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100字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一本由方军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2017-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一):知识付费决不能一直都是速成课程
看这本书以前,我不信知识付费是在贩卖焦虑,现在当我打开各类职业app,我真的很焦虑。
知识付费,节省用户的时间,以此来证明存在的价值,恰好成为了我对此不信任的源头。没有任何一个知识只需要20分钟5节课便能对人产生改变,没有任何一个速读课程能让人醍醐灌顶。作为一个长期混迹于网络各种知识学习的人,明白不论什么样的技能,都有一个懵懂到理解到掌握的过程。如果1个小时就能拥有一项技能,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要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追求进步。学习从来都是循序渐进,没有捷径让人一飞冲天。
其实不在评价本书。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二):认识自己,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摘记)
认识自己,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定期回顾和优化知识框架)
两个衡量方向:个人的整体知识架构和单个专业方向
1、当前职业领域:政府工作、个体户注册、企业年报
2、大学及以上教育:法律
3、个人兴趣领域:阅读和写作及方法
4、待学习领域:健康、营销、设计、数据分析、互联网、经济、个人管理、增量知识
5、已失效领域:法律
知识的专业深度、组合形成的空间
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先掌握这个领域的总体脉络或总体框架(首要任务是通过借鉴经典框架、读经典资料、向专家请教。持续的接受新观念、故事并不是好的策略,因为新观念容易打架,容易在观念碎片中迷失)
例子:创业者的简单框架(把学到的知识放到分类的大框架里)
1、战略与产品规划(商业模式画布)(从0到1)
2、品牌与营销(定位)(超级IP)
3、管理知识(韦尔奇、格鲁夫)(合弄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学习方式:
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
摘要、整理思维导图、撰写阅读笔记、向他人介绍这本书、举办讲座系统地讲述
基础能力:阅读、思考、写作(参考《知识变现》)
写作:
1、确定写作的质量标准。量变不一定能带来质变
(写哪个方向、什么类型、对标的高手、计划)
2、多看。拆解高手的文章。对比式地看。看出你和高手的阅读面、阅历面差距在哪儿。(适应规则)
3、多想。好的内容来自于你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最简单概念做明确的定义)
专业能力:在工作任务中发展锻炼
1、构建专业知识树图
2、取得相关资质
3、不断积累案例
4、达到一定年限
5、尝试撰写专业书籍(系统整理知识脉络)
6.通过社交网络建设个人品牌(设计感、故事感、整合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价值)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三):知识仅仅靠付费就算知识吗?
自从罗辑思维那个罗胖开始忽悠以来,已经过去了大概两三年。跟着罗胖的那批人,我想应该依然在焦虑,在彷徨,在努力追赶着,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但试问,付费买来的知识,你真的明白了么?转化为自己的没?
在付费频道里,是不是每天都感觉有好多特牛逼的新词出现,知道这些新词能干嘛?问过自己没?
看过一篇文章,写得不要太对-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471066
多读书,读好书
脚踏实地,而不是什么都想找捷径
下面为书摘:
让天下有识之士通过知识直接变现,让天下求知之人通过知识自我提升,这是知识付费浪潮之下最简单最美妙的逻辑。
德鲁克把知识的应用分成了三个阶段:从1750年开始的第一阶段,知识被应用于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和产品,从而创造了工业革命;从1880年开始的第二阶段,知识被应用于工作,从而引发了生产力革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三阶段,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从而产生了管理革命。
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创新,主要发生在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平台和知识明星是推动变革的力量。
这一波付费知识产品,可能只是互联网与信息和知识的新关系的一个开始,甚至是互联网的新开端——互联网从“流量逻辑”走向“价值逻辑”。
art One:
在2016年,面向个人的各类收费知识产品和互联网平台大批涌现。知识产品大爆发的背后,是人们对知识的焦虑与渴求,是强烈的学习意愿,是整个社会在向更需要知识与创意的社会跃迁。
“信息”是相对“原始的”、特殊的和实际的事物,“知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处理过的或系统化的事物。
这里所列的互联网知识平台各有特点:知乎是知识社区;在行与分答采用的是分享经济模式;喜马拉雅FM是音频和“免费+增值”模式;罗辑思维与得到,是知识明星、创新的付费订阅专栏和头部内容运营;混沌研习社是新形态的商学院教育;吴晓波频道与头头是道,是知识明星自身商业化和用投资缔结的产业联盟。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三种业务形态:媒体、内容和教育
只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疲于奔命地低效学习,而是留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挖掘自己的创意潜能。
【案例】“凯书讲故事”的变现思路
用免费内容探知用户需求,待用户暴露出使用习惯后,再做出付费产品去满足他们,这是原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现“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的心得。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四):《付费》读书速记
App:
千聊、有书、熊猫书院、百词斩(薄荷阅读)、Duolingo、英语流利说、keep、新世相、樊登读书会、得到、简书、豆瓣、知乎、一块听听、混沌大学、得到、喜马拉雅、混沌大学、分答、果壳
速记:
### 千聊:做得比较早(优势)。起于微信(占7成流量),讲师开讲生成海报分享获客带动传播,不收讲师的费(只有额外推广费),草根老师(腰部),个人和机构都能来都能讲,类型广泛(生活、婚恋、女性、成长、心理),用户主要是30-45的女性用户,微课+直播,纯平台
###有书:走进高校举办读书会和沙龙(读书社群)→每周共读一本书计划:签到+读书笔记+组队等方式。用户群:想读书却懒的人
###简书:邀请热爱写作,对写作习惯有点要求(Markdown)的KOL,线下拓展,我参与过一个IT论坛。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先是有书造了热度,然后创始人自己日更博客,吸引第一批PM,再进一步扩大,KOL出现,专栏
###薄荷阅读:有英语学习需求,屡次放弃的。通过百词斩已有流量开办第1期付费活动,社交关系(分享)引爆。
###流利说(同上):英语口语学习者。闯关类、游戏化,有社交性:有趣”,“好玩”,“新颖”,并会叫周围的朋友一起来玩,形成口碑传播。微博互推,热点营销(英语相关)、渠道(App商店、App推荐类微博号)合作。
###Duolingo:外国App。同上类似,闯关游戏类。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尝试令你对学习语言产生兴趣以及成就感从而达到用户粘性。比如你母语是Hindi(印度母语),你现在想要学习英语,那么一个典型的初级水平学习场景就是,它会用你的母语Hindi问你一个问题,然后在下面给你一些选项,选项的图片代表了答案,而图片下方的英文翻译则代表了你要对应学习的单词或句子。然后进一步深入。游戏化比流利说更深。
###Keep:微博等新媒体营销。定期生产或翻译高质量的健身课程。进入豆瓣健身小组等各种社区分享健身知识。热点跟进。内测期埋雷计划吸引健身达人UGC、混社区QQ群混脸熟。
###新世相:张伟本身就是文艺圈内大V,自带流量。活动:逃离北上广、新世相图书馆、丢书大作战、青春版红楼梦。70% 左右是女性,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当中,使用 iPhone 的人数大概是 60%。重视思考、精神生活。后台互动:深夜发起话题、搜集笑声(营造倾诉感)。后来,这些都是读书类活动,起到造势作用。请冯唐、张宏杰、马勇等知名学者、作家一起为你读书。
###樊登读书会:最早的读书会、知识付费。之前有读书会的多年积累。爆红于罗辑思维(视频+专栏)。为想读书的人节省时间。央视离职派,老师,辩手,主持人,媒体人,有资源。公众号自媒体扩大传播。没时间读书的人。
###熊猫书院:十个月提升自己计划。微信群班级制读书学习。只要邀请三个好友,就可以免费参加
###豆瓣:小清新、文艺青年、电影迷
###果壳:严肃、理科生、科普人士。
###36kr开氪:36kr的大V,创投圈、品牌营销。
### 一块听听(语音直播):李笑来(自带流量),邀请老罗等大流量,
###其他:混沌大学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五):2.5星|《付费》:知识付费产品的资料汇编,缺乏洞见
全书收集整理了2016、2017年国内出现的知识付费产品的情况,个别产品采访过一些负责人,引用了不少相关的书的内容。
总体来说书中关于知识付费产品的信息的质量太低,基本是公开可见的信息。不敢得罪这些产品,完全不提他们做的有欠缺的地方,书中没有这些产品实际的增长情况、市场占有情况等重要的信息,对这些产品的分析流于形式。
作者尝试给出一些概括总结,画出一些模型图来。读后感觉作者对这个产业的了解流于形式,缺乏洞察。
总体评价2.5星,价值不大。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创新,主要发生在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平台和知识明星是推动变革的力量。如果从既有领域看,我们看到的是信息与知识的三种主要业务形态——媒体、内容和教育的融合。#200
2:像所有的互联网平台一样,互联网知识平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一个“生产者——平台——消费者”的市场格局。在互联网知识经济与社会中,这个新产业格局是:知识极客——互联网知识平台——知识消费者#267
3: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信息与知识产品,一直以来分为三类,我们这里称为媒体、内容和教育(见图1-1)。过去,这三者界限分明:#309
4:现在,媒体、内容和教育之间的界限已打破,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知识产品与服务,用互联网产品更直接、更好地服务用户。比如,我们已经无法区分网络视频公开课是媒体、内容,还是教育。#317
5:知识市场可能产生了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颠覆性创新”:一是可能产生“低端颠覆”(low-enddisruption),……二是产生了“新市场颠覆”(new-marketdisruption),出现很多过去根本不存在的市场,从而颠覆现有市场。#396
6:互联网给传统媒体机构带来的冲击是,媒体机构保留了品牌与内容生产,而平台接管了发行与营销。逐步失去与用户的直接接触和与收入源头的接触,是很多机构化媒体陷入困境的原因。#440
7:不过,在近期的售卖内容和售卖课程时,多数知识经济平台选择了将产品模式和收入模式合二为一,平台以每单抽佣方式获得分成收入。这种方式目前看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互联网知识经济未来也会走向在其他互联网领域已经被验证的产品模式和收入模式分开的形态。#470
8:在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浪潮中,我们发现,出现最多创新的是通过网络销售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592
9:在知识的历程中,知识常被等同于科学知识,表现为权威的、不变的。其实,哈耶克在几十年前对此就有论述,他提出了与科学知识对应的“场景知识”。#644
10:在接受本书的合作者赵东山采访时,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本名邓鑫鑫)就曾玩笑式地说:“罗辑思维卖两样东西:第一样是药,治疗焦虑症;第二样是道具(妆),可以在朋友圈卖弄。”#913
11:亟待提高工作绩效的专业人士是目前主要的付费用户群体,这个事实与整个知识产品的消费者群体是同质的。目前知识产品的主流消费仍然在线下,无论是程序员培训还是英语学习甚至高考辅导。#975
12:知识产品和知识电商常常令人误解,以为知识或深度是制胜的第一法宝,实际只有在少数非常有辨识力的用户那里才是这样的。在大部分消费者那里,知识产品仍如其他大众消费品一样,需要形式张力甚至市场营销的助力,才能完成用户对产品的消费。#998
13:2016年大热的移动直播从行业角度看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从产品角度看是关键的一步,这种产品形态带来的最重要变化有两种:第一,它把我们消费知识产品所需要的“解读的努力”降到了最低。第二,它让用户的反馈非常直接,主播可以立刻做出反应。#1082
14: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知识与服务提供商的收入模式,就是卖广告、卖货、卖知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卖知识”,卖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卖由知识转化而成的虚拟化的产品与服务。#1350
15:内容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只要制作出优质的、有长期生命力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可以长期售卖、多次衍生、围绕它建立社群,这可以用来对抗单次内容的不确定性。#1478
16:他【肖知兴】列举现有的管理方面的四种伪学习:干货式学习、自嗨式学习、鸡汤式学习和“粉丝”式学习。#1719
17:因此,当我们做一个产品时,或许应该努力做成“完美的半成品”,在完成和未完成之间找到合适的分隔线,给用户留出空间来。#2032
18:明茨伯格说,MBA教育,是错误的人、错误的方式,带来一系列错误的结果:教育过程的堕落,管理实践的堕落,公司组织的堕落,社会制度的堕落。#2084
19:在硅谷,有一个玩笑:对一个早期公司估值时,每多一名工程师,会增加50万美元;每多一名MBA,将减掉25万美元。#2090
20:当我们试图提供最高品质的知识产品时,我们必须进入高压力的领域。优秀的知识产品,不是讨好用户,而是给用户创造挑战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商学院所提供的教育产品或服务的重要特征,是高压力。#2121
21:因此,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真正提供的,不是“建议”,而是“方法论”。如果你是咨询公司的角色,却一门心思提供建议,可能就错了;如果你是客户,你希望咨询顾问帮你做决定,那也错了。#2193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六):互联网知识经济与个人知识体系构建
阅读笔记
说到知识付费,我们通常会想到,逻辑思维(得到APP)、豆瓣、知乎、果壳网等知名品牌。如果更细分行业领域看,有财经商业类、创业类、职业教育类等,各个领域关于知识产品的互联网化形态,本书真是系统性讲解了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方方面面。
知识平台当前大部分是面向个人知识学习的,面向组织和管理的还是专业领域的线上线下联合推广。
知识的定义,知识与技能。通用知识 ,know why 、专业 what 场景知识 how 实践。
知识形态: 1.直接售卖 内容 --Subscription 和 Freemium 付费频道 ,比如新闻、音乐、视频资源, 得到app、喜马拉雅FM、樊登读书会、钛媒体、创业邦 2.教育产品创新--线下大课,在线讲座,一对一面谈、训练营与软件辅助课程:MOOC课程 TED演讲 果壳网 网易公开课 3.社群化学习 ---碳九学社 ,拆书帮 、笔记侠;workface 模式 组织社群学习 ,加强互动交流和输出学习实践体验。
互联网给传统媒体机构带来的冲击是,媒体机构保留了品牌与内容生产,而平台接管了发行与营销。逐步失去与用户的直接接触和与收入源头的接触,是很多机构化媒体陷入困境的原因 。
知识的来源: 我们要尽量获取知识源头的知识和信息
专业圈子对关键知识的把握(论文 期刊 专业论坛)--二手资源 经验类 技能类 B2B
总结加工知识的专业媒体,知识平台( 大众化 媒体平台 ) --三手资源。 综合 ,实践运用 经验 B2C 知识匠人
社群、社交各种渠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四手资源。 大众化传播 C2C
知识产品与服务,就是要提供知识的平台和工具能力,聚合优秀的知识资源。
1、产品化:把知识转换为产品与服务。 提供音频节目、付费专栏讲座、在线课程、替客户节省时间,提高知识转换率,增强学习的时间反馈。
2、格式化--创建新格式 发扬 碎片化时间利用管理的优势,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体验,协助内容生产者输出“认知盈余”。认清核心机制单元,组合各种产品服务模式
3、工具化--把知识转换为工具。 寓游戏升级奖励的概念贯穿知识学习平台设计之中,工具化加强陪练角色,加强挑战性和自我满足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运用。
4、商业化---创造价值、分配价值、获取价值。拉通 知识生产和消费的两端,平台作为构建者和运营者,简化知识产品创造和获取步骤,专注提升知识分发及转换效率。
常用知识管理平台
### 逻辑思维 《得到》: 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得到设置商学院、人文学院、社科学院、科学学院、视野学院、能力学院6大学院。
###樊登读书会:最早的读书会、知识付费。之前有读书会的多年积累。爆红于罗辑思维(视频+专栏)。为想读书的人节省时间。央视离职派,老师,辩手,主持人,媒体人,有资源。公众号自媒体扩大传播。没时间读书的人。
###熊猫书院:十个月提升自己计划。微信群班级制读书学习。只要邀请三个好友,就可以免费参加
###豆瓣:小清新、文艺青年、电影迷
###果壳:严肃、理科生、科普人士。
###36kr开氪:36kr的大V,创投圈、品牌营销
###有书:走进高校举办读书会和沙龙(读书社群)→每周共读一本书计划:签到+读书笔记+组队等方式。用户群:想读书却懒的人
###简书:邀请热爱写作,对写作习惯有点要求(Markdown)的KOL,线下拓展,我参与过一个IT论坛。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先是有书造了热度,然后创始人自己日更博客,吸引第一批PM,再进一步扩大,KOL出现,专栏
###薄荷阅读:有英语学习需求,屡次放弃的。通过百词斩已有流量开办第1期付费活动,社交关系(分享)引爆。
###流利说
互联网知识管理的趋势:
1、 筛选器 功能-- 宽度大,信息知识 容易获取,针对专业领域和特定场景运用 ,深度演绎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2、 创造知识的机器,互联网的新角色。
3、知识放大器,互联网平台在知识应用中的角色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七):再认识WHY和HOW——《付费》读书笔记之一
方军的《付费》一书讲的是如今大热的互联网知识经济。
被得到、喜马拉雅、知乎等互联网公司炒热的知识经济,把音频产品从一个落寞的角落带到了聚光灯下。这本书试图描绘知识经济各类参与者的现状,解读他们背后的运行逻辑,并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出作者对知识经济未来的期许。
本文是该书读书笔记的第一篇,总体上讲,与本书的主题没有直接关联。为什么要把篇没有直接关联的内容当成读书笔记的第一篇呢?因为作者的一个洞见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本来想读的是A,结果却悟出了B。读书的乐趣或许就在此吧。
作者洞见的这部分在书中第十四章:《方法论而非结论:麦肯锡的启示》。在这一部分,作者辨析了两个概念:理论和方法论。
什么是理论?就是“适合具体情况的因果陈述”。注意里面的“因果”二字,这意味着,在一定的条件下,你做出一个行为就会导致一个结果。
什么是方法论?就是要得出一个结果的具体步骤和过程。
理论是关于因果关系的,是Why;方法论是关于怎么做的,是How。
很简单的一句话,醍醐灌顶。
为什么很多人说学校的知识一出校门就没用了?因为学校教给你的是理论,是Why,但如果你不知道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How,是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结果的。这就像你明明知道1+1=2,但让你推导出来,估计你一脸懵逼。我们学了太多结论,但却不知道得出结论的方法。
听说过这句话吧:“懂得了那么多人生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结论,“一生”是过程。古圣先贤,留给我们太多的大道理,但又有几人能成为圣贤呢?
笔者的孩子小学四年级。她刚学数学的时候,我就强调一件事:结果不重要,过程最重要。答题结果可能是蒙对的,如果不知道计算过程和方法,下次就没那么好运了。所以每次考试,当得知她成绩不好时,我就鼓励她,答错题意味着这次考试有价值,因为你知道了自己不会的东西,把它们弄会就进步了。当我给她讲题,得出最终答案的时候,我会让她别着急把答案写上去,而是再给我讲一遍,确认她真的会了。
做过数学难题的人都有印象,很多难题并非真的难,其实就是使用了推导出公式的思维方法。但如果只记住公式,不知道推导过程,那么难题就真的难。
很多“聪明人”喜欢记住结论,因为这样简单直接嘛。就像记住了公式,套用一下就得出结果了。但真的如此吗?如果世界都是这样的因果关系,那么人生岂不是特别简单?我们经历过的许多事情,前人都经历过,套用一下不就好了?
制度安排就是结论,如果不假思索地使用,有可能不起作用,甚至有反效果。举个经济领域的例子,每到经济不景气,就有人想起来刺激楼市,这一招倒是用了二十年,但每次用过,后遗症却越来越大。现在彻底不敢用了。
但只知道结论没有意义,因为你并不了解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导出结论的过程。结论有时候失效了,但思维方法往往仍然有效。还拿做不做APP举例子,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要从获客成本来判断。四五年前,APP虽然开发成本高、难度大,但是获客成本低;而现在开发成本大幅降低了,获客成本却也大幅提升。因此,判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承受这样的“获客成本”。
做不做是结论,而判断获客成本是方法。这就是方法论的价值。
笔者特别不喜欢鸡汤文学,更不喜欢看名人传记。鸡汤文学把所有的特殊情况都简单化,变成了简单易行的一两句话,似乎给人指路明灯,但鸡汤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名人传记就更加个性化了。哪个名人会把自己不堪的经历写出来?但往往那些不堪的经历才是成就他们的主因。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现在对于直接教授的知识,反而并不太感兴趣;我特别喜欢那些教人看待问题角度和方法的内容,也就是要让自己的思维升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就是方法。
长久以来,大家对于Why、对于“因果关系”过于注重,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因为这会导致更多人关注结论,喜欢讨巧,善于走捷径。关注How,关注过程,关注推导出结论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的能力。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八):内容付费最终会走向免费吗?
喜欢记得↑关注↑哦~不能说方军的《付费》一书完全是为了致敬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但很明显,方军受到了安德森思想的影响。在《免费》一书中安德森认为,互联网是付费内容的终结者,因为在数字化时代,如果某样东西成了以字节为单位的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但他同样揭示了“免费”的真相,即“免费背后总存在隐性成本”,“没有成本就意味着没有价值”。他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免费驱逐专业人士而青睐业余爱好者,付出的代价就是质量。
方军的《付费》一书,特别像《免费》的续集。
内容付费在欧美等版权保护严格的国家,几乎一直存在。例如他们的音乐市场。但spotify的出现,打断了一种发展格局。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的互联网长期以来似乎就是免费产品的天地,直到2016年,内容付费出现,大家开始感觉这是个新鲜事了。免费经济和收费经济似乎成了两个话题。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因为从来都不存在绝对的免费经济。在线下,酒吧对女士免费,但对男士收费;博物馆对儿童免费,但对父母收费。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而在线上免费也只是一种幻象——天下没有免费的东西,所有看起来免费的东西,都是成本转移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
既然没有免费,付费就是常态。既然付费是常态,那么目前的内容付费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为什么很多聪明的大脑却在研究这个领域,甚至把内容付费当成了一种盈利模式呢?因为让终端用户购买知识这件事,在互联网发展了多年以后,出现得有些猝不及防。
还记得最早的网络游戏和网络软件吗?都是收费的。用户购买包含了以上产品内容的CD光盘,将其放入PC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的光驱,然后运行使用。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上一次用光驱是什么时候?现在的互联网游戏以及软件都会提供免费版本,如果有更多需求,才会依靠增值服务来收费。
那么现在的内容付费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已经把这个事情解释得很清楚,他们赚的不是卖知识的钱,而是卖知识服务的钱:把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把以往需要在固定场所系统学习的知识变成分散的、实用的、场景化的知识;帮把你报班培训或者个人自学的金钱和时间节省下来。
知识是数字产品,自然趋近于免费;而服务虽然也无形,但却有无数人在后面忙碌,这个成本无论如何都不会趋近于零。而且随着服务越来越精细,这个成本还会越来越高。
即便如此,内容付费也未必就会一直如此。要记住,所有针对个体用户的收费行为成立,是因为没人为你买单,或者说为你买单没有利可图;但针对一个大规模群体的收费行为,却极有可能有人为其买单,因为这里面会有利可图,这也是克里斯·安德森《免费》书中提到的逻辑。
在笔者看来,目前内容付费很有可能只是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某个阶段,未来高质量的内容很有可能对某些个人依然是免费的,只不过有人为其买单而已。
目前视频网站的会员收费系统,他们基本上是一种服务模式:你想比别人更快看到剧集,你想要看到没有广告的版本,那么就付费,如果你有时间去等,那么可以免费。所以对于视频网站来说,付费是一种产品形态而非单纯的盈利模式——用来筛选用户的过滤器。这些被筛选出来的用户,也就是付费的用户,未来应该会获得远超出其付费的服务,因为必将会有企业为之付费。
目前京东的PLUS用户和爱奇艺的会员绑定,原来一个平台的会员费,现在可以同时获得两家公司的会员服务。我们说不上是京东为爱奇艺买单,还是爱奇艺为京东买单。事实上,优酷与淘宝系会员的联合、腾讯视频与喜马拉雅会员的联合,都是同样的逻辑。国外也有同样的情况,今年4月,音乐服务商Spotify和视频网站Hulu推出通享的套餐服务。
这本书在最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见解:内容付费目前大部分限于针对个人提供服务,未来会不会涌现为企业提供互联网内容服务的知识平台?
笔者以为,这几乎是必然出现的。如果有企业愿意为某种付费产品买单,并将其提供给这家企业想得获得的群体,那不就意味着互联网高质量内容的免费时代来临了吗?
这样的结果,在很多高端会员领域已经出现。虽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互联网领域,由于长尾效应,所有成规模的付费行为最终都会有人为之买单。也就是呈现出“免费”的样态。
但记住,羊毛永远出在羊身上。感觉不错就↓点赞↓吧!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九):收费不是盈利模式而是产品手段——《付费》读书笔记之二
方军在他的《付费》一书中有个洞见:“从整体上看,收费并不是一种收入手段,而是一种产品手段。”
对于笔者来说,这个结论让我弄清很多长期以来含混的问题。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产品手段”或者“产品模式”或者“用户模式”,什么是“收入手段”或者“收入模式”或者“盈利模式”。
传统媒体就是“产品模式”和“盈利模式”分开的代表。以广播为例,产品模式就是生产节目;盈利模式就是卖广告。互联网领域也是如此,以淘宝或天猫为例,网络零售平台是他们的产品模式;为卖家提供增值服务是他们的收入模式。
用户模式,就是如何服务好用户;收入模式,就是如何盈利。
在互联网领域,我们都知道,信息和知识一直以来的趋势就是从收费变成免费。但是从2016年开始,一股“收费”的浪潮席卷而来。
当时,笔者的一位同学投资了一个互联网电影公司,我问这个公司的产品是什么,他回答说是给优酷做网络电影。我又问,盈利模式呢?我的同学回答:会员收费分账啊。我当时还嘲笑这位同学,谁会为看网络电影花钱买会员呢?
结果呢?我现在是三个音视频客户端的付费会员,并且购买了5挡收费内容产品。
《付费》给出了答案。
方军认为,从整体上看,收费并不是一种收入手段,而是一种产品手段。收费是新的筛选器,把知识消费者更好的连接到一起。
少数用户愿意用金钱替换其他付出(包括金钱、时间、精力以及他们所承受的痛苦等),愿意付费得到更好的体验,这一点与互联网产品的第一原则是匹配的:用户所得必须大于他的付出。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用户所得必须大于他的付出,那么对于知识经济服务机构来说,岂不是意味着赔本赚吆喝?
当然不是。对于一个用户来说,他的所得大于他的付出,对于千万个用户来说也是如此。但是知识服务机构把对一位用户的服务复制了1000次、1万次,它的边际成本几乎是零。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秘密——依靠极致服务让每一位用户都感觉自己赚到了,机构则通过几乎无成本的复制来赚钱。
前面说了,“收费是新的筛选器”。“筛选器”这个概念很明显来自凯文凯利。这位互联网教父在其《必然》一书中提到了“筛选器”也叫“过滤器”这个概念。罗振宇曾经对这个概念有个解读:“精进自己,分享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付费首先是筛选用户。也就是用收费这种产品形式,找到那些既愿意为此付出注意力,又愿意为此付出金钱的“双重付出”个体。这部分人必然有着接近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这样一群人,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互相之间交流沟通,分享收获,无疑会进步更快。而这就是这类付费产品的附加价值。有点类似MBA或者很多商学院的课程了。
从另一个方面,付费作为一种产品手段,也是用户筛选产品的参考。从长远和理性的角度来说,内容产品也遵循着一分钱一分货的价值规律。因此,未来内容产品的门槛必然会越来越高。因为人们在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在相同条件下,用户只会选择那些最具诚意的、产品打磨最细心的产品。因此,收费促进了知识产品的优化,使得更好的知识产品能够出现。
得到的每一款产品都强调可交付性,要用至少半年的时间来打磨。有些产品,打磨了超过几年,仍然没有上线。《凯叔西游记》这个产品,五部作品一共130多集,前前后后耗时三年才完成。这些公司是傻吗?投资人都盯着呢,要不要先赚点快钱?他们不是傻,他们发现了慢就是快的道理。
什么是“可交付性”?不是说“我做出来了你来听吧”这么简单。而是,首先要保证我的东西牛逼,而且还要让你没有负担的听得进去;如果你忘了收听、没时间收听,还要让你在最短的时间也能有收获。“知识的小颗粒度”、“知识的完备性”,“慢慢地做产品提高门槛”……这些才是现在做知识产品的那些最厉害的人正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付费的有一种产品手段——让自己慢下来,做手艺人,用匠心做精品。第三,付费知识产品的出现,刺激知识的生产、转移和消费,在知识分享层面打破精英把控。这一点特别好地说明了收费不是收入手段而是产品手段。因为如果是一种收入手段,那么应该是最有学术威望。最有知识储备的大师们才应该收费最贵。但现实是,有些知识精英不屑于参与这种知识普及,于是得不到产品溢价;那些特别配合平台把知识产品化的知识生产者才是这波知识收费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原因无他,知识只有产品化后才能大规模复制。
未来知识经济的趋势是一体两面:一方面免费的知识分享的覆盖范围会越来越广,数量会越来越多,质量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新涌现的收费知识产品与服务,将成为知识创造与消费发展的新驱动力,最高品质的创作者将得到超高的回报。
从这个结论联想开去,未来的知识经济可能有这样一幅图景:未来的某个知识平台,依靠付费的方式聚集了最牛的知识匠人,为那些最有学习动力和能力的人提供最优秀的知识服务,付费是筛选学习动机和持续性的工具,就如同高考本身是筛选人才工具是一个道理。
未来,可能一个人在某个平台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就能以及其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的方式获得其他知识服务,谁来支付这些成本呢?有进取心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呢?一方面是立品牌,另一方面,知识平台也在为这些企业获取人才。知识平台相当于猎头平台,赞助的企业只不过是交了会员费而已。这时候,知识平台就不是2C服务这么简单了,其实做的是2B服务。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十):从免费到付费
2009年,互联网界及出版界最流行的一本商业畅销书,叫《免费》,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另一部著名作品《长尾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两本书都是全球畅销书。
《免费》讲的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免费提高流动性,降低获取新客的成本,然后通过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加收费这三种方式获得收入及利润。
1.Google于2007年11月5日免费发布Android系统。
2.第三代iPhone3GS于2009年6月9日正式发布。
3.微信则是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
4.Facebook则是2004年2月4日上线,2009年被中国屏蔽。
免费经济学的真实背景,其实是从信息匮乏转向信息丰饶的过渡时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产物,本质是为了提高信息精选的效率。
这个月初,发现方老师写了一本《付费》,恰好是从信息过噪到信息精选,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免费才是最贵的。
有人说2016年是知识经济的元年,罗辑思维的得到App、混沌商学院、喜马拉雅的知识狂欢节、知乎Live、分答,其实都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方式,把碎片的信息沉淀为知识,进而形成有价值及有结构的“信息信号”。这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尝试,都走出了很多不同的路。
方老师的确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本书值得一读。
2012年做过碎片知识方面的产品,虽然那个时候还很早,支付习惯和市场条件还不成熟,理解也不那么深刻。时隔几年,终于明白当时大概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认识是螺旋上升的,无论想法还是思想的形成,在于点滴积累。
其实并不认为知识经济或内容电商会成为多么大的一块市场,因为知识的终极,不是教育就是文化。而文化这个稍微大众一点的领域,向来是面向精英的小众生意。越好的东西越精,越精意味着越少,越少就意味着稀缺,稀缺意味着太贵。但优质有价的确是一门生意,高品质内容近乎艺术品,总是昂贵的。
好东西总是少而贵。当年票房最高的哪些大片,往往在影史上没什么地位。影史上的顶级经典作品,很难同时获得商业及利润方面的成功。赚钱要迎合大众,艺术品曲高和寡。
最顶级的知识往往会沉淀成书,但一本书往往很便宜,吸收它却很难。
最流行的信息往往容易吸收,连载音频、视频节目、网剧综艺,需要有娱乐性,切成碎片,但浓度很低,难免鸡汤或套路。
所以吧,真正好的内容,往往需要付费,因为免费模式无法cover成本。这就是方老师在本书里讲的内容:付费。
书好不好,先看目录。结构很能说明问题。
推荐语
前言.面向个人的互联网知识经济
第一篇.知识经济
第一章.互联网知识经济元年 // 3
中国创新:互联网知识经济的起点 // 6
互联网知识平台: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引擎 // 7
媒体、内容和教育:信息与知识的三种形式在融合 // 12
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互联网指南 // 15
第二章.当我们说互联网知识经济时,我们在说什么 // 21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三种业务形态:媒体、内容和教育 // 23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与收入模式 // 30
互联网知识经济中的个体:知识极客与知识消费者 // 32
第 二 篇.个人知识产品
第三章.重新理解知识 // 39
知识的历程:从“存在”到“实干” // 41
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 // 49
音乐:一种特殊知识产品的演变 // 50
场景知识:面向个人提供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前提 // 54
第四章.新的知识产品形态 // 57
热闹的媒体与新媒体: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母体 // 58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一:直接售卖内容 // 62
付费年度订阅专栏:关键的产品模式创新 // 64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二:教育产品创新 // 67
五个新型教育产品:线下大课、一对一线下面谈、在线讲座、
线上训练营与软件辅助课程 // 68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三:社群化学习 // 73
两个社群创新:WorkFace与碳9学社 // 76
第五章.知识产品矩阵:产品与服务设计工具 // 81
知识付费:什么知识?什么形式?什么效果 // 82
知识产品矩阵:分析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工具 // 86
附录5A 知识付费:谁在付费?为什么付费 // 92
第 三 篇.知识平台
第六章.知识平台的四个角色 // 99
互联网知识平台的原型:亚马逊、谷歌、维基百科 // 101
平台角色之一:产品化——把知识转化为产品与服务 // 103
产品关键问题:产品形态是什么?产品价值是什么 // 104
平台角色之二:格式化——创造新格式或将新格式发扬光大 // 108
产品化与格式化都需要关注核心价值单元 // 110
平台角色之三:工具化——将知识转化为工具 // 112
平台角色之四:商业化——创造价值、分配价值、获取价值 // 115
第七章.知识商业画布 // 119
要回答的问题:我的业务逻辑是什么 // 120
知识商业画布与传统媒体机构 // 123
知识商业画布与新媒体机构 // 125
知识商业画布与平台 // 128
第八章.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 // 131
通过四组对比理解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 // 133
知识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的收入模式:卖广告、卖货、卖知识 // 138
知识平台的主要收入模式:广告、交易佣金、增值服务 // 145
附录8A 从媒体生意到内容生意 // 149
第 四 篇.知识个体
第九章.知识极客与知识匠人:五种知识生产者 // 159
知识原创者:塔尖的少数人 // 161
知识传播者:知识经济的主流人群 // 162
知识产品经理:管理商品与构建系统的人 // 164
知识经纪人:实现商业价值的人 // 166
知识价值领袖:关注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人 // 168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未来:平台和匠人个体共存的时代 // 169
第十章.如何做一个精明的知识消费者 // 173
知识消费与商品消费的差别 // 174
我的知识之屋的支柱是什么 // 176
通过知识框架去对抗碎片化 // 179
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 // 181
通过分享与交流学习:针对性知识的价值最高 // 185
第十一章.知识的工具化:知识消费者的个人目标 // 191
弱理念、强实践的工具:商业模式画布与清单 // 193
强理念、强实践的工具:敏捷和精益软件开发 // 197
更大规模的工具:丰田生产方式与精益体系 // 201
可视化:如何把工具投入实际使用 // 205
第五 篇.知识产品方法论
第十二章. 创造知识的完美半成品:优衣库和苹果公司的
.启示 // 211
优衣库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 212
如何把知识注入产品 // 216
苹果卖给我们的iPhone究竟是什么 // 218
苹果的产品:“完美的半成品” // 220
优秀的产品本质上是“完美的半成品” // 222
知识产品如何做成“完美的半成品” // 223
商学院提供的服务究竟是什么 // 230
对商学院教育的两个攻击 // 231
为什么都选择了高压力 // 233
最高等级的知识服务应该创造高压力 // 235
第十四章.方法论而非结论:麦肯锡的启示 // 239
咨询公司麦肯锡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 240
咨询公司卖给我们的服务可能是“方法论” // 241
为什么方法论重要,结论不重要 // 245
第十五章.协作更好:维基百科的启示 // 249
两个特别的知识产品公司:谷歌和维基百科 // 250
谷歌和维基百科的产品:全球知识体 // 251
维基百科的知识创造方法论:如何大规模协作 // 253
Linux背后的协同方法论 // 255
结语.知识互联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