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的老院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们的老院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8 03:1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的老院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的老院》是一本由肖复兴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的44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一):朴素感人的书

  在看这本书之前,想到的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四合院,打枣,槐花儿,门廊,后起的小房儿....带着这种期待开始阅读。越读越觉得亲切和熟悉。那么多的人和事,好像一幕幕场景铺开在我的面前,让我陷入他们的故事里,感受着那个年代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开心与无奈。读到了最后,作者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已经被深深的感动。平实朴素的语言描绘出平凡的感情感人至深。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二):我们的老院

  小时候学过他的课文,四合院,乡音乡情,连同那种淳朴的生活气息,都随着我们忙碌的脚步一去不复返了。而这却让儿时的记忆更加鲜活,更加让人神往,也更加让人惋惜和怀恋。多的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多的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无奈,多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怆恸,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那些从前耳熟能详,如今一无所知的事。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三):感叹感动感同身受的老院

  

在看过叶广芩老北京系列之后,发现了这本《我们的老院》

对于北京,大宅门、四合院、大杂院都是我很感兴趣的。老院的故事还暗合了儿时胡同生活的场景,让我读起来倍感亲切。紧贴的山墙,出入可见的邻居,没有秘密的环境,当时代在这样的氛围中变化,也让纷纷扰扰跌宕起伏故事由此而起。

生活不取下温情的面纱,无法看清人的本质。鸡毛蒜皮时的敌人,未必会落井下石,相反是雪中送炭。而温情脉脉的友邻,为了这个理由,也许是那个理由,突然撕破了脸,甚至是雪上加霜。而天地万物终有道,三十年河西的时候,低头看看,良善之人才会有善终。

最让我感动的两章,是最后写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那是个良善的好人,为了非己出的儿子,操碎了心,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面。老人高寿也许就是让老人享享福,不辜负这么多年的付出。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四):每一章的小短评

  泥斑马 孩子是抱来的,可是对你的爱也是真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仍旧冒着客死异乡的危险,去甘肃,为的是什么,是你能够更好的生活。也许血缘没有那么重要。

  油棉袄 在当今社会仅凭外貌,学历来看一个人是有一点用的,可是未必试用全部的人,大儿子长的好,学历高可是对父母就是要钱 要钱 在他眼里父母就是供钱的机器,小儿子虽然长的不好 学历不高但从来不认为父母炸油条丢人,天天帮父母的忙。曾以为父母与孩子的恨是不会过夜的,而那是父母对孩子,父母永远是不会恨孩子的,那孩子就不一定了。不要认为父母理所当然的对你好,你可以肆意妄为。

  裱糊匠 讲了一个在文革时期自杀的人,此人为裱糊匠,技艺高超,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一章没有多大感觉。就知道好人会有好报。他救得两人在他死后,二人为了报道,帮助他儿子出国留学。。

  花布与苹果 最喜欢这一章。羡慕嫉妒没有恨。嘻嘻。我所向往的爱情。男人最喜欢搬一个椅子拿出大大的红苹果和小刀,削苹果,皮总是连着,没有一次断。女人最喜欢看男人削苹果。一直到她死去。。最美好的爱情就是陪伴。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五):肖复兴的《我们的老院》 ——丢失的文革年代旧居故事

  在人物和老院共生的漫长岁月的沧桑变化与动静对比中,重想杜诗:“自古有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意味深长,不觉无言。 这是肖复兴先生的新书,讲述的却是他童年时代至青年时代的老故事。“老院”是北京的一座旧会馆,而今曾住在里面的人大多不知去向。会馆没有了“完全是这些年在我们的手上毁掉的”,肖先生在《我们的老院小考》里写道。“文革”是一场浩劫,即使书里揭露的有邪恶冷漠的人心,但主要还是讲了不缺乏温情而有力度的故事。《我们的老院》虽是一本散文集,但这些故事是可以拉成一个时间轴、编织成一张关系网的。作者在邻居的故事里是旁观者、参与者,但目睹这些或悲或喜的故事发生也使他成长起来。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六):少年归来时满头白发,老屋已不在

  不少老作家的后期作品读完后,给我的诸多感触里有两点很雷同,一个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式的惆怅;另一个是坦然,如齐邦媛先生所言的那种:“当跑的路我已跑尽,所信的道我已守住。”《我们的老院》也是这样;也许在冯唐和小四那里也能读出这些感触,但总觉得难以叫自己信服;更不要讲《乖!摸摸头》了。

  在肖复兴这部充满回忆的散文集里,不一样的人物和故事在同一块巴掌大的四合老院里亮相和上演、荣光和谢幕,而所历的时间跨度却有整整半个多世纪。少年归来时满头白发,老屋已不在。

  每一则故事、每一个人物……甚至老院里不起眼的草木一荣一枯,随着时间、通过作者视线,慢慢地拼凑、慢慢地拼凑,拼凑出一部属于那几代人的老院交响曲,时而浅唱低吟,时而壮怀激烈,甚至山呼海啸,不变的是——曾有过希望的苦难。

  “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但愿未来,真的多点孔仁,少点孔武,尽管这个世界的实质是人吃人。

  记得在某群里看到有人讲不要读中国当代作家(他的本意是多读五四前后的近现代作家),我为他将错过最靠近自己的声音而遗憾。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七):老院儿的旧时光

  《我们的老院》是肖复兴先生写他旧时老北京生活的散文集,集结了他对那个三进三出的大四合院中前前后后的每一户人家往事的回忆。从他在少年时代与他们邂逅开始,娓娓地叙说着老院的格局变迁和人事的物换星移,似水流年,在他的笔下缓缓流淌。老院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藏着故事,四季层叠,把那些岁月衬托的愈发厚重。老梁与罗宋帽、曼莉与指甲花、老袁与盖碗茶、玉石与毕业歌、王大爷与泥斑马……那些生命中的真善美有的随着文革的到来而破碎,有的随着时光流逝而淡忘,还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被怀念……几十年的光景如一张张鲜活的老照片,从记忆深处被翻出来,是那样历历在目。半本儿书看过去了,那"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悄然褪去,经历了"红八月",经历了"知青岁月",字里行间又多了些沧桑和无奈,就像"槐花祭",犹如中国版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往事不只是暖色的回味,还有凄凉与悔恨。时过境迁,那见过世面的老院早已破败萎顿,我从手机地图上搜索着老院的名字:粤东会馆,居然清清楚楚的呈现出来了,而且周边的几个老会馆也有座标。真想有空去逛逛那承载了芸芸众生的老院,看看它现在的面貌,还能找到几分肖老先生笔下的模样。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八):四方天地

  处于京城最繁华的前门大街附近一座三进三出的四合院从曾经的粤东会馆逐渐成为了平民居住的大杂院,以“文化大革命”为界限,讲述着大院邻里之间一幕幕的人间悲喜。 本书中连着作者一家,一共讲述了三十四个家庭于一座院子而繁衍出的悲欢离合,可在那风云不定的年代里,历经变故的又岂是如此寥寥的三十四个家庭。这所呈现的不过是当时中国的缩影罢了。在作者无忧的童年里发生在这院子里的“大事”不过是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小事,不过是小孩子之间的嬉戏打闹。可那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就那样的打断了作者的欢乐时光,使其的少年时光充满了阵痛于迷茫。在十年“文革”将那些表面风平浪静却暗藏秘辛的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纵观全文这些家庭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接连遭受了红卫兵的批斗,邻里之间忙着划清界限,乃至于至亲至爱之人之间都产生的鸿沟。读完全书才知道,有时人心凉薄竟能如此,这是我无法体验,不可相信的,所以书中才会说道:很多时候,人心隔肚皮,人对人彼此是看不大清楚的。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才会看得多少明白一点……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怀恋那物是人非的南唐宫殿。可作者脑海中的老院,物已不在,人亦离去。留下的只是隐隐的记忆和袅袅的微风而已。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九):~

  用了20天,我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后心情很复杂。这是一本在旅游时候,机缘巧合下买下的一本书。店主人说,当你看一本书超过30秒还有看下去的欲望,可以买下来。

  我很庆幸,在大理书呆子买下了它。

  在我看来,肖复兴写下这本书,怀的是旧,念的是情。在翻阅的过程中,几度忍不住崩溃。虽然剧情难免落于俗套。但是还是深深吸引了我。看得很慢,基本上每天一小段,慢慢的看完,慢慢的体会其中的情。舍不得看太快而书荒。

  年老最害怕的就是孤寂。在看的过程中,想起了我年迈已逝的外婆,每周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我们周末去看望她,陪她说话,陪她聊聊天。所以每次看到一些感触颇深的地方,就忍不住泪如雨下。

  每篇都是以文革结尾,那个混乱的时代,承载了一代人的悲与欢,人性的丑陋一展无余,我们无法辨别出孰是孰非,只能随波逐流。跟随主流的步伐,姐姐曾和我说,不要妄自猜测一个人的心思,你只能做好你自己。我想,是的。在这本书里,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就算放到现在也不违和。

  虽然暴露了人性,但是字里行间,都透着丝丝温情,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的怀念,总有种人物鲜活的出现在眼前。或许,在那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人性是种选择,适者生。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十):北京 老院

  四百多年历史,就这样如水长逝

  “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人生似飘蓬。”

  《我们的老院》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北京四合院的生活与故事,肖复兴淳朴的文笔风格,真实朴素的情感流露,我陷入了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中。

  空荡荡的院子,等候拆迁的老建筑,过去发生的一切似乎渐渐远去甚至消失。作者依托文字,依托图画,将一个个人物和情景鲜活地重现,仿佛他们从未离开过一样。

  象征爱情的花布和苹果,喜爱朗诵的老钟,热爱唱戏的欧阳太太,大雨小雨的六指兄弟情,灰姑娘曼莉和正直正义的嘉莉,可恶的商家老太太……我喜欢他们,不以他们品质善恶作标准,而只是因为他们的真实。那一个个“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一个个“资本主义的尾巴”和“闲情逸致”,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个口子,许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触目惊心的现实,这样一个扭曲的年代,扭曲的历史不禁让我感到可笑且无奈。

  “青葱岁月,隔壁邻居的时光,波诡云橘地大院日子,一下子如风扑在眼前。”历史不会重现,但回忆可以。在世事沧桑和人生况味的变化中,我们会怀念以前,以前那段无忧无虑,纯净的自己。

  杜诗云“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