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举自尘土》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举自尘土》经典影评集

2022-05-19 02:09: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举自尘土》经典影评集

  《举自尘土》是一部由甘小二执导,张献民 / 胡淑丽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举自尘土》影评(一):《举自尘土》,以信仰的名义

  .导演说的关于电影的话,居然都记不起来了。总之信仰绝不是欣赏《举自尘土》的屏障,电影讲的是人的故事。

  《举自尘土》影评(二):GIL大声展观影记录

  至于片中小丽搬运丈夫回家那段的,我觉得伦理方面没什么问题,导演阐述说是因为“她对神的救恩有十足的信心”。不过也许是为了缓冲这一幕的节奏,加入了小丽夫妇年轻时在田野上骑车的那段,用以对比以往幸福与如今的伤痛,这样显得有些别扭。

  影片放映后问答环节,甘小二回答为何采用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形式问题时,他说:“我认为目前来说剧情片的影响力要比纪录片要大一些,比如大家都知道《三峡好人》,而极少知道李一凡的《淹没》,陆川《可可西里》出来之前,有人潜伏在那里拍了13年,可是那些素材现在几乎都没人看到。”(大意如此)呵呵,这倒是事实,比如现在知道《举自尘土》的人应该要比知道徐辛《房山教堂》的人要来得多。另外导演还耐心回答了片名的由来和其他关于宗教/人生方面的问题。

  《举自尘土》影评(三):宗教是必要的么?

  《举自尘土》影评(四):《举自尘土》导演阐述(转载自“后窗看电影”)

  关于《举自尘土》

  D-BETA,102 分钟,中英文字幕,2007

  第七封印电影作业坊出品

  一、故事梗概

  母女俩在晚餐桌上唱起谢饭感恩的歌:

  Thank you Jesus,

  Thank you Jesus,

  For the food,

  For the food

  ……

  二、导演阐述

  1、影片和我

  电影“一如你所见”。我想把自己经历的记录下来。

  我想拍人的软弱。

  这是一部平静的叙事长片。

  像中国的怒江,江面如镜,内里石沙翻滚。

  与此相反,影片拍摄的,是肉体的战栗,和灵魂的平安。

  每次面对这个主题,我都知道,感觉是次要的。

  我只信任自己的感情。

  2、叙事与纪录

  用简单的故事去说复杂的东西,而不是相反。

  这是我们创作《举自尘土》这部剧情片时,对于叙事的主要考虑。

  我们有两条故事线索:

  2、 青年农民陈顺军在铁路可能经过的地方围墙圈地,打算索赔。

  两条线索的联系,主要是陈顺军雇佣小丽的三轮车拉砖。

  线索2可以为整部影片提供一个清楚的农民生态参照系。

  而故事是在其中自己浮现的。

  3.关于角色

  解放和解救,还有根本的不同。

  摩西十诫明令不可杀人。小丽放弃给林哥治病,其实就是杀死了丈夫。

  小丽日常的生活似乎一点没有被打乱,她几乎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做出一个行动而不是决定。她所有的内心思想层面的斗争都不为我们所知。

  对于这个罪,她应该不是没有准备和思考。相反,她十分清楚!

  她做出这个行动,不仅仅因生活所迫,更因为她对神的救恩有十足的信心!

  新教,是关于救恩的宗教。没有过犯和罪是不可以被赦免的。这是耶稣上十架的意义所在。

  无论我们对小丽抱以什么样的评价,这都不重要,对于她来说。

  对于小丽,我只能说,我相信自己对她的情感判断。

  审判是上帝的事情。

  《举自尘土》影评(五):河南的尘土

  终于看了甘小二的《举自尘土》,很好的一部独立制作,拍得很平实,正如导演的自述,“这是一部平静的叙事长片。”当中有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苦难,却没有渗入催泪的戏剧元素,看惯荷里活片(如《变型金刚》)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很沉闷,我自己却觉得很沉实,令人低回,感觉比早前看李扬的《盲山》踏实得多。《盲山》也不能说不好,拍成这样也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但那种戏剧性之强真的令我有点不自在。当然,我知道市场明显会对《盲山》较为受落。

  凄凉的环境,小丽和她的女儿就是靠着宗教的支持,默默承受,顽强的活着。小丽的女儿盛悦特孝顺懂事,就是要停学也没有怨言,“可不可下一年才再读?”有时我想,提供怎样的环境才能教育出好孩子。丰裕溺爱环境下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大多自私又软弱,在艰困又破碎的家庭中却可以建立起坚强善美的人格,这是千真万确的人间矛盾。

  小丽在电影中是教会圣乐队的成员,不知何解,他们到正式演出时(为导演亲自饰演的角色小二的婚礼上巡行奏乐),会穿上绿色的军服。我总觉得那军服跟教堂跟婚礼的和谐美满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碍眼。不过这也应该是很真实的状况吧。这种穿上绿色军服的银乐队(应该不是教会的),我在大陆的工地动工仪式见过好多次。都很吵闹,绝大部份都相当难听,我每次都被弄得头痛,不过看来内地办喜事就是喜欢这个。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的男主角兼编剧之一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张献民,查了一下GOOGLE,知道他应该是个演员出身的有名人物,不过我对他有特深刻的印象,是读过他写吕乐《赵先生》的影评〈中等人的中等梦想〉。对于那些在限制重重下坚持以自己的步调去拍自己相信的电影的电影工作者们,我是由衷的肃然起敬。

  附连结原文刊于:

  后记:我在网志写了本文后,有网友去了看此片,导演甘小二也有出席那场放映。网友说,甘小二指出他的电影只有在已发展国家受过教育的观众垂青,他所拍摄的农民,却对他的电影毫不感兴趣。这倒令我想到,香港人骂得一文不值的《长江7号》,在豆瓣却有颇佳的风评。当中实在有令人迷思的落差。

  《举自尘土》影评(六):远离与后撤

  “我喜欢越是激烈的,就越远离,后撤。”

  —— 甘小二

  当苦难显现的时候,谁能够给予施救?并且立于其旁给出理由?当罪与恶发生的时候,谁能够有勇气给出自己的判断?

  甘小二一直都说自己不愿意充当上帝,对世人投以审判的眼神。一切都借由影像带人物上了审判台,只是导演不给出定论。这是虔诚面对自我卑微的表现。当然你也可以看到,在甘小二自己身上正是他苦苦要表现的人的软弱。与其说一路走来,甘小二都在表现现实中别人的软弱。不如说他是在表现自己的软弱。一个人拥有了自省或许才能投注目光给罪恶,并且保持沉默,开始真正思索。展现罪恶,却在最后一刻退步远远观看。这是一个电影导演的成熟所在。自我的选择将人物推向前台,这其中道德的判断已经生成。而往后退的一步,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明白自己的卑微,不能取代上帝的审判,从而不愿意给出判断。(这判断显然已经做出了)第二,人类软弱的表现,不能够面对罪恶。

  甘小二在《山清水秀》中还带有太多的社会批判,那愤怒之火吞并了自由。而在《举自尘土》里,社会批判的怒火正在衰减,提出问题,并且直面道德问题的困惑。才真正开启了一位艺术家的朝圣之路,或者说是寻找之路。如今甘小二给人一种困惑的感觉,一种不能清晰看清事物面貌的状态。一个清晰的给出关系,却模糊的深入其中。艺术家当然不用有上帝的目光,那能够听到你每一根头发动静的力量。但是艺术家的责任不仅仅是给出关系,而是向前的探望。不能明白每个人的心意,但是却通过某种直觉试图明白与理解。这样才能和他的人物真正勾连。试图理解而不是远远观望,展现问题不如给出一个诗人自己的判断。这判断并不会淹没真理,但是却能启发性灵。

  不能达到平衡,但是能找到爱。《山清水秀》是静止的,它在作者的内心中生成,并且在冷酷中崩溃。婴儿交给了那个牧师,上帝将带小船远离。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愤怒带来的是对现世的背离。

  《举自尘土》是动态的,它独立于作者,所以作者不能给出答案。他在材质上真实,并且注意细节。但是我对这部影片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没有达成的真实之后的真实,没有试图理解他人。施予宽容的权利都退还给上帝。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并没有被穿越。留给我们的归根结底还是冷静。悲剧的力量不仅仅来自于结局的惨淡,而更依托于故事里触碰感的出现,以及快速的消失。这是专心于呈现本身的电影,而还不属于参与的电影。

  第四届CIFF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特别奖的评语是:影片所体现的对于现实的开放态度和人道主义关怀,提示着中国独立影像的起点及迄今存在的理由。

  不过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 —— 现实主义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美学问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举自尘土》影评(八):苦难和选择

  昨天下午去看了影想放映组织的《举自尘土》看片会。这是甘小二导演的第二部长片,数字BITA标清拍摄的16:9的片子,投资仅30万元——就这点儿钱还是来自5个渠道。但对我而言这是部好片子。

  老克以为的好片子不炫技,仅仅用电影语言去讲故事,故事要对人有触动,而且在把故事讲清楚的前提下不能有废话。导演甘小二做到了——他按时间顺序一步步展开故事的的方式是最古老的手法,但是他的景别和调度非常契合故事发展的脉络。

  这是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一位最最普通的河南农村妇女小丽,因为丈夫小林得了极为严重的矽肺而生活在窘迫之中,女儿盛悦因为三个学期没钱交学费而面临失学——丈夫奄奄一息、医院催交医疗费、班主任习瑞催缴学费,生活的逼迫不间断地击打着她。

  小丽的选择比亚伯拉罕更为困难,当她收到教会的弟兄姊妹捐献给她丈夫小林的200元时,她作出了选择:她放弃了丈夫小林,选择了女儿盛悦——丈夫的病肯定是无望的,而女儿是希望,绝不能让女儿失学。小丽用她的三轮车接出了丈夫,丈夫死了。小丽去了盛悦的学校,拿出200元和单元角票凑出来的10元,交上了三个学期共210元的学费,在大门口看着盛悦踩着轻快的足音飞上三楼教室。于是,现实生活在窘困中继续前行,神的恩赐在盛悦的《谢饭歌》声中,日复一日地体现在小丽和盛悦母女俩每天的日用饮食上。

  小丽一直独自承担着这一切,从来没听到她在祷告中祈求神治愈丈夫小林的病,任何人问及她的丈夫,她的回答都是安好。她不得不去给一个试图用敲诈手段在规划铁路线上建房子的家伙拉砖——因为每车旧砖可以挣到3元钱。

  那么,对于小丽来说,那个她每天称颂、每天感谢、每天敬拜的神是谁呢???

  是啊,每天。每天在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小丽们都在称颂感谢敬拜着她们的神,却在时时困难地、属世地做着自己的选择……

  《举自尘土》影评(九):救我们脱离凶恶

  2008年的时候,在一次访谈中陈丹青曾说过一句话,一直于我心有戚戚。他说:“此刻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剧情的时代。”就在陈丹青说出这话的同一年,中国倾举国之力举办了有史力来最奢华的奥运会;两年之后,她的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词语开始被人们广泛谈论。表面上看,她似乎繁荣昌盛、光鲜动人,可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知道,在这荣耀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看不见的画面,湮没了多少听不见的声音。大二时起,我开始对抽象的宏大叙事感到无比厌烦,并热切的渴望用自己的双眼、双耳、双脚去感知这片被称为祖国的陌生土地。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知道了甘小二和他的《举自尘土》。

  卡尔•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宗教的看法并被写进了中学的《思想政治》教科书。我们在十五六岁的懵懂年纪便被教导宗教除了能让人在苦难中自我麻醉之外不能带来任何其他改变,最后只能让人们在苦难中沉沦。小丽的故事似乎成为了对这句话的最佳诠释,就算你的信仰再敬虔,苦难仍是苦难,荒凉依旧荒凉。主耶稣不能让帮你的女儿缴清学费,主耶稣也不能让你的丈夫起死回生。那么,信仰的意义何在?

  这个反问似乎掷地有声,但信仰带来的改变却常常与我们原本的期望大相径庭,就像耶稣来到世间并没有给犹太人带来一场复国运动,而给是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一个新的生命。门徒们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的心灰意冷,便是我们此刻的伤心绝望。我们以为对小丽来说救赎就是丈夫身体健康、全家奔向小康,可耶稣却说救赎就是“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分享我的生命”。

  救赎还是沉沦,这依然是个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信仰给小丽的生活没有带来丝毫改善:丈夫依然过世、女儿依然辍学、家庭依然赤贫、生活依然看不到一丝希望,这几乎满足了沉沦的一切构成要件,如果你做不了什么能让生活有实质的改变,便只有在此永远沉沦。可耶稣这时突然闯进了小丽的生活,祂并没有要求这个没有能力对生活做出任何改变的弱小女子去改变生活,去拯救世界,祂只是默默的陪着她,将生命的道路指示给她:“我们人类本是一把尘土,上帝把我们变成了一个人,然后将祂的灵气吹到我们身上。源于尘土又归于尘土,短暂的生命历程全赖上帝的恩赐。举自尘土是我们卑微,同时也是我们的幸运……”

  小丽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艰辛与无奈,而其中些许的明亮之处也都与教会有关:丈夫卧病在床时弟兄姊妹们的代祷和守望;在女儿辍学之际弟兄姊妹的奉献和帮助;甚至连丈夫去世后的葬礼,也因为坟前的那场证道而显得平安。在令人绝望的生活面前,许多人都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但在耶稣陪伴下的小丽并没有选择沉沦。她只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做着各种各样能使生活变得稍好一点的事情,而将剩下的都交托给上帝。生活将最沉重的负担加之于她:重病的丈夫、幼小的女儿和赤贫的家庭。可在她的身上,我分明又看到了人性中最闪亮的东西:信心、盼望和爱。

  电影的结尾,小丽用弟兄姊妹的奉献缴清了拖欠的学费,女儿终于可以重返校园。晚饭的时候,小丽和女儿坐在饭桌前,唱起了那首谢饭歌:“Thank you Jesus, Thank you Jesus, for the food, for the food. Thank you for your blessing, Thank you for your blessing. Amen, Amen!”歌声中听不到恐惧和担忧,让人感到的只是母女俩的感恩和上帝所赐的“出人意外的平安”。

  用导演甘小二的话说,这便是“肉体的战栗和灵魂的平安”。英文中词典对“救赎”(Redemption)的是这么定义的:“the state of being made free from the power of evil.”我恍然大悟,原来救赎的含义,便是主祷文中那句“救我们脱离凶恶”,而“灵魂的平安”便是救赎的果效:即使身在无尽黑夜之中,眼里却看见光明;即便身处死荫幽谷,心中却充满盼望。

  原文发布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