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精选
《晓松奇谈•情怀卷》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一):趣
高晓松出《鱼羊野史》的时候说:出书是因为电视时间以及内容受限,再加上自己北京口音浓重,流失了好多观众。其实我觉得,他心里最明白,出书,是为了满足那些想看他思想又不想看他大脸的人。比如我。
这本书本是出行在外。手头书看完了,想随便买一本火车读物,结果到手第一天就看了五分之一,孩子爹说:你悠着点,要不没上火车又要买一本。但结果是,没上火车,我把其余三本都下单了!红本情怀篇,至于晓松是怎样有情怀的人,不说也众所周知,单就书中内容也是让人忍俊不禁,我边看边想,我国老师要是能像他一样把知识讲的有趣,那将是孩子们多大的幸福。《清明上河图》让我扒了网上的《局部》去看,《老炮》我就像看我爸和我那些大爷,后边的音乐,电影,简直就是索引,直接抄下推荐,网上去下......总之活不成高晓松那样,看他活成这样,也是好高兴的一件事!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二):清明上河图与北京老炮
第一章讲清明上河图,你知道的,很多书或者文章都无比枯燥的说一些废话,比如反映了北宋都市繁华,表达什么意义什么思想云云。矮大紧从小处入手娓娓道来。将很多知识点在其中融会贯通,让我一个对国画素无好感的人也买了一套中国书画的书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也就是说,有些人讲的让人想逃,而有些人讲的想让人进一步的了解,矮大紧当然属于后者。
第二章讲北京老炮,矮大紧当然不是老炮行列,但是他也将自己仅有的一些经历进行分享。老炮是一些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就像王宝强看了少林寺以后去学武一样。听他讲讲也饶有兴趣,毕竟这是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怀。
第三章和第四章讲校园民谣以及音乐的正版盗版之类的东西。以前我也觉得网上听歌还要用钱,真烦,但是听他讲了之后我也更愿意花钱买音乐。如果大家都盗版,公司没有钱去运作,也就不会有好的音乐,所以,用钱去买音乐不光是买到好听的音乐,而且是唱片公司再去运作一些更好的音乐的源泉。人人都不付钱,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人都没得听。
第五章和第六章讲好莱坞、格莱美以及奥斯卡,这几章音乐电影一锅端。其实矮大紧不说我们也知道,中国和欧美音乐与电影水平差的太多了,原因也很多,矮大紧也没说,但是自行体会吧。
第七章讲星战,以小见大吧,有些小点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老外有些产业能成功吧,唯有认真二字。这个世界,唯有真正的当一个事儿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第八章七七八八的闲谈吧,也饶有兴趣,不过看过之后也差不多忘记了。
总的来说,值得一读!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三):勾起美好回忆
我已经忘了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的高晓松,总之是在很久以前了,他的经历连我这种不经常看新闻的人都知道,可见他的影响力在国内并不小。每个人都会犯错,只不过他的错误因为他的身份原因被放大了,如果他在那个时候选择了沉沦,则会让过去的努力全部白费。我很欣赏他改正错误的方式,也正是因为那段经历,才让他因祸得福看明白了更多。学无止境,我们总是会在不同的人身上去寻找值得学习的东西,在高晓松身上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他付出的努力都被人们看在眼里。
单看他的外表实在是很难喜欢上他,可是他无论是在综艺节目中或是其他采访中,都没有过多做作的表现,甚至他已经成为了一种当下的标签。这本是系列中的情怀卷,顾名思义讲的都是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历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他都能够写出似乎就是我们经历过的一样,这得看过多少资料才能够如此娴熟啊。在他将老炮儿的时候我想起的是当初看冯小刚的同名电影时的感觉,虽然我不是北京人,但是我们那里总有能够和他们联系得上的经历。就像是有一种魅力再牵引着我,虽然这不是我的经历,却能够让我在了解的时候讲自己幻想其中。
这些情怀都是温馨的,虽然不知道也不会有影响,可是这些读起来就是比虚构的有意思。像《清明上河图》这种耳熟能详的艺术品,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在一本书中能够被动去认识一些常识,这比我们带着问题四处去求知要方便得多。这种科普知识不是谁都能写得出来的,就算是有人不喜欢高晓松,但是我相信他们也不得不佩服这书中的内容。虽然他长得不帅,可是他的知识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人魅力的人。
作为一名现代文人,他的语言不死板,内容是老的但是讲述方式是新的,这就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很多年轻人都认为时代在进步,那些长辈的思想早已过时,甚至有很多叛逆的孩子完全逆反着父母的建议去做事。很多习惯在改变这是没错的,但是结合当下来看,过去的那些思维方式比如今的年轻一代要谨慎得多,他们的生活色彩也更加鲜艳,这就是科技如同雾霾般掩盖了真实的生活,让我们活在一个庸俗无趣的世界里,有必要通过这些情怀来帮助我们看清生活的本质。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四):因为怀旧,所以有情怀
2017年“矮大紧”的“晓松奇谈”脱口秀节目虽然停播了,但是有关于这个节目内容的书,倒是一本一本的在出版。继“世界卷”、“人文卷”之后这本“情怀卷”也出版了,后面还有本“命运卷”紧跟着,几本书一起码在书橱上,看着倒也很是整齐。
在这本《晓松奇谈.情怀卷》中,汇集了高晓松在其脱口求节目中所讲到过的有关于文化与艺术的八个主题,从中国古代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开始,以此讲述有关于北京老炮、校园民谣、唱片时代、好莱坞精英、格莱美与艾斯卡等等内容。总是就是或多或少的与文化艺术都沾点边,且不管这文化艺术是古是今,是中是西。
人似乎是一种喜欢怀旧的动物,总是喜欢去怀念曾经的东西,这种东西应该就叫做是情怀。因为情怀,所以高晓松创作出了一首首校园民谣歌曲;因为清华,所以“老炮儿”冯小刚会与著名作家“严歌苓”联手打造出现阶段正在热映的电影《芳华》,因为情怀所以我们总是会去一遍遍的听曾经在少年时代时吟唱的歌曲。
情怀卷中所讲述的内容。应该更多的是生于六七十年代人的曾经记忆。而对于当下的九零后或者是零零后来说,绝大多数内容还是陌生的,或许只是代表一个曾经听到过的词汇而已。他们不能够理解那份情怀与感伤,就像是六零后于七零后不能够理解当下的流行元素一样。
不过人们总是对不了解的事物会产生好奇之心的,尤其是由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口中所讲述出来的内容,哪怕他讲的就好像是在跟你闲聊一样,更何况高晓松所聊的内容还是蛮有料的。
任何一个点击率高的节目,总是会伴随着许许多多的非议。《晓松奇谈》同样也不会例外的。喜欢高晓松节目的人认为他说的古今奇闻,名人轶事十分有趣,不喜欢他的节目的人认为这就是一满嘴跑火车,老北京人俗称“胡同串子”的人。
对于高晓松其人和他的节目,我说不上是什么样的感觉,也绝没有追捧的意思。不过是闲来无事时听听聊以打发时间,至于其内容,图个热闹就好。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何必强求别人一定要认同与你。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五):趣谈情怀,高晓松是专家
《晓松奇谈·情怀卷》是某平台人气脱口秀《晓松奇谈》的文字版收录,事实上这书是成套存在的,分别被是世界卷,命运卷,人文卷,情怀卷。《晓松奇谈》本身就是脱口秀之中开创了“大主题”模式的电视节目,这一套书的四个角度则是将这些原本就属于大主题的东西再归纳起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一些东西。
说起高晓松呢,应该是,颜值不够,才华来凑的代表人物了。这一点上就算是他本人也未明确反对过。对于这样一个跨界大咖,对历史的见解更是别具一格。
可以说呢,这本书里透露除了额高晓松本人对艺术,对历史,包括其他一些东西的见识,因为知识面够宽,所以他在书中所说的东西的延伸性也十分的足,内容活像兰州拉面一样很有嚼劲。
很多人也曾黑过高晓松,说他太过于装了,但高晓松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真抓实干也是不容质疑的,所谓人红是非多,大概就是这样。
本书用《清明上河图》开篇,作者由清明上河图入手谈到国画的不易存放的特点,又由这个特点过度到西方的油画,并将两者相比较,更是从自身的学习经历谈到对《清明上河图》的看法,更是从细节入手谈及宋徽宗本人是不是很喜欢《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进而挖掘《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然后,这还不算完,为了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更加具体的体现出来,高晓松甚至将其与同时期的《千里江山图》两相比较。当然,以宋徽宗和蔡京的眼光来看,《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无疑要比《清明上河图》高出许多,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认为呢?我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首先,《清明上河图》是以写实为主的,甚至几乎完全就是一幅写实作品,甚少有艺术化的塑造,而千里江山图,用高晓松的话说,其中所描绘的是艺术家心中的江山,而宋徽宗本人具有艺术化的心态,蔡京又一定要迎合宋徽宗的这种心态,所以才会造成两幅画之间地位的差别。而要论史料价值的话,《清明上河图》无疑远超《千里江山图》。
通过这些对比,高晓松所阐述的一个核心就是艺术家的情怀,但通篇,甚至这本书中讲的都是情怀,而高明的地方在于文字之中并没有过分的去强调情怀这两个字。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非常容易读的,是一本非常合适的床头读物。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六):关于知识分子网红高晓松的“家国情怀”
有清华的人问高晓松找工作的事情,被他不齿,说“清华的学生要有家国情怀”,高晓松自己有家国情怀嘛?移民美国的人有什么权利这么说?或许是让很多人疑惑的问题。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实是在新华书店碰巧看到了),读了一下《晓松奇谈》,比看爱奇艺视频省时间,但也看了一个下午。
我发现,他所谓的“情怀”不是对“家国”的,而是一种文艺情怀。对他来说,情怀就是文艺情怀,但是文艺对国家没用,如果大家都玩去了,经济发展怎么办?公众人物也不能这么说,所以随便把“家国”扯上去罢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本就是无比自私、个人主义的。
关于情怀如何安放的问题,我在蔚县测绘之后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刘东阳教授(他研究柯布西耶)从柯布会对着交响乐流泪说柯布有情怀,而柯布最后从事了建筑?为什么他的情怀最后非得投入到建筑?为什么我的情怀就没法使我爱上建筑?后来和同学交流,情怀是一方面,也要考虑产出,如果柯布西耶从事音乐,很有可能败给贝多芬莫扎特他们的。而那时候建筑仍是几乎一片空白(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还处于全才的阶段),在建筑上有更多的成就的可能性。这么揣测大师,可能有些不恰当了,但是我问刘老师,他也说不出为什么柯布的选择是建筑。
所以,考虑产出的话,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文艺青年)怎么商业化,怎么表现这件事十分“正当”了,毕竟大部分人坚持不下来离开了(比如柯布),能走在这条路上的,已经是胜利了。
这本书中也提到了许多热爱音乐、热爱电影的人的故事,很受鼓舞(虽然这也是自我心理暗示)。
寻章摘句:
电影 《老炮儿》冯小刚 《本命年》谢飞 《制造伍德斯托克》李安 《阳光小美女》 《聚焦》 《间谍之桥》 音乐 《沉默的表示》罗大佑 《请跟我来》 《冬眠》何勇 《心中狂野》大卫.林奇 《千秋家园梦》小柯 《一块红布》崔健 《敲开天堂之门》(koncking on heaven's door)枪炮与玫瑰 《未来主人翁》《亚细亚孤儿》罗大佑 歌手 Dire Straits Jimmy Page Don McLean Paul Simon B.B.King David Bowie 小说 《镜与灯》英格玛·伯格曼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七):文字中见情怀
《晓松奇谈》是由爱奇艺视频网站旗下高晓松工作室打造,由高晓松主持的一档互联网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每期节目有不同的主题,主持人高晓松开谈天文地理,海外见闻,中西野史,并在节目中设置幽默动画版块以及资料片段。装订成书的《晓松奇谈》让读者在看书的过程中,享受与高晓松对话式的交流。 在《晓松奇谈》情怀卷中,高晓松讲了关于《清明上河图》、老炮儿、校园民谣、好莱坞精英、格莱美与奥斯卡等幽默诙谐的故事。 就选取两个故事具体来说一下吧。印象深的便是《清明上河图》和《老炮儿》。这与最近看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有着很深的关系。而老炮儿则是北京的象征性群体,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清明上河图》如今是家喻户晓的一副话,在高晓松讲的故事里,为大家梳理了《清明上河图》的认定由来,讲了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些有代表性有标志性的画面。《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很长很长的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而在故宫将《清明上河图》拿出来展演时,各地的游客也要花上七八个小时排队。可见其画之高超。但是高晓松说。这幅图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是界画,界画在当时看来并不是非常高妙的创作。所以因此不出名。而在后来很多人收藏这幅画,所以这幅画慢慢被人知晓,在上面的跋甚至比画还要长。而在最近非常热门的节目《国家宝藏》中,故宫又为我们揭晓了《千里江山图》,据说为宋徽宗的弟子王希孟所画,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幅画,也安利给大家这样一个节目。 老炮儿这个词,第一次听说便是在15年的电影中熟知。如最近的电影《芳华》一样,为我们重述了当时那个时代。老炮儿是北京英雄主义的时代的一个象征。《芳华》也是文兵团的一个缩影。老炮儿是仗义的,是英雄主义的。他们要具备四个特征,一个年轻时必须是一名“战士”,二是除了年轻时的战绩外,还要有很多丰富的资源,他要对身边的所有人,所有资源了解清楚,身边的人妖尊敬他。三是老炮儿年轻的时候是战士,年纪大了后就不再用打打杀杀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智慧和经验解决问题,做一名智者。四是老炮儿如今已经应付不了这个世界了。如今的世界和他们以前的世界不再一样,因此充满了失落感。 我想高晓松之所以让人很崇敬的原因不仅是他的学历,他的家庭背景,而是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肯定是和人交流便使人觉得妙趣横生。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八):晓松奇谈
其实让我感触最多的还是好莱坞精英中杰弗瑞的故事吧。 杰弗瑞,梦工厂动画公司创始人,在自己公司在面临现在世界发展极快的背景下,出现危机,明明自己拥有极好的动画技术,可以把他卖给新兴产业比如时尚业等去挣更多的钱时,他却没有那样做。 他给出的解释是我是一个电影人,我的梦想就是做出更好的动画电影,我不要把技术卖个什么时尚业,因为那只是为了赚钱而已,我又不缺钱,梦工厂就是我,我就是梦工厂。 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把梦想放到自己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他一生都热爱电影,即使把梦工厂出售,都始终没有背离自己的梦想之路,始终在孜孜不倦地经营着自己的梦想,从迪士尼到梦工厂,再到去做视频网站的动画。但凡成功的人,最重要的一样品质,就是他终其一生都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 还有一个故事,是杰弗瑞比弗利山豪宅的由来,当他获得了迪士尼给他极丰厚的佣金时,他喜欢上了当时的这块地,但那时已经被卖给了一个科学家,当时这位科学家和他的夫人是拒绝他的这一要求的,甚至有些讨厌他。 但杰弗瑞从那天以后 每个季度都到他家拜访,和夫妇俩攀谈,一直持续了十年。 最后,还是成功了。 我觉得高晓松发出的一个疑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很多国家都拍出过伟大的电影,但为什么只是钻到了一个小的人性层面去挖掘的非常深刻,却没有像星球大战这样直接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新宇宙的宏大电影? 1.和美国历史有关,美国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他没有神话谱系,也没有所谓的历史包袱,他们创作时可以完全用一种敞开的开放的态度 2.美国西部片的影响 3.受当时反战反帝思潮的影响 只有一个真正在大帝国长大的人,才能像星球大战的导演卢卡斯一样,充满了自信,对全世界都充满了无所畏惧的精神。一个国家的强大所带来的巨大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而一个总是受到欺凌和压迫的国家的人民,他们往往无力反抗,就算反抗,表达的也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 再联系到为什么好莱坞总会诞生一些让我们赞叹的电影和技术。是和当时美国汇集时代因素,工业因素,思想因素有关。 那么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崛起,中国人民应该要做的是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辽阔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不是继续保留过去的受虐思想,暗暗发誓要去复仇,战争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牛x.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度上,创造出有新意,有思想的成果来。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九):印象——晓松奇谈
高晓松的个人节目秀名为《晓说》,这本书是节目以文字的方式穿了,我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挺有趣。梳理内容比较多,感觉倒不是特别成体系,所以就写了自己看这本书一些篇幅的一些小小感想。
对这本书第一印象是豆瓣下面的一句评论:因为实在不想在视频中看到高晓松的脸,所以选择了买书。不知道高晓松应该哭还是该笑,不过总觉得莫名很萌。
第二印象是高晓松说,小时候他和妈妈一起去一个阿姨家看画,宋朝的,然后他当时吃大白兔奶糖,一下子就滴上去了。我当时看到这个的时候,整个人瞬间都紧张起来了,对于我这种穷人,大概就是,把我卖了也赔不起。幸好,那时候是文革,画不值钱,只是可惜了那幅画,所以矮老师要加油,有一天对于后代矮老师比这幅画的作者要值钱,说不定这幅画还会因为这点口水涨价。这段看得我就很心惊,就被人可能觉得奇怪,但大约是因为我真穷。
第三印象其实不能说是第三印象,应该是推翻了我之前固有的印象。高晓松本身是做音乐的,现在又在阿里巴巴音乐工作。大概讲了国语乐坛之前的窘境,从盗版时代到互联网时代,音乐在夹缝中生存,流失了很多人才,这个我之前知道,但是我没有把这种情况和话语乐坛衰落联系起来。记得前两天看新闻,演员袁立出席一期综艺,费用是六七十万,是普通人好几年的总收入,瞬间真有点觉得职业的不公来着,颇有怨念。文中正好,也恰好有一段关于这个的,一个互联网老总和高晓松说,现在互联网收版权了,中国的女明星再也不需要嫁给豪门了,嫁给男明星就行了。因为现在立法保护版权,现在各个网站要出很多钱买版权,这是现在明星收入高的原因之一,他们从事文化活动,在社会物质发达的今天,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就必然造成了他们圈内的高收入。大概就能理解了目前的社会情况。高晓松说他觉得这是互联网再还以前欠的债,啊哦,也许吧~~~
第四个印象,就是高晓松说为什么我们在电影拍摄制作的技术上赶不上好莱坞,是因为设备吗?还真不是,中国的很多设备目前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很多就是好莱坞都比不上,可是人家就是比你厉害,为什么呢?中国缺少的是人,会使用这些设备的人,将这些设备物尽其用的人,不是追求设备的最先进,而是人的水平最高,毕竟设备是不会自己工作的,是需要人来操作的。这个感触比较深,我们做事也是如此,工具好坏自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是否有能将他们发挥出最大作用的人,换句话说,有些人就是用最简陋的工具,也能做出最精彩的作品。
《晓松奇谈•情怀卷》读后感(十):戏说历史,晓说世界
高晓松,一个奇一样的男子,无论是音乐,艺术,口才,他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奉献杰出的表率。提起他,想到的最多是是他的音乐,校园民谣,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男神。近来发福的他,仍然闲不住,他用自己半辈子的学识,讲述了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东西,为我们剖析了我们看过的,错过的二三事。
这本书是爱奇艺独播的节目《晓松奇谈》的文字版,全书基本上都是节目里每期高晓松讲的故事。我第一次翻看书的目录,便被他对知识面的广度和领域深深折服。从中国历史绘画《清明上河图》,到老北京记忆里的老炮情怀,在伴着八十年代的校园民谣,走进好莱坞的光辉历史…..高晓松能够把中外远近,每个时代特有的,重要的东西吸纳进来,用讲故事的感觉,告诉我们那个时代最有趣的东西。
从《清明上河图》开始,高晓松首先谈了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令我惊讶的是,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把它奉为神作,而是深度分析了这幅画的背景和历史,以及为何这幅画会让世界瞩目。这些东西都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真的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信息的窗口,而对于历史的东西,不枯燥反而显得十分有趣。其次,高晓松又选择了这幅画的几个独特的景物进行分析,连接宋朝当时的背景,这样从一幅画代入一段历史的衔接十分微妙,又引人深思。
在北京老炮这一章里,他又为我们还原了当时老北京的地道人是如何说话办事,那种率性和敞亮的胸怀,真切的让我怀念。他生在那个时代,对老北京的流转自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感情,又用打架事件,英雄救美把我这样的看客也带入到了老北京的时代。这本书虽然是情怀卷,但他没有卖弄情怀。这就是他的经历,他的感受,他只是把自己经历过的东西说了出来,至于感受到的情怀,那是我们这些听故事的,至于高晓松本人,他可没说自己有情怀。
高晓松喜欢钻研历史,无论中外。这也就有了上世纪好莱坞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已经格莱美奥斯卡等国际奖项的文字。作为圈外人的我,自然是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高晓松却用轻松的口吻,戏谑的态度,把这些幕后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高晓松曾经在节目上说过,这个时代不好当“弄潮儿”,但也不能缺少“弄潮儿”。我很庆幸,高晓松做到了。无论是在艺术领域,音乐,脱口秀,主持人,他都在用自己沉淀和积累的东西,向外界源源不断的奉献。他经历过时代的变革,现在又站到了时代的尖端,与时代的进步做拼搏,与湍急的潮水做搏斗。高晓松的思想,仿佛是一个埋藏了许多未知宝石的山峰,你永远无法探寻他的秘密,只能等着他迸发时候带给你的惊喜。
我认为高晓松没有颜值,但他每每在节目里却自嘲他有颜值,是靠着颜值的人。可能是为了节目的效果,不过我倒觉得,高晓松用他的风趣的语言,渊博的学识,营造了一个虚幻的颜值,这样一个带着浪漫而又文化、痞子气而又艺术的高晓松,怎能不让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