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症漫记》读后感锦集
《失明症漫记》是一本由[葡] 若泽·萨拉马戈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一):书摘
如果不记下来 过段时间 就会完全忘掉
还有谁不知道呢,美德在通往完美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而罪孽和恶习很受好运垂青。
我们多么难以接受总有一天要死的想法呀,所以我们总是设法为死者开脱,仿佛是提前请求别人在轮到我们死的那一天原谅我们。
人体就是个有组织的系统,只要人体继续保持有组织的状态,人就活着,而死亡只不过是人体处于无组织状态的后果。
所有男人都一个样子,他们以为从一个女人肚子里生出来就知道女人们的一切事情。
如果今天我真心实意,明天后不后悔又有什么关系呢。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二):人间地狱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葡萄牙文学,在豆瓣看到推荐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充满盲人的世界能写出什么特别的东西呢?但真正开始看了之后,才发现震撼、愤怒、悲哀、感动、无助等等感情居然都被我经历了。虽然书中还有一个医生的妻子没有失明,但恰恰通过她的眼睛,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在废弃的精神病院,人性的丑陋在失明之后暴露无遗,失明症者和密切接触者被被政府抛弃,失明者被接触者排斥,弱势失明者被强势失明强者迫害、欺侮。饥饿与肮脏能料到却没想过居然如此深刻,暴力和掠夺也是因为饥饿而发生,但欲望、杀戮和欺侮竟然也一一上演。
在城市里,一切设施都瘫痪了,到处是垃圾、粪便、死尸、游荡的失明者,整个城市如地狱一般,文明不复存在。
全书看完,脑子里反复出现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好像看懂了,好像又没看懂。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三):失明症漫记
如果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没有眼睛,或是我们突然失去自己的眼睛什么都不再看得见,哪一个更恐怖?我想是后者。 作者通过医生妻子这一角色代替我们的眼睛去感知这个盲人世界。失明症蔓延的世界,人不再有人的文明,失去自尊,感情也逐步丧失,退化成动物,没有正义可言,唯一争抢的只剩下食物和水。 经历了重重困难与绝望,当人们重获光明时,有下面这段对话:“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的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上帝制造眼睛的目的,不单单在于让我们能看,还要看见,还要观察。 除了失明,没有电,没有水,也同样能把我们打回到原始部落时代,参见日本电影《生存家族》。 世界就是这么神奇,赋予我们的东西,不多,不少。如果天天都在下雨,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的都上都会长出一把雨伞?如果没有白天,只有黑夜,只不是我们都会拥有猫头鹰的眼睛?这个世界很美好,需要我们去用心观察。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四):小说就是小说
看小说的时候如果有“现实根本不可能这样,太荒谬了”这样的想法,那看小说的时候一定很难受。
小说就是小说,可以用生活去验证它,验证个真假出来,也可以用它去验证生活,验证个道理出来。
反正我看这本看着挺费劲,我难受啊,看到我焦虑。
一开始的情节挺吸引人读下去的,一个好好的人突然失明了,然后一个偷车贼也失明了,因为想知道为什么,又继续读了,读到后面发现,哦,被作者带进去了,作者想告诉你,他设想的一个全人类都失明的世界里,是没有人性素质可言的,失明后的时间就像是掉进了粪坑一样又臭又不堪入目,那场景描写的,看着人恶心的眉毛皱得能卡得住一只苍蝇蚊子。
这是本说是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作品,太惭愧了,读着太不受用了。但是还是能感觉到作者的水平,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看过让人捧腹的文章,反向来看,看完让人陷入阴郁的文章更是厉害得不了了。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五):一群人的白色瘟疫
在看这本书之前并没有了解过萨拉马戈,但是看完以后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他要给自己的墓志铭上放“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
单看书名,我第一想法是关于一个人失明之后所展开可能冒险可能奇遇的这样一个故事,我怎么能想到作者会有那样怪诞离奇的想象力。他让一个城市的人失明了,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失明了,会发展出怎么样的故事呢?他告诉我们了,是文明秩序的退话和人格尊严的丢失。
在最开始失明的小群体被带入精神病院(而这个场所是政府领导多加挑选后抉择),以正义爱国之名行监禁之实。没有人愿意进来帮助他们这些骤然失明的人如何在陌生环境下生活,一开始还能以人的身份活下去,那么到了后来原先不同身份,且生存环境愈加恶劣的情况下,大家开始变的像动物一样生活。然而幸好还有那么一双眼睛,可以保护一些人至少还能像人一样正常,可这短暂的光辉时刻也要被更深的黑暗所掩盖。在最后一批来的盲人里,有人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盲人政权;拉帮结派,霸占食物资源,从一开始的以金钱为交易条件再到后来以女人作为交换条件。把原本已经在勉力的生活直接拉往地狱,而我们也永远不能低估人性中逐利、逐恶的欲望,即使他们看不见。
所幸文本最后,这群人慢慢恢复了视力。但是之后的故事会怎么发展呢?像医生所说:“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六):在失明和复明间摇摆
几年前看了萨翁的《所有的名字》,那时还对生活抱有一种没有来由的、盲目的乐观,但也深深地认同书里若泽先生遭遇的那种无法逃遁的孤独,那个不是迎面痛击而是从四面八方轻轻地蹂躏你,让你放弃还手的官僚体系、冷漠的办公室、按部就班的中产阶级生活。若泽先生抗争的方式,是去寻找一个陌生、平凡神秘女人的生活轨迹,并在寻找过程中越过一条条社会规则,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抗争,寻找到另一种意义的存在。
如果说若泽先生的隐喻,更多的是在于对现代意义下社会(官僚的、民主的)和文化(个人主义泛滥)层面的批判,《失明症漫记》则试图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存在的本质究竟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我看不见了”,小说开头这句话,我认为象征的是现代社会人类对于物质欲望的一种极致追求,人把全部存在的意义全部系于满足各种器官的需求,人异化为工具。如果整个世界的人,都异化为“盲人”,日常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小说里描述的污秽横流、臭气熏天、朝不保夕的人间炼狱是最好的寓言。
当然,寓言只是寓言,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不会真正“失明”,只会在“我看不见了”和“我又看得见了”之间摇摆,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设计的女主角,奇迹般地自始至终一直保持视力(理性),视力(理性)会让我们在一个丑陋的世界里感到痛苦,但也会让我们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女主角的视力(理性),最后像星星之火一样传播开去。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七):关于失明症漫记的十条记录
所以说书中反复强调的末世到底是什么?
1. 末世可以仅仅是由于人的某一感官失调而导致的社会性的崩溃,是人性中的原始本能在不熟悉的社会崩坏中的被激发而导致的自私和损人利己,同时,人又可以适应任何崩坏的社会生存环境,即使意味着对某些人性的剥夺;
2. 末世中人的私欲有增无减,持强凌弱可能是初入末世中的第一反应:如隔离区中坏盲人集体对其他盲人的盘剥,其实是以私欲为基础,重新建立新的体制的过程;但坏盲人的体制不能长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他人的反抗,而是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使自己维持权力的食物会有外界源源不断的送来;
3. 末世的味道不是鲜血的腥臭,而是腐败的尸体混杂着排泄物的恶臭;
4. 组成人的东西啊,一半是冷漠无情,一半是卑鄙邪恶,两种人性都在隔离区有充分的体现;
5. 体制的崩溃伴随着的是权力机构最无力的挣扎,即通过激发民众的道德感来维持倾塌的大厦;
6. 如上所述,末世亦是人性的丧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人性的尊严就是唯一的出路;
7. 独眼老人始终维持着对尊严的崇尚,也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使得隔离区小团体不至于在精神上沦陷;
8. 正相反的是第一个失明者,他自私,小气且斤斤计较,在失明后仍然对自己被偷走的车耿耿于怀,对住进自己的家的作家居高临下,他始终认为医生无能才导致了所有人的失明,直到视力恢复,才叫了一声“医生”;
9. 用最好的玻璃杯喝矿泉水和洗澡的桥段,是对人性尊严维护的赞扬;
10. 我真的就是想写个短评记录一下的…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八):观察与记录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年轻的身体总是受到愤怒的驱动,而随着年岁渐长,这种愤世嫉俗的禀赋往往不知何时就遗失了,伟大的作家们是观察员、记录员、想象员。比如萨拉马戈,他向世界上存在的种种恶宣战,义无反顾地冲向它们,就像堂吉诃德冲向风车。我总觉得萨拉马戈是异国的一位与鲁迅在同一战线的战友,只不过他是用长篇小说在战斗,在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的背景下,和恶做殊死搏斗。《失明症漫记》是部很厚重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篇幅,也不仅仅是因为特殊的文体(译文只有三种标点符号,原文只有两种),我想,每当有作家尝试去讨论一些跨时代的话题的时候,他所有时代的读者们都不得不和他一起背负那份沉重。《失明症漫记》中,“失明”是困住世界的魔鬼,对于作为读者的我而言,我不但被困在了萨拉马戈无尽的幻想里,也被困在了2020这场终将结束的疫情里。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有意思的是,我基本是在受困状态下完成阅读的。从2018年的那个夏天开始,在某个凌晨两点,值夜的我翻开了《失明症漫记》的第一页,一边控诉着军训的糟糕环境,一边试图用阅读对抗束缚。如今我们的处境显然更糟了,被困的不止是当初那么一小批人,活动范围则甚至不如延庆区那个小小的军训基地:整个国家的人几乎都被困在家中,活动范围只能以不超过三位数的平方米来计量。事实上能呆在家中已经算是幸运,我们都知道另一部分人面临的是什么。“失明”和“肺炎”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让人们暂时(或许永远)处于一种更糟的状态。新型冠状病毒作为劫难,尽管有些漫长,总有结束的时刻,我想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场劫难不缺受难者和旁观者,缺的是记录者和呐喊者。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九):有眼能看,就当看见
这本书似有魔力,读下来是酣畅淋漓,自己完全的被引领到这个失明的世界当中。在第一个宿舍女人去服淫役时感到的愤怒,到医生妻子带着剪刀决定刺杀歹徒首领时的紧张,一颗心扑通扑通的狂跳,当剪刀割破喉咙的那一刻,这颗被牵动的心才复归原位。当夜幕来临时,人们在黑暗之中毫无保留的去暴露那些在光鲜的外面下所隐藏的卑鄙,而一个群体的素质往往是被那些最低劣的人所决定的,当他们这些恶劣行径被认可的时候,人性中的光辉也就沉沦在黑暗之中了。“害怕让我们失明”,但是当你一点点的克服害怕所产生的恐惧之后,你会发现那些当初专横跋扈气焰嚣张的歹徒只顾防守,龟缩在屋里面。而如果抵抗一旦失去,尽管“你开始会恨他们,但接着你会适应他们,时间久了你会开始离不开他们。”人对苦难的适应能力要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而被迫的生活在这个环境中,除了活着总应该还有一点其他的意义,比如廉耻。
医生的妻子作为这个世界唯一能看见的人,目睹了这个世界失明后的肮脏与混乱,责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什么样的责任呢,在别人失明的情况下尽有眼睛的人的责任”她无法做到对眼前的事冷眼旁观,只是因为她能看见,尽管她也想和大家一样失明,那样她就可以不用承担自己所要求的责任。但那样人类还是人类吗,在没有眼睛的情况下生活,生活在恐惧当中,可以说“我们瞎是因为我们死了”。就像总在为死者开脱的人希望自己死前同样被原谅一样,即是对自己所行肮脏之事的借口,也是对自己应尽责任而未尽的托词。
而最后医生说“当我恢复视力之后,我就真正的看别人的眼睛,就像看他们的灵魂一样”
带墨镜的女人说“我们当中有见没有名称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我们”
医生妻子说“让我们睁开眼睛,不想看见的盲人是最糟糕的盲人,这是个伟大的真理”。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十):简析《失明症漫记》
这本书表面上是关于眼盲这种流行病。一场流行病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它始于一个坐在车里等红绿灯的人,突然失明。接下来他被带到一位眼科医生那里,然而就在他被带往医生的路上,这种疾病开始了草原野火般的肆虐。之后为他诊治的医生以及周围的很多人相继失明。处于恐慌边缘的政府将所有感染者隔离企图遏制疾病传播。为了照顾丈夫的妻子也假装失明被政府一同带走。他们被带到了一间精神病院。起初只有少数人,然后有数百人挤进这个设施。士兵们留下来保护他们同时照顾他们。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士兵感染眼疾,恐惧如同黑洞一般,开始吞噬所有思想。在一个绝望的时刻,士兵们开始向盲人们开火。之后士兵们撤退了,留下一地的尸体,散落的食物以及自顾不暇的病人们。
但噩梦才刚刚开始。之后精神病院里来了一群强盗,他们强行控制了政府的食物配给,要求其他人用贵重物品来交换食物。当所有人已经没有可以交换的物品后,强盗们要求丈夫把他们的妻子送来供他们奸淫。男人们迫于饥饿,纷纷答应了这个荒唐的理由。假装失明的妻子目睹了这个修罗场,带着丈夫逃离了精神病院,本以为逃出了火坑,却不曾想到,外面的世界也已经变成了地狱。失明的人们陷入了疯狂,互相厮打、抢夺食物、尸骸遍地······
正如这场瘟疫突然发生一样,在某一天所有人莫名的自愈了。
萨拉马戈的这本小说我权且归类为末日系列中的疾病类型。类似于生化危机爆发的丧尸病毒。然而《失明症》与一般末日系列小说有着较大的区别,萨拉马戈所描述这种传染失明病症具有非攻击性,且盲人在人群中为确实存在的个体,书中所描述的“人间地狱”完全是由于突然失明的恐慌造成人理性思维逻辑的丧失,动物本能占据主导所造成的。就像书中人群抢夺食物、强盗强迫妇女用肉体换取粮食,和动物本能别无二致。注重表现的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恶,这和《行尸走肉》中幸存者被环境所逼迫造成的心理扭曲大不相同。
从妻子的视角我们淋漓尽致地目睹了生存本能的强大,它将现代社会的规则和人的理性思维敲打的支离破碎,但萨拉马戈同时认为人类经过长时间的进化,社会生活也在人类的本性中留下了烙印。试想,强盗们占有女性是为了满足性欲,但是用财物换取食物是为了满足什么生理需求?这说明即使世界末日到来,人类也能保守一丝理性,就像潘多拉魔盒中也有希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