”,我想做自己最好的“情绪疗愈师”,我想好好学习《部分心理学》的内容,掌控自己人生的完美之旅。

  我相信,所以我得到。

  《部分心理学》读后感(十):我们都是疗愈师——读《部分心理学》有感

  刚一拿到这本书,由于我的敏感、感性,我有点担心这是一本无法使我受益的书,翻看了序言后逐渐放下了戒备心理。看完之后,我是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因此,希望自己内在世界得到解放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与社会上人人口口相传的,人人都有心理问题不同,这本书革命性的地方在于,它以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看待人的种种经历和精神状态,而不是以病态和带偏见的视角去解读和看待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那么,让我们先理解一下部分心理学的意思: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保护部分、脆弱部分和真正的自我。而“真我”部分就是我们原原本本的自己。“真我”拥有以下特质:平静、清晰、好奇、信心、勇气、有创造力、内心充满爱、淡定、智慧。部分心理学的IFS疗法旨在找到“真我”,让它重新发光。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为什么我们都是疗愈师”,“怎么疗愈自己消极的部分”。“部分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都具备智慧、力量和爱,来面对和化解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痛苦,换句话说,想要应用IFS疗法,就得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这个理论。个人对此理念的理解就是信念可以让人充满力量,惟有相信自己才能直面人生的惨淡,而“部分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激发人们的这种信念。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内心有些执念始终没有化解,我为自助也是非常想要明白怎么痊愈自己内心消极的部分。当我读到了第三章,进入让“好情绪”出现的练习。我闭上眼睛倾听内心一直困扰我的悲观主义想法,在我了解了这部分对悲观情况的理解后,我很平静,但是我不明白怎么开导自己。于是,我向老公求助,他的一席话点醒了我:“生活不会比最糟糕的情况更糟,既然心中已有所准备,那么不管发生什么都只会更好”。虽然我没有做到完全自我疗愈,但是通过这个练习,我找到了核心问题。当然,这只是我所能达到的程度,换一个人来阅读此书,也许会有更佳的效果。

  网上盛传一句话:“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微博上看到了武志红老师的解读。大致的道理,在孤独中就可以领悟,但要把它真切活出来,却需要从一元关系进入到二元关系,再从二元关系进入到三元关系。武志红老师的意思直白一点就是光懂不行,得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因此,我光知道“部分心理学”的IFS疗法还不行,光知道生活会比我想象得更好不行,我必须要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拿出这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我写过很多随笔,记录了很多道理,时间一久就会忘记,因此我们要保持阅读,让这些道理不断在脑海里翻滚。今年,我采取了一种记晨间日记的方式来观察自己的想法,以此来让自己变得更好。最后,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都是疗愈师”、“怎么疗愈自己”,但是如何去实践却是每个人自己独特的课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