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100字

2021-03-30 03:5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100字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是一本由[美] 梅天穆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一):史观的刷新

  这个世界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带给世界的绝不仅仅是与杀戮相伴的征服,更是促进亚欧北非大陆交通、贸易、文化、技术、人口、种族、政治、军事各方面大交流、大融合的创造。

  这段蒙古风暴像是旧世界的催化剂,注入了外向、开放、活力的新血液,远比我们想象的鲜活立体、影响深远,如果明清两朝也有这样的胸襟和视野,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二):梅天穆大作可读

  梅天穆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古帝国史及军事史,师从以《蒙古人》一书蜚声西方的大卫·摩根。《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大作可读。蒙古崛起和征服世界乃至后蒙古时代都交代得很清晰,可以说是蒙古史入门必备了。成吉思大交换交待了蒙古人所创立的帝国对促进全球文化、经济、政治联系交流的一系列交通贸易网络的总称,非常不错了。作为统治者和贸易的投资人,蒙古领袖所造成的崭新的欧亚文化以及推动东西方之间互相交流应该是本书作者要阐述的观点吧。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三):阅读中的几个问题

  1.将“六万蒙古”当做实数,写作“60000”并且以此推算就在明朝的人口数。

  2.认为元朝对高丽主要的影响是传播了理学文化。暂且不说宋朝时就与朝鲜半岛的有文化往来,元朝与高丽最重要的政治关系基本没有涉及。

  3.作者认为蒙古带给了中原小麦。要在汉朝时期面粉做呢“饼”类已经在中原流行。蒙古是促进东亚西亚交流的最迅速,范围最广的政权,但不是唯一一个。

  4.基本没有新观点。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四):简评本书

  

本书的优点在于

1.内容详实,条理清晰。

2.在全球的视角上观察蒙古征服,提供了新的视角

缺陷主要在于:

1.作者似乎刻意忽略了蒙古对于被征服地区文明的摧毁

2.本书中并没有展现出蒙古帝国对世界究竟有什么蒙古独有的影响。

即,书中所列举的这些影响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蒙古人而造成的。从作者的论述来看,蒙古文化并没有对世界上的主要文明真正造成了显著而全面的影响(政治、经济、科技角度),蒙古人对世界造成影响仅仅是因为他们创造的巨大帝国,而非他们的文化和制度本身。这个巨大的帝国帮助降低了交通的成本,同时通过人口等因素的流动传递了东西方的科技和知识,帝国本身只充当一个媒介而不似亚历山大的帝国一样主导了希腊文化的传播。这也导致了最终四大汗国要么被当地同化(伊利汗国),要么无法维持长时间的统治(元帝国)。

这样的特征使得本书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即这些文化交流的知识可以在很多其他中世纪相关书籍中获取,而不需要专门阅读一本研究蒙古帝国的书籍。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五):【世界史上的蒙古征服】

  春假假期读完了这本330页的大部头,收获了非常多。以前我对蒙古(元)的了解,都是基于中文的史料的记载,本书的作者着眼于“世界观”,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蒙古西征及其之后的统治,尤其是参考了大量伊斯兰世界的文献。首先是地名和人名的翻译就有很大的区别,伊斯兰世界里面的“哈剌契丹”就是汉书里面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唐兀人”就是我们这边的“党项族”,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看外文世界史再也不会困惑了。

  本书的前3章是讲蒙古的崛起和没落,后7章讲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遗留下的影响,涉及商业、军事、政治、文化等。其实成吉思汗本人并没有亲自参与西征,其中北路是由哲别和速不台率领的一只偏师,一直到波兰,打败了条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南线由旭烈兀带领,灭亡了伊斯兰的宗教首领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占领波斯,兵临大马士革。有人说,蒙古人受到辽、金、宋的影响,有“大一统”的观念,但是我觉得他们只是“见谁打谁”。那些突厥人、阿拉伯人、俄罗斯人、波斯人,不知道这支蒙古军队来自哪里,只知道他们消灭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又消失在了茫茫草原上,然后一代代的传颂着“上帝之鞭”的传说。

  宋代及以前,瓷器通常是纯色。青花兴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因为蒙古信仰长生天,所以崇尚青(蓝)色。但是中原地区并没有生产蓝色颜料的钴蓝矿石。一直到蒙古西征的军队征服了伊朗,那里盛产钴矿石。最后这些矿石被运回了江西景德镇。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以前以为黑死病是因为欧洲排污系统的不卫生导致的,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只是最后最终的结果。而一切的起因,是一位蒙古猎人在亚洲草原上狩猎了一只带有病毒的土拨鼠……这应该是历史上伤亡最大的一次蝴蝶效应了吧?

  书中的精华还有很多,在这里没法一一叙述。非常好的一本世界史读物。建议感兴趣的阅读。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六):血腥的全球化

  这本书的优点是视野开阔,叙述简洁明了,缺点是每个部分都没有深入展开。当然,这也是限于篇幅,如果展开来,每个部分都可以写本书了。

  整体思想是蒙古治下的全球化,不过这也是后人研究时给施加的光环,蒙古人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么宏大的目标。他们的想法就是杀了对方的男人,蹂躏对方的女人,再抢走对方的财物,把对方的土地全都变成自己的牧场。“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不过,从当时的战争习俗来看,这种屠杀劫掠是很普遍的现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各种屠杀也从来不见少,如果他们有实力打败哈里发、攻占巴格达,屠杀也未必会比蒙古人温柔些。只是他们没有那个实力,所以造成的血案没有蒙古人多而已。

  蒙古人主观上的征服,带来了客观上的全球化,商贸、军事、技术、人口、文化都出现了很大广度的交流。但是代价也是相当大的,所到之处赤地千里,民众被屠戮一空,数代艰苦改造的耕地变为牧场,后来又变为沙漠,几百年后也未能恢复。瘟疫也全球化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在疫病中灰飞烟灭。

  蒙古人征服三百年后,西方人开始推进全球化,同样是充满血腥的过程。这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全球化,最开始航海家只是想打通去往东方的新航线,发财致富奔小康,后来就膨胀了,要打通全球的市场,掠夺全球的财富,奴役对方的男人,蹂躏对方的女人,再抢走对方的财物,把对方的土地全都变成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咦?这不是跟蒙古人的理想差不多么?

  从实际效果来看,西方人的全球化带来的血腥还大幅领先蒙古,典型的影响就是美洲数千万人口死亡,大多死于西方人带来的疾病,印加、阿兹特克等等文明从此湮灭。在非洲,数千万黑人被贩卖,其中有五分之一以上死于路途,即使没有死亡,他们的生活也是生不如死。在东方,亚洲各国也先后沦为殖民地,古老的文明就此衰落。

  从道德水准来看,西方人也未见得有领先蒙古人,达伽马的舰队就有违背诺言屠杀土人的举动,欧洲人对待美洲印第安人也有多次背信弃义的行为。

  如今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了,我们都享受着全球化的便利,比如商贸、科技、移民、文化。当然,也享受着全球化的副产品,比如本次的新冠疫情。

  大势难以改变,只能为全球化中挂掉的人们长叹一声。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七):我的民族史启蒙——历史的空白由它填补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在阅读中国历史,日本历史等等东亚的历史,在看欧洲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却很多时候忽略了两个世界的联系,或者说很难有资料来直观的说明东方与西方之间的那一大片区域到底发生了什么,能够使得历史如此的偏心。我也是众多这样的读者中的一个,欧洲史很有趣,事件清楚,再加上零星的基础,还是能够懂得很多东西,但是对于中亚,西亚,东欧和中世纪时期世界另一边的地方,还有无数的不了解。

  北乔治大学梅天穆教授早年受教与蒙元史专家大卫·摩根(著有《蒙古人》),本书《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在某种意义上,是近二三十年西方蒙古帝国史学界成果的贯通式著作,有学者将其视为“与大卫·摩根《蒙古人》比肩的对世界史和蒙古史课程有用的教材”,对于一个非历史专业或者非蒙元史研究方向的学生来说,对蒙元史的阅读使得我对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更进一步,弥补了对世界历史的学习的一大空白,同时,颇具代表性的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蒙古帝国以及影响范围极大的蒙古时代带来的对全球化以及参与其中的经济,技术,政治,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都有完全区别于哥伦布大交换的启发——成吉思大交换。

  成吉思大交换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在全球史与世界史的视角之下,作者通过对成吉思汗的出身,统一蒙古草原的过程的叙述,再现了蒙古草原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作者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及其后代推动的欧亚文化的交流,以及蒙古帝国瓦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的产生过程。作者重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在蒙古各处征服过程下强制进行的文化互动的过程,以及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出的崭新的欧亚文化。

  对于民族史的初读者来说,本书算得上是蒙古的百科全书,其中对于蒙古语,对蒙古民族,草原生活,游牧民族的文化与宗教,政治制度等等各方面的有通俗易懂的介绍,同时,对印刷术,火药制瓷等备受中国史学家重视的技与文化,作者都对其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基于文献研究的叙述。在理清文化交流过程的同时,能十分恰当的将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文化置于以往陌生的时间轴上,构建出立体的文化交流过程。

  本书是后浪图书出版的汉青堂丛书的014号,后浪图书和汉青堂系列是十分出色的图书出版组织和丛书系列,其历史读物角度新颖,质量严谨,是历史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的理想读物。若能有幸拜读整个系列,想必对于历史概念掌握和文化水平的提升都将有明显的帮助。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八):蒙古帝国史的入门读物

  为理解China Marches West背景而阅读的蒙古帝国史入门书。梅天穆在书中大量征引论文专著,行文较似学术成果的综合梳理与概览,适合作为教科书使用。第一部分简要梳理蒙古帝国形成至瓦解的过程,以及“后蒙古时代”对世界的影响。对长久被“元朝”历史概念笼罩的中国读者而言,这是理解蒙古“欧亚帝国”地位如何体现的绝妙机会(结合地图观感更直接);第二部分从贸易、军事、行政、物质文化等角度阐述蒙古帝国在世界史视角下与周边地区(欧亚)的互动。 个人感兴趣的部分是第7章“宗教与蒙古帝国”。元人毁于信奉佛教的言说,直至今日依然流行。但事实是蒙古人对伊斯兰教、佛教均采取宽容态度,这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考量,背后更深的来源是蒙古人由“腾格里主义”产生的身份认同: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身负“腾格里”赋予的天命征服大地,蒙古人选择更包容的宗教以保持“蒙古性”(基督教在蒙古的失败正可证明这一点)。实际上,“腾格里”观念下成吉思汗系所象征的合法性深深影响了帝国分裂崩溃后新兴的部分国家的政治意识,皇室女性与新统治者的结合被视作同样有力的宣称,如帖木儿系的“驸马”君王。 必须承认,作为军事史学者,第5章关于蒙古人战争技术、策略和武器的讨论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之一。梅天穆用史料和逻辑分析推测蒙古人并未在东亚以外的地区使用火药武器,也提醒了受传统武器决定论影响的读者一个事实:早期的火药武器由于灵活性较差,在应对高机动的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古人的弓骑兵时,恐怕不会如人们相信的那样神力。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部概览性质的全球史著作,本书不可避免存在部分本该加以讨论却留下遗憾的地方。如第6章“蒙古行政”中关于蒙古帝国课税制度的讨论,梅仅简单论述了赋税制度的确立与调整过程,介绍了针对不同阶层、身份、用途的税种。众所周知,收取赋税的规模、成效是帝国实际控制人口的行政力最直接的体现。梅天穆只提到了13世纪中叶税收改革规定中央政府绕过地方诸王直接负责收税,而该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其中体现的中央-地方互动仍是留白。

  不过,梅天穆对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是“造成世界史上伟大历史变化的关键和直接原因”的强调,蒙古人“并没有导致世界各地区的倒退”的论点,尽管对于蒙古人野蛮形象的洗刷有一定帮助,未免却有些偏颇(对于那些曾被蒙古征服地区的原住民——特别是民族主义强烈的原住民——尤其如此)。尽管梅天穆反复肯定蒙古人推动东方与西方世界融合交汇的功绩(“还有哪个帝国能把约翰·韦恩、达赖喇嘛、哥伦布和莎士比亚联系到一起呢?”),它作为蒙古征服与“蒙古治世”的产物,同样是被征服者们付出惨烈代价所换得的。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九):蒙古人总是例外……吗?(读书笔记)

  油管上有个很红的视频博主做过一个世界历史系列(“crash course world history”),里面经常拿蒙古人做梗。比如,“游牧民族一般很少自己建立城市,除了蒙古人”;“游牧民族占据农业地区之后常会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除了蒙古人”;“古代帝国里一般都没有很高程度的宗教自由,除了蒙古人的”;“伊斯兰教早期的传播很少不伴随着武力征服,除了对蒙古人”。哦,还有“没人能在冬天征服俄罗斯,除了蒙古人……”

  其实蒙古人有什么特别呢?主要是成就特别。他们征服的地方比谁都大,速度比谁都快,弓骑兵所向无敌,到了后面,欧亚大陆上各定居政权差不多望风披靡。《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里列举了“蒙古人从地图上清除的国家/政权”:

  “金朝、鞑靼部落联盟、克烈部、乃蛮部、西夏、哈剌契丹、花剌子模帝国、不里阿耳、钦察部落联盟、阿拔斯哈里发国、大马士革和合列卜的阿尤布政权、埃及的阿尤布王朝、毛夕里、鲁木塞尔柱苏丹国、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基辅、阿剌木忒和忽希思丹的亦思马因国、南宋、大理、西里西亚和安提阿公国。”

  这一切大概是在58年里完成的。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让他们贯通了欧亚大陆,虽然很快帝国就分裂成了四部分,而且互相之间经常打打仗什么的,但统治者都是蒙古人(而且都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还是保持着频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且还会一起选举一个名义上的共主(蒙古只有一个“大汗”)。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是“一国”的。四舍五入一下,就是说那个时候整个大陆差不多都是一国的。

  因此,蒙古征服和蒙古统治,被历史学家称为(各种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吉思汗大交换”,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全球化”的先声。

  蒙古人带来的全球化有这么几个要点:

  1、蒙古人喜爱商人、赞助贸易活动,而且,较统一的税费办法使运输成本可控,较公平和安全的市场鼓励更多商人参与竞争。

  2、蒙古人推广了驿站制度,保护和管理遍布整个大陆的商路,使人们的旅行和迁移变得更容易。中央欧亚的很多地方突厥化了,东亚边疆地带和中国人口逐渐融合。

  3、蒙古人把(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工匠和其他有文化的人到处迁移,于是很多知识和技术传播到大陆各个地方。伊斯兰和中国的天文学共同进步。火药被推广的欧洲。波斯人的钴青染色法和中国人的白瓷烧制技术,结合成了青花瓷。

  4、蒙古人有相信成吉思汗的后裔是“天选之子”的朴素信仰,通常认为所有宗教的“天”或“神”都是同一个。因此他们对所有宗教都十分宽容。广义的帝国范围内,各宗教都有机会继续发展,或者迁到其他地方去发展。

  5、蒙古人把器物、工具、食物,还有病毒和细菌带到了大陆的各个地方。所以欧洲有了黑死病,死了大约一半的人口,旧秩序与信仰几近崩溃,后来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变革,再后来,出现了工业革命……

  这么看来,蒙古人真的挺特别的。他们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永远难以逆转的巨大影响。虽然这些影响里大部分,很难说他们是有意的。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章节名:帝国解体

  页码:第71页

蒙古帝国分裂后,蒙古草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元朝的历史。1260你那阿里布格挑战汗位失败,鸣响了蒙古草原的丧钟。阿里不哥代表旧有草原精英的利益,忽必烈代表一种新的帝国视野,更关注定居地区。随着忽必烈即位蒙古帝国首都从哈拉和林迁址华北。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强调成吉思汗的重要性。为了维持蒙古的忠诚,苏联认可了成吉思汗,正如其在面对德国人侵时将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AlexandeNevski)用作爱国主义宣传品。随着“二战”的结東,苏联的领导者也改变了观点。在“二战”末期,民族主义宣传品已不太得宠了,因为苏联担心非俄罗斯民族的英雄可能会使反共产主义的人物团结起来。蒙古国作为苏联的卫星国,在1949年按照苏联的榜样行事,将成吉思汗定为反动的封建君主,将他的征战完全描绘为剥削人民的屠杀式远征。 中国的反应则很不一样,尽管中国的一些史学家批评了成吉思汗,但也有些史学家称赞了他。他们的观点反映的并不是蒙古的历史背景,而是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一一尤其是作为一位实现统一的君主。

  蒙古、中国、俄罗斯三国关系

  章节名:1350年的世界

  页码:第120页

到17世纪,只有两个真正的继承国依然存在,即准格尔汗国和清帝国。清帝国得到了东蒙古人的支持。满文是基于回鹘(hu)体蒙古文创制,蛮猛都信仰藏传佛教,以达赖喇嘛为最高宗教领袖。击败林丹汗获得成吉思汗玉玺。准格尔汗国是瓦剌继承者,是最后一个强大的草原政权,战法、政治结构与蒙古相似,有达赖赐予的汗号。二者争夺内亚藏传佛教世界的霸权。对清朝合法性是威胁,蒙古人投奔准格尔,有可能重建成吉思汗系王朝。准格尔消除,清朝没有外患。

  满蒙是一家的原因,以及乾隆征讨准格尔部的重要意义。

  章节名:蒙古治世与贸易

  页码:第140页

大多数贸易以朝贡形式早今内蒙古边境进行,进入草原对商队是极大的冒险。游牧-农耕3种形式:暗中进行、朝贡与贸易、掠夺。蒙古崛起改变了这些形式。成吉思汗在年便曾与几位在草原上做生意的穆斯林商人建立重要联系。

  蒙元对于商业的重视,以及色目人在蒙元地位较高的原因。

  章节名:蒙古治世与贸易

  页码:第149页

窝(wo)阔台建造一座存放财货的固定基地,他意识到蒙古汗廷得到大量财货必须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因此穿凿一个新官僚机构。窝阔台建都哈拉和林作为仓库。

  可以看做蒙古从游牧民族转为帝国的一个表征吧

  1274年,忽必烈首次征讨日本(至少是征讨日本的博多城),便是想要切断宋朝与那里的贸易联系,夺走宋朝从日本贸易中获得的税收。考虑到宋朝借助从博多贸易中所得的资金来抵抗蒙古入侵,忽必烈将其除去确是明智之举。

  蒙古征讨日本的目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