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故事读后感100字
《汉画故事》是一本由张道一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画故事》读后感(一):【共振书评周】《汉画故事》读后感
【共振书评周】《汉画故事》读后感:汉朝讲究视死如生,大兴厚葬之风,达官显贵多用壁画,而广大的中下层则多用画像石,画像石文化应运而生,本书收录了211种汉代画像石,分成了三个大类:人物世俗,神话传说,祥瑞游艺,每副画像石边上还有标注出土地点,以及相关介绍,图文并茂,透过这些画像石我们可以感受到汉朝的生活气息,汉朝人的流行人物,汉朝社会关注的思想,主流的价值观,有侠客,有刺客,还有各种生活场景,深沉而质朴,这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
《汉画故事》读后感(二):【共振书评周】唯汉人石刻
广义的汉画既包括画像石和画像砖,也包括墓室壁画、帛画和画在其他材料上的绘画;狭义的汉画则主要是指画像石,有的也兼及画像砖。而本书所谈及的汉画,则是狭义上的。
画像石包罗万象,不仅记录有汉代以前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汉代社会生活中的民俗风物,还有天子与百姓都趋之若鹜的祥瑞之兆。本书精选600余幅汉代画像石图片,将那些形色各异的画面分为人物与世俗、神话与传说、祥瑞与游艺三大类,共计211个条目。持有此书,对汉代画像石便可有着最基本的了解。
第一大类人物与世俗中几乎可以出一个单行本,由汉画讲历史,从孔子见老子一直讲到党锢之祸,对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的诸多汉画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阐释。当然,画像中因为政治缘故更多的还是先秦历史。其中024七女为父报仇、069义士范赎、073贞妇射书韩朋和075累卵之危也为以往的历史认知提供了新的材料。
第二大类神话与传说中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诸多神人与神兽的画像,让读者得以一窥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其中094西王母和东王公、131哀牢国和132鹳鸟衔鱼几篇颇为有趣。
第三大类祥瑞与游艺列举了时人所推崇的祥瑞象征和流行一时的社会艺术。其中181萐莆和182蓂荚这两种瑞草可真的是深得我心。
可惜的是故事不如汉画,老先生还是太注重考证,导致篇幅冗长,其实对汉画具体内容进行讲解即可,这么做反而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了。
《汉画故事》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汉画像气魄深沉雄大,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融建筑装饰与雕刻版画于一炉,是1800多年前的伟大创造,是了解汉代历史的最直接资料,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记忆”“石头上的史诗”,被视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和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以前我总觉得汉画很神秘,去博物馆参观时也给我留下触不可及的遥远历史感,但读了这本《汉画故事》后,为我打开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汉代世界,也深深感受到一种开放、博大、刚硬的精神,这些精神通过文气的书装传递到读者的精神世界。通过此书你可以近距离感受两汉的社会生活,深刻体会到正是两汉400多年历史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直观感受文化持久的生命力。甚至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一番——如果“穿越”到汉代,1800多年前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作者张道一是我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的艺术学家、艺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图案学家。张道一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艺术学系和第一个艺术学博士点,并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著有《设计在谋》《造物的艺术论》《吉祥文化论》《张道一论民艺》《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拓印画通览》《汉画故事》等60余部作品。
《汉画故事》是张道一教授汉画研究的首部专著,该书精选600余幅汉画像石图片,总共211条故事,事实上,这些故事对汉画内容来源的清晰梳理,名为故事,实则是扎实的研究,通过汉画为读者解读1800多年前的汉代社会风情。该书对汉画像石进行了艺术解读,将汉画像石上的画面分为“人事故事”“神话故事”“祥瑞故事”三类,结合历史文献、画面形象、情节、出处等进行具体诠释,并联系时代背景和相关事物予以说明,资料翔实,是理解汉画像的基础读物。
汉代的社会风气由黄老思想风行转为推崇儒学。百姓间代代相传的是“三皇五帝”“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蔺相如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以及“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周穆王见西王母”“伏羲女娲”“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饭后的“谈资”可能是“汉高祖斩蛇”“七女为父报仇”“经学之争”等社会新闻。人们视凤凰、麒麟、天马、比翼鸟、白鹿等为祥瑞,平时的娱乐活动有斗鸡、蹴鞠、投壶、六博、藏钩、建鼓、七盘舞等。在大街上闲逛,可能会遇到西域来的胡人、表演顶竿和跳剑飞丸的街头艺人……
阅读过这本书后,把以前去鄂尔多斯考察博物馆时的一些汉画像翻出来,细细品味后觉得更有趣味了。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翦伯赞曾说,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鲁迅对此则有“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赞誉。假如我们将汉代绘画和石刻画像等艺术中所凝固的汉代人民现实生活形象,通过头脑加以有机组织,那么两汉的历史将会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出来,表现为一种“立体”的形象。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从艺术形式上看,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这些生动有趣的生活实录、社会新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土人情,都被清晰地刻在汉画像石上,等待着后人去凝视,去解读。这本《汉画故事》一书,从当前现实需要出发,扎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民族自信,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画故事》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汉画故事》:听石头讲那过去的回忆
绵延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彼时,在经历了民间先秦文化及咸阳宫中画家收藏的先秦文化相继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之后,正在逐渐走向复苏。正如著名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张道一先生在《汉画故事》的导言中所述:“如果说唐代以富丽壮美著称,那么,正是汉代奠定了基础,深沉雄大而质朴无华。”
郑午昌先生在《中国画学全史》中也曾谈到:“中国明确之画史,实始于汉。盖汉以前之历史,尚不免有一部分之传疑;入汉而关于图画之记录,翔实可靠者较多云。”可以说,那个时期的文化尚未过多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是中国本土文化集大成的时期。
而作为我国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明珠的汉画,正是该时期社会和文化的一种直接反映,它们记录了丰富庞杂的民俗、故事、传说和文化,包罗万象,宛如一部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东汉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就有汉画的相关记载,描绘出汉画在当时空前繁荣的盛况:“图画天地,品汇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谬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寥寥数语间,汉画气势之雄浑、题材之广泛、进步之长远,尽数体现出来。
张道一老师精选了600余幅汉代画像石图片入《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之中,他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潜心研究,以画面的内容分为人物与世俗、神话与传说、祥瑞与游艺三类,针对这些汉画的对出处、形象、情节、文字等进行解读,翻阅之间,1800多年前的汉代风情跃然纸页之上,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画像石”仿佛正将那些传说故事娓娓道来。
穿越千年,直击历史现场在汉画像石中,历史故事、社会风俗等题材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一些典故、故事,譬如孔子见老子、童子诘孔、仓颉创文字、尧禅舜让、周公辅成王、荆柯刺秦王等经典桥段。
这部分内容的汉画就像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浩瀚宏大,正如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中所言:“除实物和简牍外,汉代的石刻画像也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
足见汉画像石对于历史研究、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他们不仅仅是汉代陵墓的装饰艺术,也向人们昭示着精神与物质上的征服。
无论是圣人名士、侠客烈女,抑或是平民百姓、田间树下;无论是骑射出行、战争田猎,又或者寻常生活、衣食住行,千年之前的景象就这样通过这些石头被我们所窥见,他们的所见、所思、所为都纳于这一方顽石之上,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纳万物之灵气,观神话之传奇鲁迅先生曾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的第二部分讲解的是神话与传说题材,神话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人们的思想、社会的进步的直接体现,也饱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求。
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东西,那可能是一种生活状态,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信仰,那种力量会超越自然本身,以最原始的生命张力诉说着人类谱写的传奇。
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火神祝融、雨师与河伯的上古神祇传说,还是玉兔捣药、嫦娥奔月、鲤鱼跳龙门、牛郎织女等民间神话故事,他们虽古老却熠熠生辉,神女的婀娜、神兽的威猛,都象征着人类对于自然的勇敢探索与想象。
祥瑞之美好与游艺之喜乐从古至今,祥瑞向来为人们所喜爱,在迎合封建统治者意志的古代更是如此,1800年前的汉朝时期也不例外,他们将这种喜爱,直接体现在汉画艺术的创作之上,古时的艺人们将象征着祥瑞的各种意象,如应龙、凤凰、麒麟、比翼鸟等等,借多种形象的主观印象,再以自由的用笔,通过汉画像石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
与此同时,对于修养和娱乐方式的“游艺”,也是汉画中非常常见的题材之一,衔环、投壶、建鼓、蹋鞠,独具匠心的构图,活灵活现地呈现出独特的大汉气象,古时人们的各种娱乐方式穿越千年历史帷幕,走进了我们的眼中。
一幅幅汉画将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容纳其中,虚实疏密运用得当的线条,既相对统一又不呆板的构图,拙朴率真中不乏自由浪漫的主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哪怕经过千年的洗礼,历尽王朝迭代的磨炼,汉画故事依然动听,那些刻在石头上的记忆让人如此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