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100字
《西游记》是一本由吴承恩著 / 黄周星点评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记》精选点评:
●或许,秀才、和尚、道士的《西游记》比胡博士的来的更深刻吧。
●幼时翻看过。原著与荧幕上其实大不同。按照原著的描述,孙悟空是非常恐怖带有獠牙的形象。 读小说原著,神话志怪的荒诞与怪异感绝对超出普通人对《西游记》的观感。
●红楼讲一生之故事;西游证一心之故事。意在红楼之上,应列四大名著之首。
●中华书局出的这套四大名著,是有名家点评的,可能大部分人西游记根本不止看过一次,而这本是由明末清初的黄周星点评,可谓有高人指点,当中你只当一本怪力乱神的小说看,但是当中的玄机,它想向世人层层劝说的道理,可谓是尽现人前,如果你读红楼梦,雪芹是用12个奇女子的命运,大家望族的兴衰向你展现人世道理的最后希望你自色悟空,顿悟证道;那西游记就是用神怪之吸引之说向你展现悟空证道的艰辛历程,向你展现层层顿悟之后渐修的艰苦,层层世间变换的无常、艰苦皆心所现,皆心迷本性所得之结果,心正不怕影斜,而通本皆告世人如何修心立本,证得大成,而无名家点评,除非你有高深修为,不是难明当中玄机,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2015年买的书,断续五年中枕头边读完,慢然品读“古典文词”,字里行间寻迹静谧词语。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咱们国家的精髓之一必须好评。
●此书多从阴阳五行处讲,给人一道教视角。虽然点评文字并不是很多,但也可以从一个不同于通俗小说角度理解。
●西游记第八遍读完...黄周星点评不错,不过和李卓吾没太大差别,只是点破了一些李卓吾吞吐卖不老实说的地方,另外本书删除了西游记至关重要的一些过场诗和回前诗,而这些诗词在彻底理解西游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者买这个版本的时候要注意
●黄周星评点凌厉,比李卓吾本通透。但是删除了很多诗句,算是遗憾。作对照读极好,但不宜用来作唯一读本。
《西游记》读后感(一):左手西游,右手还是西游
左手西游,右手还是西游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里头,我最喜欢读《西游记》,从小到大,也不知道读过几回了。算起来,我家现在有四套《西游记》了。嘿嘿,禅客还真是一个败家子啊!
一套是我家孩子那本青少年版的;一套是普通版本的;一套是黄周星点评本,即是《西游证道书》,寻觅多年才购得;一套是李卓吾批评本,是由明朝叶昼托名李卓吾进行点评的。
《水浒传》我虽然喜欢,但觉得它不过是人世间打打杀杀的故事——怒书;《三国演义》是“与人斗,其乐无穷”;《红楼梦》我还从来没有读完过。《西游》一书,仙佛同源,乃是一本悟书,读《西游》可悟道。《西游记》在热闹娱乐之中蕴藏着大道,游戏之中,暗传修行的秘法,就好像一个倾城倾国的佳人,你突然有一天发现她竟然是菩萨的化身,多么的惊喜啊!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疑案。
鲁迅、胡适等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推测《西游记》的作者乃是吴承恩。其实,此事未有定论。
《西游记》风行明代后,各种版本都不署作者名。世人不免纷纷猜测,但入清后,竟盛传作者是长春真人邱处机。
邱处机是谁?邱处机是道教史上的大成就者,被元太祖成吉思汗称为“当世活神仙”、“太宗师”。在金庸小说中,他老人家也大显神通。
邱处机曾经应成吉思汗之召,西行传道,风尘仆仆,历经两年,远到今天的阿富汗。邱处机弟子李志常效唐僧玄奘门徒辩机写《大唐西域记》的前例,按随行日记,据实以录之,写成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
邱处机非常仰慕唐僧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事,他在《磻溪集》中有诗赞玄装。据推测,邱处机后来改写唐僧取经的故事,中寓戒杀和平、炼丹养生的思想,写成了小说《西游记》……
当然,不管作者是谁,都不影响我们陶醉在西游的故事中。
这段时间,我将黄周星点评本和李卓吾批评本对照而读,有无限乐趣,有无限妙处。
《西游记》又叫做《释厄传》,可见读此书有解脱烦恼和痛苦的功效。如果我们读了《西游》,烦恼和痛苦仍旧不能得到解脱,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
其实,阅读的时候享受快乐,当下就是释厄了。
背景资料:
黄周星:(1611-1680)明末清初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景虞,号九烟、圃庵、而庵笑仓道人。少育于湖南湘潭周氏。崇祯进士。官户部主事。入清后不仕,以授徒为生。工诗文,通音律,擅作戏曲。康熙间,拒应博学鸿词试,投钱塘江自尽,被救后绝食而亡。
叶昼,明小说、戏曲评点家。字文通,自称锦翁、叶五叶、叶不夜、梁无知等,无锡人。自幼博涉群籍,才思敏捷,擅评论。万历年间,托名李贽评点小说、戏曲多种。著述颇丰,主要有《四书评》、《中庸颂》、《悦客编》、《法海雪》、《黑旋风集》等。
西游记--四大名著名家点评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20382
西游记(上下册)——李卓吾批评本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92137
《西游记》读后感(二):著名的孙悟空原型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Hanuman)是印度最受欢迎的神圣人物之一,他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一只拥有超凡力量的神猴,又被称做“风神之子”。他是风神伐由(Vayu)和阿南塔(Anjana)的儿子,也是毗湿奴(Vishnu)第七个化身罗摩(Rama)最忠实的仆人和朋友。他聪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和多次救助罗摩,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他经常以双手合十、虔诚地跪在他的主人罗摩(Rama)和悉达(Sita)面前或像是撕开自己胸膛的样子出现在印度与尼泊尔的绘画和雕刻中。有时他还被画成手托喜马拉雅山峰飞在空中,手打着以示去除恐惧和给予祝福的手势……。印度人在遭逢危难之时,都会念诵《哈努曼颂》(Hanuman Chalisa)以保平安。
以梵文写成的印度历史悠久的伟大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大约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作品,记述十车王国王大刹拉达的长子罗摩,生有圣德和神力,他是大神毗湿奴化身。娶了美丽的悉达为妻。大刹拉达的次妻听信了谗言,离间罗摩父子的感情,把罗摩驱逐出去,作了十四年的流浪。罗摩在途中,遇着女妖苏白;苏白爱上了罗摩,而罗摩不睬她, 这引起了一场斗争。苏白大败之后,奔向楞伽,求救于她的哥哥罗刹恶魔罗波那(Ravana),把悉达的美貌说给他听,罗波那果然动心,驾了云车,用计赚开罗摩,把悉达劫到楞伽(Lanka)去。悉多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失去了他的妻子,决计报仇,遂求救于猴子国王须羯哩婆。猴子国有一个大将,名叫哈奴曼,有大神通,能在空中飞行。罗摩让哈奴曼前去帮助须羯哩婆夺回克里斯(听歌)金达王国王位,而须羯哩婆则帮助罗摩寻找妻子。须羯哩婆夺回王位后国以后,立即派出猴兵猴将,到大地各处搜寻悉多踪迹。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僧婆底。僧婆底告诉他亲眼看到罗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罗摩于是率猴兵来到海边。他派哈奴曼过海去侦察。哈奴曼一跳可以从印度跳到锡兰(楞伽),他的身体大如大山,高如高塔,脸放金光,尾长无比。他替罗摩出力,飞到楞伽,寻着悉达,替他们传达信物。他往来空中,侦探敌军的消息。在《罗摩衍那》中描述哈奴曼一跳从印度跳到锡兰(楞伽):“那是世间可见最棒的一次飞跃,哈努曼一个健步,身后的气流将花瓣和花蕾震落,如点点繁星般从枝头纷纷落下。沙滩上的动物们向哈努曼欢呼致敬,因为它们从来没有目睹过如此壮举。之后,那股气流开始燃烧起来,天空中布满了火烧云……”。
哈奴曼找到海边,得知了悉多被囚禁在楞伽城罗波那的御花园里。罗摩将一枚戒指作为信物让哈奴曼带给悉多,悉多见到哈奴曼后告诉他,自己等着罗摩亲自将自己救回。为了试一试恶魔罗波那的威力,哈奴曼大闹楞伽城,最后他故意被魔王擒住,被罗波那把油涂在他的猴尾巴上,然后点起火来,那其长无比的尾巴烧了起来。哈奴曼神通广大,他伺机逃脱,所到之处,烈炎随之,他们不但没有烧死他,反而被哈努曼借此,用他尾巴上的大火把敌人的都城楞伽烧玩了。然后纵身跳过大海,向罗摩复命。
有一次,哈奴曼飞向楞伽时,途中被一个老母怪(Surasa)一口吞下去了。哈奴曼在这个老魔的肚子里,心生一计,把身子变得非常之高大;那老魔也就不得不把自己的身子变大,后来越变越大,那妖怪的嘴张开竟有几百里阔了;哈奴曼趁老妖身子变得极大时,突然把自己的身体缩成拇指一般小,从肚里跳上来,不从嘴里出去,却从老魔的右耳朵孔里出去了。
罗摩在海神的帮助下,派那摩、尼尔修造了石桥,带领着猴子和狗熊大军跨过了大海,来到罗波那的王国楞伽城。但罗摩的弟弟被打伤,只有喜马拉雅山的神草能挽救生命,这次,哈奴曼飞到喜马拉雅山中去寻防仙草,遇着一个假装隐士的妖怪,名叫喀拉,是罗波那的叔叔受了密计来害他的。哈努曼出去洗浴,杀了池子里一条鳄鱼,从那鳄鱼肚里走出一个受谪的女仙。那女仙叫哈奴曼防备喀拉的诡计,哈奴曼便去把喀拉捉住,抓着一条腿,向空一摔,就把喀拉的身体从希玛拉耶山一支摔到锡兰岛,不偏不正,刚刚摔死在他的侄子罗波那的宝座上!哈奴曼到了喜马拉雅山,可又分不出哪种药是能治病的,于是哈奴曼就把整座山都搬回来了,挽救了罗摩弟弟的性命。
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魔王的楞伽宫,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罗摩的伤兵等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在《罗摩衍那》的最后一卷中,圣人瓦勒弥克依讲了哈奴曼的出生和童年时光。在幼儿阶段,哈奴曼有一次误把太阳当水果。当他试图去抓太阳时,仙人因铎把他从空中打下来,并用自己的霹雳打碎了他的下巴。后来,哈奴曼那慈悲的父亲风神,引诱起他半神人给哈奴曼大量非凡的恩惠。这使得哈奴曼变得身强力壮,具有神奇的才能,并因此而闻名于世。
哈奴曼是深受印度人民欢迎的一个神话形象,他神通广大、是妖魔鬼怪的克星。哈奴曼的形象像极了我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孙悟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胡适、陈寅恪等都认为:孙悟空原型即取自哈奴曼,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国,《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Battle of Lanka)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被编成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季羡林在《印度古代文学史》提到:“汉译佛经中的故事内容和『罗摩衍那』几乎雷同,『罗摩衍那』内叙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神哈努曼,帮助罗摩(主角)打赢胜仗,孙悟空灵感极可能由此而发。”
《西游记》读后感(三):你造猴子有多努力吗
一部西游是行者的修心史。四大名著里只有西游是关于成长,只是行者天分太高,顿悟多于渐悟。
以前只知道行者本领高强,却不知其 佛性/悟性如此之高,似在三藏之上。虽说三藏是行者的师父,金蝉子转世的得道高僧,但软弱也是真的软弱,胆小畏难常发愚痴,令人泄气,往往是行者语出惊人,点醒三藏,因其直接受菩萨点化居多。 所以五个人物最后皆修成正果,但只有行者和三藏是成佛 (悟能、悟净以及白龙都是菩萨)。
初回猴子拜师学艺的经过,读来令人感动 --又有天分又努力,他不成正果谁成正果?到中期就仿佛开挂一样频频点化三藏法师。一路直到取经路尾声各种看破不说破,完全洞悉如来安排取经的要旨和真意。是受到作者100%偏爱的人物了。
摘录几段行者泄露天机的文字:
第一回
次日美猴王早起,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做篙,独自登筏,尽力撑开,(只此八字,可想起勇猛精进,谁人能及?)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也是它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
第二十四回
行者遂领师傅上了大路。在路餐风宿水,行罢多时,忽见一座高山。只见那:花开花谢崖前景,云去云来岭上峰。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更不似此山好景。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行者道:“早哩!”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 八戒道:“哥哥呵,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傅走,莫想,莫想。“唐僧道:”悟空,以你说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回首处即是灵山。“
第三十一回
那大圣才跳下崖,入洞脱了妖衣。(妖衣一脱,即是本来面目矣。)整一整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执了铁棒,径出门来,辞别众猴,独同八戒携手驾云而行。(一见此心之勇往。)过了东洋大海,至西岸,住云光叫道:“兄弟且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傅是爱干净的,恐怕嫌我。(二见此心之蠲洁。)八戒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既勇且洁,此心安得不真,安得不还正果。)
第三十六回
唐僧举步出门,只见明月当天,叫徒弟们都出来看看。其时清光皎洁,玉宇无尘,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平分。对月兴怀,口占一诗云: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
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朱弦。
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行者闻言道:“师父,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家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坡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阳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阳现,初八日二阳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阴生,二十二日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阴备足,又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园亦易也。”
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第八十五回
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前面山势崔嵬,且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暴云飞出,有些凶气,颇觉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又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他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懈怠,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至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性,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狐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修。
第九十四回
(三公皆以悟为名:行者之悟以超脱,似得天分者居多;八戒之悟以朴鲁,似得地气者居多;沙僧之悟以勤勉,似得人事者居多。)
第九十九回
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西游记》读后感(四):【坐评】闲评西游记
西游记,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即使是文化程度低的人,也知道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还有一些经典的桥段,如三打白骨精什么的。80年代经典的电视剧西游记更是让人们记住了这部小说。当然,这样说不够严谨,人们记住的应该是电视版的西游记,而不是小说版。电视版西游记的普及,对西游记这部小说来说,好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小说的一些内容,但另一方面,人们反而不再怎么关注这部小说本身了,以为小说的内容也差不多,这不能算是好事。最近买了一个版本的西游记,花了点时间读了一遍,不能说完全读懂,可以说大概是有所了解了。
我说我买的是“一个版本”的西游记,是因为西游记有众多版本,不下数十种,最早的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在永乐大典的一个注释中也表明“引自西游记”,明清有更多的版本,如世本,清白堂本等,很多人做过专门的研究,我看的这个版本可能是释厄传本,黄周星点评。提到这个版本问题是要说明一件事:严格来讲,不能说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只能说吴承恩整理出了一个西游记的版本,而且还不一定是读者手里正在看的版本。现在吴承恩故里为了论证吴承恩写了西游记,举出很多例子,比如附近有很多以西游记中的人物或地点为名的山水景物。但这样反而不正常了。为何西游记中的名称就恰好都出现在了吴承恩故里?难道他的想象力全部来自现实,而没有一点自己的发挥?而目前发现的版本时间也有很多早于吴承恩生活时期。因此,可以说某个版本西游记的西游记是吴承恩编辑的。
其次是内容上。西游记一直受到较高的赞誉,而且受到各方鼓吹。佛家看到成佛之路,道家看到修炼之法,商人看到经商方法,管理者看到管理手段。持前二者观点的人基本是看过书的,而持后两者观点的人基本没有看过原书,不然不可能看出这些,当然也许是附会之作。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到底说了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见解?简单说,因为作者在本书中的观点本身就很模糊。
第一,这本书的确是以对佛门的一般朴素理解为依托的。书中四人(暂且不分种族了)西游的基本目的是取经,主要的人物也大量出现如来、观音、普贤、弥勒、地藏王等佛门人物。当然只有这一点还不成立。因为彼时佛门传说应当比较容易了解,可能是取了一个架构,仅仅融入相关元素也不一定就说明本书说的是佛门道理。但书中的一些内容即可把佛门修行之意坐实。且不说里面大量出现的与佛门经论知识相关的话,举个小例子。唐僧收了悟空之后,第一次遇到强盗,是六个,而这六个人的名字都很不正常:“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很明显是佛家理论中的六触“眼耳鼻舌身意”。在佛家解读里,孙悟空象征人的心,狂乱不可约束,因此修心第一步就是灭却“六触”。其他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本书常能发现这种惊喜。
当然,本书对佛门的理解是朴素的,作者并没有真的研究佛经,所涉及的佛门道理也是一般人熟知的。因此,反映的是大众对佛经的理解,与真实的佛门知识是有差别的。举例子说明:在书中提到神仙中“五方五老”分别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观音很明显属于菩萨一类,在这里独立了出来。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观音菩萨救苦救难,与佛应该是并列的。这种理解也很合理。还有乌巢禅师传唐僧心经,全称应该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名称是这样断的 般若 波罗密多 心经。但作者很明显断成了般若 波罗蜜 多心经,导致之后提到心经全部称为“多心经”,很突兀的感觉。此外,支持唐僧坚持下去的,本身不是求取真经或救苦救难之心,根本上是为了唐太宗。在书中唐僧多次提到取不到经书对不起唐皇。因此,把西游记说成是佛门的修行之书是不太合适的。
第二,本书还融和了道家学说,书中处处可见道家学说的痕迹,标题上常有“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之类五行说法,内容中也常见金丹大成之类的说法。至于是否有疏漏之处,由于对道家修行知识不了解,不敢妄言。至少道家学说里没有佛、菩萨是肯定的。因此,说本书是道家修道之书,也不是很全面。
当然,除此二者外,儒家的影响一直潜移默化的存在。如对皇帝的权威的敬畏,对君臣之礼的重视,无不显现出儒家的思维方式。因此,西游记是一本作者试图融合各家修行学说而凑成的一本精彩的小说。小说自然就是虚构的,没有必要非从小说里看出什么意义。
接下来就说说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我认为这本小说最精彩的设计就是对这四个人行为的描绘,与电视剧塑造的有很大不同。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是个率性而为的人,呃,猴子。但他表现出来的对佛法的理解是最深的,境界也很高,常常点拨唐僧。在唐僧担忧时,总能说出相应的佛理来化解。比如在第三十二回,唐僧作诗感慨“几时放得此身闲”,行者笑呵呵说:“师父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唐僧,唐三藏,是个在成长中的人。其实也好理解,其余三人都做过神仙,境界自然有。唐僧虽然以前是如来弟子,但因轻慢佛法,转世为人,相当于从头修起。因此,西游途中各种问题几乎全部由唐僧而起。至于吃唐僧的问题稍后说。
猪八戒总是表现的好吃、好色,欲望很高,但并不受制于欲望,有的吃就吃,没有也能忍着。沙僧和白马常被忽视,当然白马更惨一点。除了开头和结尾还有黄袍怪一次,其余时间就被当成一般的马了。
在情节上,唐僧总是被抓,而悟空、八戒和沙僧总是乐此不疲的去救,注意不是火急火燎的去救,有一次悟空竟然说,晚上了我们先休息,明天再说。他们不担心唐僧被吃掉?没有必要担心,因为书前交代了唐僧平时有什么五方揭谛等一大批神仙二十四小时全程无死角监控着,死不了。至于被抓,这是他该受的磨难。但时间长了,四个人之间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接近尾声,遇到豹子精,谎说唐僧被吃了,还送出一个真人的头颅,其余三人都上当了,痛哭流涕。但怪物失算了,他们三人不仅没有散,还要坚持报仇。偷鸡不成蚀把米。
书中此类有趣的细节很多,让人思考的细节也很多,还是得自己去读。不过我觉得西游记中最好玩的,是这几个人常常冒出来的冷幽默。贫嘴、搞笑不分场合,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在通天河,行者和八戒代替两个给鲤鱼精献祭的小孩,当时大圣问:“怎么供献?还是捆了去,是绑了去?蒸熟了去,是剁碎了去?”八戒赶忙说:“哥哥,莫要弄我。我没这个手段。”唐僧被鲤鱼精弄破冰面,掉水里抓走了,大圣在半空问:“师傅呢?”八戒回答:师傅姓陈,名到底儿了。在灭法国,行者让师徒四人都到柜子里睡觉,结果被强盗抬走。唐僧惊醒了,问道:“是何人抬着我们哩?”行者回答:“莫嚷,莫嚷,等他抬,抬到西天,也省得走路。”唐僧有时身在险境,也很是有趣。在青龙山唐僧被犀牛精抓了,悟空变成萤火虫飞到唐僧面前,结果唐僧“揩泪说”:“呀,西方景象不同,此时正月,蛰虫始振,为何就有萤飞?”行者差点笑的现了原形。在狮驼岭,大家被放到蒸笼里,还在讨论是闷气蒸还是出气蒸。如此之类,比比皆是,有趣的很。
最后说一点不足。西游记虽经多人整理,还是存在一些硬伤。暂举几例。
唐太宗游地府的时间问题,已经有很多人提过了。他游地府的时间为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把一改成了三,增加了二十年阳寿,世间就到了贞观三十三年,而实际上贞观年只到贞观二十三年。还有观音在李世民面前显圣的时候,书中描述皇帝叫吴道子把观音像画了下来。而实际上,吴道子出生时,李世民已经故去多时。作者估计是想把画圣拉进来增加可信度,其实说阎立本可靠性更高。还有说道西域某国国王派兵时,说派锦衣卫,体现出这一版本西游记的作者很明显是在明朝。以上都属于小错误问题。还有的是由于古代的写作条件和整理条件的限制,长篇小说容易发生写忘了的情况。比如悲催的小白龙。西游途中一直被当成马来看待。有一次马不敢往前走,谁赶都不动,只有悟空一赶就走。作者的解释是悟空之前当过弼马温,管理天马,因此马都怕他。可这里的马是小白龙好吗!还有遇到的犀牛精,都打杀了,锯下犀角要给佛祖。结果到了西天,完全没有提这回事。
但这些小瑕疵并不影响这部小说架构设计的精巧和思维的奇妙。这本书是前人多年的智慧积累。这部书属于所有为它努力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