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精选

2021-04-02 00:14: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精选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一本由[英] D.H.劳伦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一):不仅仅是欲望

  硬着头皮读完了。有时候想想,刚刚性解放时的人远比现在的我们勇敢,比如民国时期的人们,今天自以为文明的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不敢像他们那样勇敢自由的遵从内心,用一些所谓责任来掩饰自己的懦弱。现在的女人大多数更是软弱的可怜,真的是不如那个时候女性活的有尊严,我甚至觉得很多现在的女人并不希望解放和自由,盲婚哑嫁也不无不可,也不需要取得什么成就,成为男人的附庸也不无不可,不过很可惜,现在大多数男人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大多数还是手心朝上的,更不用说让他们担负家庭的责任,这是他们避之惟恐不及的,那所谓的社会责任更是天方夜谭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劳伦斯的原作和张佳玮的译文可以说完美的杂糅在一起,打动了我。给我的感觉,译者起初似乎没找着翻译的感觉,译文的五十页篇幅内,读到几处难免有生硬感,我唯恐这是一本类似前段时间看的《毛姆小说集》,译文读来可谓煎熬。进入故事情节后,无意识中就忘却了之前对译文的重重疑虑,一场在以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景画描写的背景之下,康妮与猎场看守人的爱情悄然展开。故事结束,对于19世纪阶级社会,人们的生活及精神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反世俗的情感多了一份理解与接纳。是一部堪称经典的佳作,之后有时间还可以读更多的劳伦斯的作品。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三):读后感(^ρ^)/

  这看这本书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在广告狂人中看到女人们吐槽这书为小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毕竟在青春时期总会好奇有关性的事情。选这一版的理由更简单了,因为它是整个图书馆里最干净整洁的译本了-.-

  看完书后我觉得这本书不单单探讨了性自由,还讲述了工业时代对环境甚至人类的伤害,环境逐渐恶化,人们的生活日渐艰难,连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自私,拜金主义盛行。克利福德追求名利,身体上的缺憾让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豪感,希望扬名立万,也最终走向扭曲。而梅洛斯虽地位低下,却淡泊名利,表面孤寂内里柔情,在男性角色中了算得上真男人。从不虚伪做作,不以爱为束缚控制康妮,而是尊重康妮的选择。两人相较之下,跟梅洛斯生活才有幸福的可能。

  至于结尾,让我觉得挺巧妙的。书信述说了梅洛斯对未来的期望和不安以及现实的残酷,没有直接he或be,而是留下无限遐想给读者。我心中想的他们的未来是互相扶持,经营好他们的农场,虽然康妮对一开始农场生活不太适应,但总会体会到幸福而甜蜜的感觉。希望如此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四):一次女性意识的转变

  当查莱特夫人第一次见到梅洛斯在后院里湿着衬衫洗脸的时候,她惊讶于自然的男性之美。而她回到家后,在全身镜面前审视自己的肉体,感到无比的兴奋。这是她的第一次肉体觉醒。 之后查莱特夫人与梅洛斯一共有多次的性爱经历,其中前四次是最重要的。 第一次她是紧张的,茫然,她不清楚梅洛斯的行为,也不懂自己为什么要顺从着他,也许是与丈夫空虚的精神生活让自己对生活失去热情。于是有了一股任人摆布的无所谓心态。 后来她与梅洛斯第二次做爱,梅洛斯对她的触碰爱抚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肉体美。这是第二次的肉体觉醒。 第三次他们共同达到了高潮。她感到的是惶恐。因为在那之前,她与她的丈夫的地位是由她来主导。他的丈夫一直崇拜她,甚至有一些害怕。于是她对这次性爱是惶恐、害怕、矛盾。即对这种天然男性力量的崇拜又不希望成为男性的奴隶,之前对她丈夫的藐视让她习惯蹂躏男性,可她没有意识到她是对丈夫精神上的藐视,而不是承认自己对克罗斯肉体上欲望。 在第四次做爱的时候,她最后被彻底地征服,她承认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认为这是一种屈服。并且她意识到他们就如同亚当和夏娃,吃了果子后发现自己全身赤裸,感到羞愧。可这种羞愧是"生命本来的面目"。这是第三次的肉体觉醒。 于是,一人真正完整的女人被诞生出来了。 贴一段话说明"她先前认为女人会死于羞耻,而现在死确实羞耻本身。羞耻只是恐惧:隐伏在肉体的感官羞耻,那古老至极的肉体恐惧,只会被肉欲火焰驱走……此刻,她终于来到了天性真正的基岩上,丝毫不觉得羞耻。她是她自己的肉欲,赤身裸体,毫无羞耻……这就是生命本来的面目。"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五):痛感

  读一本书,多大程度上的赞同和感受都来自于你对这个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我看书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无法自己解答的问题和无法自我消解的矛盾希望从书中获取一些解答。作为个体应对这个纷繁多彩的世界总有一种慌乱和不自信。不清楚自己作为一个怎样的存在才是最恰当的。也慌乱憎恨自己在人来人往的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任然孑孓一身。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多大程度上是被人需要的,被人关怀的,被人记挂在心里不被背叛的?我很疑惑也很难过。似乎,命运不把你推向深渊,就没办法引起你的关注,所以,它势必会不动声色,挟持你于无形无影之中。

  当我看到书中作者也在挣扎,煎熬,困顿,无法轻易逃脱繁笼的时候,我获得了同情和逃脱。我逃脱了一个人承受直插心脏的孤独和疼痛。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同船的人,因为风雨同舟,感同身受。

  当你关注自己内心的时候,世界是不是就不再慌乱?社会是不是就不再浮躁?个人是不是就不再空洞?有些事是无法阻碍和跨越的,就像社会进步,就像阶级。虽然,我总觉得自己无能的、不自觉的被社会推着走,但我却没有勇气逃离这条路掉头不去走。人有多大能力改变,突破,承担起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我不懂生存的规则,我不会曲意逢迎,不够聪明和灵活到用所有人喜欢的方式和他们相处,还没有足够的格局接纳所有人,因此像个刺猬,总保持距离。让人依赖是需要能力的,我缺乏这种能力,就只好适当保持孤立。

  让人幸福是一种能力。金钱,性能力。物质和精神总需要满足其中之一。我们的爱情就在金钱与性能力之间纠缠不清。不过现在的男人真的不多了,特别是同性恋开放的时代,女孩拥有真正快乐的机会越来越少。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六):一次女性意识的转变

  当查莱特夫人第一次见到梅洛斯在后院里湿着衬衫洗脸的时候,她惊讶于自然的男性之美。而她回到家后,在全身镜面前审视自己的肉体,感到无比的兴奋。这是她的第一次肉体觉醒。

  之后查莱特夫人与梅洛斯一共有多次的性爱经历,其中前四次是最重要的。

  第一次她是紧张的,茫然,她不清楚梅洛斯的行为,也不懂自己为什么要顺从着他,也许是与丈夫空虚的精神生活让自己对生活失去热情。于是有了一股任人摆布的无所谓心态。

  后来她与梅洛斯第二次做爱,梅洛斯对她的触碰爱抚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肉体美。这是第二次的肉体觉醒。

  第三次他们共同达到了高潮。她感到的是惶恐。因为在那之前,她与她的丈夫的地位是由她来主导。他的丈夫一直崇拜她,甚至有一些害怕。于是她对这次性爱是惶恐、害怕、矛盾。即对这种天然男性力量的崇拜又不希望成为男性的奴隶,之前对她丈夫的藐视让她习惯蹂躏男性,可她没有意识到她是对丈夫精神上的藐视,而不是承认自己对克罗斯肉体上欲望。

  在第四次做爱的时候,她最后被彻底地征服,她承认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认为这是一种屈服。并且她意识到他们就如同亚当和夏娃,吃了果子后发现自己全身赤裸,感到羞愧。可这种羞愧是"生命本来的面目"。这是第三次的肉体觉醒。

  于是,一人真正完整的女人被诞生出来了。

  贴一段话说明"她先前认为女人会死于羞耻,而现在死确实羞耻本身。羞耻只是恐惧:隐伏在肉体的感官羞耻,那古老至极的肉体恐惧,只会被肉欲火焰驱走……此刻,她终于来到了天性真正的基岩上,丝毫不觉得羞耻。她是她自己的肉欲,赤身裸体,毫无羞耻……这就是生命本来的面目。"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七):大女主的内心戏

  多年以前,在一个书摊上看到这部小说时,腰封上赫然写着“x爱圣经”、“西方世界的《金瓶梅》”之类的推荐语。可以想象,这类营销话术对当时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是一种什么样的诱惑。遗憾的是,年轻的我囊中羞涩,无力购买这样一本看上去很想读的“sq小说”。很多年过去后,前几天从kindle上读起这本小说时,我才发觉当年没有购买和阅读这部作品是多么庆幸。以自己当时的阅读能力和生活阅历,应该很难读完这样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我是从kindle和纸书同时阅读的。kindle是黑马译本,纸书是张佳玮译本。两相对比,更喜欢张译本,更符合汉语语境,读来更觉通俗,没有文绉绉的掉书袋之感。语境更容易融入带来最明显的好处是阅读体验更好,无需在一页上由于上下文搞不懂而停留太久。如果有空,更想把张译本完整阅读一遍。

  读劳伦斯的作品,一草一木皆可言情,环境、景物、天气等等的描写都可以为剧情、为人物服务。我们的女主康妮,自始至终都在环境、天气、景物的描写中栩栩如生。简言之,这就是一部嫁入贵族的中产阶级女孩不甘平淡如死水的生活,与一个平民男人由性生爱,最终携手反抗社会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康妮,作为新式女性,更为注重自己内心感受,对于丈夫男爵先生的麻木不仁、沽名钓誉、自命清高,她从没感觉到无所谓,再到深恶痛绝,最后耻于与之为伍。故事的另一位男主梅勒斯,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劳伦斯在作品中很少提及他的名字,更多的是以“护林人”、“他”等代称称呼。

  在我们多数人的经历中,爱情多是男女双方被彼此的一些特质所吸引,产生好感,通过不断的接触最终修成正果。而康妮和梅勒斯的故事则反其道而行之,双方先有夫妻之实,后而生爱,最后走到一起。不得不说这样的处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离经叛道的,难怪小说会被英国列为禁书。正是因为这样的剧情处理,反而让小说更加真实,康妮决然追求幸福的果敢也感染了很多人。

  最后想说说小说里的内心描写。康妮在小说中的内心活动占了不小的篇幅,从她的内心活动中我们也能看到女主从期盼爱情,到安于现状,从心力憔悴,到重燃希望,再到爱意充盈的心路历程。可以说,内心的成功描写是本书成为经典的一大原因。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八):《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这本书的故事其实特别简单,年轻的康妮因为贵族丈夫克利福德下肢瘫痪和对性爱的不屑一顾,开始与丈夫的猎场看守成为了情人,开始了一段阶级不等的禁忌之恋的故事。但是这本书有点长,后面半本比较好看。四星推荐。

  这本书看起来格局好像特别小,只是在写一个庄园内的三个主人公直接的故事,但是主人公的庄园有一个特殊的背景——是煤矿所在地。文中多次提到矿坑里的咯噔声,以及空气里带着的硫磺味,都能得到一个结论——故事的背景正处在工业革命的阶段。克利福德代表的就是机械革命一派而康妮则是自然文明一派。 这种矛盾从他们刚回到这片土地上时便体现出来了,克利福德夫妇两人对这片土地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克利福德喜欢这块拥有着煤矿的土地,而夫人康妮的评价则是恐怖和糟糕,她更喜欢以前不受工业化影响的英格兰。这时的康妮更像是克利福德的一件附属品,照顾他生活,帮他招待客人,做一名称职的夫人。 康妮的叛逆始于第一任情人米凯利斯对她的嘲讽,米凯利斯希望她在性爱中能表现出被动奉献而非操纵主动。这是对康妮的残酷打击,她第一次真切感到了自己生活空虚。这时她遇到了猎场看守梅洛斯——一个和她一样有爱欲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梅洛斯在众人眼里是低下肮脏的,但是康妮却在他身上看到了真实存在的人的气息。也是这种气息完成了对康妮的救赎——从肉欲开始,回归精神。这本书的结局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但是我很喜欢。

  “生命的整个问题,不就是经年累月,慢慢地创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吗?” “当灵魂受了创伤的打击,肉体则还未死,灵魂会貌似与肉体一起痊愈,然而这只是表象,只是习惯的复原机制在起作用。慢慢地,慢慢地,灵魂的创伤开始显露,就像肉体的伤痕开始发疼,初时轻微,逐渐剧烈,直到占据全部灵魂。当我们以为自己痊愈了,忘记了,这后遗症才显露出来,让我们痛彻心扉。” “重要的不是血统,而是命运给予他怎样的地位。将任何孩子放在统治阶级中,他都会成为一个统治者。将国王与公爵放在群众中,他便成为庶民,成为群众的产物。环境的压力是无可抗拒的。” ——2020.01.19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九):这是一本假的情色小说。。

  原文段落部分:

  朦朦胧胧地,她悟到了人类灵魂中的一条伟大法则:当灵魂受了创伤的打击,肉体还未死,灵魂貌似会与肉体一起痊愈,然而这只是表象,只是习惯的复原机制在其作用。慢慢地,慢慢地,灵魂的创伤开始显露,就像肉体的伤痕开始发疼,初时轻微,逐渐剧烈,知道占据全部心灵。当我们以为自己痊愈了,忘记了,这后遗症才显露出来,然我们痛彻心扉。

  如今只有一个阶级:拜金主义者。男拜金主义者和女拜金主义者,人与人唯一的不同,便是你有多少钱,以及,你需要多少钱。

  即便是在沉睡中,这依然是个不安又残酷的世界,不时响动着火车与公路上卡车的噪声,不时闪耀着高炉的玫瑰色火焰。这是一个铁与煤的世界。铁的残忍,煤的黑烟,以及那驱动一切的无限贪婪。只有贪婪,在这个世界的睡眠中搅动着的贪婪。

  尝试将自己从孤独中解脱,终究是无济于事,是徒劳。你得一生守着这孤独,偶尔可以弥补空虚,只是偶尔。但你得等待这时机的到来,接受自己的孤独,一声与它作伴。然后等待时机到来,接受偶尔填补空隙的时机,但时机是自己来的。你无法强求。

  重要的不是血统,而是命运给予他怎样的地位。将任何孩子放在统治阶级中,他都会成为一个统治者。将国王与公爵放在群众中,他便成为庶民,成为群众的产物。环境的压力是不可抗拒的。

  英国大兵正在变得虚伪、没种又狭隘,这就是人类的宿命,大家殊途同归。人人都一样。他们的血气早已死灭。仅存的那一点,也都被汽车、电影院和飞机吮吸殆尽了。人类一代不如一代,现代人都长着印度橡胶管的内脏、锡罐头脸腿。

  她在伦敦过得不开心。这里的人看起来空洞得仿佛像幽灵。不管看上去多么轻盈潇洒,都没有鲜活的快乐。一切都很荒芜。肉欲沉溺于现代机械之中,遂至疲于奔命,疲于追逐金钱,疲于怨恨与自负,疲惫至死。

  (完全省去了色情描写啊哈哈哈哈)

  好久没有看小说,大概都沉浸在了商业“著作”中,磨耗在了你死我生的面试中。彼时真是麻木浮躁而又无能为力。终于尘埃落定吼重拾读书,恰逢选择了一本个人看来表面写性,本质却是与时代抗争、从时代逃离的故事,非常应景。

  康妮和梅洛斯在一起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个人觉得甚至不能说是跨越阶级的爱恋。书中间接描写到梅洛斯房间内整洁有序、照顾雏鸡细致周到,又直接写出梅洛斯待人接物无懈可击的礼节,连康妮的姐姐希尔达也自愧不如。这是一届莽夫能做到的吗?(这残酷地说明了要泡上一层阶级的妹纸,你依然得有上一层的文化气质,像梅洛斯一样,爷会说标准英语,但爷偏要说土话,咋地啦)

  梅洛斯与康妮在许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聪颖过人的天赋,长相气质不凡,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虚无”的工业时代的产物嗤之以鼻。不过他们之间的对比也很明显,康妮最初温顺天真,心中只是摇曳着微弱的叛逆火光,后来与梅洛斯相爱后的想法与做法都显现出女生的浪漫与冲动。梅洛斯不在床上的时候则大多保持着沉稳克制的理智形象,包括他一次次提醒康妮小心真正陷入他们的关系,自知无法给予康妮殷实的物质条件,提出不想让康妮养着自己做小白脸Blabla,其实是在恋爱中男性少能持有的冷静。当然也有人物设定不太合理的地方:梅洛斯对于母亲、女儿这样的女性持有什么样的看法?他...欲望那么强,虽说从年少的轻狂到了中年的理智,这么多年间他是怎么过来的=。=过来的=。=就用“惧怕与人打交道”这点不能说服我。。

  在与梅洛斯相遇之前,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除了名字,就是虚无。对康妮来说,格拉比是虚无,半身不遂的丈夫和他的作品是虚无,她自己和一两个情人的交合也是虚无——至于“性爱”,这伟大词汇中的最后一个,只意味着肉体的片刻欢乐,销魂之后,只让你更加支离破碎。好像你就是一块廉价粗布,破碎到虚无。康妮在这种环境里压抑地活着,直到梅洛斯“戳”醒了她,从原始享乐带来的生命力中观察、思考、反抗,出于爱情,也出于自我觉醒。

  他们就像两个逆着时代大流前进的盟友,既然无法回到农业时代,那再怎么也得构筑自己的安乐小窝吧。很好理解为什么康妮和梅洛斯后来对身边的人都带有一定的敌意——因为他们不是一类人,他们不能够理解。文中最后没有给出最终的结果,但是想必,非主流的他们,一定会走得很辛苦。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十):性与超越——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926年,在夏季暑热消去的意大利,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终于下定决心,拿起水笔、笔记本和坐垫,走进了凉爽宁静的松树林,背靠一棵树坐下,如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说的那般“也许离开巴黎我就能写巴黎了,就像我在巴黎可以写密歇根一样”,劳伦斯在佛罗伦萨,凭借他那天才的想象力,开始书写那片肮脏、丑陋,由煤铁构成的英格兰中部地区。他的脑海里不断缠绕着英格兰煤矿工人罢工的可怕经历与近来令他心神不宁的婚姻背叛,这使他此次所讲的故事与以往任何一次都大不相同。

  这部小说中出现了一位温情而忧郁的夫人,在半身不遂的丈夫身上未得到满足的她,投入了地位低下、粗俗的猎场看守人的怀抱,从而发现了生活的激情与乐趣。

  “这部小说就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这是劳伦斯和弗里达的故事,被巧妙地伪装起来了。小说中有文学作品对不忠诚最传神的描述,充满了同情、愤怒和失望。” 迈克·斯奎尔在传记《深情的背叛:作家劳伦斯和他妻子的一切》中如是写道。

D·H·Lawrence 和 Frieda

  劳伦斯似乎早就预见了这部小说的命运,他知道这部小说将会被称为“情色小说”,所以最初它只是在佛罗伦萨以私人形式出版。后来,此书在英美遭到长时间的封禁,1960年才得以公开发行。

  1. 克利福德、梅洛斯与劳伦斯

  克利福德·查特莱刚与他的夫人康斯坦斯度了一个月的蜜月,就在一战前线中被炮弹所伤,从此半身瘫痪。他世袭了男爵,继承了拉格比的家业,从此二人在英格兰中部地区的拉格比老家生活。

  克利福德是一个自负而敏感,充满阶级偏见,有一种来源于特权的优越感的人,他得意于自己的小说,他虚荣,追名逐利。 小说反复提到了康妮(康斯坦斯)对克利福德的感受,虚无。

只看他的眼睛,他仿佛很精明警觉,但在其后,他仿佛中部地区这一带的气氛,雾霭迷蒙,似乎还在弥漫。当他用这奇异的样子注视康妮,明确回答她的问答时,康妮觉得,克利福德的精神内部,满是烟雾与虚无。

  而他的小说,则是空无一物,“一种漂亮然而空虚的炫耀。”

  同时,克利福德是一个悲剧式人物,虽表面上自视甚高、傲慢,但残疾以后,他内心实则异常自卑脆弱。他甚至能对自己的妻子说出类似“倘若你能和另一个男人生个儿子,那简直算得上好事”这样的话。孩子对于他而言只是继承事业的工具。

如果我们坚守这段婚姻,我们就应该能够安排这点借种事宜,就像安排看牙医一样,因为命运让我们在肉体上出了问题。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持久的才有意义。我自己的生命对我而言有意义,因为它持续下去,一直在发展。但是与他人偶尔发生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呢?特别是那种偶尔的性关系!如果人们不那么荒唐,特意讲性事夸大其词,这些小小的性关系,就跟鸟类交配似的,过去就过去了。事情本来便该如此,那很重要吗?重要的乃是终身的伴侣关系,重要的是每天的共同生活。

  他这套苍白的理论,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欺欺人。 梅洛斯是矿工的儿子,中等身材,可以讲标准英语,但更愿意说德比郡土腔,一战时参过军,做过军官。他还结过婚,但那个糟糕的妻子跟别人跑了,只剩下名存实亡的婚姻。现在他是克利福德的猎场看守,独自住在林中小屋,享受着孤绝和自由。

  康妮第一次见到梅洛斯的时候,小说这样形容:

这男人站着,抬起了帽子,露出他浓密、近于金色的头发。他直直地注视康妮的眼睛,眼神不加躲闪,无所畏惧,又不带感情,似乎他想看清她是个怎样的人。 无论如何,他是一个奇异、敏捷、孤绝的人,他孤身一人,但很自信。 她从他如此平淡的蓝眼睛里,看出了苦痛与超脱,但又带着热情。

  倘若深入挖掘,可以发现,这部小说游走在虚构与真实的中间地带,一种介于叙述者与作者本身之间的,亦真亦假的暧昧定位。

  关于这部小说,D·H·劳伦斯前后共写有三稿。从最初带有弗里达的情人拉瓦格里强烈的印记,到后来渐渐附着上了劳伦斯自己的影子。梅洛斯的形象日臻完善,逐渐成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应当知道,拉瓦格里是一个艰难节俭大家庭的农民,个子矮壮,他坦诚而自信,刚健又开朗,同样在陆军服过役,做过中尉,他英语也说得不符合规则,如梅洛斯让康妮倾倒,拉瓦格里同样迷住了弗里达。

  而劳伦斯出生于英国中部诺丁汉郡的采煤区伊舍伍德镇,父亲是矿工,母亲是小学教师,身处工人阶层的劳伦斯,无异于生活在社会最底端,他抬眼看见的,只有肮脏、机械、英格兰的群山、森林与荒野。

  显然,当克利福德独自耽于象征精神生活的书籍、文化交谈、绘画,孤芳自赏的特质与劳工阶层的梅洛斯,敏锐而痛苦,轻蔑而斥责金钱、权力、闲言碎语和阶级仇恨的特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千百种矛盾统一起来的劳伦斯的容颜。劳伦斯只是在写他自己,只是在做着自我建构的集合。

David Herbert Lawrence

  2.康妮与弗里达

  对照康妮和弗里达,我们也能找寻到两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康妮,也就是查特莱夫人,她的父亲马尔科姆爵士曾是著名的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她的母亲在拉斐尔前派流行的岁月,曾是个有教养的费边社社员。身处艺术家和有文化的社会主义者之间,康妮有一段饱含艺术与政治理想的童年。但嫁给克利福德之后,康妮觉得自己的生活沉闷,每天有着无数忙碌的琐事,换来的只是巨大的空虚。

  弗里达·冯·里奇索芬是劳伦斯在诺丁汉大学就读时他的一位法语教授的夫人,弗里达的父亲也是一位男爵,这带给弗里达良好的贵族信念。两人相遇时是1912年,当时弗里达32岁,已是一个成熟女人,体态匀称,热情奔放。她有三个孩子,以及一个冗长而无爱的婚姻。弗里达摆脱约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她爱自由,厌恶婚姻而充满对爱情的期盼。

  如同小说中康妮在一面大镜子前自照裸体时描述的那样:

她肉体本该流畅圆润的曲线,现在却平板起来,而且有些生硬了。仿佛这身体欠缺阳光与温暖,有些苍白,显出灰暗。 她的身体日渐凋零,变得无味黯淡,行尸走肉。这令她觉得无限沮丧,毫无希望。她老了,27岁便老了。肉体失去了光彩与鲜活,在忽视与拒绝中老去。是的,拒绝。时髦女人们保持外表,将肉体保持得仿佛一个妖娆的瓷器,光彩熠熠。瓷器中间当然是空心无趣的,但是,康妮连这种借来的表面光彩都没有。啊,精神生活!她忽然觉得自己狂烈地憎恨精神生活!这精神生活,就是个骗局!

  可以看出,康妮对逃离当下这种死气沉沉,空谈精神的生活的渴望。她的个性嵌有反叛的意味,所以,为追求真爱,她会无视阶级、身份,找一个粗俗的猎场看守做情人。就像弗里达和劳伦斯私奔,又像弗里达和拉瓦格里偷情。

Constance Chatterley,Sylvia Kristel饰,电影Lady Chatterley's Lover,1981

  3. 自然与工业

我们的时代根本悲惨不堪,所以我们拒绝伤惨度日。大灾难席卷而过,我们身处废墟中,开始建起些微小的栖居地,培养些微小的新希望。这工作颇为艰难;当下并无通向未来的坦途;但是我们迂回前进,翻越障碍。我们得活下去,无论多少人的世界已经天塌地陷。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有着一部伟大小说的特质——一个令人难忘的开头。似乎劳伦斯在告诉我们,他是在写这个一战阴影笼罩下的英格兰,这个工业时代的英格兰。 除去故事情节,小说中还穿插着大段自然描写,劳伦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描绘着永远吞吐黑烟和白蒸汽的矿厂,混杂着黑泥与煤屑的街道,机器隆隆的噪音,还有那些宛若行尸走肉的煤矿工人。

这今日的英格兰正生产一类新的人种:沉迷于金钱、社交与政治生活,自然的感官一面却已死灭。这一切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个无法预测的地下幽冥世界……一些看似人形,却被歪曲变形、妖模鬼样的东西,被卡车载着,去向马特洛克春游。

  这与T·S·艾略特在《荒原》中,对伦敦城人们的情态描写很相似:“并无实体的城/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艾略特同样在描摹一战后人们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的精神废墟。

  反观小说中对那片树林的描写,是更接近真实的生活体验。劳伦斯在米兰达别墅的松树林中,借康妮之口,说出了这种体验:

康妮背靠着一棵小松树坐下,任松树在背后,以一种奇异的、有弹性的、有序的、向上的生命力,摇动不休。这高耸活泼的树,树梢浸在阳光之中。她望着那些野水仙花,在阳光下,在一抹喷薄而出的阳光下,变成金黄色,连她的手和膝盖都温暖起来。她甚至还闻见了幽微的花香。接着,因为如此沉静又孤单,她觉得,仿佛沉进了自己的命运之流。她曾被一条绳索捆绑着,被颠簸摇荡着,仿佛一艘被系泊的船。而现在,她是一艘不系之舟,可以自在遨游了。

  郁达夫评价劳伦斯:“他对于社会环境与自然背景,也一步都不肯放松。所以读他的小说,每有看色彩鲜艳刻画明晰的雕刻之感。“

  劳伦斯将佛罗伦萨的这片树林,移植到了特绍维尔,因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意味。对他来说,这是工业文明洪流下唯一的纯净之地。当然,它不仅象征着某种更为原始自然的东西,它还是一个有关于性的伊甸园。

  4. 性与超越

“爱情是辉煌的,而爱的尽头是性。用性与爱将情绪蒸熏而起,进入他所擅长的抒情节奏:这是他永远不变的保留题材。” ——张佳玮

  对于性爱关系的描写,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全书的精华。 据不甚严谨的统计,书中共有八处对康妮与梅洛斯之间直接的性描写。它们如同小说节奏的助推器,一步步将这部结构松懈的小说推向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性描写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明显的发展与层次递进,小说在灵与肉的结合中得以不断飞跃、升华。

  郁达夫曾是这样评劳伦斯的:“本来是以极端写实著名的劳伦斯,在这一本书里,更把他的技巧用尽了,描写性交的场面,一层深似一层,一次细过一次,非但动作、对话,写得无微不至,而且在极粗的地方,恰恰和极细的心理描写能够连接得起来。尤其要使人佩服的,是他用字句的巧妙。所有的俗字,所有的男女人身上各部分的名词,他都写了进去,但能使读者不觉得猥亵,不感到他是在故意挑拨劣情。”

电影Lady Chatterley’s Lover,1981

  最初的场景,始于康妮来到林中小屋,希望看看鸡笼中的小鸡。这些小鸡纤秀的细腿,漂亮清丽的脑袋,让康妮心醉神迷。这些可爱而无畏的新生命对于康妮意义非凡,激起了她心中无限的母性温柔。然而,由于克利福德的残疾,她无法成为一个母亲,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联想,使她流泪,使她显得喑哑凄凉。

  这些唤起了梅洛斯对康妮的哀怜,两人在这样的情境中第一次做爱。

  从作品抽身出来,看劳伦斯自身。母性、母爱一直是劳伦斯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主题,从《儿子与情人》莫雷尔夫人对儿子病态的占有欲以及儿子保罗近乎畸形的恋母情结中可见一斑。

  关于第一次与第二次在林中小屋的结合,小说中对康妮的描写大多是“驯顺”、“害怕”、“神魂飘忽”、“疏离”这样的字眼,可以看出,康妮并未从梅洛斯身上感受到与以往有什么太大不同,两人显得有些生涩陌生,性在这里,更多还是单纯意味着肉欲。

  于是,康妮有好几天没有再去林中小屋,小说写得忽远忽近,很挠人,在情节陡然紧凑后又归于平缓,似乎还未等感情升温,就已冷却。

  而两人的第三次的性爱正是在这种温吞的叙述中不期而至的。康妮在造访马尔海农庄回途的小径上偶遇梅洛斯,两人躲入一旁的杉树林,在一个堆满枯枝的空地上野合。至此,劳伦斯已经将这种主观的、解剖心灵的性完全展开来描写了。发展地来看,康妮真正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它超越了一般所言的肉欲和形而上的精神交流,也不再蒙昧于冰冷的工业文明之中。

一种新鲜奇异、动人心魄的荡漾,在她体内苏醒过来。荡漾着,荡漾着,荡漾如轻柔火焰扑动,轻柔如羽毛,直奔向光辉的顶点;美妙地,如此美妙地,将她从体内开始融化了。这高潮仿佛钟声鸣荡,一波波荡漾,登峰造极……纯粹是向深处奔跑的感官漩涡,在她的肉体中,在她的意识中,越转越深,直到她成了一个完美的感官波涛之流。

  第四次的情形,相比前三次,要更加复杂。康妮去到林中小屋,告诉梅洛斯,她可能怀上了孩子,要去威尼斯,制造假装的艳遇,借此让怀上孩子变得合理。而梅洛斯却讥讽康妮,她是在利用自己,让克利福德男爵能有个儿子来继承家业。他不喜欢孩子。于是两人陷入无边的沉默,情绪滑落低谷。做爱的尝试也并未能让两人尽兴。康妮被矛盾折磨着,一方面,她厌弃梅洛斯的粗鄙,不近人情,另一方面,当梅洛斯准备起身离开时,她却深感恐怖,不自主抱紧梅洛斯,疯狂地呢喃,请求他不要离开自己。当梅洛斯重又坐回康妮身边时,康妮突然觉得内心的抵抗力消失了,两人的嫌隙消解了。

她仿佛大海,只有幽暗的波涛起伏,澎湃成一个巨浪,于是慢慢地,整个幽暗动了起来。她是幽暗海水汹涌翻腾的海洋。啊,然后在体内的深邃之处,缓慢分开卷荡,波涛悠长地涌入,摇摆荡漾,直向她最敏感的地方,在那中央探海者温柔探寻的地方,深深的海底继续分开,越探越深,越探越下;而她也暴露得越来越深,将她荡卷向无可名状的事物,她自己也如波涛,越荡越远,超脱了肉体,将自己的肉体丢在了突如其来的、温柔又战栗的痉挛中……她只是被重新诞生出来了,一个完整的女人。

  第五次同样在林中小屋,这次的描写更加直观细致,很难想象,劳伦斯是如何做到旁若无人地叙述这些羞于启齿的句子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梅洛斯与康妮对彼此性器官起了昵称,叫做“约翰·托马斯”和“简夫人”。

  第六次是小说最疯狂的高潮部分。两人的谈话从康妮即将去往威尼斯的计划,从梅洛斯对离婚的打算,到说服梅洛斯有个孩子,再到被工业文明席卷的社会,到金钱,布尔什维克主义,人性的死灭,人类的厄运。他们最终赤身裸体,跑向下着暴雨的屋外,任雨水泼洒全身,在雨中野合,似乎要从一切琐事中脱身,将一切不快与压力宣泄。性超越了它本身,与自然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 随后他们又跑回屋中,生起堆火,做了我以为是全书最romantic的事:

他安静的手指,将一些勿忘我放在她腿间的褐色毛从中。“看,”他说,“那才是勿忘我花应该放的地方。”她低头看着:乳白色的小花,盛开在她下身的毛从中。“这看起来不挺美的?”她说。“就跟生命一样美丽。”他说。

  最后两人身上都插满了各种花朵,“这就是荣耀的您!”他说,“简夫人,与约翰·托马斯的婚礼!”

  两个人幼稚的行为显得过分可爱,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觉得美好得不像话。

  第七次在康妮临去威尼斯前,她与姐姐希尔达到梅洛斯家中做客,虽然希尔达对这样的爱情极力反对,但康妮却辩驳说:“爱情可以很美好,你会觉得你真的活着,你处身于创造的中心。”

  到这里,二人的情感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在这样一个无畏无羞的梅洛斯面前,康妮这样想:“世上再没有什么值得矫饰,值得羞耻,她与一个男人,另一个生命,共享了自己终极的裸露。”

  康妮与梅洛斯所超越的,不只是横亘于二人之间的阶级差异,更是性的本身。这些性描写并不会让人觉得低俗粗鄙,反而充满了艺术上的审美愉悦,所以林语堂会讲,“金瓶梅以淫为淫,劳伦斯不是以淫为淫”。

  如尼采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转向非理性,劳伦斯以非道德的身体作为武器,来反抗工业文明鼓吹的工具理性。他把那种纯自然的本能的两性关系带到人们面前,企图摆脱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残,对人性的压抑。

  所以D·H·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跨越了诸如《简·爱》、《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也不止与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对大自然的钟情和消极的浪漫主义,而呈现了另一种自然与女性结合的可能性。

  劳伦斯自己也说:“我总是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一件事情,就是把两性关系描写得健康宝贵,而不是羞耻丢人。这部小说是我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我觉得,它像裸体本身一样美丽,一样温柔,一样脆弱。”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所有粗粝的言语,不论是书评也好,分析也好,在小说本身面前都显得不堪入目。最好的办法惟有去亲身阅读它,感受它,经历它。小说的语言文字所能传达的力量,远大过对小说一切的剖析、解构。 那就以小说的结尾作结,让它消在无言中吧。

  “约翰·托马斯对简夫人说晚安。他有些低落,但满心希望。”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无名一代,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