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虫子的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虫子的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7 03:1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虫子的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虫子的世界》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一):虫子的世界

  短篇感觉不及长篇内容精彩但也有其新颖的点、引人深思的道理。 刚看到题目还真就以为直白明了讲的是从更高维看待人类是个虫子的故事,然鹅…其实是从比较隐晦的角度来着手的,依然如同《球状闪电》中一样,还是那种神秘的力量、观察的力量、破坏的力量、侵略的力量——来自高维高级生命体的力量。 大刘的科幻著作多以“黑暗森林法则”为基调,要么保持沉默安静在自己的维度努力发展基础科学,要么就是虫子的世界开始充斥着莫名其妙的高级灾难。其实在当下这个疫情依然肆虐甚至要常态化存在的时候,这种基调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警醒。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二):小记

  虫子的世界 《乡村教师》 1.在贫瘠匮乏的土地之上知识有时候确乎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底层的泅泳挣扎出卖的劳动力并没有那样高级,但有时候知道一些总比没有要不同一点。 2.地球文明独自艰难进化的过程中,那一个个智慧的大脑中起初的一点点的星光最初总是由相同的人播种下:“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3.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薪火相传,要经历多少劫难。但那一点点火光总会坚强地,不屈地,一点一点开拓、传递、迸发,最终燃起熊熊火光,其中曲折与艰难不足道,而那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终将引领文明挣扎出黑暗,继而绽放。 《人生不相见》 “终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宇宙的法则也许并不是汇聚,而是分离,就像地球现在已知的几百万物种其实都来自38亿年前的同一个体。”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三):中国科幻路在何方

  小评一下其中的几篇(有剧透):

  1.《乡村教师》6.5分:剧情发展有点过于儿戏,文中的伏笔太过明显直白。同样是以小见大的主题,卡德的《搜影者》显然比之要成熟的多。

  2.高塔4分:没什么逻辑,剧情发展毫无意义。关于进化的思考也是非常的莫名其妙,个人认为卡德的《天贼》中的村落更符合我的认知。

  3.人生不相见:8分:个人认为本书最好的一篇。风格和天年一样有点冗长,但故事整体不错。

  4,妖精6.5分:开头很有创意,但故事经不起推敲且发展很平淡,但作为一篇喜剧作品还有些意思。

  5.替天行道7:人物塑造的不错,体裁也可以,只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三体确实是中国最好的科幻,但其它很多的科幻实在和国外科幻差太多了,剧情借鉴明显,文笔,剧情都比较薄弱。三体和北京折叠获奖是一种对中国科幻的鼓励,希望,继续加油吧。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四):良莠不齐的合集

  《科幻世界》银河奖获奖作品合集。

  所选的作品良莠不齐。既有刘慈欣的集细腻的人物与壮阔的宇宙于一身的短篇代表作《乡村教师》,也有不知所云,节奏和文笔都仅及中学生作文选水平的《铁血年代》。其他几篇都算中庸。王晋康的《替天行道》涉及转基因问题,讨论的是他一贯关注的科学与道德的界限。何夕的《人生不相见》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飘逸,只是浪漫盖过了逻辑。《高塔下的小镇》少年时在《科幻世界》上读过,当时很惊艳,现在重读,觉得人物心理描写的薄弱辜负了一个好题材。《关妖精的瓶子》就是一篇戏作,大写的抖机灵。《打印一个新地球》过于无聊,更像是高校教师对体制的吐槽。

  书的副标题是《我们只是一群会思考的虫子?》。从所选篇目来看,实在文不对题。以后还是少看这种合集。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五):虫子,其实我们都是

  虫子的世界,里边收录了好几篇短篇科幻作品,其中我最有感觉的是这三章:乡村教师,铁血年代与人生不相见。 乡村教师,以一个黄土高坡落后村庄的小人物入手,以星际战争为背景,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教师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乡村教师的经历告诉我们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落后,并封闭了思想。地球得以在最后关头得救,竟是乡村教师以死让黄土地的孩子死记硬背下来的三条牛顿定律,是不是有点讽刺。 铁血年代:看着这篇小说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像一部韩国电影流感。凡是灾难片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拷问,这篇也不一样,牺牲小部分保全大部分永远是那时候的政治正确,也许在疾病一爆发,这些人就注定了命运,就被别人注定了命运。 人生不相见: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隔着几亿光年,而是明明相爱却此生不相见,明明同根生却只能隔世活。宇宙之中没有真正的正义,有的只有进步的担忧,生存的艰难,灭亡的恐惧,以及由此带来的杀伐征掠。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六):宏大和渺小

  至于书为什么叫虫子的世界,我记得《三体》中大刘写到三体人认为人类就是虫子。姑且就认为是渺小的人类世界的故事吧。

  第一个是乡村教师,一边是跨越两万年的宏大的宇宙战争,另一边是偏僻的乡村的小教室。对比太突兀了,但是高等生命体对于地球文明的刮目相看的地方便是教师,因为高等文明的进化记忆可以遗传,而且交流信息速率很高。教师,传业授道解惑。正是因为普普通通的教师,征求了亿万地球众生。

  第二个故事描述的是安逸的生活同样让你丢掉了希望,感觉折射的意味很丰富。

  第三个故事有点凄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是对芸芸众生的一种世界观吧。

  第四个故事比较有意思,以一个妖精的为串引,将历来几个大物理学家调侃般地介绍,是高深的物理理论浅显化。

  第五个故事以一种倒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感觉先抑后扬,当最后山高海阔准备畅想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

  第六个故事有点绝望,以为看到的是希望,发现前面都是深渊。

  第七个故事正义的代价,最后有点烂尾,将所谓的神秘的力量没交代清楚,感觉如果这样,自己挖个坑,给读者自己想象去了。

  人类或许很渺小,但是人性很伟大,像乡村教师、像第三个故事的女主角.......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七):地球文明的传递与弱小

  三体买了但是一直没看,太厚了。

  第一篇读的便是大刘的这个短篇。我觉得还是很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的。

  之前阅读的都是一些关注人类本身的,无论是宏观的历史,还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游戏规则--历史,经济等等,包括微观层面每个人的心理变化。

  这是第一次读完一篇科幻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刘截取了一个微观的情景--乡村教师奉献自己,教育孩子。同时描绘了一个宏观的换面--宇宙中不同文明的战争。虽然很多的宏观描写第一次阅读起来有点困难--我觉得如果不补充许多的天文物理学的知识,一辈子自己也不太可能看得懂---但是朦胧间感受到的一种宇宙浩渺的感受确实是在脑海之中久久挥之不去。

  关注了太久人类世界的游戏规则,容易让我忘记地球也仅仅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已。这时候看看科幻作品,看看大刘的书,让我们能够时时提点自己一下,人类是多么的渺小。

  大刘在书中推崇了教师在文明传递之中的作用。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可的。而且个体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也是一个对我来说很新颖的概念。这大概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将人类本身当做一个思考对象吧。

  或许以后,当Elon Musk能够将电脑和人脑进行对接之后,信息的传递速度将会产生质的飞跃。随之而来的文明,将以光速发展。

  那么,我们这几代人,就将是这个太古文明的见证者了。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八):一个普通的作品集

  10分里顶多打6.5分吧,感觉可以收录一些更加新的科幻作家的作品进去,毕竟这都是2015年的合集了。《乡村教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幻故事之一,100分里能给110分,这种把宇宙的宏大命运和个人的渺小命运交织在一起,让痛苦中挣扎的人也能觅到一丝拯救世界的希望的感觉真的很不错,有种save one life, save the world entire的感觉。《高塔下的小镇》怎么说的,这种对生物进化的诠释我是不认同的,生物的进化应该是更好的适应环境,是没有方向的,所以它并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总感觉种地的快乐有点假,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当过老农民。《人生不想见》,包括之前的两篇作品,都能让我们看出一个小现象,基本老一辈的中国科幻作品,一提到女性,就离不开生殖,让人感觉着实不适。这一篇的文风……我是不大喜欢的。总感觉抒情起来有点刻意。《关妖精的瓶子》倒是很有趣,还很讨喜。《打印一个新地球》立意真的很不错!尽管故事情节算不上有趣,但探讨高校制度在科幻作品里也着实少见。《铁血时代》从被牺牲者的角度叙述,在对主角的同情和更大的利益中让人觉得难以定夺……不过……这篇作品里的刻板印象也太严重点了吧??以及最后一篇……实在是喜欢不起来。转基因是个敏感话题,也不多说什么,但是如果人类一味地遵循老祖宗老农民的观念,就不会有飞机飞上天,也不会有心脏和脑科手术,更不会有现代程度的文明了。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九):会思考的虫子,脆弱的人类

  帕斯卡曾把人类比作“会思考的芦苇”,直言人之脆弱与多思;而在《虫子的世界》选集中,科幻作家笔下的人类则更像是“会思考的虫子”,灵活却渺小,聪慧却脆弱。

  科幻照进现实,是《虫子的世界》科幻故事选集带给我的主要感受之一。与印象中科幻高高在上甚至故弄玄虚相比,这些银河奖大咖们的笔触更面向现世,甚至模糊现实与科幻之间的界限。吴岩以PM2.5与北京的雾气开场,核心理念正是现今最为热门的3D打印技术;在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撇去星战的背景,描述老师带病上课的场景,则像极了“最美乡村教师”走访纪录片的风格;而在刘维佳的《高塔下的小镇》一篇中,写到了这样一幕场景:高塔上的电磁大炮发作,“那场面犹如火山爆发一般,黑色的烟尘和着泥沫儿腾起三四十米高,煞是吓人。”这一幕与这几天电视新闻上的天津港灾难太过相似,以至于读到感到全身震颤。真实与虚构的巧合,让人不寒而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科幻想象亦成为了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幻为镜,可防患未然。

  科幻是基于现实的想象,也是想象装点了的另一种现实。尽管辅以炫酷宏大的宇宙背景与令人赞叹的瑰丽想象力,但所写所思,终究离不开故事传统,用另一种形式描摹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可能。相比传统小说中更多塑造个性鲜明的个体,科幻小说则更注重于人类群体的塑造。这些所选作品中的人类,是人类的代表,甚至在生物学上进行了基因改造,更类似于历经简化后的人类标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用人性与其他文明抗衡。当面对更为浩瀚的宇宙,人类显得渺小而脆弱,族群内部的爱恨情仇亦显得云淡风轻。然而,同样是基于广阔的银河系舞台,让所有的相互情感与关系充满壮丽的色彩:“前尘旧事在何夕眼前一一晃过:地球的初遇、20年的分离、渤海星短暂的重逢、紧接着的永远的诀别,还有人类与先行者的离合际遇。无数的慨叹涌上心头,这一刻就像是历尽一生。”何夕在《人生不相见》中所写的这段人物心理活动,因为有了时空的广度,便比一般故事中的生离死别更多了几分深邃,让情感的流动更为绵长悠远,耐人寻味。

  天地宽广,人为蝼蚁。科幻并非是架空了的世界,而是未来或平行时空的一种可能。当我们仰望星空,面对更大的世界的宇宙,会愈发理解到自我的渺小与无力。我们不过是会思考的虫子,在宇宙中蹒跚生存。

  《虫子的世界》读后感(十):一些摘抄,就这样......

  1.烛光中,他看到下面娃们的面容时隐时现,像一群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拼命挣脱黑暗的小虫虫。

  2.但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

  3.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作了。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4.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5.绝不存在令人心旷神怡的进化!有进化就会有艰辛!因为进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只要进化存在,世界就一定会不停顿地运动、不停顿地改变,和谐与平衡因此根本无法长存。哦,众生求有常而世界本无常,就是这一矛盾决定了人生的苦涩与艰辛,决定了进化的沉重。

  6.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星在西商星在东,千百年来地球上的人们从未同时见到参宿和商宿,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便下沉,永世不能相见。

  7.“宇宙中的行星无非两种,要么有液态水要么没有。相比之下存在液态水的行星是小概率事件,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概率小于一亿分之一。因为这要求行星具备一系列极难满足的条件,比如行星与恒星的距离、恒星所处的年龄阶段、行星自转的速率、行星的质量大小以及大气层厚度,等等。

  8.这种技术可能让还不够成熟的文明和种族发生碰撞,结果导致悲观派预见的结果。”

  9.篇章。终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宇宙的法则也许并不是汇聚,而是分离,就像地球现在已知的几百万物种其实都来自38亿年前的同一个体。

  10.思路。其实,在管理学中也有所谓的80/20原则。人们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情中的80%,是用20%的时间完成的。

  11.“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次用光彩照人的样子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呢?你觉得万事如意容光焕发,你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你的脚下,山峦海洋都向你臣服?

  12.欺骗是什么?古代一个哲人说,欺骗如果是善意的,那比恶意的实话要好。可是,一个空幻的希望,又有什么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可是,当没有希望时还要人抱有希望,那只是种残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