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维根码头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译言古登堡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精选点评:
●意料之外的好读呀,所以社会主义还有得救吗
●#書友集推书# @書友集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实实在在深入基层,和工人阶层打成一片,而不是坐在咖啡厅高谈阔论。奥威尔的作品之所以振聋发聩,正是因为他这种实证精神,以及更重要的人道主义精神。昨日对英国中产阶级的批判今日对中国仍有重要意义。看书不止用眼,更要走心,还要实践。
●面对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抉择,奥威尔为社会主义站台,并一针见血提出社会主义应实行的宣传策略:少说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多谈公平、自由和正义。如果当年的英国历史是如此演变的话,不知道现在的世界会是怎样。
●二十世纪早期的英国社会报告。从他的思想路径来看已经有些1984的影子了,最后奥威尔预言的两种未来,到一百年后的今天竟然神奇的有合二为一的趋势。
● 那时的o奥威尔好年轻
●中产阶级或者说一切局外人的关注点只在于浮泛的印象 但工人的人生绝不仅仅是由几种物质条件堆砌起来的平面的经验
●更喜欢前半部分对矿工生活的描写。这是1936年,大英帝国的矿工仍生活在悲惨的境地之中,但不无改善的机会。面临法西斯的威胁,大战迫在眉睫。所以奥威尔在第二部分呼吁社会主义者要摒弃激进的做法,改善自身,秉持公正与自由,避免走向法西斯的相同道路。尽管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略显朴素,但他敏锐地注意到了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共同之处,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可以看作二战后社会民主主义的先声。维根的调查结束之后,奥威尔随即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内战,在战斗中受伤,埋下了此后英年早逝的祸根。但在西班牙内战中他与苏联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获得了后来写作一九八四的灵感。英国则通过二战引入了更多的国家干预和亲社会主义的措施,为战后社会民主主义和福利国家的兴起奠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通往维根之路尽管主旨在于描写矿工的悲惨,
●虽然看久了有点反感,就是观点的堆砌,即便是有思考价值的,总不免觉得污蔑了文学。说主题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以及不说明但反复出现的法西斯主义,机械化发展推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思维纵向性,显然社会组织也有,所以今天法西斯是被暴力消灭的,不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相渗透,起码我不知道还存在彻底的社会主义。至于机械化,是的,最后机械就是将人变成傻瓜,最后能替代人类最好。其实这条路人回不去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已经只能生存在自己建造的社会里了。回到自然,回到平衡打破前,除非时光机……
●奥威尔社会主义革命信念的顶峰,前半部分是维根当地工人状况的社会报告,后半是奥威尔个人思想历程与时事评论。认清了结构性地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现实以后圣徒式抛下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跳下社会底层与穷人共同生活,超然于世俗与自身利害的算计的信仰之跃让人心向往之。对部分社会主义者的批评至今不会过时。
●读了一半。后面没读了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读后感(一):对于现在的研究价值
终于才读到十二章的时候大概打算放弃了,就算是社会纪实也是时间空间都遥不可及的。然后放了几天。一次性读完了接下来的部分。后两章才是本书的重头戏吧,大意是关于纯理想化的乌托邦,充满了看似滑稽的必然和忧虑。还有共产主义必然性的说辞并没有说服我。很多观点还是很有想法的,做了大约两页纸的摘抄,总体感觉不够宏观的审视角度。可能有局限性。
如果是对于现代经济甚至政治,难以说有什么研究价值。但对于研究奥威尔作品,暂时保留意见,因为并没有看过他别的著作。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读后感(二):ok
乔治奥威尔,我认识他更多的是他两本书,1984,动物庄园这类政治寓言故事。对于他的身份也是因为这两本书而定的,一名记者,科幻作家,但看了这本书,给了我更多关于他的理解,这是作者在1934年附近来说旅行英国北部几个工业区进行了考察,总结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缅甸时的苦恼和选择流浪的理由,提出了改善工人状况的实际建议以及对英国政治、阶级形式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者倾向。此行可以说是作者的发现之旅,他真切地感受到工人阶级的存在,并被矿工们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勇气和忍耐深深地打动了。他在北部工业区停留了两个月,深入走访矿工家庭,实地考察矿工井下作业,作了大量翔实的笔记,回去后整理出版了这部长篇纪实文学。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读后感(三):略显朴素的奥威尔
更喜欢前半部分对矿工生活的描写。
这是1936年,大英帝国的矿工仍生活在悲惨的境地之中,但不无改善的机会。面临法西斯的威胁,大战迫在眉睫。所以奥威尔在第二部分呼吁社会主义者要摒弃激进的做法,改善自身,秉持公正与自由,避免走向法西斯的相同道路。
尽管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略显朴素,但他敏锐地注意到了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共同之处,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可以看作二战后社会民主主义的先声。
维根的调查结束之后,奥威尔随即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内战,在战斗中受伤,埋下了此后英年早逝的祸根。但在西班牙内战中他与苏联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获得了后来写作一九八四的灵感。
英国则通过二战引入了更多的国家干预和亲社会主义的措施,为战后社会民主主义和福利国家的兴起奠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通往维根之路尽管主旨在于描写矿工的悲惨,但最终走向了一个相当不错的结局,这是奥威尔没有料到的吧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读后感(四):维根与维根码头
1936年,在乔治·奥威尔参加西班牙内战前夕,出版商收到一份奥威尔交付的手稿。1937年,这份手稿以《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为名在英国出版。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是奥威尔在1934年,应出版商维克多·高兰世的请求,前往英国北部的工业区,调查当地工人阶级生活状况,以便让人们意识到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差异而写的。 在这场调查中,奥威尔来到工业小镇维根,和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几个月。几个月里,奥威尔对当地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从工作到收入、从居住到饮食——进行了深入考察,并作了大量笔记。 因此,耗费奥威尔两年时光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并不是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小说,而是一本有些枯燥乏味,并带有某种政治立场的社会评论或者纪实文学。 因为《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最初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反映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因此就必须要把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不加修饰地转化为书页上的文字。 但在深入了解当地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过程中,奥威尔或许意识到他在《我为什么写作》里提到的“政治上所作的努力”,因此《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在记录完工人阶级的生活资料后,增添了独属于奥威尔的评论方式。 在第五章的结尾,奥威尔写道:“真的,他所见到的只有一处不如意,那就是他渴望看到著名的维根码头。唉!维根码头已经被拆掉了,甚至连它曾经存在的地点都不能确定了。” 正是从这里开始,我意识到“维根码头”应该具备某种象征意义——代表奥威尔想要看到的充满“平等与自由”的世界。 奥威尔通过调查发现,维根的工人阶级大体由两类人构成:煤矿工人与失业者。而无论哪类工人阶级,都饱受上层社会的压迫。 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煤矿工人的工作重要性仅次于提供食物的农民,但他们只拥有毫不相符的薪资水平以及低下的社会地位。 奥威尔的实地考察中,煤矿工人在地下数百米的深处工作,这里是40度左右的高温、浑浊到无法呼吸的空气、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以及无法直立的矿道。 他们要在这里跪着采煤,一天跪七个半小时,还不包括在矿道跪着爬行几百到几千米距离的通勤时间。而在爬行过程中,还必须要抬起脖子——这样才能避开横梁和纵梁。更重要的是,这里随时都有塌方和瓦斯爆炸的危险。 可怕的工作。但工人的居住区却没有一个能让他们结束工作后洗去煤灰的澡堂,因为中产阶级以为他们不会洗澡;他们一周的工资只有两英镑,只够买120个全麦面包;他们受伤残疾后领取赔偿金都只能低三下四,还要分周领取。 幸好他们不用像失业者一样,住那些墙皮脱落、漏水严重的危房,不用一家八口挤在两张床上,不需要一周只有六七先令的救济金过日子,甚至只能住在一块铁皮挂几块帆布的地方。没有希望,没有未来,而失业者的人数超过维根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所以奥威尔说,他想见到的维根码头已被拆除,连过去的位置都无法知晓。 但从第八章开始,奥威尔开始提出他所认为的“通往维根码头”的方法。出身“贫困中产阶级”的奥威尔,从做殖民警察时就同被压迫者站在一起,而在他看来,反对压迫的方式,无外乎社会主义。 但让奥威尔的惊疑之处却在于,在情况愈演愈遭的英国,社会主义事业不但没有空前发展,反而在迅速后退。 因此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奥威尔开始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根据他找到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奥威尔找到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阶级对立与工业化。 阶级对立让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相互敌视、相互攻击,然后把那些在夹缝中摇摆不定的中产阶级——有中产阶级的教养却只有工人阶级的薪资——推向敌方阵营。但受制于工人阶级的教育水平,中产阶级才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传播者。 而社会主义者只一味地鼓吹机械化,却丝毫不谈社会主义的“平等和自由”,同样吓跑那些想了解社会主义,却对工业化怀有恐惧的中产阶级。 所以奥威尔给出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是:在宣扬平等与自由的主旨下,打造这样一个公共意识,即所有被剥削者的利益一致、中产阶级可以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颇像太祖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事实上,这次维根之旅并不是奥威尔第一次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早在《巴黎伦敦落魄记》里,他就体验过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但《通往维根码头之路》的价值在于,奥威尔第一次在他的作品里阐述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尽管他的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 因此《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一直被认为是只要读奥威尔,就无法绕过的著作。更何况,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那个年代地球另一端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艰苦生活下的淳朴与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