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才女之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才女之累》读后感摘抄

2021-04-05 02:08: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才女之累》读后感摘抄

  《才女之累》是一本由[美] 艾朗诺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才女之累》读后感(一):读《投翰林学士綦崈礼启》

  这篇措辞雅驯的私信,边查典故边理解品味,看得心里五味陈杂。想到最近新闻频频曝出的家暴事件,真是心寒。。。

  古有善诉谈娘,沦为滑稽喜剧配角; 今有中浦悠花,被批卖惨炒作人设。 “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 一个家暴的话题,跨越千年, 受害者的处境,却依旧如此相似。 为何平权之路,如此举步维艰?

  《才女之累》读后感(二):总体想法

  作者旨在将李清照这一女性个体生命的内涵从传统的文化符号史中抽离出来,基于对李清照及其作品文本的尊重和理解,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她的累赘层层剥离,展现一个摆脱各种附会之言之后的相对完整和真实的李清照。我认为各个时代对李及其词的评价都蕴含着不脱离该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隐性的价值观念和诗学。比如宋代站在男性精英文化的立场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伦理立场上对女性写作的警惕,到明清时代甚至忽视文献记载,试图建构重新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服务于当时主张守节殉节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作者以现代性观念打破传统的“知人论世”式的解读方式,而从文本入手去分析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为长期由男性主导的文学创作注入的新鲜血液,她主动运用女性优势,创作出许多传情达意的精妙词句,代入自己的女性身份去描摹特殊的女性情感和心理,读她的词的应该兼顾她的经历与文学虚构性。

  《才女之累》读后感(三):关于“李清照”这个形象

  这是一位美国汉学家的作品,副标题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所以这不是本散文集子~而是一本正正经经地关于“李清照这个形象”的研究~

  书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不常接触到的,关于李清照的观点。

  比如,李清照选择“词”,是因为她发现了自己之于词的优势,女性作词再由歌女唱出,整体会较于男性的词更显鲜活~她将自己押在了词上,写了《词说》,提出“诗庄词媚”的观点,奠定了自己宋词“创始人”的地位,这次赌对了,随着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又比如,其实李清照最初也只是“历史上的一位女词人”,后来慢慢进入主流成为“伟大的女作家”,一是要归功于明清闺门,自己要习女性词,选择了作品较多的李清照,因而也要致力于提升这位作家的地位;二是要归功于建国后国人自己写《中国文学史》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尴尬,我国的女作家少之又少,无法梳理出传统。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很多女作家重新被历史记起并不断拔高地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李清照。

  所以“对某一个历史符号了解的越多,就越会发现现在人认知的事物,是一代一代人的集体构建,现代人看到的常常是历史的影子,而且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真相”。

  2018.07.11

  《才女之累》读后感(四):短评记录

  2019已读19(传记01)作者查询的资料以及书籍很多,工程浩大。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某些文人学者对李清照的嘲讽,特别是胡仔,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写出了这么好的东西,就因为世俗理念被贬得一文不值,这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一个作者或者一个学者,他的个人履历与他的作品之前到底谁轻谁重?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特别是古诗词,我们往往囿于作者本人的经历去判断他。有个人非常著名,人品与文学造诣的差别太大,胡兰成。林奕含在她的采访中说:“一个人说出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话的时候,他应该是言有所衷的,他应该是有‘志’的,他应该是有‘情’的,他应该是‘思无邪’的。最让我痛苦的是,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浩浩汤汤超过五千年的语境?他为什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超过五千年的传统?”但是他跟李清照的根本区别在于,李清照她不是一个水性杨花或者说淫邪的女人,相反,她是一个很忠贞,很重情的一个人,世俗限制了女人,也限制了文人。所以明清时期那些文人否认李清照改嫁,也不过是世俗不允许女人改嫁罢了。让我更加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曾经的那些世俗观念被当世的我们认为是陈词滥调,那当今的世俗观念会不会被今后的别人视为糟粕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同性恋,我相信,不管经历多久的时间,最终,中国甚至于世界都会认为他们是平凡的人类中的一员。

  《才女之累》读后感(五):李清照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文/王绍贝(自由撰稿人,汕头)

  关于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我们也自认为对她再熟悉不过了,美国汉学家艾朗诺的这本《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重点并不是对李清照进行考据式的研究,西方汉学家研究汉学的优点在于它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先入为主之见上,从新的角度提出被我们忽略的问题。艾朗诺此书分析了附加在李清照形象上的预设和假定对解读李清照作品的影响,并对从南宋到近现代李清照形象的接受史进行详细分析,堪称本书亮点。 艾朗诺首先从宋代文坛的社会背景分析,指出宋代女作家地位底下,社会上对女性写作的评价很低,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入人心,甚至有一种女性写作容易被外人窥探闺房隐私的担忧,而李清照的出现则极大挑战了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坛。我们习惯将李清照视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今天许多学者发现李清照的一些词作、诗文体现了男性阳刚风格,艾朗诺认为李清照作为当时罕见的挑战男性主导文坛的女作家,要顶住强大的社会压力,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说,“当妇女进入由男作家及男权价值观所主导的文本世界时,其表达往往对抗与妥协兼备……”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大概就能理解李清照作品中带有刚健的男性气息的作品了。

  《才女之累》读后感(六):想不到你是这样的李清照

  小学的时候,学校要选拔一批人去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于是所有的语文老师守在教学楼梯口让路过的每一个学生都背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轮到我时,我毫不犹豫地背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对我而言,李清照是一个视死如归的刚烈女英雄。

  然而,后来语文课本中接触的李清照却不是这样。她一方面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一方面却总把她归到婉约派中,写着她自己的悲欢离合。如果不是《才女之累》,我可能都不知道她在丈夫死后再嫁,然后再离。也不会知道其实李清照跟丈夫的感情,并不是如此完美。更不会知道赏析她的诗词,并不总是要联系到作者的自身遭遇。于是,李清照的形象丰富了起来。

  她不再是一个刚烈的女英雄,而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处于动乱年代的有文化的女人。她也会软弱,会受骗,会妥协,但是也会抗争,抗争之后会为自己之前的愚蠢感到羞耻。这样一来,她就不神圣了,但是再去理解她的诗词就会准确很多。不管赵明诚有没有再娶小妾,但我相信带着先父的藏品四处奔波的李清照多少是有怨言的,《金石录后序》所展现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感慨,让人对这段完美婚姻有了更现实的理解。其实哪有完美,完美不过是后人的自欺欺人。

  看书的时候,总会觉得那些试图抹去李清照再嫁之事的人是迂腐之辈,而极力证明赵明诚娶小妾之事使得李清照写下凄凉诗词的人是小人知心。但是整体来看,反而呈现了本书的客观性与收集资料的完整性,虽然行文中也能看出作者的倾向。以前有个同学差不多用的也是这样的研究方法,答辩的时候担心会被毙掉,因为没有用到牛逼的理论支持。现在看来,能把收集到的资料用流畅的语言,严谨的逻辑表达出来,比那种马克思主义分析臭氧的理论乱用派,实在高明太多。

  《才女之累》读后感(七):清波门下不见冢,白水清风伴此亭

  既在杭州,不免对李清照有些怨气,千秋第一女中词客,既身在此地二十余载,且葬于此,为何无一诗一词写此山水?标准的答案当然是她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在宋廷南渡之后忿起偏安,故不再为靡靡之音。

  艾朗诺给了我一个更可能的视角,一个基于男性价值观体系下她连作品集都未从留下,仅数十首经过男性文人们精心挑选下的作品留存的现状。她的传说太远,文献却太少,宋史自然不会为一妇人的最后生平留下只言片字。杭州对她又何曾温柔吖,改嫁再离的颠簸,金石散逸的片刻安宁,杭州没有什么李清照博物馆(当然也确实她在这座城市的痕迹极轻),只有一座在西湖十景柳岸闻莺花园内的17年前新建的小亭子里,矗立着她那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石板。

  昨晚的阅读特意留了个尾巴,在今天午后花了近一小时的时间跋涉来到西湖边的清照亭读完了艾朗诺的《才女之累》。说来也巧,在这期间有位大概是位本地作家的中年男人在七八位比他略年轻的妇女们的簇拥下来到此亭暂歇。他大多数时候侃侃而谈,他开始谈起我们这个时代里固化的李清照形象,一个爱国的才女,说的很短也很浅,他大概也觉得以易安的故事没什么好聊了,便专过话头略略说起了自己的新作,再谈到清波门附近的风水,聊了聊西湖,又笃定地说起了直至今日每年钱塘江边都会有数人观潮而死,乃是今人活得太过轻松,不敬畏自然,不惜身之缘故,引得旁边的女性听者啧啧唏嘘,不一会儿,这群人便又相互簇拥着离开了。我在旁听着并不多言。即便是作为“作家”,阅读历史人物的方式也是如此桎梏于政治正确或者程式解读,这实在只能浮于表面,且仅是加强投射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认同,这令我有些失望。这两年,我开始有种对于近代和古代东西方的女性创作的文学的热情,从叶嘉莹先生的作品里我种草了艾朗诺的这本书,阅读体验极佳,这实在是个相当有趣且令人着迷的方向~我不确定这是基于男性读者在社会中天然的性别优势投射的一种同情性的偷窥欲或者是基于左派思维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但我希望沿这个方向更深一步去感知

  《才女之累》读后感(八):《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章节内容概要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艾朗诺。书本第一章从“宋代的女作家”开始,探讨了易安词的时代背景,说明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书写的边缘化地位。第二章“写作与争取认可的努力”,对易安的创作动机进行了推断,身为女性跻身以男性创作为主体的文人圈时,所遭遇的巨大阻力,并对易安的诗歌风格、评论家的评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易安重要的<词论>进行了解读,阐明了易安批评北宋词家以确定自身词作地位的努力。第三章“易安词的相关预设”,对易安词的各种集子版本进行了分析,对其作品,尤其是后期收录的系名作品的真伪提出了质疑,然后最关键的是对“自传体解读”时大量可能不属于易安的诗歌被系在她身上的怀疑,以及自传体解读方式可能带来的对易安诗歌误读的可能。第四章“守寡,再嫁,离异”,对易安的生平,包括北宋的灭亡、宋人的南渡、赵明诚的死亡、李清照的再嫁风波等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对易安“投翰林学士綦崈礼启”进行了详细解读,表明了易安对“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的羞愧,最后点明了“寡妇再嫁”这件事成为了后世接受史上“批评”与“美化”易安的关键点。第五章“巨变后的写作”分析了易安的两种政治诗,以说明易安对政治的洞见,对宋金和谈、宋金战争的思考。第六章“金石录后序”,对这篇重要的材料,结合文本之外的处境,进行了新的解读,后序的一个目的是抹去再嫁一事的负面影响,恢复“命妇”身份、“才女”身份,另外的目的则是说明自己对赵明诚的忠贞以及赵去世后自己带着诸多藏品的艰难和一些迫不得已的选择。第七章到第九章,对易安词在南宋、元代、明清、现当代的接受史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不同时期因不同需要围绕“再嫁”一事所进行的道德争论或者改造,易安顶着“才女”的光环和“再嫁”的问题,给后世的批评者带来了矛盾。第十章和十一章“易安词”对易安的词进行了新的解读,抛开了与婚姻和寡妇联系的自传体的阅读方法,把创作看成个人经历与文学构思的结合体。首先对易安“改写成句”赋予新词意进行了分析,凸显其才气,然后对易安突破“深闺”沉浸自然的“户外郊游词”进行了解读,自然风光被看作对室内压抑气氛的调适,再者对易安“独有的情怀”中情感的直率流露以及“不露其由”的独特风格,与男性仿拟女性口吻所作委婉之词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可能系名于易安词下的一些“调情之作”、质量平平之作、情感变化之作进行了新的解读。

  《才女之累》读后感(九):李清照接受史

  第一章回应了疑问为什么不把李清照与当时宋代有才学女子进行比较,放入时代风气中研究,指出两个传统读而不写,不宜外传,与明清差异较大并无女子结社,并指出朱淑真很可能是伪造。不过尽管诗作留存的女子少,放入大的女性文学或者读书传统之中或许仍然有必要。

  第二章词论把词与斯文分开,再把词与学分开,她尝试证明女性更适合词,不过批评苏轼等人句读不葺真的有点好奇工整的词应该怎样,可能音乐性太强不好整理。

  第三章指出李清照词的层累造成以及一直以自传体被阅读背后的预设,非常警醒。李清照的词有部分内容应作为虚构理解,尤其赵明诚婚后没有远离,许多编年有问题又套入理解词。

  第四五六章,在想李清照的例子如果放入《内闱》符合才女、士大夫之妻、新婚妇人、和寡妇、再嫁、离异等部分,少的是与公婆妯娌小姑之间家庭的空间复原,两人的婚姻似乎也没有找嗣子,不知是否因为宋代不太在意,相当于丁克的幸福婚姻了,两人搜集的金石在经济层面却使李清照成为有钱却无子的寡妇。改嫁的压力或许来自弟弟,张汝舟为财而来,家暴,李清照为求离婚不惜身陷囹圄,如果没有李清照也许宋代的婚姻改嫁法律这些都不太会受人注意,研究起来也匮乏得多。改嫁对士大夫阶层女子的影响还有失去命妇的身份,掉出士大夫阶阶层,从属于长汝舟吏的身份,这或许是很多士大夫阶层女子下嫁的结局,李清照凭借离婚后的运作和金石录后续的写作,重新恢复赵明诚未亡人的身份,恢复命妇身份,尽量抹去曾经改嫁的事实,这或许也算一种女性在法律之外的自由活动空间。但不得不说掌握文化资源实在优势太大,远胜于明清各朝才女或士大夫阶层妇女,当然后面也似乎没什么士大夫阶层女性愿意改嫁。

  第七章回答了李清照的贤内助和改嫁羞耻寡妇形象之间的矛盾,外传中关于李才华高于赵和两人天作之合的故事,共同暗示李清照的深情和出于深情写词,实词诗词天赋得以从属于妻子形象。男性读者通过编选李的作品使之形象更加浪漫伤感寂寞。

  第八章明清李清照形象变化主要在于贞洁观念的盛行,李清照成为德行有亏的典型被批评。崇尚李清照才华因而去论证李从没有改嫁的清代学者,相对来说表现得没那么厌女,通过重新解释宋代文献强行去塑造一个德行完美的贞洁痴情的李清照。同一种贞洁文化下的一体两面。

  第九章现当代接受史讲到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争论,也有关于赵明诚是否纳妾的讨论。

  《才女之累》读后感(十):后之览斯文者

  在我的阅读范围所及,田晓菲和王宇根的关于(特别是《尘几录》和《万卷》)文学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建构与解构的作品,曾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思路的开拓,这也是汉学家所谓的“问题意识”),让我学着重新审视一些被我作为认知作家们的作品与人品的前提的观念。我们在此可以做个粗陋的条辩,任何一个在文学史中有自己位置的作家,他的身后名都不会是单一的剖面,而是至少可以分作他对于他本身的认识(这个我们可能永远把握不到全部,但这是一切的文本基础)和时人后人关于他的认识(这个是随时迁移与物混合的,也是研究者进行讨论的另一个而且也许是更重要的文本基础)。虽然他们的确是第一流的,但陶渊明的任真可能主要是宋人(特别是苏轼)营造出来的,杜甫的完美也可能主要是宋人(特别是黄庭坚)塑立出来的,我们在此看到后人基于自己的时代和观念对前人进行的择定,这种不同的选择与决定之间的张力与冲突,是我们切入相关的问题的最好门径。在艾郎诺的这本书,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延续下来的明锐的洞察力,在他之后,所有的李清照研究者都不得不重新审查围绕在她身上的种种阐释是否是循环论证的(譬如李清照的作品是否是自传性的;她的形象与她的作品的互相参证是否可信;学者们对李清照的评价的固有模式代表了什么;李清照的哪些作品是能被真正相信的),在这方面,艾郎诺做到了史料的竭泽而渔和观点的谱系网罗,他指出了知人论世的传统解读的有限性,并且以其他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他再次出发的起点,这种历史的高度和方法论的新视野,就像是汇集了大江大河的海洋一样让人叹服,所以有人称赞此书是李清照研究的盖棺定论之作,那是不足为惊讶的。此书唯一让人觉得略有不安的是,是在点明了别的注解家的受困于固有观念之后,艾郎诺终究还是忍不住在最后两章对李词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而我的感觉是,他可能也陷入了和他的前辈一样的困境——即使他早先已经说明“若自以为能够完全摆脱相关预设与假定,就未免太天真了”。 这里也许还可以引申一点别的感触。对于阅读——或者说得再大一些,涉及到人生经历的层次——我想是否有可能进行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思考?也就是说,近乎一种异乎寻常的、脱略经验的最精纯的思考——我们都知道的,在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之中,伴随着困惑共生的硬币的另一个侧面就是理解,阅读与经历,以及对于阅读与经历的思考,既是理解的产物又是理解的先驱,既光明又晦暗,既挥之不去又召之不来(很多人表达过同样的意思,就是假如我们没有足够分量的理解的话我们就无法生出足够分量的困惑),既让我们快乐莫名又让我们痛苦不堪——但是思考的随意流淌有如流水,它有着自身的节奏和行进路径,往往并不方便按下暂停键就停滞于某一个点或者一个画面(我忽然想起一个好玩儿的故事,是好开玩笑的冯内古特吧?说是某人遇上抢匪,抢匪厉声问到“要钱还是要命?”他正色回答:“哦,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得认真思考一下)——当然,我既然这么说了,就绝不是为了安慰别人或者自我安慰,让我们陷入一种蹈物虚空的不明状态,而是我相信这是一种信而有征的真感受。是爱因斯坦么?我记不清了——只能说是大意如此——他说,发现一个新问题比解决一个老问题更有价值——因为问题有助于我们拓展更大的视野,而答案常常只是因它而生的合理推演而已;事实上,我在这里真正想要表达的也不过是米兰·昆德拉所描述过的那种每一个认真阅读的、认真经历的、认真思考的人都会感到的一种感受而已:“人被认识的激情给‘抓住’了”,显示着一种深澈的、情不自禁的狂喜。” 最后要提一句,译者的认真和才华很值得我们感谢和佩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