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糊涂》经典读后感有感
《历史不糊涂》是一本由李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一):总有人不糊涂,贵妃可以瞑目
每每读到历史,都觉得不懂历史没法在中国混。仔细一想,恐怕每个朝代的人可能都有这感觉,不懂历史没法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期混。
西方的历史在宗教与世俗权力的交错中演进,常常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体系下,每个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而在中华大地上,历史千年,人们的生存与成功的智慧基本是一成不变的。
这本《历史不糊涂》就是在说道这些智慧。作者选择的唐朝,可以是自两汉至民国的任何一朝一代。唐代近3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的萌发、成长、辉煌与衰败的全部过程。这为分析在不同的国家进程中维护权力与享受权力这样两个对立的事情如何催发权力追逐者的野心、摧毁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催动社会演进的过程提供了很好的样本空间。
权力是一头猛兽,这是共识。然而该如何面对权力,特别是没有被装进笼子里的权力,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人们常常无所适从,或是陷于追逐权力的漩涡,或是变成诚服于权力的浮木。书中所分析的长孙无忌、徐世勣、李林甫、安禄山和裴度属于前者,芸芸众生就是后者了。郭子仪和李泌属于超然的异类,他们的善终却也是个人在权力机制面前的隐忍的结果。连李林甫成功打压潜在对手之后,面对儿子对自己安危的担忧,他也只能无奈的感叹“势已然,可奈何”。在权力的游戏中,无子无父,无兄无弟,无友无盟。
这样的机制里充满了无效性是显而易见的。李隆基打造的熠熠生辉的开元盛世在他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迅速倾塌。这一戏剧性的结果成了永久的民族记忆,苦了杨贵妃背负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天子是否要早朝的岂是一个后妃能决定的?
好在,总有些人不糊涂,贵妃可以瞑目了。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二):历史是最清白的镜子
历史从来都是一面镜子,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都会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历史从来不糊涂。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就历史而言,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它都是一部百科全书,都凝聚着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文明成就与经验智慧。
读历史,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了解政治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政治,站在历史与政治的交汇点上,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本书《历史不糊涂》作者李拯,一位“80后”思考者,对人类一切门类的文明成果充满好奇,致力于把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熔于一炉。本书回望唐朝风云人物,在历史风采中揭示中国政治传统,获得思想的力量。
不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的无字天书,还是创造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不论是掀起动荡王朝根基的安史之乱,还是被儒家思想掩盖的天才布衣宰相李泌,在唐朝这个风起云涌,众星瞩目的朝代,或辉煌或落寞,在历史的车辙中,伴随着的是政治上的权谋。
历史和政治前进的道路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学家,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比
如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列宁,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中华民族伟大皇帝,伟大帝国的创造者、伟大政治家秦始皇,一统六国,实现中华的首次大一统局面。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着的人物大多政治手腕谋略过人,古欧洲最有影响的政治家、独裁者凯撒大帝,德意志帝国的奠基人、伟大政治家俾斯麦等留垂青史,他们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也在政治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是最清白的镜子,或者是口口相传,或者是记录在案,那些被遗忘的,那抹去的,那恶意篡改的,终将被我们找回。永不糊涂的历史会一直提醒着依旧混沌的人民,正视过去,正视自己。
当我们读完历史,在了解了这个与我们有关却又消逝于时间的世界之后,我们会明白,文明是永不消亡的,无论改朝换代,无论政治变化,无论战争多么残酷,又无论多少岁月已经无法想起。但属于全人类的文明之光永不消退,历史会给人们最终的评定,那是无关善恶对错的事情,时间永不停止,而人类亦将永存。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三):历史不糊涂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不糊涂》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解密中国政治传统文化,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唐朝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朝代,不仅是因为唐创造了诸多的传奇历史和文化,也因为一代王朝从盛到衰,陷入自我瓦解,极具历史考究和借鉴意义。在本书当中,作者通过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的一生传奇经历,理性思考和评判,将深层次的政治学思考融入历史研究之中。浅阅读可以从书本体会治理艺术,处世之道和命运无常,深阅读可以从中领悟政治和人性的深层奥秘。 人生总有谢幕,但思想会永垂不朽。在时代洪流中的风云人物,用自我的政治理想追求和人生处世之道将部分政治学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扼腕叹息或追寻思考。 李密用“预言自我实现”笼络人心,用系统的革命理论和战略部署来改造乌合之众,却又失信大义于天下,缺少统治众人的决断力,最后寂静的消失于历史的浪潮中。长孙无忌在权利游戏当中一生追逐,也亡与权力,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李隆基大起大落的一生中,绝对的权力使其陷入“认知困境”,从厉行节约到奢华无度,从亲政爱民到怠惰因循,从虚心纳谏到刚愎自用,自我的毁灭像极了当今部分腐败的公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制度监督的权利会沦为杀人的武器。李林甫、安禄山在人前的安顺与在背后的奸佞,暴露出来的信息不对称,也对现今政治的发展产生影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加强信息的对称性,让权利在阳光下行使。 十几个典型的唐代人物揭示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皇帝权力和官僚政治的斗争中,凸显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的矛盾,出现既得利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利益阻碍改革、破坏创新,甚至不惜牺牲王朝的整体利益,安禄山和裴度的人生事迹足以证明。反观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既得利益的藩篱,才能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历史从来不是遮掩的羞布,历史也不是王朝的颂本,历史按照它的发展在前进,对于历史,我们要直观,要正视,从历史的角度借鉴经验教训,对当代政治的发展和改良提供一种视角,历史不糊涂,后人当谨记。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四):关于唐朝
关于唐朝,你知道多少?
我们学历史的时候,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去讲。就算是史书也多一半是编年体史书。这一本不同,这一本更像是纪传体(如果可以这么叫的话)。
如果你是理科生,那基本高中的时候就基本告别古代历史了,最多再读一本《中国近代史》,如果你本身不喜欢读历史的话,关于唐朝,关于武则天,你可能只知道范冰冰或者刘晓庆了。至于李隆基、安禄山之类都云里雾里,不甚了解了。
如果你是文科生,那你在高中的时候,一定摇头晃脑的背诵过唐朝的大事小结,分析过唐朝的兴起与灭亡,当时只当是应付考试的资料。至于读史的乐趣和受益,没有真的体会过。教科书上的历史总是十分教条,理性,是非分明,至于真正的历史演变,人物性格和感情色彩,书中是没有说的。大概是差了好几部电视剧没有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要感谢前辈或者是之前的皇帝们,命人写历史,如今的我们才可以有书可以读。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具体是怎样一种明智的感觉,只有真正读过史书,享受过读史乐趣的人才会知道。
本书的作者李拯,就是这样一位享受读史乐趣的人。他原本是一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的理科生,但是由于酷爱历史,在研究生的时候,转而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学系,开始了现实观察和历史思索的日子。李拯是位“80后”思考者,对人类一切门类的文明成果充满好奇。从科学到人文,常读《资治通鉴》,尤爱盛唐风采,钟情于时间流变中不变的哲理,善于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析历史。
这本书,李拯回望了唐朝风云人物,从人物出发引出历史事件,并讲得头头是道,分析的十分透彻,让你对唐朝的历史有个有血有肉的认识,同时揭示中国政治传统,也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力量。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可爱,历史人物都采用了漫画的画风,每个人物都设计的十分可爱,在读书的同时,也知道人物形象,虽然是卡通形象,但也显示了人物的可爱之处,所谓人无完人,同时,就算是大恶之人也有其可爱之处。随书赠送了5张彩色卡通名片,完全可以做书签。
时间终将老去,唯有思想不朽。这是一本认真研习过历史后的“有料”的作品。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五):历史睡在时间里
书中十四个唐朝的人物,囊括了整个朝代的兴衰走势,每个典型人物也都是历史上一类人的代表,而这十四个人的心理动态与性格特征在整个历史洪流中也都能找到一个个相类似的个体与相类似的事件相印证,也可以说这十四个人不仅是唐代也是整个历史的一个缩版。
犀利、透彻的语言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那一个个因追求权力、得到权力、享受权力而又被权力“变异”后扭曲的心理及人性中那些自私、冷酷、龌龊、虚伪、狡诈、奸佞等等的嘴脸,无不都是为了自己想达到某种目的的不择手段。而如郭子仪与李泌般能上能下,能入能隐,对政治,对人生都能“拿捏”的恰当的又能有几人?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都说看历史知兴替,以明鉴,我们看历史,看到的不仅是血流成河的悲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性。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人在此时此刻及彼时彼刻的思想与心理的变化与人性的转变。总觉得几千年的时光流转,我们的科技发达了,生活达到了智能化,可我们的思想真的有过改变吗?有很多的糟粕在一代又一代中并没有被摒弃,而是也传承下来了吧?思想中的“学而忧则仕”还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正如当下的职场,这样的人还少吗?而当一个人不择手段的达到了那样的顶点,高高在上的向下俯瞰时,是不是也会跟武则天一样孤寒? 但如武则天一样能看得透想得明的又能有几人?如果武则天没想通,就不会有一座无字碑留给后人,也不会死后以皇后的身份葬之了吧?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所有的霸主都逃不过时间对他的禁锢,韩磊演唱的《向天在借五白年》作为《康熙王朝》的主题曲,不也在表达,这些掌权者憾恨时间的无情,对人生短暂的呐喊吗?权力这个太容易蛊惑人,又充满了魅惑力的东西,总是在拥有者心里发生化学反应,让拥有者为之癫狂与痴迷,甘愿一生都被它驱使与奴役,而往往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一旦凌驾于它之上的拥有者,它却低眉顺眼的不敢苟且,比如一直都很喜欢的李世民(也许观点比较偏颇),虽然他的人生污点,在儒家的伦理道德面前是如此的残忍,但他开创的朝代,却是独一无二。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他们推动着历史巨轮前行
读着《历史不糊涂》,凝望历史的苍穹,追问中国历史治乱兴替的循环,作者以唐朝兴衰为引,引领读着挖掘历史深处的隐秘,我们不由得感叹时间洗礼了这个伟大的朝代。多少后人掩卷沉思,多少后人踏寻历史的轨迹,兴之是因文化、制度的传统预约,还是因权利、人性的演化扭曲?历史并不糊涂,头脑风暴之后,我们一定明确作者的意图,惊叹作者带给我们的惊喜。这本书作者以隋末同样拥有雄心壮志却最终无奈失利的李密为切入点,通过极具代表性的14个风云人物传奇经历的一生,诉说着唐朝作为中国最强盛的时代的兴起与衰落,每个人物都承载着一段推进着历史巨轮前行的使命······
我们清楚地看到李世民、武则天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也为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从父子反目、兄弟手足相残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了权利的顶峰,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得初唐盛极一时,他的丰功伟绩,早已在我们国人中耳熟能详。“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穿越了千年历史长河,成为照亮前程的警示箴言。武则天作为开历史之先河的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作者把她比作“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她统治的时期极具贞观遗风。李世民、武则天等时代骄子,他们在权利的顶峰能够使其子民俯首臣服,却操控不了无形的文化基因。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前明后暗的唐玄宗李隆基生生地成为这个伟大的朝代的指点,由此江河日下的唐朝涌现出挣扎的一面。李隆基前期经过励精图治、厉行节约、亲政爱民、虚心纳谏造就了唐朝又一盛世时代——开元盛世,后期却因奢华无度、刚愎自用、缺乏制度监督,将国家的执政大权交与奸相李林甫,直到安史之乱发生,他在痛失所爱杨玉环,同时也失去了掌控权力的地位,使得盛极的唐朝遭到致命一击。这种因为滥用权力导致的腐败,没有制度监督的权利失控导致了丧家误国,给我们后人许多警示。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牛李之争不仅没有挽救唐朝,反而争斗的双方成为唐朝衰落的见证人。野心家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给盛唐之下的真正一击,从此唐朝日薄西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更导致国力渐衰,黄巢起义加剧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朱温篡唐,最后使唐朝覆亡。唐朝的兴衰告诉我们国家要强盛壮大,要永久屹立在世界之巅,我们国人必须世世代代紧密团结,上下同心并共同为之奋斗。
唐朝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遗产数不胜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帝王名相、李杜诗篇·····翻开史料,那个年代的兴衰辉煌,在作者细腻的文字记录中让我们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历史不糊涂》让我们对唐朝的兴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们能够与古人对话更好地指引今人前行。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七):历史不糊涂
1 和李泰的咄咄逼人相对照,李治的暗弱博取了李世民的同情。
2 虽然李世民要求群臣言其过失,但长孙无忌懂得,没有哪个皇帝会真的喜欢听逆耳之言。
3 长孙无忌一直想除掉李恪、李道宗,他在耐心等待一个一击必杀的机会。当驸马房遗爱谋反事件爆发时,长孙无忌把李恪、李道宗也牵连进去,一击必杀。对越是功高震主的人,诬以谋反越是有效,长孙无忌自己后来也命丧于此。
4 徐世绩表现对旧主李密的忠诚,使新主子李渊、李世民父子深信:他对旧主如此,必是忠义之人,将来对我们也会这样。
5 在立武媚娘为皇后的问题上,皇帝的态度还不明朗。徐世绩故意称病拖延,让长孙无忌、褚遂良先入宫,等看清皇帝的心意后,他才说”不合问外人“。
6 从徐世绩在立武媚娘的问题上没有坚持立场,倒推出他从前的忠义形象都是伪装。比如割肉送单雄信,只不过是伪装出来的忠义表演,徐世绩本质上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7 李治对武则天二次回归是真的回归。
8 武则天一方面大搞白色恐怖,一方面又滥封官爵,最大限度吸纳知识分子。狂杀滥赏,使人害怕,又使天下士子抱有做官的希望,一切都是为了皇位永固。
9 自律英明如李隆基,一样跌入堕落深渊。在绝对权力面前,人的堕落是趋势性的。
10 李林甫给人设套。
11 李林甫遮断信息通道,把皇帝变成聋子、弱智,实现大权独揽。当然前提是李隆基自己全力追求安逸享乐,不想管事。
12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为宰相,建议用蕃将,因私废公,为安禄山打开方便之门。李林甫和武则天有一点很像,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哪管它洪水滔天。
13 杨国忠为了铲除政敌安禄山,不惜留给安禄山机会反。
14 李泌暂留长安、先攻范阳的战略,有可能免去后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15 平乱藩镇与叛乱藩镇合唱双簧,套取中央政府财政。
16 宦官的权力越大,说明皇帝对臣子的猜忌越深。高力士的完美先例,使后来的唐朝皇帝对宦官更加信任。
17 牛僧孺看到中央政治环境复杂敏感,主动辞去宰相高位,避祸远走外省。
18 唐文宗想铲除宦官,但禁军掌握在宦官手中。牛僧孺知道成功无望,为避祸,十天之内三次请辞,脱离是非之地。
19 李德裕以真能力,牛僧孺以真清廉受到皇帝赏识。
20 不论对错,只要是对方提出的,就一定要反对到底,朋党政治使朝廷丧失决策能力。
21 黄巢没有建立根据地。
22 黄巢被定为叛贼,成为众矢之的。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八):从这里,读懂中国政治传统
历史类图书容易畅销,读者已经非常熟悉各种水煮、细说、演义等写法。然而,无论你之前读过多少历史类图书,《历史不糊涂》还是会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历史不糊涂》刷新了历史的写法,它首次尝试着运用观点引领的方式来进行历史叙事。易中天、袁腾飞、当年明月等人把历史写进了千家万户,让历史的故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是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历史故事早已尽人皆知,问题是,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什么启示?历史故事的背后,反映了哪些能够古为今用的永恒哲理?在一个快阅读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读故事、读信息,更要迅速抓住这背后的哲理与启示。《历史不糊涂》就通过观点的剪刀,修剪掉了那些可有可无的枝枝蔓蔓,以最舒适的方式保留了有血有肉有趣的细节,又以最快捷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这些过去的人物和故事给当下带来的启发。
《历史不糊涂》还刷新了历史的文风,那种古板、迂腐的学究气让人酸倒牙,那种过分水煮、过度恶搞、过于随意的戏谑文字,虽然能赢得暂时的欢迎,但毕竟由于随意化、娱乐化而失去了历史本应有的庄重。过于古板或过于随意,都不足以展示历史的深邃与美好。《历史不糊涂》则力图让文字既有哲学的启示性和思辨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与审美,把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熔于一炉。比如说,它书写武则天的孤独,把她比作“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当她的双脚踏上权力的巅峰,她的身体却在时间的冲刷下迅速老去。”它书写盛唐转衰的颓势,“盛世繁华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回忆,而生存下来却像是不期然而然的侥幸,这个虚弱的巨人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热情,在幽暗的时空轮廓里踽踽独行、步履蹒跚。”这些文字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有柔情似水的细腻,在给人带来美感的同时让人体会深层韵味,显得深沉蕴藉,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疆。
当然,《历史不糊涂》最大的创新,在于知识上的贡献。这本书总是把冷静的思考熔铸于历史细节之中,并且通过14个唐朝人物(人物群体)的一个侧面,来触及中国政治传统的一个方面,最后形成一幅关于中国政治传统的认知图景。透过安禄山的崛起,看既得利益如何让朝廷丧失决策能力;而李林甫善于用“信息不对称”制造阴谋,则说明当信息被控制,朝廷就会陷入自我论证的循环,从而失去发现真相的能力;李世民、武则天等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虽然能够打败所有有形的敌人,但最终败给了无形的文化基因,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力量是何其深沉而持久。《历史不糊涂》是一部审美与哲理、激情与理性相互激荡的书,它不仅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更为你呈现知识的盛宴。
《历史不糊涂》是一本历史之书,更是一本政治之书、人性之书、文学之书。阅读这本书就像阅读一部文学著作、历史著作和哲学著作的混合体,带来的也将是审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与头脑的风暴。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九):历史的追问
唐朝时中国历史上最自豪的一个年代,当时盛唐时期,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李渊兵变,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一代帝国的陨落,不仅令人扼腕叹息,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一个个伟人名人的事迹脍炙人口,在坊间口口相传。
李世民,武曌,李隆基,杨玉环,安禄山,王 勃,卢照邻,张九龄,王 维,孟浩然,大小李杜,白居易,杨 炯,陈子昂,刘禹锡,骆宾王,李贺,贺之章,颜真卿 ,柳公权,长孙无忌,郭子仪,房玄龄,尉迟敬德···数之不尽的一个个名人如同唐朝盛世里的一颗颗明星悬挂在历史长河中,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光闪耀的时期。但是历史功过谁人诉说,并不是记录下来的就是真,也并不是坊间野史的才正确,他们的功过没有人能够用几句话就简单道破,但是谁也不能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都留下来了自己的大名,是非功过任人去说,自己做过的即使遗落在历史尘埃里,但是一生中最闪耀的时刻永远烙在碑文上。
说到一代天骄唐太宗李世民,真正开创唐朝盛世的一代帝王,从发动玄武门之变到后来的贞观之治,也许没人会否认他的丰功伟绩,但是最是无情帝王家,手足相残只为了荣登大宝,至于武则天作为第一位历史上的女皇帝,更是开历史之先河,而且执政手段老辣,后世称之为贞观遗风,足以显示其帝王胸怀,除了后宫男嫔之类的花边,应该足以使历史为之侧目,后世称之为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也是民间传说颇多的一位,有着沉鱼落雁之容,虽然马嵬坡兵变被赐死,也有传言是假死隐居于如今的日本,虽然真实已经不可考,但是她的传说仍将流传下去,至于安禄山这位野心家,可以说他是给盛唐之下的真正一击,从此唐朝有了日薄西山之照,再也不复当年的盛况。
虽然没办法回到唐朝,去看看那究竟是怎样的盛况,但是唐朝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遗产足以使我们为之神往,在哪里不仅有千古帝王,不仅有能臣名相,不仅有李杜诗篇,不仅有颜柳真迹笔走龙蛇,不仅有阴谋家枭雄···不管我们听说过的还是没听说过的,历史中都已经记载下那个年代的兴衰辉煌,当我们翻开史料,看到那一个个映入眼帘的名字,仿佛梦回大唐。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十):匹夫无罪,斯制其罪
张宏杰先生在《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中曾经写过一段话,让人深以为是:
“中国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惩恶扬善”,“以史为鉴”,“使乱臣贼子惧”。目的决定手段,为了有效地“扬善”和“惩恶”,让人“感动”或者“恐惧”,史学家就必须采用“典型写作”的方法,使善恶对比分明、忠奸一目了然,便使人知道爱什么,恨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而世面上常见的大多数所谓“揭秘”“戏说”以及“水煮”,都难免逃脱此现象的窠臼。而这也可以当作判断历史类书籍内容有趣,真实及客观程度的重要参考目标。
你难道真的相信,真的有人一身之力就具备毁灭一个朝代的能量,而有人单枪匹马便可挽救大好河山?
最近在读的这本《历史不糊涂》,便是难得的“史中不言史”的好书。
研究政治学的作者李拯,在叙述史实发展的时候始终秉持着非常冷静的态度。没有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是从政治及制度的角度,通过一个个的人来展示政治制度在一个时代的表现。
这是一本叙述唐朝历史的书,从唐太宗开创盛世,到黄巢起义,唐史由盛至衰,看似是由许多不起眼的事件组成,实则却是根植于制度的必然。
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仅仅寄希望于君主个人的道德力量和自律来保持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不是通过制度的建立来消除腐败和堕落的弊端。
《历史不糊涂》一书中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到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一手打造了开元之治,却在缺乏监管的绝对权力中迷失了自己,将国家的权柄交付奸相李林甫,使得自己陷入了过度过滤的认知困境,直到安史之乱发生,他痛失所爱,同时也失去了掌控权力的地位。
中兴名将李光弼与仆固怀恩,在挫败安史乱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叛成功后却落得一个离家避国郁郁而终,另一个所幸从平叛变成叛军,正是“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这并不是在某一个特定朝代或是出现在某个特定君主时期的现象,而是因为皇权本身的独一性和猜忌性导致。
而到了唐后期的宦官专权,乃至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再到李德裕,牛僧儒的的朋党之争,都不是唐一朝特有的产物,而是整个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每个深陷其中的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掌控,更遑论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及进程。
正如清相裴度在削藩中发出的“养寇自重”的感概,当制度的发展已经无法被个人的力量左右,整个社会便会失去自愈的能力,每况愈下,直到被一个新的王朝代替,靠短暂的冲击来缓释制度的毒素扩散,却因为无法真正的改善根本,而不得不陷入权力更替的漩涡。
正如王夫之感叹的一样:“禄山不足以亡唐,亡安禄山者亡唐也”。
而亡唐者,也潜伏在社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逐渐腐蚀着之后的朝代。
权力是把倒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无制度的约束,必将反噬享有权力之人,这不是个人的道德悖论,而是整个唐朝,乃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
足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