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秋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秋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1-05-02 03:1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秋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秋决》是一部由李行执导,欧威 / 唐宝云 / 傅碧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决》观后感(一):是为秋决

  摘剧首对“秋决”的一番解答:

  先哲鉴于春夏乃万物滋茂之季秋冬为万物蓄藏之时。秋行肃杀,秋意萧索,叶落虫泣,山川寂悲,念上天好生之德,循春长秋实之义,是以官府刑决死囚必伺秋后。汉丞萧何,明定刑律,立秋论决,是为秋决。

  人的一生就像这部电影里的春夏秋冬:夏季的热烈暴躁直率就像最初的裴刚,秋的成熟凋零离别仿佛最终的裴刚,数九寒冬大雪纷飞是含恨而终的奶奶,万物复苏惊蛰谷雨是温柔美丽善良的莲儿和她的宝宝。

  生死有时,万物皆有定数,不是出生便可成人,亦不是死亡便是离世。

  《秋决》观后感(二):题材取自高阳的《胡雪岩》

  一两年前看高阳小说《胡雪岩》,就惦记着这么一故事,当时想这故事适合拍电影,我要拍成色情片。

  色情片这东西,不止一次听哥们说,看av得有剧情。自然就出现了许多剧情式的色情片,比如前年的3d肉蒲团,万人空巷,其实讲的一个极为拙劣的故事,到最后既然是宣扬禁欲主义,事实大多数色情片都是故事是为了串起色情场面,烂到暴。色情故事讲的最经典是大岛渚的《感官世界》,这片子太牛逼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严肃的色情片,色情是为故事服务,里面揭示人性本质的东西深不见底。还有李安的《色戒》,也是非常地牛。

  所以我觉得能把这小段子改成一至少故事不太拙劣的色情片剧本。

  剧本大概是讲:某个时代有一位富二代,生性荒淫无恶不作,然后造成了一起性质极恶劣的暴力强奸杀人事件,他家动关系抢人但迫于民愤很大,最终还得判死刑,买通一笔吏,出了一主意,只好在死决之前每晚送一女子以能留后。这位平时的色情狂在死之前面对每一个女子是如何做?是恐惧下的不举?是末日狂欢?是虐恋场面?还是自我救赎(男生设身处地想想过几天就要砍头了现在要办了这么一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心情如何?),那些不同性格女子在这种环境下的表现反应如何(女生可想想假如你的第一次是在牢房和一将死的杀人狂心情如何?),似乎张力非常大。

  昨天碰到这部电影,想不到李行导演在很久前想法似乎和我一样了,不过拍了一个挺正常的片子。

  《秋决》观后感(三):四季更替的道家哲学

  《秋决》是李行健康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最好的作品。与李行其它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相比,《秋决》的故事发生在古代汉朝,因此比之李行的时代片,显得更有历史质感。

  电影完美契合健康写实主义的精神内核,以伦理道德说教为主,讲述了一个纨绔子弟回头是岸的故事。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如何在面对死亡的情况下,逐步恢复善良的心智,这也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理论。

  “秋决”二字,复刻了古代的四季时节的特点,古风扑面而来。配上日本作曲家斋藤一郎的配乐,更让电影总体显得悲凉无比,尤其是片头及片尾的秋季,配乐配合布景共同营造出肃杀的氛围。而布景方面亦十分讲究,通过镜头、灯光等颜色的变化,配上体现季节特点的元素,将春夏秋冬四季表现得生动无比,如春之绿色生机,夏之炎热暴雨,秋之枯黄肃杀,冬之惨白凋零。

  四季的变化是电影最大的亮点,由于秋天处决的规定,将主角赴死的时刻拉长为一年,通过沙漏般的倒计时,配上四季特点的变化,突出生命的无常及规律。如奶奶死于严冬,而遗腹子出现于万物复苏的春天,主角在充满活力的盛夏获得新生,而最后又在肃杀的秋季赴死。这一季节的更替循环,将生老病死的大自然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少带有一些道家的哲学意味。

  当然,李行拍片的目的依然重在体现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突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品行苏醒,以唤醒人性本善。同时这一过程也突出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的汉族思想。对于电影的价值观,笔者暂且不论,而李行在传统文化的宣传及传承方面是有一定的使命感,从电影史的角度也算是极其重要的一笔。

  《秋决》观后感(四):【231】《秋决》——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朝闻夕死

  《秋决》 年代:1972年 / 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 导演:李行 / 主演:欧威、唐宝云、傅碧辉

  “秋决”指的是汉代的罪犯要在立秋时节处决,而这部电影就是表达一种对死亡的态度。裴刚连杀三人,被判处死刑。起初他惧怕死亡,在狱中始终扬言“我奶奶会想法子把我弄出去的。”像极了某人说的那句“我爸是李刚”。奶奶对三代单传的裴刚相当宠溺,视他为“传家之宝”。孙子闯祸,一律靠钱摆平,从不责备他。为了履行那句“不管你在外面闯了天大的祸,都有奶奶替你担待”,也为了捞出孙子,奶奶买通各种关系,却无济于事。只能让莲儿到狱中与裴刚成亲,以此传宗接代。在这之前,裴刚是个自我型人格的混不吝,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他人,死的恐惧促使他不许其他人提死字。后来在秀才和莲儿的影响下,他逐渐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奶奶的溺爱浇灌的狂傲终被“人应该死的心安理得、光明磊落”的忠告所取代。这个类似寓言的故事可有多有解读,子女教育、权钱交易、生死观等等,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男主角欧威患上了尿毒症,由于使用偏方导致病情严重,第二年便撒手人寰。李行导演爱才心切,所以他将原定为欧威主演的影片《跪在滚烫的石板上》永久搁置。尽管《秋决》在筹备时期,男主角是安排柯俊雄主演,但柯俊雄临时接了别的影片,才让裴刚这个角色由欧威出演。凭借这个角色,欧威第二次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亮点

  第49分钟,新娘妆扮的莲儿走进监狱,说她今天跟裴刚成亲。裴刚喜出望外,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次的成亲另有隐情。他知道自己在劫难逃,所以奶奶才会让莲儿进来帮裴家传宗接代。裴刚大骂奶奶:“我不会听她摆布,我不是畜生!”面对这个不知感恩的混球,莲儿好心相劝:“如果你像别人一样安分守己,我也不会到牢里跟你成亲。”可惜,这只是对牛弹琴。

  《秋决》观后感(五):一个死刑犯的悔罪之旅

  李行导演的古装片,换到大陆来看,恐怕已经看不出多少中国味道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如何拯救被宠坏了的孩子的故事。家境丰裕的主人公裴刚从小父母双亡,贵为独子,被奶奶宠爱,以至于任性使气,毫无节制,最终被勾搭的女子反咬一口,酿成杀人之祸,要秋后问斩。奶奶多方想办法,无奈之下竟然逼养女嫁给儿子,以便留种,在儿子儿媳同房之夜,终因羞愧难忍命归西天。

  呆在牢里的裴刚与代父坐牢的书生、小偷等三人住在一起,又有狱卒的规训,心灵经历了一次成长,从刚开始的颟顸无理,目中无人,到出狱希望破灭,戾气收敛,从刚硬地拒绝与莲儿成婚,不想拖累她,到最终被莲儿感动,双宿双飞,而最重要的是,从贪生怕死到最 后从容赴刑场,领会了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的道理。

  影片是个法律人情的壳子,但其实说的还是悔罪和救赎。养不教,父之过,杀人之过,必有代偿,奶奶悔罪而死,裴刚也是悔罪而死。

  他的悔罪,不在杀人之罪,而在对妻儿的悔过,不想让他们活在逃难中,而是希望死的心安理得,但这心安理得,还是没有说到自己和那个女子的关系,概略之,就是杀人偿命。想想现在的反死刑者会怎么想呢?

  可怜的是,里面的莲儿就这样活生生做了寡妇。她的形象转变是最直男的,骨子里逃不了以身相许那一套逻辑。不在场的女子完全被遗忘,以及她的孩子也不知所踪,而这个在场的女子,到底是活在悲剧里,还是活在喜剧里呢?

  所以,这个电影的价值还是在现代和传统之间纠结,这就是李行那一代导演的特点吧。

  故事一开头便展现了裴刚越狱逃跑的场景,此后推磨抗命,奶奶看望,便将奶奶,狱卒和裴刚三者的矛盾展现了出来,也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之后故事才徐徐展开,我们得以知道裴刚为什么被抓,奶奶怎么想方设法解救孙子。

  场景不多,很多室内场景,比如奶奶家的大厅,牢房,然后牢房的大院,走廊等,摄影算是把这种封闭空间和叙事结合在了一起。最有趣的是莲儿成亲当晚,是一个牢房走廊的深景镜头,前方黑暗无光,两边栏杆凸起,暗示着命运的遥遥无期和前途暗淡。

  裴刚的表演是日本范的,激烈,紧张,动作一张一弛,连胡子看起来都是日本人,像日本著名演员三船敏郎。

  整个布景看起来色调灰暗,穿着也像农村而不是市镇,挺怪的。而且布景太有影城的感觉,挺假。也许那个时代都是那样吧,邵氏的电影也是如此。

  《秋决》观后感(六):你跟了哪门子风?

  文/火焰蓝灵

  ————《秋决》观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样真实的好电影,能够轻而易举地激起我的愤怒,使我看了个开头便无法再看下去。请原谅我,我之所以能写出这篇观后感,取决于我弃了片子之后看了豆瓣网上的电影简介。宽恕我的急脾气吧,阿门。

  我并不是气里面奶奶对孩子的溺爱以及教育的各方面问题,我只是气那个时代的可悲,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悲。不知道我这样说会不会遭到封杀,不管会不会被封杀,我都要把我的看法与想法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不然今晚上肯定会失眠。

  先说说影片里奶奶对孙子的溺爱程度。可谓是到了一种悬崖式的地步了,都已经把孙子溺爱到悬崖之上了,还想再狠狠地补一脚。不是都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吗?她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杀了人,难道就不该承担应有的责任吗?没想到现代有“我爸是李刚”,那个时候有“孙子别怕,有奶奶在”。看了这个也让我终于相信朋友跟我说她太奶奶领她妈去学校找老师吵架,说老师要那么认真干什么。

  原来那个年代的人真的那么可悲。当然,这种现象在现代还是有许多,特别是在这个中国式教育的中国。

  接下来说说第二个可悲的人,莲儿。奶奶收养的孤儿。为了报答奶奶的恩情才愿意跟奶奶的孙子结婚。没有原则的报恩,实在是不值得人赞扬。特别是在我看来,一点都不应该那样做。报恩可以,但真没必要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不过我只是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要我深在那山中,未必能成就现在的“烈女”。说来说去,还是年代的可悲,国家的可悲。

  最后,说一说奶奶对莲儿的要求。她收养莲儿的时候应该是没有求回报的吧,那凭什么她孙子一出事就要莲儿帮裴家传宗接代啊?女人就该是生育的机器吗?她是奶奶就可以指挥一切吗?她以为她谁啊,上帝还是阎王爷啊?再者,她也不想想,她自己也是一个女人,自己的悲哀还要让下一代再尝一遍,是老糊涂还是神经病啊。

  在那个年代,在这个中国,什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这样的荒唐好像印在了中国大部分女人的脑子里,所以媳妇生孩子一般都是婆婆催得紧,皇帝不急急死太监。真是可悲。

  不知道那些妇女跟的是哪门子的风。时代变迁,什么都在变,可唯一亘古不变的竟然还是这封建的思想。

  一个国家真正想强大起来,变的不应该只是外表,国民的素质教育,以及真正为老百姓做的实事也要适当地变一变了。不然以后流失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人才了。

  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真正的强大,也希望看到那时候的自己还像现在这样美好温暖。

  《秋决》观后感(七):有是非最重要

  2015年10月23日

  有是非最重要。——肖立老师

  先哲鉴于春夏乃万物滋茂之季,秋冬为万物蓄藏之时,秋行肃杀,秋意萧索,叶落虫泣,山川寂悲,念上天好生之德,循春长秋实之意,是以官府刑决死囚,必俟秋后。汉丞萧何,明定刑律,立秋论决,是谓秋决。

  一个二十出头便守寡极其溺爱三代单传孙子的老妇,一个杀了两男一女(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并且在公堂上供认不讳被判处“秋决”但却希冀奶奶能够用其他非正当途径救自己出狱的青年,还有一个和青年“青梅竹马”从小身世可怜被奶奶收留但性情却异常坚韧为了报恩宁肯下嫁将死之人为其传宗接代的小女子。一个性情古怪对犯罪青年的态度纠结矛盾的老牢头儿,一个满嘴大道理的“唐僧啊”书呆子,一个不知悔改甚至引以为傲的偷鸡摸狗小贼,一个骗取了奶奶家财却并没有能力救青年出狱的二大爷,还有一个奶奶家死心塌地的老家奴。如此有趣的故事展开来。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中国传统的伦理是“父慈子孝”“唯父母命不可违”“子不孝父之过”等等,现在随着西化的渗透,传统伦理正在逐渐改变,更多的人慢慢明白“分离母体”的重要性,这是好事。可是在脱离父母保护伞之前,是否有对子女“晓之必要的情理”,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格是否健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对原始情感方面的把控之外(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还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部片子中的青年,正是因为从小奶奶没有教过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一味袒护,更不应该的是万事用金钱解决,才导致了最后的不可挽回。青年并不是没有明辨是非(保护自己)的能力,而是奶奶从来没有给过他机会。可是,孰是孰非,在伟大的“亲情”“养育之恩”面前,又显得那么弱势。

  《秋决》本片于1972年获第十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欧威 )、最佳女配角奖(傅碧辉)、最佳彩色影片摄影奖。

  1958-1986年28年56部电影,后为中国电影两岸电影的交流做工作,至今。

  李行老爷子说,拍秋决唯一的缺点是冬天的戏人物不能呼出哈气(因为台湾没有四季),所以一直想来大陆补拍,只是现在斯人已逝,也是不可能的了,他说希望两岸关系越来越缓和。是的,只要人民幸福指数高,什么制度什么党派又有何重要和必要?

  李行老爷子很有意思,以下转自汪老师:

  李行导演声音洪亮,中气很足。他说《秋决》男主角欧威,早年患有尿毒症。因不肯洗肾,耽误了治疗,最终死在手术台上。李行导演说,本来要和他再拍一部电影《跪在火烫的石板上》。我现在年纪大了,等我过世以后,墓碑上要刻上一行字:《跪在火烫的石板上》正在筹备中。

  他说当初把《跪在》剧本给邵逸夫看。告诉邵逸夫,这个片要拍一年,一年四季的变化。剧组都要等。邵逸夫一听说哦等我想一想。结果等到邵逸夫一百多岁去世也没等来结果。

  另:没有动作特效的年代,打起架来感觉颇为滑稽。

  资料馆后排有几位屏摄的,真是素质堪忧。网上有那么多剧照,即便没有电影院拍出来的渣画质又有何收藏价值?

  《秋决》观后感(八):我们今天怎样做爱人

  因为生活中太少,所以我们爱看银幕上奋不顾身的爱。怎样的壮举!不问风从哪里来,不问雨从哪里来,独自扬帆于时间之海,偶尔遇见金色的沙滩、碧蓝的港湾,但多数时候,海水是浑浊的,天空是灰色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

  就像《秋决》中,莲儿对一年后将被处决的丈夫说,「哪怕只有一天一夜,也是一生一世」。

  屌丝如我,刚看完片还会做白日梦一番。只要善良,就能找到莲儿这样腰细腿长、温柔善良、忠贞坚强的仙侣。

  再一想,不对,裴家有房啊!如果不能继承家产,她会毫不犹豫献身吗?而且那也不纯然是献身——不怀孕也当不稳少奶奶嘛。

  这么简单吗?

  起初,奶奶心中,裴刚的角色设定只是个被宠坏了的孙子,莲儿的角色设定只是个柔顺的丫鬟,对结婚,二人一个不知情,一个不甘愿,整个就是一木偶戏。但从裴刚抵制诱惑拒不圆房开始,木偶挣断了线,获得了为自身立法、自己遵守的自由。从丫鬟到少奶奶只是身份改变,这份爱给她的,更是自我认知的跃迁。再赴牢房,是她自己选定了情郎。婚后第一年也是最后一年,两个人时时刻刻都咀嚼着短暂和永恒的双重滋味。人生苦乐参半至此!不登危楼高百尺,就不能手可摘星辰;不身陷绝境,就无缘相濡以沫的真情。「门前风景雨来佳」。莲儿推磨的磨盘下,是一簇簇黄灿灿的油菜花。他们甚至憧憬起了男耕女织,早早下田,按时回家,一屋子的娃。

  其实,揣测莲儿为财出嫁是误入现代语境,把她当身边姑娘了。当下发表对爱情看法的,多是20-30岁、表达力尚可、表达欲极强的城市女性。她们其实是婚姻市场的紧俏货,多多少少被韩剧、失衡的男女比例宠坏了,习惯了唱空,在货架间挑挑拣拣,左手一件,右手一件,还嚷嚷着货色不全。古代物流、信息流都阻塞,女性选择少,情窦初开后就没见过几个异性,更易痴情。女人痴情起来,那可是不要不要的。

  婚姻是长期或无固定期限的人身契约。不同于商事契约,基础不是商业利益,是更难计量的爱。且不说爱本就不求回报,其还几乎不可计量,商事契约的一般原则「等价有偿」在婚姻契约里也就无从谈起。何况,即使是商事契约,「等价有偿」也是空想。资金时间成本、货物折旧摊销,都是估算值。

  在信息无限且无序的宇宙,一个长期的、不可代为履行的契约,就要做好被违约、遭遇不可抗力等风险的准备。完美主义者们,无常才是人生没得商量的真相呐。别再光说什么地久天长,请拿出行动,证明你的信仰。

  剧情也有瑕疵。就拿他俩憧憬农耕生活来说,这样的憧憬,也就在狱中才不矫情。所谓按时回家,嘿,且不说耕地是「披蓑半夜耕」,连灌溉都通常要趁蒸发少的夜间。所谓一大群孩子满屋子地叫着,风调雨顺时还好,饥荒时咱试试?另外,人物的真实感上,现代观众固然解裴勇拒当传宗接代的工具,但古人家族使命感应该很重吧,裴勇是三代单传的独苗,他即使反感,也不会抗拒吧?

  原文是之前写在公号上的

  《秋决》观后感(九):慈母多败儿

  面对一部几乎没有床戏的古装电影,我能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中国传统道德的扑面而来,人们常说慈母多败儿,然而这部秋菊是葛代琴,奶奶溺爱孙子奶奶并不是坏人,他一个孤老婆子把孙子带大,还收养了一个小姑娘,他操持着一个大家,可是孙儿不争气,奶奶可以说是孙儿这辈子的贵人,每当孙子犯事,奶奶都会说他去摆平,这让孙子认为奶奶是神通广大的,于是作奸犯科而不知。

  奶奶毕竟是一个女流之辈。对于犯下命案的孙子,她也是没有办法的。奶奶希望保住家族的血脉,所以她牺牲了收养的这个孙女,当然了,这个孙女后来也是心甘情愿的,和这个孙子结,为了夫妇这个孙子,经过一年的相处,他开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最后人家要放他走他还不愿意走,他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受刑罚。

  其实这个是一个教育,跟他一起关在里面的,有书生这个书生呢,是替自己的父亲坐牢的,还有一个小偷,小偷先放出去了,而这个书生是关了一年,然后呢,是咱们的这个不争气的孙子书生呢,其实在里面起到了一个传播中国文化道德的作用。他提到了关于生死的一些看法,这个深深的影响了我们这里面的男主人公,所以他最后本来有机会可以逃走,他都没有逃走,他觉得是自己猪狗不如,是自己应该承受相应的惩罚。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监狱里面那个看监狱的老头,他是把咱们的男主人公当做是自己的儿子一样打来打去呼来喝去,他并不是真心想为难这个主人公,而是恨铁不成钢,希望把他打服气打真气,但是最后真要把这个男主人公砍头的时候,他又于心不忍。

  里面被收养的这个孙女,他本来是并不情愿嫁给朝夕相处的这位哥哥,但是呢。他答应了奶奶,奶奶到死都不知道,他们俩当时还没有入洞房,后来奶奶去世的时候他才醒悟过来,然后慢慢的又觉得这个以前认为的这个兄弟啊是个坏人,现在觉得还是比较有情义的,所以他愿意嫁给这个孙子,然后还给他生孩子,我觉得呢,其实就是一个生命的延续吧,就是它里面说了春华秋实嘛,秋菊为什么是秋菊在这个电影的开头是讲的很清楚的,我觉得呢,就是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非常淋漓尽致的,他提到了一个教育,我们的这个教育并不是仅仅要通过,在课堂里面它也包括了,就是父母应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长辈怎么教育晚辈。社会该怎么样教育群众,还有就是教育的方式,有各种各样,最主要的是让他心服口服,这样才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如果他到死都不觉得自己是犯下了错误的话,那么给社会示范的作用也不太好,我们为什么要惩罚一个人,除了他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外,还有一个教化人心的作用。中国呢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国家,所以呢,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其实都可以用这三种啊世界观来帮助自己,当然呢,我们在里面也可以知道,就是他这辈子他是做了错事,那么他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他还有下意识那么下意识,他肯定不会这样,所以这也是对他的教导,其实是对下一次的,他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那么对于这一世的其他的世人来说也是一个很警醒的作用,这个书生呢,在里面起到是灵魂作用,而里面的那个小偷,他其实彰显的是人的一种贪心啊,就是一种贪心,但是里面还有一个担心,就是这个男主人公家的一个叔叔叔公他该帮的忙不帮最后还想来霸占家产。

  小孙女在送走奶奶的时候,奶奶告诉他,别人对你凶,你一定要对别人还要凶,其实这是奶奶一个女人操持一个大家族,她所能信奉的一个处事原则,他告诉了咱们的这个小孙女,她知道小孙女以后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她希望这个女孩子坚强,不能够被别人欺负。

  这部电影其实让人还是引人入胜的,不会觉得枯燥就放弃它,我觉得在1972年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其实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当时我们的国内还在如火如荼的闹革命,而台湾已经拍出了一部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的一种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事情。

  《秋决》观后感(十):导演说

  1963年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路线

  李行:寻找温情理想和灵魂居所

  回首上世纪60年代两岸三地的电影风潮,这边厢内地电影无奈地被牢牢捆在政治斗争的战车上长达十余年,那边厢香港电影在邵氏公司的推波助澜下正兴起越来越猛烈的电影商业热潮和娱乐热潮,而此时的台湾电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1963年,对于台湾电影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那年夏天,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创造空前卖座纪录。1963年开始,一股清新的微风吹进台湾的电影业,李行导演的《蚵女》、《养鸭人家》等片开启了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路线风潮。就李行本人的创作表现而言,60年代也是他导演生涯中的一个黄金时代。

  “家”与“大家”的襟怀在1949年至1979年间的台湾电影史上,李行是一位风格明晰、成就卓著、影响重大的电影导演。从1958年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李行相继导演和编导了一系列台语影片以及36部(段)国语影片,其间,先后创办过自立、大众、天下等影业公司;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致力于台湾电影金马奖评选、台湾电影文化公司运作以及两岸三地电影交流事宜。作为一个电影艺术、电影企业与电影事业家,李行参与并见证了台湾电影接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李行电影也以其归家的念想和道统的坚守,将台湾电影以家为国的道德关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家,是李行在自己的第一部国语影片《街头巷尾》中精心营构的一个灵魂的居所。这一个灵魂的居所,位于高楼大厦的都市的边缘,外表虽然残破,内里却无比坚定。一批身处台湾的外省人,职业虽然低贱,精神却高昂如歌。他们或捡拾垃圾,或蹬三轮车,或零担卖菜,或人前卖笑,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安安分分地生活和做事。《街头巷尾》里的“家”,不是一个由单纯的血缘之亲构成的生存实体,而是一个由温馨的老幼之情编织的理想所在,它既指涉台湾之外的“大陆”,又导向现实之外的“文化。这样,归家的念想便被涂上一层强烈的文化追寻意味,寻根的梦幻在台湾电影中第一次以如此写实的方式展示在观众面前。《街头巷尾》里,李行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成为填补家庭“残缺”并最终替代家庭的最好方式。因此,正如影片片头字幕表达的一样。充满着爱心的社会才是进步和希望,它超越家庭,引领着人们回到真正的“家乡”。

  为了在银幕上呈现出“家”的重要性和完整性,跟《街头巷尾》和《养鸭人家》一样,《秋决》也以老幼之情替代血缘之亲,并虚构出一个狱中成婚、接续香火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更有意味的是,随着情节的展开,奶奶和牢头对杀人犯裴刚的慈爱之情逐渐加强,而裴刚对奶奶和牢头的孝敬之心也从无到有。直到影片结尾时升至高潮。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棚户,还是在监狱,“家”都是主人公克服孤独、战胜恐惧的有力武器。

  正是在《街头巷尾》和《秋决》等影片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台湾电影里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遗绪,而且可以感受到一个出生于内地的台湾导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间,通过电影展示给观众的一种超越了血缘甚或家族的人道主义襟怀;沉浸在这种人道主义襟怀之下,希望寻找温情理想以及灵魂居所的电影观众,将会与李行产生共鸣,并始终在丰盈的爱心中沐浴中国传统人伦之光。

  “健康写实主义”得自美国《读者文摘》编辑风格的启发,此类影片在描述社会生活的同时,欲避开呈现社会黑暗面,也不直指其肇因。体现出所谓的“六不”:不专写社会黑暗、不挑拨阶级仇恨、不带悲观色彩、不表现浪漫的情调、不写无意义的作品、不表现不正确的意识。其创作精神更接近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写实论,而不同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李行坚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及其“坚持艺术思想,不向市场低头”获得台港电影界的很高评价,但是他观念上的保守和批判现实精神的缺乏,也渐受质疑。进入80年代,“台湾新电影”的出现,首先就是要区别于“健康写实主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