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由侯咏执导,李兆林 / 石凉 / 胡军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一):很值得一看
看完后,虽然影院里的人很少。但是大家仍然鼓起掌来。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是,并没有显得主旋律。只是描述了这个事件的过程。建议大家去看。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少的人去看,这么少的人来评论。了解历史才能真正的爱国啊。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二):给该片导演剪辑版的建议
通常情况,对于需要完善的电影,导演会出一个导演剪辑版 ,我希望该片也有,因为它存在的意义……
虽然我没看(找不到下载,比受保护的大片还牛,但我猜得到情节一二)
建议正文:
如果有导演剪辑版的话,希望导演把刘翔加进来,最好是在结尾出现,刘翔退赛,国人的失落……“两个焦点,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意义会升华不少,上了很大一个台阶,具体怎么处理就看导演功力了!!!
希望会有……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三):很好的题材
印象里这种类型的中国电影很少。虽然是2008年的应景之作,我在2009年才看,仍要为之叫好。虽然比不上同类题材的《奔腾年代》,但影片的节奏也还不错,演员包括配角也都称职。
只是我这样喜欢历史的人,会有点吹毛求疵地问,刘不能跑出好成绩到底是因为舟车劳顿缺乏训练还是像影片所交代的那样过度地不科学的训练?
另外,影片以刘明知不济还是参加200米预赛为结束,强调的是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但查了一下,刘200米预赛仍未出线后放弃了400米的预赛。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四):冰冷的现实
从开始,就知道这部片子没有好莱坞式励志片的结局,所以一直在等待那把最后终于落下来砸在头上的剑。影片在二百米的起跑线上嘎然而止,最后的镜头是刘长春坚定的眼神和蓄势待发的身影,长舒了口气!现实是冰冷的,不管我们有多么热血沸腾的决心。对于当时的中国,站到那根起跑线前,已经是经历千辛万苦的胜利了。
影片拍得不错,情节跌宕起伏,希望这是事实的原貌,不辜负我们的感动。
在网上搜了下,后来刘长春放弃了400米的比赛...
想起北京奥运会上的穿旧衣比赛的伊拉克选手,这样的故事在现代还在继续...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五):2020/4/12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说实话,这部电影的在拍摄技法上确实有缺陷,比如影片就缺少背景音乐的情绪推动,但是片子的情节和意义却让我很有感触并且想打四颗星。深深感受到刘长春第一次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困难重重以及他永不放弃、为中华民族争光,不甘落后的坚定意志。
影评中间用了很多的插叙,叙述了刘长春在校长张学良帮助下登船赴美国前的一系列事件:
战火纷飞,学校解散,老师离去,老父亲为易容后的儿子钉好鞋底,说跑遍天下这双鞋子也不会烂;妻子抱着棉被跟着火车奔跑,却没法让他听清“我们有孩子了”;同学中弹后说“你一定要参加奥林匹克”;提了礼物去找体育局局长,局长回应说上报南京,却转身就烧掉了信件等等,都体现了这个为国争光的梦想在当时去实现是多么的困难。
最感动的就是刘长春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举着中国旗帜的那一幕吧,观众席中传来“是中国”的声音。虽然结果并不理想,但是虽败犹荣!!!体育强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国家的水平和实力,影片看完心中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六):虽败犹荣,浩气长存
1932年,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站在了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100米起跑线上。为了这一刻,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含泪告别妻儿,逃出日寇占领的大连,躲避关东军的一路追杀,通过张学良将军的资助,经过海上漂泊23天,克服重重险阻,单刀赴会,代表4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中国人来了!”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的刘长春向世人表达了一个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赶世界的坚强意志。
这么一部故事,比许多无病呻吟的言情片更加振奋人心,当年却匆匆上映,又匆匆下映,很多观众无缘一看。两位演员都演得很出彩,石凉老师的英文自不必说,男一号更演出了刘长春的风采和坚强意志。
我反而喜欢这样的结局,像希腊神话里的英雄一般,虽败犹荣,浩气长存。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七):一个人的……
喜欢热血故事,但唯恐遭遇过分煽情。2008这部电影的宣传看过几次,想到是千篇一律主旋律篇子,一直心里都稍有拒绝。2009无意看到……
一个人的主题太多,《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KTV》——一个人常常会限于碎碎念,让人想起刘若英抱着吉他在风中问“想要问问你敢不敢?”而刘长春的奥林匹克,才是真正孤独地“一个人”。国破,战火纷飞,学校解散,老师离去,回到渔村在沙滩上昂头奔跑。心里说,跑吧,我是跑着长大的,不能停下来。但能为了日本人奔跑吗?不能……老父亲为易容后的儿子钉好鞋底,说跑遍天下这双鞋子也不会烂;妻子抱着棉被跟着火车奔跑,却没法让他听清“我们有孩子了”;同学中弹后说“你一定要参加奥林匹克”;提了礼物去找体育局局长,局长回应说上报南京,却转身就烧掉了信件。兵荒马乱,谁还会尽力去帮助一个人的奔跑,虽然他是为了祖国。但这祖国究竟是谁的国都还不明朗……
幸好坚强的理想遇见了张学良,终于揣着8000大洋上路。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八):从此电影看大陆电影劣根性
历史上真实的刘长春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和怀念。他有短跑的天赋,而且可以说当时的水平也的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他也有爱国的情怀,断然拒绝代表日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这本来可以拍成非常励志非常不错的电影,但是到了中国垃圾导演手里,就完全变味了,东北沦陷,日伪逼迫,躲避而逃,遭遇战斗,徒步去北平,汉奸污名儿女情长等等,导演硬是把这搞成一锅大杂烩,演员一出场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碰到日本兵就是一副好汉模样,娶了媳妇还念念不忘理想,而且更神奇的是用打赌的方式让船先开到洛杉矶,再让堵车的时候让我们的刘长春就那样争气的跑到了赛场看到了开幕式,中国的导演给刘长春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和民族内涵,把一个体育先贤打造成了面对日本兵正义凌然的战士,面对搜捕乔装打扮瞒天过海的谍战高手,面对新婚娇妻心事重重理想比天高的中华有志男儿,面对政府的命令燃烧自己不灭小宇宙必须参赛的斗士,最后就成了样板戏里的武工队员了,成了众多被脸谱化的所谓英雄。
中国的电影太烂太烂,有时候烂的让人无法忍受。当然这个片子不出所料的毫无名气可言,我也是心血来潮点开看的,因为对于真实的刘长春我抱有非常的尊重。中国的垃圾导演们在任何电影了没有一点儿女情长没有个女主角女一号就没办法拍电影,不把男主塑造成神就没办法拍,不听声音不看字幕光看脸你就知道谁是正派谁是反派,不分个正反派他会憋死的。
真实的人物改编电影是需要谨慎的,需要用功的,从这个电影里我觉的我讨厌这个“刘长春”,从头讨厌到尾,结尾最后一次比赛前我已猜中导演怎么拍了,发令枪响,刘奋力一跑,镜头定格,出现字幕,被猜的一点不差。不是我有多牛,是导演太特么垃圾,中国人指望这样的垃圾导演,我看再过一百年,中国的电影还是东亚病夫。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九):《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纯为08奥运抹了黑
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长春之选材,再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片名,顾名思义典型为08奥运年投拍的主旋律。可除了男主角结尾冲出起跑线,稍瞅出点意思,其余时间,剧情尽显平淡。所以通片看罢,仅记得刘长春一些简单生平事迹,而为民族争光的拼搏精神,反搞得相当模式化。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决绝代表日本扶持满洲国参加奥运会,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历经千辛万苦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本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题材,倘若悬念与人物冲突稍加打磨,定是人物传记史诗佳作。可惜编剧王兴东,找不到当日《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感觉,剧情反写得愈加敷衍,犹如鸡肋。
有些像李秉研的李兆林,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演起刘长春,太过适合。他健壮身材,十分抢眼,而时常流露在镜头前的那种耿劲,确实添色不少!可剧本纯为显示其为英雄,人物反太过概念化,缺少血肉。他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干脆轻描淡写般随意,难寻惊艳。那段在船上冒雨跑步,生硬的励志效果,反脱离实际,透出傻气,难引观众振奋。
其实孙海英扮演的严父,马境扮的贤妻,赵琳演的报国青年姚可秀,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还有船上遇见的索菲,表现皆可圈可点。编导想从侧面多方面烘托,既令刘长春人物饱满,又叫他的奥运路充满崎岖。但无奈剧本两不讨巧,指使片子瞧开头便晓结局,缺乏悬念,鼓舞人心效果更是差火候,有走过场之嫌疑。
摄影师出身的侯咏,面对资金紧缺,剧本平庸,如此窘境下,到尽心竭力,随处可见亡羊补牢。本片摄影,充满怀旧色彩,尚算养眼。客轮在海面突遭风暴,浪花效果逼真,颇具好莱坞小型灾难片架势。传统民乐的鼓点与琵琶,也为几场短跑比赛,造了些声势。还有众华侨为刘长春接风时,小段舞狮场面,亦增加了民族气息!相对众多“假、大、空”国产主旋律,《一个人》虽保守陈旧,但至少做工还见精细,已然不易!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拍出并不在于片子质量如何,这种纯为奥运拍摄的命题作文,主创受了拘束,放不开手脚。但历史只会记得一个叫刘长春的青年人,克服层层险阻,他曾不甘屈辱,他曾不甘落后,他曾单刀赴会,他曾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奥运第一人。
正如片中未展现的结尾那般,奥运比赛成绩无关,重要在于努力去参与,勇敢迈出体育精神的第一步。从此角度而言,这部为奥组委和电影频道拍摄的作品,还是能规矩完成任务。
可说实话这种纯为主旋律的刻意作品,纯为08奥运抹了黑!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十):纯讲了一个奥运英雄
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长春之选材,再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片名,顾名思义典型为08奥运年投拍的主旋律。可除了男主角结尾冲出起跑线,稍瞅出点意思,其余时间,剧情尽显平淡。所以通片看罢,仅记得刘长春一些简单生平事迹,而为民族争光的拼搏精神,反搞得相当模式化。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决绝代表日本扶持满洲国参加奥运会,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历经千辛万苦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本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题材,倘若悬念与人物冲突稍加打磨,定是人物传记史诗佳作。可惜编剧王兴东,找不到当日《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感觉,剧情反写得愈加敷衍,犹如鸡肋。
有些像李秉研的李兆林,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演起刘长春,太过适合。他健壮身材,十分抢眼,而时常流露在镜头前的那种耿劲,确实添色不少!可剧本纯为显示其为英雄,人物反太过概念化,缺少血肉。他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干脆轻描淡写般随意,难寻惊艳。那段在船上冒雨跑步,生硬的励志效果,反脱离实际,透出傻气,难引观众振奋。
其实孙海英扮演的严父,马境扮的贤妻,赵琳演的报国青年姚可秀,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还有船上遇见的索菲,表现皆可圈可点。编导想从侧面多方面烘托,既令刘长春人物饱满,又叫他的奥运路充满崎岖。但无奈剧本两不讨巧,指使片子瞧开头便晓结局,缺乏悬念,鼓舞人心效果更是差火候,有走过场之嫌疑。
摄影师出身的侯咏,面对资金紧缺,剧本平庸,如此窘境下,到尽心竭力,随处可见亡羊补牢。本片摄影,充满怀旧色彩,尚算养眼。客轮在海面突遭风暴,浪花效果逼真,颇具好莱坞小型灾难片架势。传统民乐的鼓点与琵琶,也为几场短跑比赛,造了些声势。还有众华侨为刘长春接风时,小段舞狮场面,亦增加了民族气息!相对众多“假、大、空”国产主旋律,《一个人》虽保守陈旧,但至少做工还见精细,已然不易!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拍出并不在于片子质量如何,这种纯为奥运拍摄的命题作文,主创受了拘束,放不开手脚。但历史只会记得一个叫刘长春的青年人,克服层层险阻,他曾不甘屈辱,他曾不甘落后,他曾单刀赴会,他曾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奥运第一人。
正如片中未展现的结尾那般,奥运比赛成绩无关,重要在于努力去参与,勇敢迈出体育精神的第一步。从此角度而言,这部为奥组委和电影频道拍摄的作品,还是能规矩完成任务,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