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锦集
《红楼梦》是一本由曹雪芹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一):终究是错过了
我感觉《红楼梦》《围城》等等很多小说的结尾有点殊途同归?(不太知道怎么形容)异曲同工?不管之前有多美好多幸福的爱情,最后总要没有结果,也许错过的才是最好的?到最后总是很揪心看不下去,就算有了心理准备看到最后也会揪着心很难受很憋屈,后来每次看都会哭,但是就算很痛却停不下来只想看到最后,可能这就是人性吧
《红楼梦》读后感(二):可能是我自己生活犹如林黛玉,所以才觉得生活的格外凄凉
本是一段佳话,最后确路上黄泉~
读红楼梦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可能很多人跟我恰恰相反,喜欢贾宝钗,,其实她为人圆滑,像极了我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密友,看似体贴入微,实则最在伤人于无形之中,我出生的第二年妈妈去世了,寄人篱下去了姥姥家,姥姥家众多姐妹,兄弟,个个不看好我,让我觉得和林黛玉的生活很相似,谁又不是书中人呢~
《红楼梦》读后感(三):红楼梦第八十回
已读完红楼梦第八十回:
曹公在八十回借用民间一个卖假药的王一贴为“满纸荒唐言”作结,透视了民间的大智慧:人世间从来没有永远的快乐和永生的灵丹妙药.繁华也好,落泊也罢,只有不断地自我疗愈,自我感悟,才是生命的唯一妙药良方。该执着时执着,该放下时放下,正如《好了歌》中所讲的道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红楼梦》读后感(四):永远读不尽的红楼梦
幼儿园起就知道了红楼梦,小学开始看红楼梦电视剧,初中开始看红楼梦原著。此后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里面有太多待研究的内容,红楼梦值得一生去探究和感悟的作品 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就被黛玉和宝玉的感情打动了,长大后再看心中更是难解郁闷,但是对于解脱又有种无限的淡然。
小时候很单纯只是觉得凤姐脾气不好,但是长大后对这个角色有了更多更复杂的情绪,在那个封建社会女性有更多的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五):红楼里的爱情细节
让我动容的是宝玉对黛玉真心和痴,宝玉和黛玉闹别扭的时候,宝玉委屈巴巴的说,妹妹喜欢吃的,我都让下人拿来收拾干净,等妹妹来吃,妹妹爱玩的,我就想尽办法来拿来让妹妹玩。哈哈感觉好可爱啊,村上春樹說 如果我愛你 而你也正巧愛我. 你頭髮亂的時候 我會笑笑的 替你拨一拨 然後 手還在你頭髮上多呆幾秒. 但是 如果我愛你 而你不巧的 不愛我.你頭髮亂了我只會輕輕的告訴你 你頭髮亂了哦.
《红楼梦》读后感(六):红楼梦书评
读这本书的前提是,这时的贾宝玉只是一个13到15岁的少年。这个时候的我们,对经历的感悟是什么,还记得么?所以,真的没必要评论言行举止的对与错。
读这本书犹如看一个博大的展览,了解那个我们所不熟悉的时代,他写得越细致,越能引发我们的兴趣,所思考的也越多。
我最羡慕的是曹雪芹的观察力,如果让我们来写下日常的生活,我们又能写下什么呢?我们该如此形容我们的生活,周围的人们,服饰与饮食,医药与装饰?
《红楼梦》读后感(七):版本差
与麦果的《水浒传》本相較,高低立下,其差之远矣!
差,差差,差差差,有些差,好差,极差,就是差,不只是差,而就是差。
雪芹写此书时难道是要这些评语、这些注释满布疮痍,乃至影响阅读吗?
净本最好,评注一概皆无,本来读一遍红楼已经是十分耗费精力的了,还要这些评呀!注呀!碍眼消神,是不想让读完咋地!
要真想消消乏,加入那些大家图画,地图,连环画等消乏即可,用得了这些画蛇添足的劳什子们吗?!
荒唐!庸俗!垃圾!乐色之物也!
《红楼梦》读后感(八):文学启蒙
红楼梦算是我文学的启蒙书。虽然在那之前也多了一些其他的书,但都是读着玩玩的感觉,不是走心的那种。但是初三的时候拿到红楼梦,就陷了进去。那时候也不知道是高鹗续集,只知道很喜欢林黛玉,以至于看到黛玉焚稿断痴情那一节的晚上,我哭的抽搐不已。记得当时很晚了 妈妈和弟弟都睡着了。我那时候伤心的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再转一圈 发现家人都睡得那么熟 就好像真的感受到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 “我哭的那么伤心 可是没人理解”。于是哭的更加伤心。
后来读到鲁迅的诗,觉得很符合当时的心境。“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一直觉得内心一直存着红楼梦烙下的痕迹。那个感性的自己,大概源推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九):红楼一梦,写就经典
文/初晓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时常听人有人这样唱。倘若仔细分析陈晓旭的经历,还真会发现这个林妹妹是天上掉下来的。都说她为林黛玉而生,她的一生也充满了极为传奇的色彩。大部分人知道陈晓旭,应该是从87版的红楼梦开始的,那么,多少人真正去读过原著呢?《红楼梦》一书还曾被列为禁书,但自从它诞生几百年来,却成为无数人追捧研究的对象,无论是历史学家、美食家、社会学家,都可以从中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甚至,书中人物的取名都极具深意,这样一部神奇而伟大的著作,究竟为何成为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十):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千人千面。
《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千人千面。通篇暗喻、谐音、伏笔,生动的人物刻画、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精妙的叙述结构。神仙作品,偶然拜读,不甚拜膜,必将重温。 从人与人的角度来看,世间百态,人间冷暖,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里的人物可谓包罗万象,谁都能从中对号入座。天下熙熙攘攘,不外呼功名利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看,沧海桑田,盛极必衰,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世事洞明皆学问。 道家讲万物皆为刍狗,表面看似人为,实际上天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人算不如天算!何尝不是命中注定? 从人与心的角度来看,因缘(二仙)而起,因念(红尘)而生,终烟消云散,南柯一梦,假作真时真亦假。 佛家讲世界是内心的映射,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念念不忘的自己。无论是双缝干涉、量子纠缠还是薛定谔的猫,都表明意识作用于物质的事实,归根结底心灵才是最大的自变量。倘若补天遗石不贪红尘,不瞋粗蠢,又何来红楼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