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精选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是一本由[英]约瑟夫·胡克 著 / [英]沃尔特·菲奇 绘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一):手绘喜马拉雅植物
一般听到名字就不想读这本书。
但我坚持看完了。
看完以后我一个肉食动物都忍不住想吃素了。
为什么呢。
实在是画的太棒了。
我的口水都流在了这本书上。
现在看见普通的植物我都提不起兴趣。
因为我读过了这本书。
就这样吧我困了。
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二):爱植物,爱手绘
学了植物学后,看多了身边的花花草草,常遥想远不可及地区的植物会是什么样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多惊喜,喜马拉雅地带的植物用非常精美的手绘展现。结合着喜马拉雅记录片和大英帝国历史,每一笔触都极为难得,所以这本好书带来的不止是植物视觉盛宴,也是人文情怀的体现。对于喜欢手绘的朋友来说,这也是难得佳作。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三):神奇的喜马拉雅,美丽的植物之旅
油渣果
油渣果是自然家族中最奇妙的一种植物,从植物学角度看来,它们极其有趣。其花朵很像栝楼,但子房与果实又完全不同,更像是非洲南瓜。每个边缘胎座上两个旁系胚珠共同形成一颗双胚种子,其中一个经常发育不全。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四):饕殄盛宴
手绘的质感
不似照片所表达的生硬还原
它生动
饱含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是最朴素的奢华
是属于视觉
和内心的饕殄盛宴
——广西,南方诗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五):步履维艰犹看花
草木总静静的,静静地繁茂谢落枯萎,对于人类的探索来说,安静属性方便了和它们近距离接触,但他们仿佛是无穷尽的,不论何样环境,总钻出芽来。人们也有耐心,有胆识,识草木之名,尝百草之药,渐渐熟识和了解它们的体性。他们入药,它们入诗,它们入画,它们可食用,它们可观赏,它们受人传颂。古人著作中,草木就遍受重视,名之为名,至关重要,《诗经》以及由此衍生的描摹画册,又帮助人们多识草木虫鱼。但从科学博物上讲,进化论提出后的时代里,这种以画描摹的著作才大为发展,素净描之,拓之,采之,择以为本,冠其为标。《手绘喜马拉雅植物》作为博物学经典画册,算是典范,19世纪探险家新发现的植物终于把身姿留在了人类的记忆里,文字和绘画对照着描摹它们的倩影。
滇藏木兰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六):草木无声 笔墨传情
对一个永无休止的加班狗来说,有生之年脚踩上烙有喜马拉雅印的土地的机会几乎是没有,换句话来说我与来自喜马拉雅山的植物邂逅的机会,今生只此一次,植物就那么静静地待在那里,轻轻地舒展着,无言的看着远隔千万里的你,带着这种心情,我虔诚的打开这本《手绘喜马拉雅植物》。
此书作者是约瑟夫·胡克,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之一,曾任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园长。简介中提到作者与达尔文是挚友,一句话设定了本书的年代,经过一个世纪的沉淀,现在拿到我们面前,这依然是一本伟大的书。
绘者沃尔特·菲奇,是英国著名植物科学画家、平版印刷师,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植物园专职画师,为《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绘画40多年。他在技法上更重视描线和准确,明暗细腻,色彩绚丽,使画面同时展现了艺术美感与科学精确性。评价一个画师画的怎么样的快捷办法,就是你自己稍微画一下(根据你行你上啊理论),我稍稍画了一下,(Ps:我怎么会告诉你们,文尾这张图我已经临摹了二十多遍。)书中插图花、叶、茎等各种细节图都具备,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很多细节都是在不断地重复,重复中体现不同的光影明暗,可以作为手记类入门书,同时也是自然观察博物类插图的典范。
像极了我们国画中的理论——师法自然,向大自然朝圣,用笔墨来传情。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七):时光的印记对它们来说,不过百年一瞬
首先,这不是一本通俗读物,更不是一本通俗绘本。如果不是至少非常喜欢植物和手绘之一者,会略感乏味。但对于喜欢的人来说,一个序我就反复看了好几遍——其实,后当你读完本书的“总序一、总序二、作者简介、绘者简介、导读、序言”后,看到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朵“喜马拉雅植物”时,书的三分之一已过去。
作为达尔文的好友,胡克见证了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达尔文 “物竞天择”的理论直接受到胡克的启发。
在19世纪中期,胡克随着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来到亚洲喜马拉雅南麓尼泊尔锡金印度等地,醉心于异域植物的探索与研究。从正文中不难看出:基于胡克本人“为了科学而科学”的治学态度,“纯粹地发现与记录”是他唯一的目的。因此每种植物的描述并不复杂,单纯地记载下发现的地点环境,常见海拔,植株描述,以及移植注意事项,真的就是最朴素的植物学描述。
无论哪个年代什么领域,有人如实地记录当下,若能得以保存,都将是宝藏,与艺术的基础。
反复地翻看了几篇,想记下每个名字。真希望再次到访喜马拉雅南北各地时,能认出书中哪怕任其一朵。“时至今日,这些植物仍在喜马拉雅地区延续着生命,静静等待花开花谢,似乎时光的印记对它们来说不过百年一瞬”。
想到这里,世界都光亮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哲学教授刘华杰的”总序一“中,倒是解决了几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比如,博物学与科学或科普的关系,进化论与博物学的关系,以及有关未来博物学的几点思考……然后,就跑去下单了刘教授的【崇礼野花】。正所谓引申阅读的乐趣,就在此吧。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八):博物与视觉的盛宴——《手绘喜马拉雅植物》
初读这本书时,我恰逢在北大出版社实习,《手绘喜马拉雅植物》是陈静老师第一次交给我校订的任务。以往在北大校报的经历让我觉得这一定是枯燥无比的工作,但是没想到我却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应该说,每一个热爱旅行中全然不同的所见所闻,保有博物之好奇心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就无法拒绝这本书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
印象中的喜马拉雅就像诗人李佩徵诗歌《喜马拉雅山》中那样:昆仑山与阿尔泰山都朝觐于你的脚下/啊!三万年后的尼罗河水/仍来/膜拜你神圣的傲骨/永不屈于大风暴的雄姿。喜马拉雅是刚强的象征,我竟从未想起他风光无限的一面。从未见过的植物正盛开着硕大的花朵等你来见证她们的奇迹!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由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园长胡克爵士所著,又由博物绘画大师菲奇手绘,在阅读这本书时,你就如同站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下,远望着如漫天雪花的长蕊木兰,土党参优雅地攀援在山间,高贵的薄片青冈在公路上落下坚硬的果实,猫儿屎豆荚般金黄的果实已经在夏季成熟炸裂……还有很多从未听过见过的植物,她们有着神秘的魅力让你的视线无法转移从而带给你身临其境的体验。
书中胡克的《喜马拉雅日记》记录了胡克一行人探访喜马拉雅山的见闻,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胡克的插画,这些插画大多是喜马拉雅山的险峻地势和皑皑白雪,众人拄着木棍登山,时而是乱石耸立,时而风雪交加,时而杜鹃遍开,这种生动的代入感让你背上行囊举着长枪化身胡克的同伴,一起走上未知的喜马拉雅。
精美的封面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九):《手绘喜马拉雅植物》:人迹罕至绝境处,植物静默有大美
文/吴情
在这个世界上,为着生存,一个普通人所要处理的几对重要关系,除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想必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了。可是,该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西方经典《圣经》中上帝创造亚当并使之掌控自然万物,这一传统下,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两极,矛盾不可调和,冲突似乎一触即发。对自然,西方人长久将其视为认识客体,企图穷尽自然的所有奥秘,而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成就,或多或少助长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与骄傲。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主义和环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博物学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除却拥有可以被利用的工具价值,尚且存在其不容剥夺的内在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对于自然美是否能够构成一种有别于“社会美”或“人为美”的美学范畴,美学家争论颇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人对自然有着莫名的亲近感,且不带一丝功利色彩;他们面对自然,存有的是康德所谓“无目的的目的性”(尽管康德原句评价的是艺术作品)。
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约瑟夫·胡克的英国人,带着对异域的向往,奔赴万里之外的东方,前去喜马拉雅山脉探访,找到了诸多并不常见的植物种类,并撰有《喜马拉雅日记》一书,记录下寻访经历、观察结果,及诸多未曾着色的素描。在植物插画家沃尔特·菲奇的帮助下,这些素描被小心着色。于是,原先黑白两色的植物,刹那间焕发出勃勃生机。舒展的叶片,娇嫩的花朵,直挺挺的长茎,无不彰显着生命张扬的活力,无不显示出自然的魅力与神奇。
约瑟夫·胡克的喜马拉雅之行耗时良久,主要涉足的国家包括印度、不丹、尼泊尔、中国等。在漫长的考察之旅中,胡克一方面扮演着严谨的科学家,从植物学角度对所见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他也充当着艺术家的角色,用朴实但不乏抒情意味的笔调,描绘探索之旅的点点滴滴,不见旅途劳顿之苦的抱怨,而是代之以发现新物种的惊喜、讶异,更不用说他那些形似神亦似的素描作品。在对植物的细致研究中,胡克专注于对植物特征的描述,尽管或多或少也涉及到植物的实际利用,但是他并不强调具体用途,多半以科学求知代替功利时效,体现了一代博物学家的心得和执着。
胡克的《喜马拉雅日记》创作于百十年前,但阅读由《喜马拉雅日记》和《喜马拉雅植物》构成的《手绘喜马拉雅植物》(约瑟夫·胡克著,沃尔特·菲奇绘),读者并不感到太多隔膜。“历史视域”和“现实视域”(英加登语)之间,也无天堑龃龉。简短扼要却又凝练的术语,用色大胆描绘工整的图画,全于打开书本之际,霎时朝读者的眼前奔涌而来。每一个对自然怀揣好奇之心的人,都不禁为之吸引陶醉:人迹罕至绝境处,植物虽多已静默,却有大美!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读后感(十):博物与重楼
偶然翻到这本书。想说好多。
开篇看到序,便深深感动。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博物学家,他们一般都是全才,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其中现今大家熟知的亚里士多德是,林奈是,达尔文是,还有卢梭,歌德都是。现今所说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都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现在学科精细化,听到更多的是数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一类,广而全的科学家也来越少,博物学家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这并不意味着博物不再有用。人们渴望知识,当你看到一只瑰丽的鸟,一朵鲜艳的花朵,一颗纹路特别的石头,难道你没有欲望知道一下它的名字么?或者了解一下本身的特点么?
基于此,当看到序言编者所讲的博物学便有些感动。这本书也是由博物学而感,为博物丛书系列之一。近期"博物杂志"的官微管理者小火了一把,大家关注官微一方面被他的幽默逗趣感染,另一方面难道不是好奇这新新世界奇妙的生物或事物么?
前方剧透
书开头对胡克和菲奇的历险历程讲述,这是巨大看点,有机会看的一定要看。好基友就是你说开干,往东走绝不会往西。其中还有一段提到达尔文,胡克与达尔文有关对生物进化相似的观点,惺惺相惜的情谊。《手绘喜马拉雅植物》是由胡克、菲奇和其他对外物充满好奇的探险家们一同跋山涉水去喜马拉雅探奇中,发现的一些奇妙的植物,而恰好人群中又有植物学家和绘制天才,绝配合作而编成的书。所以是本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观赏与知识美的盛宴。
书名含有喜马拉雅,其中一些植物也见于我国西北地区。比如有一种植物七叶一枝花。很特别的名字,你可能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重楼。重楼是一种中草药,根茎入药,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类似于四叶草,七叶一枝花名字简单直白,它的叶片一般是5-8片一轮,像向日葵花瓣一样展开。正中间是一朵花,全株只有一朵花。当年野外实习在甘肃的麦积山有幸看到了一株野生的,已经结了果,它的叶片正好是七片,兴奋地跑去问老师,得知它的名字就感动了。生物基因真是可怕地让人动容,风雨霜降,管你朝代更迭,世事万变,我还是坚定的生长,自强不息,千千万万代,一直延续。
赞一下装帧的书页,合适完美翻页的线装版,纸质轻薄手感赞,色彩搭配有年代感与尊重感。值得收藏慢慢看,色彩故事好,也是引人入胜的读本。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