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观看之道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观看之道读后感锦集

2021-05-10 00:0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观看之道读后感锦集

  《观看之道》是一本由[英] 约翰·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看之道》读后感(一):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一言蔽之,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是一本讲述社会发展和哲学视角来看艺术、图画的图书。这本书终不是一个方法性的读物,没法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各个时期各个艺术家的作品都能做到一种合适的解读,不过他还是给了读者不少观看上的启示。

  从图书的角度来看,这本图书也有些不太好的地方。作为讲述艺术的图书,里面的确加入了很多图片来加深理解,但是却都是黑白的,开本也小,实际观看书中图片颇为吃力。如果做成大开本两种纸张分别打印文章和图片就好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蛮喜欢这本图书的,作为一个外行来看。

  《观看之道》读后感(二):评《观看之道》

  四篇短文章,第一篇讨论艺术和技术,大多观点引用了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第二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讨论男性凝视下的女性;第三篇讨论油画和其中所体现的“所有权”;第四篇则是广告和阶级和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如约翰伯格的风格,金句不断,我在阅读过程中疯狂划线。他观点明确,论证清晰,丝毫不浪费笔墨,但个人阅读感受可能就也不是特别好。注意力集中的时候阅读起来觉得酣畅淋漓!状态不佳的时候阅读起来便发现自己难有喘息的机会,要不断停顿反复阅读一个段落。

  但总而言之还是特别有意思的一本书。

  《观看之道》读后感(三):这翻译真的无语

  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 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这翻译真的无语

  《观看之道》读后感(四):观看的进阶(读《观看之道》)

  摄影术发明前,“复制”对于任何图形而言都极其困难。画往往是唯一的,图画的中心连同观看者本身,都是不偏不倚的“中心者”。直到摄影术被发明,原作的意义才被历史确证。

  拍照可以轻易地制造失重,而绘画者却未必拥有勇气——威权开始从原作产生,又即解体。更有趣的是,摄像带来的“流动”彻底拆解了中心,将其埋在身后。

  女性精于装饰,却远不囿于衣着、粉饰。犹如绘画中的裸像,看似以最少的装饰物出场,却不同于裸体本身,需要极其高明的技法。

  现代广告,依然是在“描绘美好”。不同的是,古典渴望、控诉,而广告和人们说:“我这儿有个更好的。”

  《观看之道》读后感(五):绘画欣赏

  这个作家前几天刚去世,恰巧有一本没有开封的他的书,想在睡觉之前看一点,没想到竟然一下子都看完了! 作者主要谈论了关于影像艺术的欣赏,重点谈了油画。 早期油画更多的是为了留存当时的生活,顺便融合画家的创作,但后期摄影技术的出现,画家的创作思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想想抽象艺术。 由于创作者,收藏者大多都是男性,所以女性在画布上更多的像一件物品,从属于男性,负责各种引诱。时至今日,这种审美扔在持续。 绘画同时也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记录,主要关于财富方面。 广告与油画有本质不同,油画是炫耀你拥有的财富,广告则是你与物质财富之间的一道鸿沟,但不能否认广告也是一门非常伟大的艺术创作,默默的改变着我们的欣赏角度。

  《观看之道》读后感(六):想看纪录片

  这是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于1972年制作的同名电视系列片的配套图文集。该系列片当年在BBC播出之后,成为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先于语言的观看始终是受个体主观影响的,包括个体的知识、信仰与生活经验。这与罗兰巴特在《明室》中谈到的“意趣与刺点”相呼应。约翰伯格在此之外还阐述了创作者的角度、观赏者的角度、艺术品拥有者的角度,以及资本、媒体、技术、传播方式等因素对观看之道的影响。总之,我们见到的并不等于我们知道的,而我们知道的,未必见得到。现如今,多思考自己的观看之道,也许能摆脱网络越发达观点越少的现状。我在网上找过BBC的资源,系列片总共4集,但大部分过程没有字幕(中英文字幕都没有),所以,社会应该对翻译好一点,对即懂专业又懂语言的翻译更要好一点,对那些指责翻译作品的人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要么有本事去看原著,要么闭嘴”!期待看到有字幕的这部系列片。

  《观看之道》读后感(七):.

  

影响整个20世纪艺术评论的文化研究两个领域里最重要的一个知识分子,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左派人士,常常号召大家关注弱势,关注被资本主义体系的车轮磨的活不下来的人,同时他也是一名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小说家。作者认为整个世界的艺术史是一个被男性压迫的艺术史。另外作者说复制品对原作的影响,一艺术民主化了,最初欧洲的艺术是宗教性的,慢慢的有人把艺术品拿去卖,再之后有了复制品他们充斥到整个社会,我们说原作最大的价值是他的市场价值,但是传播他的都是复制品。油画最初兴起是因为他有光泽感,有层次,有一些社会有地位家境富裕的人就会请人来给自己画画,画里的东西不论建筑物品都是自己拥有的,所以他是富裕的象征。发展到今天,不管是时装杂志还是广告,都在借鉴油画风格,区别只是油画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是现实的真实的。广告给人亲身的追求的感觉,但广告不实现他的诺言。

  《观看之道》读后感(八):为什么“看”不仅是“看”

  这是一本探讨“观看”的文集,讨论了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等话题,解释了为什么“看”不仅是“看”这个问题。

  人不是拥有眼睛就会自主观看的,其方式会受到知识与信仰的影响,同时,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而是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举个书中的例子,欧洲油画中大量的女性裸像,事实上是典型的male gaze的产物,这些画作的主角并不是画中的女子,而是作品前的观赏者,而且假定为男子,就是因为他的在场,所以画中人才摆出裸像的姿态。生而为女性的那一半人类,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监护之下,学会了将自己一分为二,开始不断地注视自己,别人对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觉。镜子常常作为女性虚荣的象征,但这种说教尤其虚伪,因为镜子不过是令女子身不由己的加害者,是让她们可以把自身当做景观展示的同谋。

  我又想了一下,其实这种意味深长的、judgemental的目光不仅被投射在女性身上,而是投射在每个人身上。比如说,易于标签化他人且习惯性自我盖棺定论的倾向。在这个时候,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如果一个人只习惯用可笑的经验主义注视所选择注视的东西,那就永远没有办法真正看清这个世界。

  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这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

  《观看之道》读后感(九):一篇关于诗意的论文。

  有点意犹未尽。金句不断但浅尝辄止。“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看见风景即180°,身临其境360°。如何描述即观看之道。观看先于语言,却成像于语言。所谓不可描述的情境是不存在的。最终总是会得以描述的。哪怕是简化或者曲解。“广告实质上是怀旧的。他无奈地把过去卖给未来”。这是与人性最相契的点。影像是一个记忆中的画面,与现实交错并行。而绝大多数的假想至幻觉其实是需要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对于天空的描写诗意至极“天空没有表面又是无法触摸的;天空不能变成一件物体,也不能量化。而风景画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如何描述天空和距离”。女性被观察者的身份无可辩驳成为了两性标识。看理想出品必属佳品。梁道长在一千零一夜中的讲述也确实升华了。观念的植入其实不如想象的那么困难重重。读书如果可以给你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勇敢得继续读下去就好。

  《观看之道》读后感(十):2019#阅读记#14《观看之道》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格, 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评论家、诗人、画家、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超级斜杠大家, 喜欢艺术的朋友应该都会都知道他。 1972年, 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 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 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 也是是艺术入门经典之作。 书开篇第一段: “观看先于言语。 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但是,观看先于言语, 还有另一层意思。 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 我们用语言解释那个世界, 可是语言并不能抹杀我们处于该世界包围之中这一事实。” 文字朴素简洁, 结构铺层顺畅, 阅读过程非常有节奏感! 本书破除了人们对艺术品的迷信。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油画艺术、 女性为主题的被观看对象、 以及由艺术而延续的广告哲学、 以及艺术、广告与资本的关系等方面, 进行了很有意思的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大众普及。 虽然这本书因为纪录片的传播广为人知, 但是约翰·伯格并不将这本书当做自己的代表作。 成功的作者是如何的? 那就是看完他一本书之后, 你会购买他所有的著作慢慢品味, 如我一般, 在浩渺宇宙, 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 对此,惊喜不已! 5星推荐阅读:⭐⭐⭐⭐⭐ 阅读笔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