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100字

2021-03-26 03:5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100字

  《葡萄牙的高山》是一本由[加拿大] 扬·马特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一):葡萄牙的高山

  在一九〇四年的葡萄牙。有一天,托马斯开始倒着走路。在那之前,他失去了一生所爱——爱人、孩子和父亲。深陷痛苦泥沼中的他意外发现一本来自两百多年前葡萄牙殖民地的、尘封的神父日记,里面记载到,神父制作了一件“世间罕有”的圣物,后来辗转流落到了葡萄牙高山区。托马斯借了伯父的雷诺汽车,踏上寻找圣物的公路旅行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二):最原始的信仰扎根于“葡萄牙的高山”

  最近痴迷伊比利亚半岛风情与拉丁文化,特别是对葡萄牙感兴趣。在看到豆瓣新书推送里有少年pi作者的新书,特别是读到那句来自于推荐评论“这是我读过的最奇异的小说”之后,便萌生兴趣,想一窥究竟。

  这本书就像是一部米古尔戈麦斯的艺术电影,由美丽迷人的长镜头和笔走龙蛇,若隐若现的线索牵连式的剪辑手法构成。就像轻柔的葡萄牙语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三):四十九

  在微信讀書上看完了揚馬特爾的《葡萄牙的高山》,蠻不錯的,三個故事都很有味道,流露的情感卻不盡相同,帶著些哀傷,又帶著些希望,共同去探討什麼是信仰,什麼又是歸處。三個故事彼此間的交織,也好像是生命一次次的輪迴,當我們痛失所愛,能去做的到底是什麼。很喜歡書中關於阿加莎小說和聖經故事作對比的那一段,前陣子正好在看阿加莎的小說。第三個故事中面對人與猿時主角內心的獨白,也很容易引發思考。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四):抛开宗教内容不谈,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时间的认知还是值得看的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确实太晦涩难懂了,但是如果坚持读下去,到第三部分奥多的出现及其与彼得的互动还是很有趣的。抛开作者关于宗教与人的诸多探讨和行文中的隐喻,应该说每个人经历不同的人都能够从这本书中读出不同的感受,给我个人感受比较深的是彼得失去爱妻之后的那种痛彻心扉之余对过往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那种孤独感和对世俗的厌倦是让我产生了情感共鸣的。

  这本书装帧考究,拿在手上轻便称手,翻译虽然偶有小纰漏却无伤大雅,值得读一读。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五):上帝在哪里?

  第一部分

  托马斯的儿子、老婆、父亲相继死去,托马斯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以倒着走路的方式向上帝奋起反抗。多拉临死之前手中握着的十字架苦像让托马斯怒不可遏,托马斯决定从十字架苦像下手。托马斯为什么要读乌利塞斯神父的日记?因为他们共同对家的思念。托马斯找到了乌利塞斯神父制作的十字架苦像,而这个苦像上不是耶稣,而是一只黑猩猩。上帝带走了托马斯的儿子和亲人,托马斯则揭露人们祈祷的对象只是一只猿猴。乌利塞斯神父很早就明白,我们不是堕落凡尘的天使,而是直立行走的猿猴。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六):「這就是家。」

  儘管前半冊中精准凝練的語言、種種細緻入微的靈動描寫、聖經福音書與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的天才類比已經足夠精彩,翻過半冊,魔幻現實主義的魅力方才逐漸顯現。

  為那詼諧幽默的敘事大笑不止,為那奇异神秘的想象拍案叫絕,為那艱深晦澀的哲思隱喻苦思冥想;在黑猩猩的優雅中思考生命本質,與時間共處,掙脫枷鎖,凝視時間本身,「把分鐘和小時織成毯子」;在伊比利亞犀牛的雄偉中找到答案,面向消亡,奔往靈魂歸處,奔向家園。

  失去了至親的他們開始追尋信仰的精神家園,圓環閉合連接了。

  「這就是家。」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七):奇妙到美妙

  本书由3篇文组成,每篇文独立出来其实已经算得上奇妙的小故事,黑色幽默的第一篇、悬疑的第二篇、奇幻的第三篇。最让认惊喜的是,读到每二、三篇最后几页,才发现原来这篇和上一篇存在着一丝丝联系,微妙到美妙。

  说实话如译后记所说,这么奇妙的文却没怎么懂。延续了少年派的风格,《高山》也有有各种奇思妙想,比如抗拒爱人死亡的倒退式行走、十字苦难架上的猩猩、尸体内解剖出的猩猩和熊仔、伊比利亚犀牛等等。也许同样,把这些奇幻的东西剥离,背后简谱的故事本身意味着什么?亦或者,如披得从奥多身上领悟的一样,就静静地躺在书中,让书里的文字如流水从我身边流过,不去追问原由和意义?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八):评《葡萄牙的高山》

  三部分故事,跟信仰及黑猩猩有关穿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三部分的故事情节。至少是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喜欢这部分的故事内容。一个人和一只黑猩猩在原始淳朴的高山区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讲,是一种新的体验。尤其是对时间及黑猩猩的生活方式描述,值得我们深思。人类真正的掌握了时间吗?活在当下是什么样的?那个黑猩猩可以很快掌握人类的生活常识,人类可以吗?对于那段黑猩猩和人在高石上的描述很感人。喜欢这样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中那位妻子对于神和小说家故事中情节的对比和结合真的会有启发。为什么耶稣给人的启示是分食物及在门徒面前展现海上行走的神迹?为什么这些事迹没有书面的形式存在,而只是门徒的手记?可以思考一下。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九):人与亦云OR标新立异?

  看过豆瓣的评分再买的书,写这段评价时,突然就觉得好犹豫,给2星及以下的加起来占2.1%,给5星满分的竟然有55%,难道我的理解力是如此的缺失,不能理解这部大作究竟想传达的东西。还是其他读者皆是人云亦云,大家说好那就是好嘛。

  本书分3段,第一段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公路历险记,第二段加入了一部悬疑惊悚故事片,第三段描绘的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生活。3个篇章之间虽都有些因果联系,但显的并不那么特别,或是说意想不到。直到最后一个故事结束,一切都是如此的平淡,平淡的我都不敢相信整本书竟然完结了。

  如果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我想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遭遇悲伤,或鄙视命运的不公,或屈从于上苍的安排,无论是哭还是笑,并不会有任何差别。

  《葡萄牙的高山》读后感(十):三段故事,三段心境

  三段故事,三种心境。1.第一段托马斯汽车葡萄牙高山之旅,在马车与汽车并行的年代,见证汽车刚诞生时的囧状:手动点火、无比震动、无倒档、挡风玻璃不密封、鹅卵石路、好奇惊恐的眼神,虽然托马斯一路艰辛笨拙,但我却时不时笑出声。第二段,圣经与信仰的辩论虽然让我有所思,但略觉枯燥,但深夜看书突然转至解剖尸体的细节,惊恐之余又觉得尸体解剖多么精细,人类多么脆弱,以致晚上久久不能睡。第三段是彼得与黑猩猩的轻松之旅,人与动物的差别在哪?他们共情,他们简单不加思索,他们可以简单的欣赏光线与环境的静谧,而人类的思考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完成阅读之后感觉到畅快,本以为心灵书籍至少带领我找到什么,而看完之后反而释然,看书即看书,又何来那么多功利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