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力的读后感大全
《阅读力》是一本由聂震宁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力》读后感(一):共读:《阅读力》:掌控人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一句话:阅读力,是掌控人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我并不是特别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主要着重的笔墨在于描写为什么阅读(大部分讲了古代和近现代的一些人物的事迹、一些名人、学者等人的一些言语)。相比《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阅读方法,我还是更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
不过这本书详细描写了一些地方读书会的活动,如深圳等地,这一点倒是不错,主要是开拓了眼界。
《阅读力》读后感(二):换个书名可能会更好
这本书更像是关于“阅读”的综述。介绍了阅读的历史,中国人阅读现状,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4种目的,各种阅读方法——然而基本上没有详细说明任何一种方法,而是推荐了相关的书籍。另外,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方法的看法,但这并不是我需要的。书的内容和书名不符,估计是为了迎合读者,毕竟有段时间“xx力”这样的书籍名称很流行。哪有那么多力啊,我一个学力学的,都不知道这些力呢。推荐给很少读书的人,这本书可以劝他们读书。
《阅读力》读后感(三):提纲式介绍
准确来说,个人觉得这本书可以定义为对阅读力的一个介绍。我是通过京东共读了解这本书的,因此都是经过编排后的内容。包含了阅读的历史,阅读时代的特征,应该怎样读,读书有哪些好处,怎样选书(读完后,印象中就大概这几类)。但是每一类的内容都是抽象观念、提纲似的介绍和一些标准。如若作为一本激励、鼓舞、劝说多读书、读好书的倡导书还是很好的。对于具体阅读的方法,有小部分提及,没有太多太具体的技巧。也许是同我最开始的期许不同而导致评分较低。严格意义上来讲,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4颗心。
《阅读力》读后感(四):标题党
说到底,还是太功利了。
大家其实都知道读书有什么好处的,这些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真正读一些怡情的,费脑子的不是需要看的书,大家都不看了,我想这大概是应试教育的错,我本人也是里面的受害者,本来小学的时候看这看那的,从儿童文学到近代文学,轻松的严肃的都读过,上了初中被限制了那几本“推荐”好书以后,反而不要看书了,现在想想不是因为那些书不好,我记得有本书是《目送》,那段时间没看腻过,但是读后感交上去后被老师批评说“我的思想不够深刻,没有抓到书的精髓”。当时觉得委屈,现在想想蛮可笑的,因为阅读这件事本来就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有规定的“书的精髓”。被这么磨着磨着,对书的热情自然也就少了。《阅读力》读后感(五):也许是隐藏于低分段的可读之书
看到只有6点多的评分有点震惊。我看的电子版,一开始以为确实是提高阅读力的一本书,估计主要讲方法,就是告诉我怎么提高阅读力,书中确实也有一些方法,讲的很浅显。但实际上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本引导你去读书的一本书,是想勾起你读书兴趣的一本书,在这点上这本书确实是不错的。书中也体现出了聂先生的功底深厚,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实际上大家如果不当成一本工具书来看,我觉得真是一本好书,因为好书确实有很多,所以这里我给4星半8.5分左右,(没4星半我就打了个5星了)比起最近看的摆渡人这个系列的书,这本书我个人觉得高出几个档次了。这本书读完后,今年的4月世界读书日,我把这本书作为我的读书分享和公司的同事做了分享,主要是鼓励大家多读书,引导大家多读书,效果很不错。所以再次强调,大家不要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工具书(如果当成工具书的话,后面附的书单倒是可以看看),大家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引导性的书,一本关于阅读的有趣的书,收获更甚。所以我个人觉得评分低完全是书中提及的“读以致用”所致,读了一定能学到方法,掌握到技能,我估摸聂先生写这本书也不是要交给我们多么有用的方法,而是想加点药引助点石成金之功效。
《阅读力》读后感(六):阅读力:人生必备
一部手机和一部书籍摆在你面前,你会先拿起哪一件?拿起的那一件就是你习惯需要的东西。
关注一部名著改编的大片上映时间,还是急于阅读大片的原著?这就是你心性向往之所在。
在纷乱的生活中,我们是为眼前的苟且纠结不休,还是权且放下眼前的一切,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这就是阅读的习惯在催促我们的内心。
工作太忙,要升职了,朋友聚会推不掉,想去看场电影,拿起书本就犯困,好不容易翻了几页但忍不住拿起手机开始刷微信,哪里有我们的阅读习惯?我们感觉自己越来越忙,忙到很难挤出时间来读完一本书。但我们真的忙到没时间读书了吗?
……
阅读《阅读力》这本书,被作者聂震宁先生的连环追问逼到了墙角。聂震宁先生是我国全民阅读著名的倡导者、领读人,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阅读论坛、读书会和大中小学读书报告会上发表演讲,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阅读学和普及阅读学知识的结晶,同时,聂震宁先生在阅读史上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
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应该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融入我们的生命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可为什么有的人宁愿玩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掩埋在一堆无聊的信息中,也不愿意拿起智慧之书?这反应出了个人的价值排序:娱乐比智慧更重要。
人是他所读的书籍。一个人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全都写在了ta的脸上。为什么说有的人看上去有一股书卷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卷气”,充满power的一个词。
说了这么多,究竟读什么书好呢?作者在最后做了总结,并附上了长长的书单。
在作者看来,这三类书你读:
❶历史上有过比较一致定评的书;
❷当代重要作者的书;
❸当前新出现的精品。
看了一下,《阅读力》在豆瓣的评分只有6.3,是一本被低估了的好书。想要了解阅读,培养自己或孩子阅读力的,推荐一读。
《阅读力》读后感(七):是“读书”的科普书也是“读书”的工具书
这是一本文学性、思想性不高的书,但是对于那些想读书,又读得太慢、读得太浮躁、读得太肤浅或者不会读书的人来说,比如说对我,这本书是一场及时雨,坚定了我“读书修为”的信念! 本书的作者曾经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一直致力于改善国民阅读状况、提高国民阅读率方面的研究,这本书是他研究角度的一个转折点:究竟如何提高全民的阅读力? 为了不让这本书变成一本只有方法的工具书,作者在书的前面部分探讨了阅读的历史和阅读的意义,因为他认为“一个阅读者,对于阅读的历史、内涵和其文化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能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其阅读力才可能较大提高”,表示赞同。 第一章介绍阅读史的发展,伴随着文字的发明、出版业、信息化的发展;第二章总结了一下阅读好时代的特征;第三章提出了“为什么读书”这个看似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第四章到第七章这四章主要就是干货,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读书的方法和形式,以及好书推荐。 我谈谈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地方。 1. 我们为什么读书。到了大学,突然发现身边很多人都不爱读书,每天就抱着电脑、手机刷微博,看综艺,看剧,并且明确地表示:我就是不爱看书,我最喜欢看综艺!也许是从小就遇上一些言传身教的语文老师,读书对于我,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当遇到这样的人时,最开始我是难以理解的,后来,我也就慢慢释然了。的确,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遍地是知识,睁眼是信息的时代,只需要刷刷朋友圈、微博,好像我就了解整个世界,为什么我们还要坐下来静静地拿起一本书,“奢侈”地读书?我目前的答案是:微信、微博上的阅读基本都是碎片化、肤浅化的知识,可能能让我们和外界信息保持同步,不至于脱轨,但是,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提升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必须依靠完整、深层次的阅读、联想和思考,这才是我们终身收益的东西。 “放不下一张书桌”这个比喻很是形象,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社会的读书环境,物质重负、职场压力、信息泛滥、娱乐喧哗,让我们的生活快要“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曾经无比向往“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生活,变得越发可望不可即。 2.读书的目的:读以致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以致用,可以理解成读以仕,读以考证,读以研究,读以职业化,读以精英化......;读以修为,这才是终身阅读、全民阅读的目的,也是没有功利性阅读的真正意义,也是许多热爱读书的人的不懈的追求;读以致乐,纯粹为读而读,将自我沉浸于书中,酣畅淋漓一番,也是一大乐事? 3.作者给出的值得参考的读书的方法:(我觉得还是有用啊) (1)养成读书的习惯,每日读书和用心读书,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具有思想价值、创造价值的智慧;坚持完整读书;随时随地与书做伴;随时随地留意身边的书籍。 (2)读书不妨朗读、诵读、讲读出来,不妨做做内容、主旨、思维的摘抄。 (3)如何阅读论述型的书: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时间效率),分析阅读(理解评价),主题阅读(研究性阅读)。 (4)“必读书”的概念,其价值只是引导,而不是必不可少的意思,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和脾性,我们提倡“应知书”,让青年在应当知道的书里寻找有需求或者感兴趣的书。 作者有的论述还是比较啰嗦,有些浅表。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科普和引路的作用,读书真的很重要!很可贵!坚持读书更重要!日积月累的阅读,你一定会收获许多! 以上仅为个人意见,欢迎发表不同意见。
《阅读力》读后感(八):很有趣味的一本书
作者:聂震宁,曾在多个出版社工作。
百度百科说,“作者是我国全民阅读的倡导者、领读人,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阅读论坛、读书会和大中小学读书报告会上发表演讲,获得热烈反响。本书即为作者多年研究阅读学和普及阅读学知识的结晶。书中通过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和阅读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阅读史上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
这本书里每一章,是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先提出论点,然后边举例边论证。也许和书、和读者打交道比较多,知道怎样写读者能看进去,所以这本书写的很有趣味。
书中先简单总结了一下“阅读史”,“阅读史”这个词我是第一次听说,但再一想,任何一种文化、一种现象都有它的历史,连麻将都有博物馆,阅读为什么不能捋出一段历史来呢。
下面列一些摘抄:
1、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2、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3、动口、动手、动心。一个人要提高阅读力,坚持实行“三动”,必定有所收效。
4、他(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5、书能使人歉然不足,亦能使人傲然自恃。
6、我逐渐明白,美国的教学方法并不单纯看重阅读速度和数量,而是着重构建阅读和思考之间的关系。
7、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是他吃的食物。”
书中举的例子中很有些趣味十足,又少为人知的,试举两例:
1、同治七年,朝廷要求各省查禁有伤风化的书籍,只有江苏巡抚丁日昌最为下力气,着力实施了查禁淫词小说、邪说传奇的行动,查禁了《红楼梦》《西厢记》一类有言情内容的书籍戏曲和《水浒传》一类的邪说传奇,而且把禁书名目清清楚楚地开列出来,闹闹腾腾,张榜公布于大街闹市,等于为民间老百姓的快乐阅读开了一个书目,引得人们好奇心顿起,于是,“雪夜闭门读禁书”成了文人雅士最为快乐的事情。就是不识字读不了书的文盲,也难免寻着读书人讲禁书、听故事,以至于有人说:“按以上各书,罗列不可为不广,然其中颇有非淫秽者。且少年子弟,虽嗜淫艳小说,奈未知真名,亦无从遍览。今列举如此详备,尽可按图而索,是不啻示读淫书者以提要焉夫?”这一次晚清最大规模的禁书反而成为一次阅读大普及,在阅读史上留下了一个笑谈。
2、约翰·阿特金森创作了一系列漫画,把一些著名的长篇小说浓缩成了一句话。
《战争与和平》:每个人都很悲伤。老下雪。
《愤怒的葡萄》:种地糟透了。去自驾游!自驾游糟透了。
《唐·吉诃德》:一个人攻击风车。还有,他疯了。
《太阳照常升起》:迷惘的一代,酗酒。他们依然迷惘。
《白鲸》:人跟白鲸斗。白鲸赢了。
《尤利西斯》:都柏林,这事那事,不分段的长句子。
《奥德赛》:一位老兵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然后把所有人都杀了。
《呼啸山庄》:类似于兄妹恋。山庄被浓雾笼罩。
《瓦尔登湖》:一个人在户外坐了两年。什么也没发生。
《贝奥武甫》:英雄杀死恶魔。等等等等。龙杀死了英雄。
《罪与罚》:谋杀犯感觉很不好。忏悔。入狱。觉得好点了。
《神曲·地狱篇》:大混乱。
《阅读力》读后感(九):《阅读力》:阅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阅读力》,薄薄的一本,两个半天即可读完。劝学的书有很多,像作者这样名之曰阅读力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加之自己正处于阅读的初级阶段,因此急于翻阅。类似智力,视力,听力,为什么阅读也可以是一种“力”?作者是通过一项调查引出的,即2016年初,有专业机构对中美两国著名大学学生做了2015年全年学生借阅图书情况的调查,公布出来的结果是: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的学生借阅量排在前四位的是《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文明的冲突》;中国排名前四位的是《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天龙八部》。诚然,这里面存在媒介标准单一、审美特点、思维方式不同的问题,但也一定反映出了一些能区分强弱高低的东西,即“阅读力”,关乎“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么读”。
回首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不得不深有同感。从初中开始,也就是我认为具备自发独立阅读的基础时开始,随着学历的提高,我的阅读力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在不断下降:在初中时,我就读完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贵族之家》、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二十年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了高中,只记得满满一桌的教辅和永远也做不完的试卷,连阅读本都无心读完;到了大学,时间有了,图书馆有了,想看的书却不知道在哪里,因为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书……这显然是一种阅读力的严重缺失,直到工作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开始有意识的去弥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当我曾今读完《基督山伯爵》时,里面有一段情节,一经阅读,便在我的脑海中牢牢刻下,永远不会忘记:善良正直的主人公埃德蒙·唐泰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陷害,蒙冤入狱,一开始,唐泰斯以为肯定是哪里弄错了,因而毫不怀疑自己将很快得到释放,表现得很镇定。一天没被释放,他告诉自己三天后会被释放;三天后没被释放,他告诉自己一周后会被释放;一周后没被释放,他告诉自己一个月后肯定会被释放……直到后来,他不得不借助在墙上划痕来计算日子,再往后,无穷无尽、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让他彻底看不到希望,他放弃了计算日子,放弃了进食,只为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就是在那个时候,他残存的听觉功能听到了隐约传来的类似凿墙的声音,他即将停转的大脑开始运转:是不是有人在凿墙?如果是,那证明他居然还有同伴!如果是,那证明他的同伴还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一定要搞清楚!但是不能被狱卒发现……一旦开始这样的思考,唐泰斯似乎忘记了曾经日思夜想的苦痛和折磨,他有了别的问题需要去思考、去解决,于是,他饿了,猪食不如、曾今看一眼就要吐的牢饭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只要能为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身体的行动提供能量,吃什么都是香的!在唐泰斯的不懈努力下,他遇到了博学的法里亚神甫。在之后的日子里,神甫对唐泰斯来说亦师亦友,唐泰斯忘记了苦痛,甚至忘记了仇恨,只为能向神甫学习他似乎永远也用不完的知识和技能,唐泰斯感觉到了久违的快乐……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对狱中的唐泰斯来说,神甫就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天书,天文地理,政治历史,人文法律,无所不包,吸引着他阅读。如果没有这样一部天书,唐泰斯会怎样?所以当我读到《阅读力》的作者在书中引用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名言“阅读是为了活着”的时候,我内心一颤,一瞬间有雷轰电掣之感。是了,是阅读,让唐泰斯忘记了痛苦;是阅读,让唐泰斯看到了希望;是阅读,让唐泰斯充满了力量。诚如作者聂震宁在《阅读力》中所言:阅读是人类最主要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人类并不是从有了文字才开始阅读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阅读——农民阅读田地庄稼、渔民阅读江河湖海、开荒者阅读名山大川、世人阅读人情冷暖,是文字让人类的阅读出现了飞跃,无论是文字,还是造纸术,还是印刷术的发明,都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人类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伟大和灿烂的成就,阅读与写作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
当作者在书中说,在当今时代,读书至少有四大功用: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和读以致乐,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君不见,自古以来,为读书立言的名人大家数之不尽:关于读以致知,宋代欧阳修有箴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关于读以致用,大思想家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关于读以修为,宋代黄庭坚有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关于读以致乐,晋代大山水诗人陶渊明有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关于劝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晚晴名臣曾国藩有名句:“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我国亦有名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对于阅读,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有一番解读堪称精妙,他写道:“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能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多么复杂或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处有进一步的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的领悟。”我以为,这是对阅读之美好,对阅读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之最哲学的描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亦如是。
《阅读力》读后感(十):读书人写读书事
Foreword | 前言
我从前既没有听过《阅读力》这本书,对作者聂震平也不甚了解。与此书相遇可以说是一场意外:在图书馆的选书架上,不经意相逢。心里想着“我的阅读力可以说完全配不上我的 reading list 啊,看了能不能提高一下呢”的一贯功利本位主义心态,我就借它出来,窥探一番所谓阅读力背后的秘密。虽然本书在豆瓣得分仅仅够及格线,我却在读完后感觉此书虽不算是鸿篇经典,但已经是诚意满满,让我收获多多,绝非为了圈钱而速成的一本书。History | 从莎草纸到电子屏
谈阅读,自然从人类阅读和印刷的历史开始讲起。在这一篇里,从先秦时候莎草记事一直讲到欧洲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再讲到当今大行其道的数字化阅读。对于数字化阅读,作为出版人的作者的态度并不鼓励,原因表达地很可爱:不鼓励都已经如此风行了,再鼓励又怎么得了?
其实作者并非反对数字化阅读,而是主张“忙时读屏,闲时读书”、“深浅结合”。传统阅读无论在只是理解还是美学上无疑仍然是目前为止最完美的阅读方式,但是电子阅读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都有着优势,二者结合更加美妙。赞同。
Why | 为什么要读书(这问题还需要讨论吗)
在这一章里,作者列举了几个主要的阅读目的: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读书实在是个大命题,古往今来,有的书是先人言行智慧的结晶,有的书为了功名利禄写就,也有的书没有庙堂之高、而是为了街坊市井之间闲暇求乐而成。而读者更是带着万万千千种目的和心情去读书,也无怪乎会有这样的说法: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想想我的书架,感觉自己读书小时候几乎都是为了“致乐”而读(读过的大部分是漫画,可以说是一名漫画少女先驱了),长大后则主要为了“致用”而读。所以我并不敢自称“爱书人”,虽然去年一年记录在案的书本有将近 60 本之多,但类别多集中于个人管理、效率工具、还有互联网设计(我的专业)方面。
几乎没读过文学类的书籍的我,文学修养几乎都来自于九年义务语文教育(仅限课内)。即使如此,那些微末的古诗文积累带给我的影响依然是非常巨大的。18 年暮春我一个人游玩西湖,每天脑海里面循环往复的都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而围绕着西湖的记录了不同年代故事的古迹又驱动着我去探寻古代历史,总之在去年 6~8月的时候,读了好几本唐诗宋词的选辑,并一本吕思勉老先生的中国通史和两本漫画中国史,可以说行路与读书的互相促进了。
Hows | 各种读书法
书有千万种,谈书的书也有不少。作者提到一本近年来几乎家喻户晓的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书》,说此书以往一年只能卖 3000 本,近年来却在网络平台销售中名列前茅,由此也反映出人民大众对于阅读力的渴求。我买过一本,也在不少朋友处看过此书。可惜到目前为止读完此书的活人(包括自己)倒是一个也不认识……
《如何阅读一本书》很适合阅读论述类的著作;而就文学类书籍而言,作者大力推崇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书中大段地引用了卡尔维诺为何要读经典的箴言,例如第八条: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再比如第十三条: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还有第十四条: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不愧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作家,对于文汇的运用简直出神。
其实在阅读学方面,我国明代的大学问家朱熹的《朱子读书法》也在读书史上举重若轻。朱熹要求读书须遵循六法:“循序渐进”自不必赘述,另外对于好书不仅要“熟读精思”且要保持“着紧用力”的态度,读时内心也务必做到“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即能够虚心去理解、联系自身进行反思、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心中怀着伟大抱负才好。朱熹对读书方法和规律的理解,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基础阅读”“检视阅读”以及“分析阅读”表述几乎是一致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成书于1940 年,而朱熹早在 12 世纪便提出这样的论述,其成就不可以说不伟大。
What to Read | 90年前的一场荐书活动
读书好,读什么书好?1925 年在学术界就有一次有名的荐书活动,邀请名人为青年推荐必读书。自然有不少名人大家推了自己的荐书单,不过有趣的是唱反调的名人也不在少数。最令人难忘的是三言两语交白卷的鲁迅,还有洋洋洒洒几千言的徐志摩。徐虽然有卖弄文采之嫌,但是他的比喻实在有趣,忍不住抄了一段:
牧童哥知道草地在那里山边变青青草,还是河边的草肥——牛,不知道。最知趣的牧童就会牵了他的朋友青青草草肥的田里去,这一“领到”他的事情就完了,他尽可以舒舒服服的选一个阴凉的树荫下做好梦去,或是坐在一块石头上掏出笛来吹他的梅花三弄,我们只能羡慕他的清福。至于他的朋友的口味,他爱咬什么,凤尾草还是团边草,夹金钱花的青草,还是夹狗尾巴的莠草,等等,他就管不着,也不用管,即使牛先生大嚼时有牛虫来麻烦他的后部,也自有他的小尾巴照拂,不劳牧童哥费心。同样交白卷的俞平伯也说了不推荐的一个道理:
“青年既非只一个人,亦非合用一个脾胃的;故可读的、应读的书虽多,却绝未发现任何书是大家必读的。”我却想说,现今已经是贩卖知识和焦虑的时代,无论新旧媒体,评书荐书的内容已经随处可见,我自己也常常绕不开去,结果就是书单永远比读书笔记要长,自己却常常还不知道为何要读一本书而彷徨四顾。而 90 年前的先贤们还在为呼吁青年要保留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思考的乐趣而奋笔疾书。
此事犹如警钟。书单虽长、书架虽满、外人看起来虽似十分努力的样子,但正如那本从没有读完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提醒我们的,这背后的驱动力却远远逊于“草”之于“牛”了。
我开始明白,对于读书,如果非要“必读”,那便没有“乐趣”可言。而读书之魅力自然在于其“乐趣”,无论是求知之乐,还是闲适之乐,都是能令我们之精神家园郁郁葱葱的养料。学会丢下“必读”的包袱,为了“知道”、“享受乐趣”而读书——这也是本书于我最大的启发了。
附:书中列出的几张经典书单,有兴趣的读者可百度之,择喜爱者阅读。
· “中学生语文新课标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书目
· “中国文库”书目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书目
·梁启超国学书单《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美国高校排位前十书单
理想国8.7[古希腊] 柏拉图 / 1986 / 商务印书馆利维坦8.7[英] 霍布斯 / 1985 / 商务印书馆君主论8.7[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 1985 / 商务印书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8.7[美]亨廷顿 / 2010 / 新华出版社风格的要素8.2[美] 威廉·斯特伦克 / 2009.1 / 中央编译出版社尼各马可伦理学9.2[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 2003 / 商务印书馆科学革命的结构9.1[美]托马斯·库恩 [美]伊安·哈金 (导读) / 2012 / 北京大学出版社论美国的民主9.2[法]托克维尔 / 1989 / 商务印书馆共产党宣言8.7马克思 恩格斯 / 1997 / 人民出版社政治学9.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 1965 / 商务印书馆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南山北的花小双(shirley_life_journal),一个看乱七八糟的书的小设计的随笔录。有兴趣的朋友,欢迎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