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100字
《穿越平行宇宙》是一本由[美]迈克斯•泰格马克 (Max Tegmark)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9.9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一):#2018·阅读记#61《穿越平行宇宙》
这本书看了整整一个星期, 每天只能看两小章就得放下, 作为一名纯文科生, 要理解纯物理和数学知识, 确实脑子太烧。 作者虽然用最通俗的语言梳理了人类对宇宙知识的历史, 讲述了现在最新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知识, 并花大篇章详细描述了科学预测性的空间理论。 然并卵, 我还是有一半内容看得超级蒙圈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二):数学的宇宙
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粒子,粒子本身没有内赋属性。粒子之间发生关系,才具有物质的物理属性等。所以世间万物都是由粒子堆积出来。万物的差别在于粒子发生关系的差别。红粉佳人与骷髅白骨不过是粒子堆积关系不同而已。
依照弦理论,粒子也不是真实的点,而是震动的弦,纯数学描述。那么物质世界就只是纯数学结构了。数学结构如何演化成万物,我也没看懂。也许几种数学结构发生关系,就成为了万物。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三):theory of everything 是数学的
作者是物理学家,通过本书了解了当前物理学,天文学科普知识和共识。
全书的主要目的就是theory of everything,虽然目前科学对这个还没有什么进展,作者在最后几章中,描述了,如果有这样的一个终极理论,那么这个终极理论应该有什么样子的特点。再Max 看来,他是纯粹数学的。 书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论述和脑洞,一本当前宇宙学,量子力学,和意识,主体客体环境的有意思的思考之作。推荐科普基础藏书。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四):《穿越平行宇宙》摘抄
也发布在:https://blog.laisky.com/p/mwi/
一、概述
放飞脑洞的奇妙之旅,以暴涨为基石,揭开多重宇宙的奥秘。
补充:不过该理论在《物理学的困惑》里遭到了质疑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五):简读
湛庐简读:
宇宙大爆炸理论:观测验证 暴涨理论:解释大爆炸 第一层宇宙:退出暴涨的现在的光所能到达的地方(不可能看到光到达不了的地方) 第二层宇宙:未退出暴涨的地方(永恒暴涨理论) 第三层宇宙:猜想(哥本哈根诠释)(量子叠加态)(不观测不知道是怎样的状态,观测了就分裂为两个) 第四层宇宙:数学。如果行星转的慢一点,未撞击地球会怎样等。
看到豆友援引的书中的一句话:你能感受到自己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转么?哎,有些人怼人让人生气,科学家怼人让人自卑。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六):勉强看懂了吧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讲述了非常前沿的理论物理的东西,作者先从宏观尺度讲述了前两个平行宇宙,然后再去进入微观尺度,通过量子力学来讲述第三个平行宇宙,然后跳出来在纯数学小额层面阐述我们这个宇宙的本质。实际上,读这样的科普读物很容易让人犯困,我几乎是磕着头把这本书读完的,后半段几乎就是快速浏览。
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充分理解。尤其是当作者阐述我们的宇宙就是数学规则本身,以及讲述生命本质也是数学的时候。这就跟佛陀教导如出一辙。书中很多的理论都印证了佛陀的教诲是真实不虚的。为此我还特意将与佛经中契合的段落摘录出来。通过这本书,我对佛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如果后半段不那么抽象,导致瞌睡连天就更好了!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七):宇宙
空间,我们人类历代科学家都会低估它的浩瀚,下图是本书要解决或探讨的问题。
从哥伦布航海开始,人类就在计算距离。(小技巧,半个小拇指遮挡的物体的尺寸,乘以115就是你和其之间的距离,这是几何的力量)地球到月亮,再到太阳。而测量恒星距离只能用光学,亮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利用光谱人类还可以发现恒星的组成元素。利用光谱也可以测量恒星表面温度,温度告诉我们每平米的发光数量,结合距离和视亮度判断出的总发光数量,我们就能算出恒星的表面积并进一步推算出大小。使用光偏移的多普勒效应,我们可以测量出双星之间的距离和运动速度,进而根据观测的轨道计算恒星的质量,如果有卫星,可以测量出行星是否有大气层及其成分。此外还能测量恒星的气压,磁场强度。但是对于遥远的星云,只能利用“造父变星”的亮度作为标准进行推测。所有的空间问题,最后都是数学问题。
时间,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八):一个文科生的读后感
1.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生,是幸福的;奖励自己的方式是继续研究自己想知道的课题,这种境界真的比社畜高。
2.作者完美的结合了物理发展史和他的个人史,那些重量级人物也都与他有私人关系,物理圈也是人际圈。
3.作者的爸爸是数学家,数理不分家,想要孩子变成学霸的时候,先想想自己的水平。
4.人类的渺小:我们就像行走在雾霾能见度只有方圆20米;或者是水中的鱼,并不知道水还能结冰,还能化成水蒸汽。我们知道的太少了,一无所知的人类必须要谦卑。
5.高中时候学的经典力学已经过时了,它并不适用于现在的量子力学语境,还好我连经典力学都没怎么学明白。
6.我们应该相信有上帝,这是理智的一种选择。
7.平行宇宙大概率存在虽不能证明也不能用人类的直觉来感受,但我挺希望它存在的,那里有一个学好数理化的我,或者一个更快乐的我,让这个卑微的我,不那么孤独。
8.数理化是厉害,降维打击。但文科也并不是毫无用处。伦理是物理的基础,这也就是人类研发出了原子弹但是没有随意发射的原因。
9.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我们所有的选择都会出现在其他的宇宙中,那么我们还会珍视现在这个宇宙嘛?这是个好问题。
10.人的意义从何而来?从上而下:上帝赋予我们恩赐,我们要回报上帝。从下往上,一花一草皆有爱,一湖一景都是情。但归根结底,意义是我们赋予宇宙的,并不是宇宙带给我们的。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九):做思维体操的感觉是极好的
每当我仰望晴朗的夜空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越了解宇宙的广袤无垠和人类在其中的位置,我就越感觉到渺小。 首先,我们比我们想象的小很多。埃拉托斯特尼证明了地球远大于能容纳几百万人口的地方,然后太阳系比这还要大上几千倍,太阳其实只是某个星系的几万亿颗恒星中十分普通的一颗,这个星系又只是我们可观测宇宙内几万亿个星系中十分普通的一个,可观测宇宙只是宇宙大爆炸140亿年以来,光线有充足的时间能到达我们的球形区域而已。 达尔文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动物;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我们都是不理性的;雪上加霜的是,宇宙学家发现,我们甚至不是由占多数的物质(也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但是,高度发达的生命是非常罕见的。我们未来有着无限的潜力,这使得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
本书的作者梳理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史,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比较前沿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由远及近地回溯历史,又由近及远地眺望未来,并融入了自己对终极问题的追寻历程,将“科学史”与“个人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主要的是,他详细论证了他自己引以为傲的看似惊世骇俗的宇宙观——我们生活在多重宇宙中。第一层平行宇宙,简单地说就是遥远的区域,光线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赶上我们;第二层平行宇宙覆盖的区域,由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空间发生了宇宙学暴胀而永远遥不可及;第三层平行宇宙,也就是埃弗雷特所说的“多世界”,讨论的是量子力学的希尔伯特空间内无法交流的各部分。 然而,不管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层平行宇宙,都遵循着相同的基本数学公式(描述了量子力学、暴胀等),第四层平行宇宙则像穿梭于不同调式中的翩翩舞者,涉入了不同的公式,对应着不同的数学结构。前三层我还能勉强强迫自己理解,到了第四层,我的脑子就彻底糊了。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十):一闪
虽然大部分没有看懂,即使是了解的地方我也无法确定这正是作者想表达的。也许以后我还会再次拿起这本书。 1、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各种可能 2、哈勃定律 V=Hd 3、物体朝我们而来还是离我们而去可以根据光谱发生变化,红光频率低,它离我们远去则向红光移动,靠近我们光谱则向蓝光移动。 4、雪花分形 5、流行的宇宙学模型作出的预测:另一个你就住在10^10^29米外的星系 6、薛定谔的猫 7、自我意识,源于一个你自己的模型。对时间的流逝的主观感觉来自现在你拥有的记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