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1000字
《八月的星期天》是一本由[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月的星期天》精选点评:
●悬念的塑造,氛围的烘托,主观视角狭小压抑的空间,加之碎片式的,被割裂的回忆,所有这些元素都完美的糅合在他的这部短篇幅的小说里。
●我有点懂莫迪亚诺的套路了
●是个可怕的故事 但偏被莫迪亚诺染成了褪色照片的样貌。消失的人 留下的人 无答案的事
●「回忆」是Modiano作品的重要元素,一切藉由回忆展开,最终也将成为回忆。穿插的叙述给了作品非常强的电影感。 准确的塑造了「流亡」的氛围感,甚至在蓝色海岸的背景中传达出一种衰颓「浪漫」来,令人着迷的「朝生暮死」。 个人感觉略逊于「暗店街」
●一直没发现,这位2014年诺奖作家的小说如此好看。记忆与现实混杂,历史与当下交融,小说场景的画面感非常强,故事伴随着主观记忆的感伤主义。无比喜欢
●这八成是我看过的最“佛系”的悬疑小说?我们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然而流浪的生活并不会结束...
●希望可以看到电影版
●神秘又轻柔的小文~
●可能是因为翻译,看描述性的文字根本看不下去…
●被设计的阅读感总是有趣得多,小说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把现实和记忆融合,你不知不觉就踏入了剧情里成为了站在红绿灯路口数着倒计时的普通路人。你隐隐约约琢磨到什么,直到被最后的独白拆穿,“她带给我我生命里最快乐的日子”,然而她突然消失了。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一):这只是八月的星期天
对于很多诺奖书籍,都会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想法,有些是看了一些觉得太晦涩了而看不下去,有些是看完了不能太琢磨得透作者想讲些什么,抑或是没有什么感觉。但莫迪亚诺的却让人很想读下去。
此书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其实不算新颖,但是叙事手法却很让人惊叹,蒙太奇式的回忆,让读者在看完整本书后不会觉得很无趣,而是,啊,原来是这样。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二):5.10 13:50
七年后,像拍电影那样用蒙太奇手法将画面倒回去,观察七年前每个片、细节。
与希尔薇娅结识是偶然消失也是偶然,如果没有偶然就不会投入感情,也就不会产生其他的东西。想要逃避全身而退可结果终不如天意。
“毫无疑问,我们的忧虑来自生活本身。”
157页 篇幅精短耐读,通过寻找、回忆、调查、描写“消逝”。结束时给了一个朦胧的迷雾结局。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三):只是记忆
不属于自己的女友,不属于自己的钻石,这些意外得到的、又意外失去的、身外的情感与财富,却将自己化为一具幽灵。说到底,我什么都没有得到,我什么都没有失去,可我不再是我。当真发生过些什么吗?可对我而言,一切不都是不增不减的吗?可当真什么都没有改变吗?可昔日往事化作我的记忆又是那么真切,甚至躲也躲不开,忘也忘不掉。对了,就是记忆,以及记忆中的各种情绪。故事的结局注定是不可知的,就像不再出现的维尔库以及他带走的秘密。或许结局如何根本不重要,毕竟我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失去,而只有故事给予你的记忆与感受是实实在在。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四):蓝色的尼斯
开篇蔚蓝色的尼斯,让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去年七月在蓝色海岸的那个下午。七月的地中海是炎热的,热到阳光下的蓝色大海成了暖色调,即使有风、有海浪、有沙滩阳伞,仍然觉得这座小城里的热浪蒸得人睁不开眼。
许是因为只在尼斯带了大半天,没有好好逛它的城区,也没有体会到文中“我”和希尔维亚穿梭在尼斯街道的体验。
这部书不畅,作者想说的也许都放在了最后的结尾。生活即苦难的来源,而不是钻石,从来不是。
“我”和希尔维亚从没有融入尼斯,“我们”不想久留,但事实或许是,希尔维亚不得不。夏日的热烈此时变成了悲剧的前奏。人们总说秋天的丰收是冬季死亡的前奏,八月盛夏如今也被当成了一种前奏。
因为蔚蓝其实是冷色调的。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Leah书单
蒋勋曾道《红楼梦》是最像镜子的小说。你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看不到任何参杂作者主观喜恶的评价,它如镜子般静默地呈现着所见的一切。而后四十回,正是高鹗与曹雪芹之间的差别。难怪张爱玲读《红楼梦》至第八十一回顿觉“天地失色,日月无光”。
红楼梦我未曾读过,读完莫迪亚诺的《八月的星期天》似乎理解了蒋勋老师的意思。这本书同样没有过多情绪表达,它却硬生生拉动着我的情绪。
不得不佩服莫迪亚诺对叙事顺序和节奏的把握,他像是拽着一只风筝,时而拉近,又松开,一点点牵动我的好奇心。可读完全书,我都不确定那个悲剧的背后是否有阴谋?如果有,到底又是谁利用了谁?又或者整个悲剧其实不存在,如梦一场?
这倒是又应了《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无从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