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空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空头》读后感精选

2021-05-11 00:5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空头》读后感精选

  《大空头》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刘易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空头》读后感(一):Big Short

  浅显易懂的剖析了次贷危机,在泡沫越吹越大时,有的人尝试继续吹,有的人尝试把泡沫换给别人,有的人尝试用工具去戳破泡沫。泡沫真的破了后,作者在思考泡沫的作用。为了规避风险而研发的工具,却在工具的“升级”过程中,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大空头》读后感(二):贪婪

  2008年次贷危机中,几个先知先觉发现产品风险的投资人,通过做空大赚特赚的故事。 牛人的故事固然引人入胜,不过,从书中的描述,次贷产品隐含的问题在2006年已经是皇帝的新衣,不是什么高精尖的秘密,但为什么还有机构继续做多直至全面崩盘? 书的高潮不是最后多方的崩溃,而是德银投资经理为了吸引继续做空,邀请多方空方一起打球聚餐,多方的贪婪最后坚定了空头的决心。 我在想,这可能就是答案:贪婪,贪婪吸引多方的投资人鼠目寸光于眼前的利益,而对远处巨大的风暴视而不见。 原著的文字很有意思,对人物形象的描述颇为生动有趣;不过,涉及太多投资的专业知识,看起来还是比较辛苦。

  《大空头》读后感(三):为什么债市的风险难以发现

  和股市、房市、汇市不同,债市的风险很难被常人所发现,也难以被决策层觉察。在股市疯狂期,如果你看到一个摆摊设点卖水果的人都在看行情,你大概率知道市场快见顶了。在房市疯狂期,如果你看到刚工作几年的小年轻都买了好几套房,你也知道快不行了。这些地方,信息的传递是无阻碍传递给普通老百姓和决策层的,大家沟通起来无障碍。可是债市不同,即使一个很简单的因为定价错误而发行倍数超高的案例(前几天的株洲国投债),经验丰富文笔老到的财经记者都需要普及一些知识后才能明白,更遑论不在这个圈子里的普罗大众。所以,一旦出事,必出大事!!!

  《大空头》读后感(四):大空頭

  《大空頭》的作者劉易斯也出版了《說謊者的撲克牌》一書,想了解美國次貸危機,此書算是有很好的啟發。

  投資大多數時候是一件痛苦的事,就像竹笋用很長的時間扎根土壤,只用很短的時間,沖上山峰。邁克爾.巴里所忍受的煎熬,經過時間的考驗,終於變成了現實,其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

  此書豐富展現了幾個普通的投資人,在美國投行和華爾街陶醉於投資次級貸款債券時,如何保持清醒,看到商機,對賭、拋空整個市場,引發金融海嘯。

  對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坐視欺騙與虛偽橫行,脫離基本面,定性分析的決策僅僅建立在過去的數據空中樓閣,放大了金融泡沫,當災難來臨,淪為長尾效應的犧牲品,最後由全體納稅人買單。

  《大空头》读后感(五):华尔街的谎言与阴谋

  华尔街的谎言与阴谋

  一场金融危机,给一向声名远播的华尔街难以想象的重创,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却有一些藉藉无名之辈看出了市场的漏洞,在众人疯狂的时候做空市场,最终赚得丰厚利润。华尔街,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街道。然而,这条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的街区却充满着梦想和奇迹,还有诡谲多变的欺诈与谎言。在《大空头》中,著名金融专家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以华尔街小人物的生活切入,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次贷市场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投资者等为了自身利益,“玩弄投资者于鼓掌之中”。

  《大空头》读后感(六):看好你的钱包,不然为危机买单的就是你。

  《大空头》这本书是一本微观层面的次贷危机历史。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普通员工或出于对常识的坚持,或出于对华尔街金钱价值观的不满,或出于对人性中愚蠢部分的认识,从一个小小的线索开始,经过自己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从而洞见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骗局,并通过对赌发了大财。

  金融界以外的人或许无法想象金融系统内的疯狂和荒唐,那些一身名牌的华尔街精英人士也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般聪明,他们只是更善于伪装和欺骗,然而他们的影响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那些怀疑他们的人不得不怀疑自己,美国财政部长,前任和现任美联储主席,华尔街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的CEO们,如此庞大的一个阵营,你会认为他们都是蠢才吗?当然不会。然而就是这些绝顶聪明的人酿成了这些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的投资者都损失惨重,然而这些人并不在乎这一点,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全身而退,还带走了他们那不可思议的高薪和奖金。当数以百万的人无家可归时,他们比以前更像是社会精英了。

  《大空头》这本书一方面带我们一窥2008年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还告诉我们坚持正确的,基于事实的判断在今天这个复杂的社会是多么重要。权威、专业、精英并不是正确的同义词。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努力的分析才能洞见本质,给自己创造机会。

  《大空头》的最后,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处理方式几乎就是对金融欺骗的纵容,几乎没有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造成这场危机的大公司和他们的CEO及高级经理们几乎都全身而退,华尔街的激励方式没有变,金钱观没有变,一场新的危机已经萌芽。

  《大空头》读后感(七):债券市场是一场常人看不懂的黑箱

  看这本书百感交集,不光是因为次贷毁掉了多少人的生活,更是因为这本书里所揭示的术语,对于外行人来看,都是看不懂的黑箱。每我跟别人说我做债券投资的时候,所看到回应的眼神都是要么闪躲(算了,换个话题吧),要么疑惑(这是个什么鬼东西)。3、4年前,我受邀给客户服务部的同事们介绍债券市场。第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何观察债券市场,有哪些指标。这个问题就很难以让圈外的人回答。因为债券市场的成交,特别是信用债市场,单券的成交往往是不连续的,如果你没有一个数据库支持,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认真观察市场,你都很难说得出今天信用债市场是涨还是跌,更不要说对一个老券(发行比较久、成交不活跃)定价了。所以书里讲巴里的老券难以定价我感同身受。任何一个model都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连续的过程。但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通常还具备时间相关性。

  国外的定价问题更大。当我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同事交易,并且听说国外债券交易模式的时候,我惊叫,那就是一个黑箱啊。国内因为有中债登、上清所、交易所三方面的努力,每天都会对全市场进行一个价值的扫描。而国外,只有券商自身对提供服务的组合进行定价估值,而定价估值是要付费的。记得那年我司计划开发一个信用债指数基金,眼见着海外投行拿来国内信用债的定价数据,错到没边没沿儿,那是多么搞笑的事情。

  书上提到的ABX指数,是一个以最活跃的20只CDS产品合成的指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之前中信证券做过一版交易最活跃的20只券的债券指数。我不能不说,选择券种加入指数本身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每天都有成交会带给这些券自然而然的溢价。当然这是对市场变动比较灵敏的数据。因为人们会认为买卖更加方便。但如果你认为活跃券种交易在100元,你的指数外券种就应该交易在100元,那可真的是可笑至极。数据会差的很远很远~~~~

  《大空头》读后感(八):贪婪掩盖掉的真相

  艾斯曼等少数人站在世界的对立面,一开始他们对市场满怀敬畏,相信市场仍存在关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未公开消息。但随着逐渐深入的挖掘,他们发现次贷抵押债券市场上所有多方的发行机构、评级机构、基金经理、监管者…看起来都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每个人都在尽力维持这表面繁荣实际抽心一烂的次贷市场。

  危机爆发之前空方的几个人代表着理性的力量,他们发现这些被华尔街掩盖了的事实只不过是多方非理性并且沆瀣一气的产物。整个华尔街的大型投资银行内部,除了李普曼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交易员,所有人包括风光无限的基金经理们,证券分析师们,首席执行官们缘何陷入深深的不理性?始作俑者就是资金管理者的激励机制问题——贪婪与自私不过是表象罢了。反正为市场崩溃买单的又不是这些一手操纵资金的管理者们,危机来了投行和大小股东买单,投行和投资者撑不住美国政府买单,美国政府又会将这些红利以各种形式让纳税人买单。就是这畸形的激励机制与萎靡的大环境让豪伊·许布勒这类华尔街精英失去自我,慢慢地失去理性与思考,慢慢变得愚蠢。只剩华尔街外围一众小人物,他们还算理性并且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独特的金融市场观,最终利用大空头登上诺亚方舟。

  虽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重构这个产业及与之相连的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但这个市场若不变革,激励机制又如何完善?个体的力量如何承担整个市场放纵迷失的代价?

  相比电影版,书中我看到了更多有关于人物角色极具个性的特征,如巴里阿斯伯格综合症带给他的利与弊之间的内心挣扎,艾斯曼的癫狂做派,李普曼的蛮横与直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在乎说话对于别人感情的影响。这是所谓的情商低吗?还真是。我想在他们眼中,某些场合保持高情商的重要性远比证明自己是对的的重要性低吧。只有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才有可能原谅你的粗鲁。要说做空的门槛极高,而查理、加米、本的“康沃尔车库公司”又告诉你他们是怎样以天才的金融市场观与坚持不懈的精神跻身大空头的行列的。

  整本书干货还是很多的,文笔虽然还可以再精进一点,但读下来还是觉得酣畅淋漓,尤其是后面从投资银行认为次贷问题初现端倪到最终危机大爆发的部分。要说专业知识方面,刘易斯较善于善于复杂问题简单化,个人阅读过程中认为只要把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支撑的担保债务权证产品搞清楚,就能畅通无阻地一口气读完了。

  《大空头》读后感(九):这个年代,对公众书写是最好的表达自己的方式

  金融术语就不再赘述,想当年我还翻译过雷曼关于CDO和合成CDO的文章,赚些零花钱,现在想来恍如隔世。还是先说说书中我最钦佩的牛掰人物,迈克尔.巴里。

  他最精彩的发言如下:市场上基金经理评估风险的方法非常愚蠢。他们用波动幅度来评估风险。即过去几年间,一只股票或者债券上下波动的情况。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真正的风险是愚蠢的投资决策。富人们中最富有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代表都认为,绝大多数经理人都是很平庸的,比较好的那些经理人能够在低于平均水平的波动情况下,取得平均水平的回报。按照这些人的逻辑,1美元的东西连续3天呈现50美分、60美分、40美分的组合,要低于连续3天50美分的组合。我想说,能够以40美分买入1美元代表的是机遇而不是风险,而且1美元仍然价值1美元。

  书上写他得到的待遇是一片沉默,以及独自一人吃午餐,眼巴巴地看着人们在其他桌子旁边快乐的交谈。

  其实这个问题我早有困惑。那是来自身边最亲近的观察。我部优秀的前同事,邓湘伟,我叫他湘帅就是如此。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基金每天上下波动几bp,他的基金每天波动几十个bp。同一个版面上,谁会愿意自己投资的基金每天波动这么大呢?而看着自己的基金稳定的小幅上升,我总是暗自里沾沾自喜。但是,反过来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在转债上总是挣不到钱,不仅挣不到钱,还总是小幅亏钱。而他的基金,净值在波动后总是大幅上涨。

  我认真地把我的基金的净值走势,波动率,排名和他的基金的净值走势,波动率,排名,以及我敬佩的前老板,国强在的时候基金的走势,波动率,排名放在了一起。当我看到结果时,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惊异和激动。我跑去找湘帅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日波动率,不是要维持一个拒绝赎回的稳定上涨的假象,而是真正在真正赚钱后带来的长期波动率的下降。维持日波动率的努力会让你倾向于趋势投资,而放下赎回压力,执着于创造价值的投资决策,才是保证规模和回报的利器。

  但这个观点后来还是有修正,因为散户更倾向于看重波动率。他们无法承受一段时间的连续下跌。这个现象今年在机构也体现了出来,一个3周左右的波动就会引发赎回。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很好的业绩的基金规模就是涨不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时欠缺表达自己的渠道。

  在现在这个所谓宣传口径下,季报和年报写的越大众化越好,不要发公众号,去外面做演讲的稿子要通过公司内宣传部门审核。很多才华横溢的牛人,去翻看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只有空空一片。这个行业里宣称的是口口相传的内隐知识。没必要,也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感悟告诉竞争对手,更不要告诉一般人。

  开放的姿态和封闭的姿态一目了然。巴里的成功成了异常值。一个神经科医生,通过不断的研究、书写、赚钱,成功地获得了基金投资。而书中显然业内更出名的艾斯曼,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成立自己的第一只基金。“告诉anybody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非常重要,却又没那么重要。这是一个你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告诉自己关注的内容,告诉自己哪些地方你还没有想到。结论不重要,思维的过程更重要。但是,没有什么比感知到有公众监督从而更加细致,比有人反馈这件事情,更好的复盘经历了。这会深深地形成记忆回路,促使做的更好。

  巴里,让我太钦佩了!

  《大空头》读后感(十):独立思考和“局外人”思考

  书本可见功底。个人觉得书本架构清晰,章节设置也很合理。阅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真实事件写得比小说更惊心动魄。观点直白,一针见血。 中文翻译不足,You are welcome 翻译成 "欢迎你" 看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结合语境难道不是“不客气”吗?

  人物分析:

  teve Eisman 聪明,诚实,无所畏惧。具有蜘蛛侠的英雄主义情节。 Steve的成功有很多机缘巧合。Greg Lippmann 误打误撞推销信用违约掉期,而他抓住的这个机会。 数据收集+实地验证。 「 所以天上偶尔会掉馅饼,而你要分得清是陷阱还是金矿。」Steve 和他的合伙人关注点在借款人和放款人 。贷款资金流向?地区(上涨速度最快的,崩溃的时候下跌也最快)?

  Michael Burry“医学院毕业,只有一只眼睛,社交能力不佳,尚欠助学贷款14.5万美元。”半路出家的神经科医生,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 ,偏执+专注。 凭借一己之力让银行设计出针对房屋次级贷款的信用违约掉期。 早在2015年就能预见问题,全局观强大。 中间投资者撤资,诉讼,众人皆醉我独醒得孤独和悲壮。Michael比较关注贷款的结构,把宝压在那些他确信会出问题的贷款的贷款池。

  Charlie Ledley ; Jamie Mai; Ben Hockett 后进市场的人有时候是获益是最大的。(来的早不如来的巧) 除了押宝CDO 担保债务凭证, 最机智的办法是押宝了AA信用违约掉期(因为这部分付给银行的费用最低),而AA评级背后实际是大量的垃圾债券。

  语录摘抄:

在工资不增长的情况下,怎么能让穷人感到富有? 答案是: 向他们提供低廉的贷款。 P19事实上,我们所有拥有的是一个只保护极少数人的政权。 P24投资是需要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的一件事情. P49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而是愚蠢的投资决策。 P57有多少人能够拿起一本书来,找到对他们生活的说明? P231

  说说读后几点感受

  1. 金融衍生品不过是投行制造的sugar coat。越复杂的专业术语,越神秘。其实华尔街的精英都未必能搞清内涵。 CDO (担保债务凭证),不搞成这么高深的缩写,怎么能装逼糊弄人呢?个人理解就是各种triple B垃圾债券包装成"优质理财" 2. 不要相信所谓的权威!评级公司标普S&P; 穆迪Moddys 也会靠评估“优质投资工具” 赚钱。 而这正是利用大众"屈服权威"这个心理弱点(社会心理学经典假设之一。) so 永远去质疑! 3. 适度悲观主义,除了独立思考,更要有“局外人”思维。 在没有历史可鉴的前提下,多少人有如此预见力对赌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 背后需要哪些技能? 4. 你以为别人是傻瓜,其实你才是真正的傻瓜! 电影情节演绎得很生动,当Michael Burry去高盛,德意志银行购买信用违约掉期,这群银行精英都认为他是十足的蠢货。很纳闷就没人试图去理解背后的动机吗? 4. 英雄大多数沉默又孤勇。即便成功,要忍受的东西常人无法想象。当世界末日来临,坐在诺亚方舟里的人,看着世界分崩离析是什么感受?

  生活或许是一场骗局,如果不去独立思考,我还是我吗? (为啥我上升到了西部世界的感觉了。。)

  历史还会重演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