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摘抄

2022-03-11 15:1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摘抄

  《上海的金枝玉叶》是一本由陈丹燕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一):回忆录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悦书苑#——《上海的金枝玉叶》-澳大利亚出生,燕京大学毕业,南京路第一个百货商场是她家的,在上海从1915生活到1998去世,看这些年份能大致推测她会经历些什么。

  陈丹燕的书一直没有很喜欢,这本娓娓道来,不拖沓,不臆测,还挺好的。老太太说:“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回忆录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我又想外婆了,很多人劝老太太写回忆录,一直不肯写,去世之后妈妈和姨妈们还说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心中一惊一紧,我一直都知道啊,因为她和外公说好了不写回忆录了。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二):想要变成什么样,就得有什么样的生活姿态

  这本书我读完后我给了3颗星。黛西的故事让我给了2.5分,还有0.5分给了书的排版和老照片。我不清楚豆瓣的8.2份如何来的,是否刷分?

  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更加精彩,但是作者显然没这个能力。有些点睛的情节被作者反复多次提及,可以想见作者没有控制情节张力的能力。原本还想看她的其他两本书,但看到一半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本书的一个观点对我而言是正确的。(p158,不赘述)。我身边的一位亲人就是这样,他是个善良的老人,一生也经历了许多事,多是社会改革带给他的挫折。生活的艰难让他有了一颗怨怼的心。每次家庭聚会中,都会提及上个世纪的一些政策是如何将他的生活破坏的彻底。渐渐地在这个情绪里的他老了,变得更加片面、极端、爱钻牛角尖。这让一个老人变得不那么可爱了,而黛西经理的可能比他难上许多倍,但这也没让她变成面部可憎的女人。

  心态、经历、过往都会逐步的塑造一个人,想要变成什么样,就得有什么样的生活姿态。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三):坚韧

  这本身是S推荐我看的,其实我并不爱看这种女性个人传记性质的书,尤其是豪门小姐变得落魄的情节,但是它这本书在此基础上有一个亮点就是它刻画出了这位女性在这个变迁中的坚韧与勇敢。作者则是根据郭婉莹的一些老照片和其子女的回忆写出了这一本类编年体的传记,她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故事的梗概大家都有耳闻,作者增加了许多她的感悟,其实有些矫情,只有少许能打动人,产生共鸣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母亲和我们七兄妹》,作者以自己的和家人的回忆写出的母亲的一生其实更有真情实意,更让人打动,记得我看那本书的时候是2015年的暑假在家,那时和母亲同床而枕,晚上在手机上看这本书,我哭得稀里哗啦,母亲问我怎么了 ,我说这位母亲如何地苦,她说我太容易感动了,值得这么哭吗,何况你的母亲也是这么苦过来的。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四):见识了真的“金枝玉叶”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五):最后的贵族气质

  陈丹燕的上海三部曲,我原本以为会讲很多人的故事,没想到一本书就是一个人,这样也好。刚好之前看过程乃珊的《上海探戈》,不免会作个比较,相比之下更喜欢陈丹燕的上海,虽然像一本小说,但终归是走了心的。

  很有意思,英文书名叫Shanghai Princess,上海公主。主人公当然可以算是公主,永安百货郭家的女儿,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澳大利亚出生,在中国读最好的学校,住在最豪华的房子里,直到反右运动的开始。

  陈丹燕拿捏得很好,既没有大肆描写郭家奢华的生活(这倒是我之前期望看到的),也没有夸张地写出落魄贵族的故事,仿佛一切发生得都很自然,这当然跟戴西的性格有关。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就很难想象,怎样从三十年代的东方巴黎的生活变成五六十年代在农场洗马桶。不知道是哪个作家说过,年轻时的经历会成为老年时的一个cushion,让人不会感觉到世界的冰冷。感觉这句话用在戴西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一开始会很惋惜,戴西没有选择离开中国,所以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来又很庆幸,还好她年少时受过那么好的教育,看过那么大的世界,能够处变不惊。不知道戴西能不能代表上海的精神,就像二战期间的巴黎,战火纷飞的时候还能在家里插玫瑰花。在上海生活久了,发现平凡之中有一种傲气,大概是一种从开埠以来就慢慢积累的自信。上海人最早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总是会有一种不屑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困难时刻能够拯救他们。

  书里有很多照片,戴西和她的家人,我们可以窥见上海最上层人家的样子。陈丹燕就是从照片开始,慢慢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人的一生。美中不足的是,故事很冗长,很多不需要说出口的,很多不需要一说再说的,全都出现在里面。感觉陈丹燕很急匆匆地,想要我们站在她的视角,看她笔下的人物,但是操之过急反而会使人物显得不那么完整。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六):有一种美丽可以天长地久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读完此书,似乎更能深刻地理解杜拉斯的这句话,看着书中二十五的戴西,美丽得象一朵盛开着的白玫瑰,那一年她收获了爱情,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就像是上帝的宠儿,笼着无与伦比的光环,只是在我们眼中却是不那么真实,那么高高在上,到了后来,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从丈夫的背叛,到文革的磨难,她像是从天堂坠入到凡间的天使,尽管岁月无情地夺走她的青春美貌,然而即便是白发苍苍、满面皱纹,镜头前的她,依然有着一双清澈明亮的双眼,依然保持着恬静迷人的微笑,谁能从她的脸上看出,那些年的苦痛和折磨?

  书中描述戴西文革生活的篇幅并不多,是戴西不愿过多的谈及,可就那么一段描述她清扫厕所的段落,也让人看着心痛,就像戴西说的“清洗厕所这件事的本身是不侮辱人的,而是人们将你与厕所联系在一起的,与臭的、脏的联系在一起,并强迫你去做,这才是对人的侮辱”,可想而知,那时的她,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去承受住这样的侮辱,或许,这样的伤害还只是其中一部分,只是戴西不再提及,她说每说一次仿佛就像是再经历一次,想来那时的伤害真的是太深太残酷吧,可是即便这样,也没让她变成一个充满怨恨的老太太,后来,她谈起文革,谈起她的那些劳动,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那些劳动有助于帮助我保持身材”!

  八十一岁的戴西回到澳大利亚,再回来时,陈丹燕问及为什么不留在澳大利亚,毕竟那是她出生的地方,她说"我没有钱在澳大利亚生活下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我不知道,说这话的那一刻,戴西的心中是不是有些伤感,文革夺去了她的一切,可是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她抱怨过,”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生活给予她的,她全盘收下,她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坚强,或许,就是这份坚强,让她维持着自己的骄傲,维持着岁月也夺不走的美丽!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七):“其实她的天空,又高又蓝,云淡风轻。”

  这是一个传奇的女子,传奇在她坚强隐忍的内心。

  一口气读完Daisy的一生后,对Daisy,我真的只有赞赏和无限钦佩可以表示。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任世事变迁,任灾难接踵而至,依然保持她优雅的自尊和云淡风轻的从容。整本书以Daisy的照片为线索,描述了Daisy的一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大小姐,曾经过着常人羡慕的生活。可能也正是这样良好的出生给了她平静、单纯的内心吧。奈何好景不长,世事变迁、家族没落、文革风暴打破了她宁静美好的生活,作为“资本阶级”的她开始饱受质疑和刁难。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小姐从此要承受着生活中无法预测的各种艰难险阻。

  Daisy的经历是特殊的,但不是唯一的。那个时代,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在体会和目睹了这么多可怕的故事之后,依然拥有一颗孩子单纯而宁静的心。她并没有在苦难中得到一颗怨怼的心,相反,她少女般纯净的精神在苦难中尖锐地闪着光。她从不抱怨,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对一个经历坎坷的妇人来说,对别人为自己感到不公的经历保持沉默,是一个女子极大的自尊”。 她始终保持着她的优雅,她极少提及对生活的评价,从未展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爱自己的子女,她把最温和平静的一面展现给子女,这是作为一个母亲最深沉最合适的爱。所以,我相信,她的两个孩子也如她一般,拥有美好、不抱怨的品质。一个母亲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大抵如此吧。

  “有忍有让,大家闺秀。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她用一生的经历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何必用过多的言语去解释?时间会还原一切真相。哪怕在生命的最后,她都依然保持着独立,她最爱的照片是她工作时的照片。是啊,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才真正不负一生。

  作为一个职场不那么如意、正在考虑换工作、又恰好处于尴尬年纪的女性而言,这本书合乎时宜地给了我启示和引导。人永远不应该去抱怨生活,真正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调整生活的节奏。细数下来,我的人生平凡而简单,并未经历什么大风大浪。所以更没有资格叫苦连天。想起前两天,我还因为经历了一天的小不如意后就开始在朋友圈发牢骚,真够自惭形秽的。相比Daisy经历的一切,真是小儿科。一个女人最大的魅力在于她能保持住的优雅淡定。女人40岁之前的美丽是上天的眷顾,40岁之后的美丽靠自己打造。优雅的气质、平静的内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生活的沉淀。愿我能从现在开始培养这样的气质,及上Daisy 十分之一的气质吧:)~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八):你永远无法想象的过去

  这本书加在我的收藏中很久了,一直都没有什么机会去Push我看看,我本以为是一本上海的小说,没想到是一本传记,而且是一本让我十分触动到灵魂震颤的传记,确实难得。

  于是,我知道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知道了那一段中国的历史,不可回避的改变了很多人,改变了这个国家,甚至于说,这种改变,根本不知道是好的还是坏的改变。

  当今天我们来看这本传记,令我们惊讶的,并不是戴西的人生,那些好的坏的,特别好的,特别坏的人生经历,而且面对这经历的她自己,她始终保有的生活的热情,这股子热情,被埋藏在深深的感情内核之中,仿佛冬日的湖水,那样深沉,波澜不惊的美丽。

  我一直很喜欢生活中那些温柔坚韧的女子,并且逐渐想把自己变成她们。特别是面对这个世界的恶意,十分有用。然而,作为我自己来说,这个世界的恶意实在是乏善可陈,更多的是,麻木不仁而已。而这种麻木不知道是不是也深入了自己的骨血,大部分时候,我逐渐丧失了一种叫做同理心的东西,我才蓦然觉得,原来能够去帮助别人,是真正的强大,是大善。

  我知道后来,我跟妈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跟之前刁难过她的某些人,住在厂子里的同一个小区,他们之间即使碰见了,也不会互相打招呼,不像厂子里的其他人一样,生活就这样从你的生命中碾压过去,不发出一点声音,彷佛它什么样恶的事情都没有做过,好像一个蹑手蹑脚的投机分子。

  但,即使生命如此强大到不可逆转,不可选择,这其中可贵的仍然是我们,我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各种安排,留下的痕迹,如同被碾碎的坚果外壳中,那诱人的果仁留下的,一缕缕的细不可闻的芳香。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被教导要夹起尾巴做人,尽量不要得罪任何人。那些教导过我的人,常常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吃过苦的人。现在回想他们长相不同的脸,我发现他们的脸上总是留着一种非常谦恭的表情。但要是仔细看他们,会发现他们那恭顺的神情,全是百宝箱的盖子。此刻我渐渐明白过来,原来他们懂得了对别人任何不经意的冒犯,包括自己天分上的长处,都会在某种时刻成为杀身之祸。他们所跋涉的世事,常常是崇高与卑鄙泥沙俱下的。”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九):上海的金枝玉叶

  

《上海的金枝玉叶》是上海永安百货郭家四小姐郭婉莹(戴西)的传奇故事。挽联上“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是她一生的写照。

一生跌宕,但从开篇读到结束,字里行间却始终是从容的气息。我想那就是这位四小姐一生从未改变的模样。如她说:“要是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

生活在洋房中玫瑰园里的她。在中西女塾里头挑的她。在寡妇家中带回出轨丈夫的她。住在几平米的小房子里,吃八分钱一碗阳春面度日的她。在批斗中受辱、打扫厕所的她...她始终带着面对生活给予一切的坦然,她坚持做自己的样子,让我认识了什么是从容。她尊重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权利,她一辈子都在维护自己选择的东西。

如作者从她身上学到的一些东西,也是我从中学到的:“让我看到风浪中可以怎样经历自己的人生,可以怎样坚持自己的纯净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生活中可以怎样护卫一颗自由的心,在生活大起大落的时候,让它都是温暖的、自在的。”

不禁会想: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大概也真是幼年时各方面的富足与规矩养出了这样的得体,这样的乐观,这样的从容,以至于这些珍贵的品质历经惨痛的风霜也未曾黯淡半分。

她少时就读的是中西女塾,当然不是一般人能读的学校,宋庆龄、宋美龄都是毕业于此。这所新式学校,是面对上海上层阶级的学校,有着极为严格的管理。“成长、爱人、生活”,是这所学校的校训,简单又朴素,却道出了人生最为可贵的、最值得毕生追求的核心。它对学生的许诺,是要让她们一生年轻和愉悦地生活。中西的教育,是为了让她们有勇敢的心和有价值的行为,给自己的生活一个最好的建设。所有的知识都在培养着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对世界更全面和公正的眼光。

她从小就喜欢的一本书是《波丽安娜》,而她就和那个不可战胜的女人波丽安娜一样,总能够直面人生,懂得凡事总向好的一面看,要是遇到了什么倒霉事,总能在里面找到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并开开心心地受用那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和不适,我只不过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将来,要好得多。”

世界上许多事,只要甘心,吃了多少苦都不会受到伤害,它们反而成就了一种可贵的印记。

用她说的一段话来收尾吧。“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十):无题

  

2020年第二十二部:《上海的金枝玉叶》——陈丹燕

这是陈丹燕写的一位传说中上海最后的金枝玉叶郭婉莹(黛西)的传记,前半生轻而易举,后半生举步维艰,当前半生的一切在后来被一件件剥夺,她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自尊与优雅,不肯执意妥协,也不肯被任意压弯。也许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好了,富裕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

书里面写到她与第一任丈夫吴毓骧的相处,笔触真的是敏锐又精准。

吴毓骧是林则徐的后人,书香门第出身,第一批公费留学生,清华+MIT,作风洋派,风流倜傥,陈丹燕形容他这类男士是“雅致而不实用,像清淡的香烟,赏心娱人多过提神”。

他与黛西结婚后,果不其然,妻子难产,他却溜去俱乐部玩牌到深夜,后来黛西还曾亲自到一个年轻寡妇家里把丈夫领回来。再后来生活逐渐困窘,吴毓骧屡屡投机屡屡失败,很难踏实下来去做事养家,总希望一劳永逸发笔横财,就能继续当他的公子哥儿。结果到最后连房租都付不起了,黛西带着一大家子人搬回了娘家,并且开始自己外出谋差事挣家用。但与此同时呢,他又极擅长那种绅士做派,外出给老婆开门,为她披衣,给儿子带昂贵精巧的外国玩具。

陈丹燕写,“也许他不是不爱妻子,他就是无法担当他为人夫、为人父沉重而乏味的责任。” 太熟悉了,这类男性,说好听了是“少年只会变老不会成熟”,说难听了就是一辈子逃避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这种人当然也有他们的魅力——孩子气的中年人一定是比油腻的中年人要魅力的,但“他们是生活里的音乐,不是粮食。” 做他们的朋友是很开心的,作为他们的家人、伴侣、孩子,则要比别人更多出一份辛苦。

就在我以为这又是一个俗套的“长不大的少年最终把自己的老婆变成了妈”的含辛茹苦爱情故事时,陈丹燕笔锋略转,让我看到了预期之外的故事下文,她写这对夫妇中年以后的合影,“少了订婚照时的那份欢愉,多了一种共同担当着什么的伙伴的默契,和一种微妙的疏离与抵触,这是稳固而烂熟的夫妇的神情。” 她真的很会写,“稳固而烂熟的夫妇的神情”,我一下子能想到很多张脸。

到后来,吴毓骧被打成右派,进了监狱,最后在监狱里去世,黛西在收丈夫的骨灰时,哭着说了一句,活得长短没什么,只是浪费了你三年的生命啊。——看到这句话,才真的觉得,爱过怨过漠然过,到了最后,她依然是最懂得她丈夫的人。“她已经坚决收回了自己付出的爱情,却依然是最能欣赏吴毓骧对新鲜花样有着天然无师自通秉性的人。经过了这么多事,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鉴赏力,也没有否定自己的喜好。她并不以自己的获得来衡量别人的价值。”

陈丹燕这几句写的真好。爱情、还有与爱情伴生的期待萌发过又逝去,但懂得、理解、乃至欣赏还在。最难得的是,作为一个伴侣,或许还是有怨怼的,为了对方的不称职;但伴侣之外,作为一个人,看向另一个自己曾经深深了解过的人,没有了爱意、也没有了相应的柔光滤镜,甚至在被他的不靠谱、惫懒、软弱伤害过之后,依然能看到这些特质的另一面是天真、热忱、少年心性。

这才是人与人相交一场之后,能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